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与事业:珠联璧合一甲子
——国家政策推动中国航天事业发展60年纪实

2016-01-05 18:02中国航天系统科学与工程研究院
国防科技工业 2016年10期
关键词:航天事业中国航天载人

中国航天系统科学与工程研究院 潘 坚

人才与事业:珠联璧合一甲子
——国家政策推动中国航天事业发展60年纪实

中国航天系统科学与工程研究院 潘 坚

1956年,国家提出了“以任务带学科”的科技发展方针,确定喷气和火箭技术作为重点任务,中国的航天事业从此起飞。当重新回顾并审视这段波澜壮阔的科学技术发展史,在共和国诞生后的宏大叙事中,可以发现其潜藏的发展脉络始终伴随着国家政策的支持,并在其正确引领下,选择了一条合适的发展路径,确保了中国航天事业在一穷二白的薄弱国力下,经过60年的奋力拼搏,终于跻身世界航天大国之列,并继续向航天强国迈进。

捍卫国家安全高瞻远瞩开创航天基业

1955年1月,毛泽东主席主持召开中共中央书记处扩大会议,这次会议做出了中国要发展原子能事业的决策,是中国“两弹一星”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要会议。10月,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冲破重重阻挠从美国归来,彭德怀在会见他时,着重讨论了导弹研制等问题。1956年2月,钱学森向党中央递交了《建立我国国防航空工业的意见书》(当时为保密起见,用国防航空工业来指称火箭、导弹),为我国火箭与导弹技术的发展提出了符合国情的实施方案。该意见书提出了我国发展“国防航空工业”的组织草案、发展规划和具体步骤,受到中央的高度重视。4月,国务院正式成立了以聂荣臻为主任的航空工业委员会,领导中国导弹和飞机的研制工作。5月,中共中央军委正式做出发展导弹的决定。

在成立航空工业委员会不久后,周恩来总理亲自率领数百名科技专家制定了我国第一部科技远景规划——《1956-1967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纲要》,确定了57项国家重要科学技术任务。其中由钱学森主持编制的第37项任务《喷气和火箭技术的建立》中提出:“喷气和火箭技术是现代国防事业的两个主要方面:一方面是喷气式的飞机,一方面是导弹。”文中还提出:“在12年内使我国喷气和火箭技术走上独立发展的道路并接近世界先进的科学技术水平,以满足国防的需要。”1956年10月8日,一个值得历史铭记的时刻,我国第一个导弹研究机构——国防部五院正式宣布成立,钱学森被任命为五院院长,标志着中国导弹航天事业正式起步。

1958年5月,毛泽东主席在中共八届二次会议上提出:“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从此开启了中国“两弹一星”伟大事业的征程。1958年12月,中共中央下达了《关于成立中央15人专门委员会的决定》,中央15人专门委员会(简称中央专委)成为中共中央领导国防尖端事业的最高决策机构。

尊重客观规律扎实稳步推进技术发展

1965年3月,七机部制定了《地地导弹发展规划》(即“八年四弹”规划),计划于1965~1972年的八年内研制成功用于“两弹结合”的中近程液体弹道导弹、中程导弹、中远程导弹和洲际导弹4种型号的战略导弹,在顶层上设计成一个不断发展的规划,每个新型号都要上了一个新台阶,每种导弹比前一种射程翻一番,技术上应当取得新突破,充分体现了尊重客观规律、扎实稳步推进技术发展的毛泽东实践论思想观。四弹目标的完成,不仅使中国国防实力得到了实质性增强,而且促进了中国航天科技体系的形成,为运载火箭的系列化发展打下了坚实的技术基础。

1957年10月,前苏联发射了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在国际上引起强烈震动,在中国国内也引起很大反响。1958年毛泽东主席正式提出“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的口号。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1965年4月,国防科委提出预计在1970~1971年间发射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的报告,5月中央专委第12次会议批准了该报告,从此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的研制任务正式启动。为避免文革干扰,周恩来总理宣布组建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1968年2月该院正式成立,钱学森任院长,把分散在各部门的研究力量集中起来,实行统一领导,使科研生产照常进行,保证了中国第一颗卫星“东方红一号”的研制工作顺利开展。

1970年4月24日,东方红一号成功进入太空,开创了我国航天事业发展的新纪元。到了80年代初,以“三抓任务”为代表的航天技术取得全面突破,航天科技工业体系初具规模,中国航天事业达到了稳定发展阶段。

在载人航天技术发展方面,我国提出载人航天工程最早始于20世纪60年代。1966年,中国科学院和七机部分别提出了载人航天的设想,而再次提出载人航天工程已是改革开放后的1985年,当时的国防科工委和航天部向中央提出了将载人航天作为中国下一步航天发展方向的建议,1986年,载人航天被列入863计划。1992年1月,中央专委正式批准载人航天工程立项,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终于启动,代号为“921工程”。

1992年9月,中央专委《关于开展我国载人飞船工程研制的请示》得到党中央批准。该《请示》是载人航天工程最终形成的完整的顶层设计,既考虑了可能性,又考虑了超越性;既明确了发展方针、发展战略、任务目标,拟定“三步走”战略以及步步衔接的总体构想,又提出了第一步载人飞船的四大任务、七大系统以及经费、进度、组织管理等建议。这一科学论证和正确决策,凝聚了党和国家领导人、航天领域以及众多相关领域的顶尖科学家的集体智慧,是载人航天工程能够取得成功的先决条件。

