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草
一个普通农妇,与婆婆亲如母女;丈夫去世后,带着丈夫的继父改嫁;公公患病后,帮助老人康复锻炼。她就是村民口中的“好儿媳”,第五届全国道德模范孝老爱亲提名奖获得者,我省唯一女性获奖者,怀来县榆林屯村农民倪红清。
与婆婆亲如母女
1985年,倪红清嫁到了婆家。丈夫白玉成种地打工,她养猪喂鸡,经过八年的辛苦,两人盖起了四间大瓦房,并用临街的东房开了小卖铺。每次丈夫进回货来,她总会挑一些新鲜时蔬给公婆送去,还常包了饺子炖了肉给老人送去。
2003年婆婆患了小脑萎缩。看回病来,她每天去老院看望婆婆,叮嘱婆婆按时吃药。2005年春,婆婆病情严重,不认人,不能自理。于是她把老人接到自己家,让婆婆睡在自己和丈夫中间,像照顾婴儿一样,整夜照看着婆婆。因为生病,婆婆的三餐成了问题,饭送到嘴边,无论儿女们怎么哄劝,婆婆就是不张嘴,大家无可奈何。这时只要倪红清出面,拉着婆婆的手,像哄小孩似的劝说一番,婆婆就会张开嘴,吃饭,吃药。20多天后,婆婆病情大为好转,吵着要回自己的小院去住。婆婆回老院后,她更是经常过去看望。老人去世前一天,她还做了炸酱面让孩子给奶奶送过去。
带着公公改嫁
2007年中秋前夕,倪红清正在家欢欢喜喜准备过节的物品,忽然接到丈夫意外身故的噩耗,她一下子蒙了。此时公公佝偻衰老的身影像一道闪电将她惊醒:公公是丈夫的继父,他早年失去父母,中年迎娶婆婆,前年老伴去世,现在继子去世,公公承受了人间更多的伤和痛。看着公公眼中的不安和无望,她知道,自己必须振作起来,给老人一个坚实的依靠。
每天,她把一日三餐准时端到老人跟前;老人爱喝个小酒,她顿顿给老人斟好;老人住在老院,她常过去帮老人清洗衣服晾晒被褥。偶尔发现老人发呆,她就陪老人说话,转移老人的注意力。因为她的细致入微,关心体贴,老人心情愉快,身体硬朗。
丈夫去世后,亲朋好友都张罗着给她介绍对象。但是她却说:“要嫁就带着公公,否则不考虑。”就这样,带着公公改嫁,成了周边四邻八乡人们热议的话题。人们既钦佩她的贤淑孝敬,不离不弃,又为她捏了一把汗,因为她不仅有一位年近七旬的公公,还有两个正在读大学的儿子,有谁愿意扛起这份沉甸甸的责任呢?
2009年9月,经邻居介绍,同样勤劳正直、淳朴善良的刘荣走入她的生活,他同意倪洪清带着公公改嫁,并且承诺会和她一起照顾老人。从此,这个家又飞出了欢声笑语,摇曳着温馨和幸福。
帮助公公康复锻炼
2013年4月,74岁的公公突发脑梗,浑身瘫软,住进了医院,这可急坏了倪红清。老人生病心情不好逢人便哭,她就播放戏曲给老人解闷;老人吃不惯食堂的饭菜,她就每天坐公交回家给老人现做;老人说话不利索总爱发脾气,她就耐着性子好言劝慰;老人大小便不能自理,她就亲自服侍,擦身换衣。病房的人见了直夸老爷子有福,有这么好的闺女女婿。
住院17天,老人的病情没有明显起色,同室的病友不无忧虑地说,看样子老爷子这回就瘫到床上了。
组建了新家,儿子参加了工作,家庭条件改善了很多,老人还没好好享福呢,不能让老人瘫在床上!
出院后倪红清直接把老人接回自己家,开始漫长的康复锻炼。老人不仅患病的右半个身子没有知觉,就连左侧身子也不受自己控制。每天倪红清和刘荣一起把老人从床上扶起来,抬到沙发上,然后用肩膀把老人撑起来,刘荣一手抱着老人,一手用力推老人的左腿迈步。老人站且站不住,别说行走了,夫妻二人几乎是抱着老人一步一步地挪移,病人身子重,不多一会,二人就一身大汗,几趟下来,倪红清累得快要虚脱了。即便如此,老人的锻炼也一天没有间断过。
为了更好地照顾老人,已经请假两个多月的刘荣辞掉建筑工地的活,在玻璃厂找了一份可以三班倒的工作,虽然工资少了,但是白天有时间和倪红清照顾老人。
功夫不负有心人,老人瘫软的身体逐渐有劲,从会坐、会站、迈出第一步,到独立行走,吃喝拉撒基本自理,只用了短短半年多的时间。老人面色红润,谈吐清晰,每天都要坐在窗前晒晒太阳,或者拄着拐杖在院子里来回走走。从最初的嗤笑到现在的惊讶,人们无不感叹老人前世修来的福分,赞叹倪红清是个好人。
2015年10月13日,参加完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的第五届全国道德模范座谈会和颁奖晚会,放心不下老人,倪红清连夜赶回了家。“你们用人间大爱,诠释着生活的真谛;用人间至孝,显示着超越平凡的勇气。”孝老爱亲颁奖辞,诠释了一位平凡农妇,用善良和大爱谱写的孝老爱亲之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