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小军
2016年中考话题预测
习近平总书记说过:“一个国家综合实力最核心的还是文化软实力,这事关精气神的凝聚,我们要坚定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最根本的还要加一个文化自信。”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总书记再次提到文化强国,并要求“讲好中国故事”,讲好“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故事”。在此引导之下,紧扣中学生生活实际的文化类考题,逐步成为了近两年中考的新热点。
如2015年山西省作文命题要求 “作文题目中必须包含我国一个民族传统节日,如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中秋、腊八等等”;浙江温州作文题则在“月悬高空,朗照千年。照关山万里,照庭院篱墙;照书中古人,照眼前你我”这样的精美诗句中引出,要求考生以“月亮离我有多远”写命题作文;广州考题说:《地铁客的风格》这篇文章,反映了不同地区的人的性格及其地域文化。同样,我们生活中的许多细节,也可以反映出广州这座城市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精神面貌。请你结合身边的鲜活事例,以“广州风格”为题目,写一篇文章;而山东泰安的中考文题则以“伯牙子期高山流水遇知音”的经典国学故事引入,要求围绕故事的主旨,写出你的一段经历,或写出你的人生与思考”……
由此可见,与中国传统文化相关联的国学故事、经典诗文、节日传统、城市文化等等皆是中考作文命题的新热点,这就要求我们在平时及中考备考的训练中,关注与掌握好“中国文化”这个关键词。围绕“中国文化”做好作文的观点提炼、素材积累,力求能做到观点独到鲜明,素材新鲜适用。为了有助于同学们备考,以下三道预测题目从不同角度切入,进行思路点拨与素材速用,请同学们仔细阅读。
预测金题
1.中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文化大国。回首文化宝库,无论是诗经还是乐府,无论是唐诗还是宋词,无论是元曲还是明清小说,无不散发出文化的芬芳……这些文化,写在我们的书本上,也融入了我们的生活中。对此,你有何认识或经历呢?
请结合自己的经历与感悟,以“我眼里的中国文化”为题,写一篇文章。
【思路点拨】
写作这类与文化有关的命题,我们不仅要挖掘出文化的光彩,还得展示出作为中国人的一种文化自信。写作时,我们不可避免地要引入文化经典,但又绝不能是引用几句诗词那么简单。你要懂得,再美的传统文化毕竟属于历史,关键是我们得从文化的海洋里找到属于自己的一片天空。切入时,宜从生活中的故事引入。角度越小,文章越容易出彩。若能在诗意的描写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之类的句子中引出韩少功这位陶渊明式的隐者,材料自然既有历史的厚重感,也会散发出时代的新鲜气息。
【素材速用】
韩少功是海南省作协主席、中国当代很有影响的作家。十多年前,他逃离城市的巨大漩涡,迁居湖南省汨罗县八景乡八溪峒筑巢而居,开始了悠闲自在的耕读生活。他完全融入了当地生活,经常穿着“解放鞋”、挑着粪桶去厕所掏粪,到田野施肥种菜。他拥抱土地,亲近五谷,让久违的田园之气注入文字,让身影活跃于书斋和旷野。与同时代作家相比,韩少功的创作产量不算高,但他具有永不枯竭的创造能力,几乎一篇是一个样式,既不复制自己,更不重复别人。在八溪峒蛰伏期间,那里的鸡鸣狗吠,最终化为了作品《山南水北》,一经问世,便引起轰动,被称之为中国版《瓦尔登湖》。
2.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
著名作家冯骥才说:“从古至今,我国的传统节日之所以被历代文人墨客反复歌咏,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人们赋予了这些节日一种特殊的价值与特殊的情感内涵。”不管是春节还是端午,不管是中秋还是重阳……在美好的节日里,你一定经历过一些美好的故事。
请以“节日里有个 的故事”为题,写一篇文章。
【思路点拨】
首先将半命题补充完整。要注意到,这个故事,或许是快乐的,或许是美丽的,抑或许是伤感的。补题时一定要扬长避短,力求展示自我才情。除了拟出精彩标题外,还得注意两点:一是要引入诸如“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之类的与节日有关的诗词典故,增添语言的文化底蕴;二是要学会融入真情,要结合自我的生活经历,表达出自己对传统文化、对美好情感的珍惜与感悟。下面是一则反面素材,稍为精简后用到议论文里,能与正面素材形成鲜明的对照,较好地突出加强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在叙事的过程中若能借鉴素材里的这些情节,不仅主题深刻,内容更会妙趣横生。