面向经济社会创造价值发展应用产业

上世纪80年代,在制定航天工业部第七个五年规划(1986-1990)以及后10年(1991-2000年)的设想中,航天科技工业将实现由研究试验型向实际应用型的转变,提出了“一箭三星”研制计划,一箭指“长征三号”系列运载火箭;三星指东方红3号通信卫星、风云2号气象卫星以及资源1号遥感卫星。1986年2月,航天工业部向国务院上报了《关于加速发展航天技术的报告》,3月,国务院以国发【1986】41号文件批准该计划,决定以我为主,辅以国际合作,研制自己的新一代通信卫星。5月,国防科工委发出《关于迅速发展广播通信卫星工程研制建设的通知》,卫星通信工程正式立项。

经过八年的努力,1994年2月,长征3号甲首次飞行试验获得了圆满成功,将东方红3号通信卫星与夸父1号模拟卫星送入太空。随后于同年11月、1997年5月,长征3号甲又分别将第二、三颗东方红3号卫星送入预定轨道。在此基础上,我国卫星由试验型转向实用型,进一步发展了导航定位卫星、资源卫星、海洋卫星、遥感卫星等系列卫星,使我国在卫星回收、一箭多星、通信卫星、遥感卫星等技术领域跻身于世界先进行列,并形成了四大卫星系列,即:对地观测(遥感)卫星系列、通信广播卫星系列、导航定位卫星系列和科学探测与技术试验卫星系列。

我国很早就认识到导航卫星的巨大军事、经济价值,曾于60年代启动了灯塔一号导航卫星的论证研制工作,并一直持续到1980年12月该任务被撤销。1994年我国批准建设第一代卫星导航定位系统。2000年底,第一颗和第二颗导航定位卫星相继发射成功,标志着我国自主研制的第一代卫星导航定位试验系统成功建立。2003年5月和2007年2月第三和第四颗北斗导航试验卫星(备份星)分别送入太空,至此完成了第一代北斗导航试验卫星系统“北斗一号”的部署。2012年,完成了北斗卫星导航区域系统的建设,可为我国及周边地区提供服务,同时可为特定用户提供短报文通信业务服务。

2016年5月,在第七届中国卫星导航学术年会上传来消息,目前我国正在制定《卫星导航条例》,并已列入《国务院2016年立法工作计划》。这将成为我国首部卫星导航领域的行政法规,保护北斗系统提供可靠服务,提高北斗系统法制化管理水平。6月,国务院新闻办发布《中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白皮书,全面阐述了北斗系统的建设状况,提出为全球用户提供安全可靠的卫星导航服务的承诺,以及“推动北斗系统应用及产业化发展”等目标。

2000年11月,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以政府文告《中国的航天》白皮书的形式,向全世界公布了中国航天从2000年到2015年十五年的发展政策、宗旨和原则,发展目标和总体发展思路。《中国的航天》白皮书的发表,是中国航天史上一件意义重大、影响深远的事件,它凝聚了中国航天人的智慧,展示了新形势下未来十五年中国航天发展的规划,明确了发展的目标和方向,给出了进入新世纪航天发展的新的思路,提出了航天重大工程的设想,还阐述了国际合作政策,宣传了中国和平开发与利用空间的原则和自力更生发展空间技术的方针,全面描绘了中国航天未来的发展蓝图。此外,中国白皮书还首次提出了“大航天”概念和211工程。

2006年10月,在中国航天事业创建五十周年之际,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布了《2006年中国的航天》白皮书。第二部白皮书的发布表明,中国政府始终把航天事业作为国家整体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予以鼓励和支持,经过五十年的发展,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已跻身于世界航天大国的行列,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2011年12月,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表了《2011年中国的航天》白皮书,进一步重申中国政府把发展航天事业作为国家整体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肩负人类使命循序渐进探索宇宙深空

2000年第一版《中国的航天》白皮书指出,要“发展空间科学,开展深空探测”,同时“开展以月球探测为主的深空探测的预先研究”。2003年中央专委同意中国科学院提出的“我国月球探测资源卫星的科学目标与有效载荷配置”立项报告。2004年1月,温家宝总理批准中国绕月探测工程立项,并命名为“嫦娥工程”,拉开了我国深空探测的帷幕,这是中国航天继人造卫星、载人航天后的第三个里程碑。2016年4月,国务院新闻办宣布国家已于2016年1月正式批准中国火星探测任务立项,其计划的目标是:于2020年发射火星探测器,一步实现“绕、落、巡”工程目标,对火星进行着陆巡视探测工作。

正如《2011年中国的航天》白皮书所言,外层空间是人类共同的财富,探索外层空间是人类不懈的追求。中国政府把发展航天事业作为国家整体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始终坚持为了和平目的探索和利用外层空间,航天活动在中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2016年6月,国防科工局宣布,将组织完成中国首部《航天法》草案编制工作,这预示着中国航天事业步入了法制化发展阶段,也将进一步产业化与社会化。

目前,我国卫星应用产业年产值已超过2000亿元人民币。“十三五”期间,国家民用空间基础设施体系将基本建成,新增遥感卫星、通信广播卫星、导航卫星等近百颗卫星实现在轨运行,提供连续稳定的业务服务,推动空间信息应用规模化、业务化和产业化发展。在2016年4月24日首个“中国航天日”到来之际,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作出重要指示,向60年来为航天事业发展作出贡献的同志们表示崇高敬意,强调广大航天科技工作者要牢牢抓住战略机遇,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勇攀科技高峰,谱写中国航天事业新篇章,为服务国家发展大局和增进人类福祉作出更大贡献。

猜你喜欢
航天事业中国航天载人
“新谢泼德”亚轨道运载器载人首飞成功
有一种浪漫叫中国航天
中国航天事业创新发展的推动者——孙家栋
中国航天事业创新发展的推动者
——孙家栋
让我们为祖国的航天事业奋斗
“联盟”MS02载人飞船发射升空
“中国航天日”来了
中国航天
载人大戏再开场
中国航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