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亚辉
【摘要】 目的 观察早期心理护理对脑梗死后抑郁患者的辅助治疗效果。方法 96例脑梗死后抑郁患者, 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各48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 观察组在抑郁的早期加用心理护理干预, 出院时比较两组患者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分。结果 出院时, 观察组患者HAMD评分为(7.3±1.9)分, 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0.6±2.6)分,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 脑梗死后抑郁患者早期行心理护理干预, 能显著降低患者抑郁程度, 利于疾病的康复和生存质量的提高, 值得在临床工作中推广应用。
【关键词】 心理护理;脑梗死;抑郁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6.03.196
随着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及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因动脉粥样硬化造成的脑梗死发病率逐年升高[1], 已成为神经内科最为常见的疾病之一。脑梗死发病急、症状重、致残率高, 患者心理负担大, 易造成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2], 影响患者预后, 为探讨早期心理护理干预对脑梗死后抑郁患者的临床效果, 现收集本院96例脑梗死后抑郁患者的临床资料, 结合文献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收集本院2012年12月~2014年12月收治的96例脑梗死后抑郁患者的临床资料, 入选患者均经CT或MRI确诊为脑梗死且满足《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中抑郁的诊断标准[3]。排除合并有严重心肺、肝肾功能障碍者, 排除脑梗死发病前患精神障碍者。根据入院顺序随机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各48例。观察组中男25例, 女23例, 年龄59~72岁, 平均年龄(68.9±1.8)岁;对照组中男26例, 女22例, 年龄60~73岁, 平均年龄(68.5±1.8)岁。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本研究与患者及家属签定知情同意书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批通过, 并备案。
1. 2 护理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 对患者出现的心理障碍凭借护理人员的经验采用健康教育的方式进行干预。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采用心理护理, 对患者出现的心理障碍进行护理干预。具体措施包括:①多交流, 与患者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②心理辅导, 寻找出现抑郁的原因, 常见原因包括担心治疗费用、担心日后生活不能自理、对治疗无信心等方面[4], 根据具体原因, 采用包括优化治疗方案、讲解成功病例在内的多种方案进行干预;③安抚患者家属, 患者家属的态度对患者治疗信心有很大的影响, 通过对患者家属的教育及指导, 首先树立家属的治疗信心, 嘱咐家属多陪伴患者, 减少其无助感。
1. 3 观察指标 [5] 两组患者入院时及出院时均行1次HAMD测定, 总分0 ~20分, 得分越高说明抑郁的程度越高。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患者入院时, HAMD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出院时, 观察组患者HAMD评分为(7.3±1.9)分, 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0.6±2.6)分,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护理前后HAMD评分对比( x-±s, 分)
组别 例数 入院时 出院时
观察组 48 16.2±4.0b 7.3±1.9a
对照组 48 16.5±3.9 10.6±2.6
注:与对照组比较, aP<0.05, bP>0.05
3 讨论
脑梗死是临床高发病、常见病, 起病急, 病情进展快, 预后不佳。发病年龄以中老年群体为主[6], 大部分患者对突发的急病或者对紧张的医院抢救场面缺乏足够的心理准备, 易造成恐惧、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 不利于疾病的康复。据相关统计, 脑梗死患者合并抑郁的发病率高达35.3% [7], 发病率之高, 已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
“以人为本”的治疗理念已深入人心, 当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出现心理障碍, 如何应对是摆在当下医疗领域的重要课题。护理人员与患者接触机会多、交流多、距离近, 从护理工作入手来对患者的心理状态进行干预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8]。从本次统计的结果分析, 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加用心理护理辅助干预患者的抑郁状态, 取得了满意的临床效果。观察组患者出院时, HAMD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临床效果值得肯定。
综上所述, 护理工作中对脑梗死后抑郁患者进行早期心理护理干预, 能显著降低患者抑郁程度, 利于疾病的康复, 利于生存质量的提高, 值得在临床工作中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蔡怡.心理干预对脑梗死后抑郁患者心理状态及疗效的影响. 国际护理学杂志, 2013, 32(2):358-359.
[2] 陈映琳, 刘亚萍, 陈秋利, 等.早期心理干预在脑梗死后抑郁症病人中的应用.护理研究, 2012, 26(15):1387-1388.
[3] 李春芝.实施早期心理干预对脑梗死后抑郁患者100例疗效观察. 实用医技杂志, 2013, 20(7):806-807.
[4] 路法枝.早期心理护理干预对脑梗死后抑郁患者康复疗效的临床分析.医学信息, 2015(9):139-140.
[5] 叶迈蕴, 郑淑智, 张孝琴, 等.早期心理护理干预对急性脑梗死患者抑郁情绪的影响.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11, 27(3):9-10.
[6] 陈业鹏, 刘娜, 徐树军, 等.急性首发脑梗死后抑郁与病变部位及其相关因素研究.中国血液流变学杂志, 2013(2):245-246, 255.
[7] 田中臣.草酸艾司西酞普兰联合心理治疗对脑梗死后抑郁的疗效观察.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4(20):32-33.
[8] 陈晨, 陈艳, 李春利, 等.心理护理对老年脑梗死后抑郁患者的临床干预效果探讨.检验医学与临床, 2014(4):532-534.
[收稿日期:2015-07-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