张平宜:愿做中国麻风病孩子的守护神

2016-01-05 10:29凤凰
绿色中国 2015年12期
关键词:营盘麻风张平

凤凰

一名台湾籍女士,在一次对四川等地的麻风村采访时,与麻风村的民众结下了不解之缘,也改变了她的人生规划。她倾心专注投身于麻风村儿童教育,募款兴建学校教室与卫生设施,为当地麻风病人的下一代争取了受教育、过正常人生活的机会。她就是张平宜。2012年2月3日,张平宜荣获2011年度感动中国人物称号, 成为感动中国人物奖项设立以来,首位获此殊荣的台湾同胞。2014年,她撰写的《台湾娘子上凉山》由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发行。在蜀地凉山,张平宜用十年坚守,感动着世界。2015年6月,张平宜率领台湾中华希望之翼服务协会一行40人,再次登上凉山这块土地,奉献爱心。

A:一次普通的采访,让她与麻风村孩子们

的命运连在一起

张平宜,1959年5月8日出生于台湾云林,国立台湾师范大学社会教育系毕业,曾经担任《中国时报》记者。1999年夏天,她已经是台湾《中国时报》的资深记者。张平宜生活优裕,工作稳定,家中有一栋4层楼的依山别墅,并配备佣人,开跑车,爱时髦,生活无忧。像一些同龄女性一样,随着儿子的降生,她打算辞职当专职家庭主妇。在辞职前,她安排了最后一次采访任务——跟着国际救援组织到四川一带的麻风村考察。

从1959年开始,因为麻风病的蔓延,当地政府在这里建立了麻风康复村,对麻风病人实行隔离集中的治疗。

1999年,张平宜因为采访来到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越西县大营盘麻风村。她打算做完最后一个麻风病的专题就辞职回家,专心相夫教子,不再外出考察。

第一次进入麻风康复村看到的情景,至今依然历历在目——这里生活条件极其恶劣,与世隔绝,仍停滞在无水无电、刀耕火种的原始社会。无家可归的老残病人遭疾病侵袭,有人缺手断脚,只能在地上匍匐爬行,走过的地方都是血痕。那里的孩子,他们没有一个穿着像样的衣服,很多人光着身子,身上脏得只能看到两颗眼珠子。他们是麻风病人的子女。没办法读书,个别人只好隐瞒身份到外地去上学。这里惟一的小学,在海拔1800米的山上。教室是两间破土房子,没有一扇完整的窗户。学校的招牌,是小偷惟一看得上的财产,早已被盗。学校里的70多个学生,只能站着听课。

村庄里到处都是游荡的孩子,他们没有父辈那可怕的疫病,眼神里流露出野性的天真。外部的社会究竟是什么样子?村里很少有人知道,村民只能感觉到,自己是令人害怕又讨厌的人。就连这儿的老师去县城开会,都没有人愿意和他们同桌吃饭。

如果连这所学校都垮了,这些生长在麻风病阴影下的孩子还能有什么希望呢?从此,张平宜开始在海峡对岸为这个令人恐惧的村庄呐喊。

看到那些穷山恶水中间,几被放逐而无奈集聚在一起的“麻风村”,张平宜十分震撼,最让她心痛的是那些麻风病人的孩子大多数都是健康的,但几乎都不能正常入学,甚至连户口都没有。孩子们那清澈而又无知的眼光,让她心碎。

对于张平宜来说,那就是“我的孩子”。她喜欢和孩子们亲近,只是,只要稍微接近,就会被跳蚤咬得混身是包。如今腿上布满了跳蚤留下的伤痕,甚至夏天也不敢穿上裙子。

大营盘村距离四川省越西县城并不遥远,从县城往北,沿着盘山公路行驶,再转入乡间小路,经过半个多小时让人头晕眼花的颠簸,眼前豁然开朗,一条宽阔平整的水泥路出现在面前并且一直延伸到山上。从前这里是一条田埂间的小路,2000年,张平宜出资10万元修了这条门面路。

2001年,当听说惟一一个麻风村小学已经坚持了12年的民办老师王文福,因为日子太过艰难而打算去卖水果,张平宜极力挽留。之前惟一的民办老师王文福只有小学四年级文化,所以大营盘小学没走出一个正规的小学毕业生。比如依伙克古,只有5岁,是学校里个头最小的孩子,也是最认真的旁听生。他喜欢上学,因为在这里能见到爸爸依伙布都,这个22岁的年轻人,是小学6年级的学生。

像依伙爸爸这样的“超龄小学生”在校园里并不鲜见。甚至在2005年之前,这所已经成立了十几年的小学,还没有出现过一个毕业生。

大营盘小学周边没有水源,几年前,当地政府在这一带山区修建了引水工程。不过,大营盘是这条水线的最后一站,一部分水管暴露在地面。常常因为损坏,给学校带来停水灾难。

有时停水要长达一个星期,学校里堆满了大大小小的汽油桶,这个此前从来没在农村生活过的女人,就坐着小马车去邻近的村落运水。

台湾义工郑玉婷也曾经历过那样的“抢水大作战”,她还记得自己当时的绝望,在那样的山坳坳里面,我们连去哪里买一个水罐都不知道,又能做些什么呢?