【素材速用】
在中央电视台主办的第十三届青年歌手大奖赛上,在知识问答环节中,一位选手抽到了这样一道题:“请回答‘路上行人欲断魂这句诗的上句是什么,说的是我国的哪一个传统节日,这个节日应该在哪个月份?”听到选手抽了道送分题,在场的观众都为他感到庆幸,但选手接下来的表现却令观众大跌眼镜。“可能是清明节吧?因为,前面好像是‘清明时节雨纷纷。”当董卿追问他清明节应该是在几月份时,他的答案竟然是:“大概……大概……是在九月份吧……回答完毕。”此语一出,全场哗然。轮到评委余秋雨点评时,他差点气得连话都接不上来。
3.如果你是一个热爱生活的人,或许你会发现,生活中到处有值得你去阅读的“书”。历史是一本书,它会让你了解我们的过去;自然是一本书,它让你收获到生命的哲理;身边的人物也是一本本的书,他们让你看到不同的人生风景……
请结合自己的经历或感悟,以“读书”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思路点拨】
从提示可以看出,话题并非简单地让我们写学习生活,你可以写自己对历史与文学的热爱,写自己对美好环境的渴望与担心,也可以写在读书过程中与某些人物交往的感人故事。情节曲折点,语言精彩点,故事才会美一些。运用下面这一则素材时,我们可以采用细节描写,模仿主人公摸书的动作以及摸书后的幸福感,来表达自己对书的极致的热爱;也可以在还原素材情节的基础上,讲述自己读到这篇文章的感触。
【素材速用】
在一篇题为《摸书》的散文里,冯骥才说到了一个非常有趣的故事。他说:一位名叫莫拉的老妇人曾认真地对我说:“世界上所有的一切都在书里。”“世界上没有的一切也在书里,把宇宙放在书里还有富余。”我说。她笑了,点点头表示同意,又说:“我收藏了四千多本书,每天晚上必须用眼扫一遍,才肯关灯睡觉。”她真有趣。我说:“书,有时候不需要读,摸一摸就很美,很满足了。”她大叫:“我也这样,常摸书。”她愉快地虚拟着摸书的动作。这谈话使我高兴,因为既遇到知己,又发现自己一个美妙的习惯,就是摸书。
【佳作示例】
粽叶飘香的端午
山西一考生
端午前夕,家乡成了粽叶的世界。漫山遍野的绿色,此时哪里抵得过那粽叶的清香?它有百合的淡雅,又夹杂着竹叶的清香;有青草的清淡,又带着点茉莉的芬芳。
“采粽叶去噢!”每年这个时节,我或许还在梦乡,母亲就站在屋外的小路上,对着村里吆喝起来。天还只是蒙蒙亮,就三五成群地朝山上出发了。淅淅沥沥的雨点,丝毫也不会影响大家的心情。我们用的粽叶,是阔叶箬竹的叶片,形状酷似竹叶,却比普通竹叶更光滑,更大一些。山涧里,道路边,粽叶光滑清亮,青翠欲滴。母亲说过,雨天采摘到的粽叶,做出来的粽子味道最好。邻居们这儿采几片,那儿采几叶,精挑细选,脸上满是甜蜜的笑容。我跟在妈妈身后,采一片放到手心,那淡淡的清凉缓缓涌上心头。
当我们采着满篮粽叶到家时,爸爸已从远处的山涧挑回了山泉。爸爸说:“用山泉蒸煮,粽子的香味才地道!”爸爸细细地清洗之后,妈妈便熟练地开始操作了。两片粽叶,一番折叠,便成了圆锥形状,倒一勺糯米,放些红枣之类的馅料,将粽叶的口封住后,再用细线紧紧系住,每一个环节都是那么精致。将做好的粽子放到锅里蒸煮,浓浓的粽子香味就会飘荡在整个屋子里,让你垂涎欲滴。出锅后,剥开那墨绿色的粽叶,那洁白的米团里仿佛嵌着几颗深红油亮的玛瑙,很是好看,正如诗人谢墉所言“剥出凝成细纤膏”。
家人围成一圈,享受着这独属端午的美好时光。妈妈忙碌地插着艾叶,爸爸高兴地倒上了一杯黄酒,拿着那粽子我的思绪却飞了起来。他们或许并不清楚,我如此用心地参与着这场盛宴,还因为一个人——屈原,为他那“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的高洁形象,为他那“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执着追求,为他那“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的社会担当。我多么希望自己就像他那样,为美好理想而一往无前。
拨开粽子,我轻咬一口,唇齿留香,一份温暖悄然从心底涌起。我知道,自己依恋的是一份美好的文化情怀。
【教师点评】考生舞动细腻的笔墨,将端午节的魅力展示得格外美好。前半部分,重在写自我经历,采摘粽叶、制作粽子、品尝美食等细节,栩栩如生,读来令人宛如目睹;后半部分,重在写文化情怀,或遥想屈原,或巧引诗词,将佳节的文化魅力与幸福感,展示得格外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