B:她一边教书育人,

一边还操心着孩子们的吃穿婚恋

从洗脸、刷牙、洗澡开始,她慢慢教会那些孩子如何保持个人卫生。小学毕业后,孩子们必须每天走路3个半小时去县里读中学。因为县里对麻风病人子女的偏见还没有消除,他们的住校请求不能被批准。张平宜心里很清楚,如果麻风村子女的救援教育不开始,他们将永远没有受教育的机会,一辈子都无法走出被人歧视的麻风村。为了让这些与世隔绝已久的孩子能尽快地融入现代社会,她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苦努力。

中国有800多个麻风村,之所以选择在大营盘这个地方奋斗,张平宜说,是想在这里做一个样板,为后来者闯出一条路来。她形容自己这一辈子的感情跟大营盘是割不下的,为了让孩子理解自己,张平宜曾带两个儿子去麻风村,她认为这是最好的言传身教。小儿子小学三年级第一次去那里,背了一袋恐龙玩具,教麻风村的孩子认识各种恐龙。现在两个儿子每年都会去做义工,她希望儿子能从中学会关爱社会,在爱自己的同时也懂得爱别人。

随后,她辞去了上百万年薪的工作,四处奔波,将筹到的捐款全部用于校舍的重建工作。张平宜在台湾写文章募款,到处演讲、卖书,争取资助者,终于在大营盘建立起了新的学校,她的事迹感动了无数人。

她把自己封闭在麻风村里,在自己的学校里,带着孩子成长,孩子们没吃、没穿,她们就自己去找。在那些麻风村的孩子看来,张平宜就像妈妈一样。她熟悉每一个孩子的家庭状况与脾气秉性。在大营盘的时间里,只要发现一个孩子消失,她就会跑到对方家里,让那些孩子回来读书。没水,没电,被跳蚤咬。好多人看到她书封面的照片,都说她过度的操劳的脸上已浮现了沧桑感。

经过努力,张平宜在四川越西县大营盘村,将一个供麻风村子女上学的教学点,一点点地建成完善正规的学校,随着张平宜和很多义工的到来,大营盘小学终于迎来了第一批小学毕业生。

为了募集资金,张平宜在台湾成立了“希望之翼协会”,不定期向社会募捐。

她带着这样一点一滴积攒起来的善款,回到大营盘,当上了新教学楼的“监工”。2002年,一栋白色的3栋三层教学楼坐落在半山腰处,是村中最醒目的建筑。 张平宜承诺的崭新的教室在大营盘落地生根。如今,因为大营盘小学,已经有了100多个毕业生,13个公办教师,他们有着整洁的教室和食堂。这个在台湾不曾下过厨的太太,已经能在大营盘给一百多个孩子做午餐。她甚至将咖喱、麻油鸡这些孩子们从来没有尝过的食物,带到了大山中的食堂。一年当中,张平宜大多时间住在大营盘,她教孩子们除头虱、跳蚤,定期洗澡,为孩子们制定免费的营养午餐。

但新的问题又来了,附近的中学不欢迎这些小学毕业生,而且很多都是20岁左右的超高龄小学毕业生,继续就读也不现实。如果就此撒手,他们恐怕又要回到原点了,最多也只能出去打一些苦力工。万般无奈下,张平宜找到一个她熟悉的在青岛开健身器材厂的台商,与他们签订了建教合作的计划,盖一所“希望学苑”,同时也相当于一个职训中心,让那些没法继续就读中学的学生先到这个工厂半工半读,白天上班、晚上培训,既学习英语、电脑等实用技能,也学习一些职场技巧。

2003年起,她在海峡对岸开办“中华希望之翼服务协会”,致力于大营盘麻风病人的子女教育。许多台湾朋友都不能理解,为什么要跑到一个山坳坳里的麻风村,去吃这样的苦。

经过不懈的努力,张平宜已经在大营盘建立国内麻风村第一所正规学校,2005年,大营盘终于迎来了户口普查,村民办上了身份证,大营盘康复村也正式获得了“名分”,成为越西县第289个行政村。

2005年7月,大营盘小学毕业典礼引起媒体的关注,当地政府将更多关爱投向麻风村。2007年,国家投入扶贫资金在当地修路、引水、建房屋,给村民增加补助,并建学生餐厅,盖中学校舍等。

2009年,为了解决麻风村子女的入学问题,四川省扶贫办在大营盘小学的校园内,用260万元盖起一座中学。张平宜和她的同事们为了迎接新中学的到来,翻新旧教室、绿化花园。然而,那所中学仍没有一个正式的名字,窗明几净的教室里也没有一个学生。而那些住在山上的孩子为了求学,仍然不得不每天在路上步行3个半小时。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下,很少有孩子能够坚持读完中学,走路又远,功课跟不上,还常常被同学歧视和欺负。最让张平宜难过的是,愿意继续留在学校读书的孩子正在逐年减少。孩子们走出校门,他们还要谈恋爱、结婚,还要有职业发展,而更多的,她还操心着孩子们的吃穿婚恋。

C:她说:希望孩子们毕业后,

能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

谈到对麻风病的恐惧,她其实也有过害怕,尤其是带着自己的两个孩子在大营盘做志工时,更是不免担忧。回到台北的她,是个好太太,也是个好母亲,不过更多的时间,是带领中华希望之翼服务协会的志愿者们,为大营盘的孩子们筹措善款,号召更多的人加入到她们的工作中来。每年,她也会带台湾的朋友、志愿者到大营盘与孩子们共处。

而她所做的事情,看起来更是琐碎,协调政府的投资,帮助完善学校的设施,教孩子们礼仪,小到生活中点滴小事,大到做人、做事的道理。对于长期生活在大山里的孩子们来说,这样的经验可能让他们能更容易地融入外部社会。

在一个与世隔绝的封闭社会里,当地人认为她大老远地从台湾来到大营盘麻风村帮助别人,是不是另有所图?他们不能理解的是,你张平宜又没有名、又没有利,还拿钱出来,难道这个女人疯了吗?

但是她很享受这个过程,因为她参与了孩子们的成长,她也很骄傲成为这些孩子的母亲,看到他们的成长很快乐。张平宜说:“我不期望他们将来一定成龙、成凤,可是我期许他们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

为了及时筹集一笔款项,她把当时她的朋友送给她一些蜡烛进行义卖,那时艺术蜡烛在台湾刚刚兴起,很多人觉得蜡烛是很美很浪漫的。她就想或许通过卖蜡烛,可以帮助小朋友筹款。后来很多人帮她卖蜡烛,大家义卖的时候,都帮她站台,那天卖出去了60万台币的蜡烛。

就在2010年,张平宜把筹集的这笔善款,用在了学校用水上,她从台湾请来了一个水利专家,并从遥远的对岸运来一根根水管。花去了将近50万元人民币,在荒山上建成了一个个水窖,从浮流水到地表水,全部储存起来,一滴水都不要流到外面去。很好地解决多年来学校容易断水问题。

2011年年7月,张平宜获民政部“第六届中华慈善奖”最具爱心行为楷模称号。回顾过去12年在大营盘的岁月,张平宜坦言真的吃了不少苦头,除了不被理解和筹款、建学校的困难之外,生活习惯的不方便也让她苦恼,蚊叮虫咬还是次要的,最受不了的是当地的歧视目光。

到了2012年初,张平宜又有了一个浪漫的梦想,那就是在学校坡地高处兴建一所书香亭,亭子四周要种蔷薇,花季时蔷薇灿烂绽放,天气好时,邀三五个好友来到书香亭下,畅饮一杯热腾腾的咖啡,尽享大营盘山林景色,听着孩子们朗朗的读书声,看着他们在校园嬉戏的活泼身影,痛快细数大营盘的前尘

往事。

2012年2月3日晚,2011年度感动中国人物盛典在中央电视台举行。坚持12年爱心“长征”,全身心帮助麻风病村孩子的台湾爱心人士张平宜,在众多入围者中脱颖而出,成为十年来首位当选感动中国人物的台湾同胞。感动中国推选委员王晓晖这样评价张平宜:“一只希望的青鸟,飞过海峡,落在大山中被遗忘的角落。当人们看到久违的笑容和自信浮现在麻风村人的脸上,就会明白希望之翼的真正含义。”颁奖典礼上,张平宜说:“我希望孩子们毕业后,能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也很期盼什么时候大营盘村能够走出自己的大学生来。”

“蜀道难,蜀道难,台湾娘子上凉山……跨越海峡,跨越偏见,她抱起麻风村孤单的孩子,把无助的眼神柔化成对世界的希望……”2015年6月,张平宜率领台湾中华希望之翼服务协会和10名台湾厨师、16名台湾“中国医药大学”中医医疗服务队成员组成的厨师团和医疗团,再次到大营盘村开展餐饮美食、医疗健检等服务,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赞赏。

当张平宜的故事被再次讲述的时候,一个看起来温婉纤细的女子,却在亿万读者的心里激荡起了巨大的暖流。

她的想法很简单:向天再借500年,愿做中国麻风病孩子的守护神。

(责编:高雨薇)

本期焦点人物小档案:

张平宜,台湾云林人,曾是台湾《中国时报》的资深记者。2000年,张平宜放弃了原本衣食无忧的优越生活,投身四川凉山一个麻风康复村的教育事业。为了让这些与世隔绝已久的孩子能尽快地融入现代社会,她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苦努力。2011年7月,获民政部“中华慈善奖”最具爱心行为楷模称号;2012年2月,获评央视“2011感动中国人物”。

猜你喜欢
营盘麻风张平
叽叽喳喳的小喜鹊
关注麻风,消除歧视, 共同走向文明进步
无穷尽的一天
雨中画景
高中生英语学习焦虑现状研究
浅谈麻风病
梦话
此时
不需要太多的门
麻风树理想的生物质作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