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工经济对国民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2016-01-05 11:15罗彦平范容杉董瑞雪陈国华
国防科技工业 2016年5期
关键词:国防科技国民经济军工

罗彦平 范容杉 董瑞雪 陈国华

军工经济对国民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罗彦平 范容杉 董瑞雪 陈国华

国防科技工业作为国家战略性产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战略地位,通过科技溢出、产业链拉动、投资乘数效应等途径对国民经济产生促进作用。但同时,由于安全保密等因素影响,军工经济在国民经济增长方面的促进带动还未充分发挥。这里试图通过军工经济对国民经济促进作用的机理研究,找出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的建议。

军工经济与国民经济的关系

军工经济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军工经济经过建国以来几十年的发展,形成了以核、航天、航空、兵器、船舶、电子为核心,分工明确、门类齐全的经济体系。近年来,随着军民融合不断深入发展,军工经济产业范围已分布到国民经济的19个行业门类,78个行业大类,263个行业中类,456个行业小类。铁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运输设备制造业占13.2%;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占9.5%;房地产业占7.6%;批发业占7.4%;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占6%;汽车制造业占5.5%。其中,船舶、航空、航天等军工经济优势产业在全国占有较高的比重。

国民经济为军工经济提供基础。一方面,国民经济产出的一部分以税收等形式形成财政收入,再以武器装备采购经费和科研生产条件保障投资等形式进入军工经济,保证了武器装备科研生产的稳步增长。2010年以来,我国国防费保持了10%的年均增长速度,其中有三分之一左右用于武器装备的研制生产;另一方面,军工经济处于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链条中,军工科研生产的原材料、技术基础以及人才资源很多来源于国民经济中。

军工经济服务于国民经济。一方面,国防科技工业承担着武器装备研制生产任务,为国民经济发展提供安全基石。两弹一星、辽宁号、歼20等一系列军品型号研制成功,带来的战略威慑力不容忽视;另一方面,军工经济中存在大量军民融合产业,这些产业本身也属于国民经济中的民用工业,为社会创造经济价值,直接带动国民经济发展。同时,由于国防科技工业技术、人才聚集,对国民经济的辐射以及间接拉动作用远远超过军工经济对国民经济的直接贡献。“十二五”以来,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项获得者共7位,其中4位来自国防科技工业领域,国防科技工业科技产出的影响力不可低估。

军工经济促进国民经济发展的机理分析

军工经济通过直接和间接两个方面的作用促进国民经济发展。其中,直接作用是指军工经济的增加值是全国GDP的一部分,生产出的民品直接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这一部分的作用较为直观,容易量化。间接方面,包括为保卫社会经济发展环境、科技的溢出、产业链的拉动和投资乘数效应等,这部分的作用效果较大,但不易量化。

直接促进作用。军工经济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军工经济直接创造的价值增值自然是国内生产总值的一部分,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直接表现在军工经济的增加值、增长量上。

间接促进作用。先进的武器装备带来战略威慑力,保卫了社会经济发展的外部环境。武器装备科研生产是军工经济发展的首要使命,为宏观经济的有序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建国以来,我国逐步进入和平发展时期,给国民经济带来难得的发展机遇,尤其是“两弹一星”等重大项目取得成功,我国的战略地位进一步提高,维护了国民经济发展环境。

科技溢出效应,促进国家科技创新和经济发展。国防科技工业是一个人力、物力、财力高度集中的领域,也是知识密集、技术密集和资金密集的领域,技术上往往处于领先地位,在推动科技发展和创新过程中起着发动机和倍增器的作用。目前广泛应用的互联网、GPS、鼠标、网络聊天和即时通信、苹果手机的Siri等都来源于国防领域,这些应用提升了人们的生活水平,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

产出链乘数效应,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随着军民融合及军工行业开放程度进一步加大,军工经济与国民经济上下游产业之间的关系程度也在不断加深。根据国际航天产业一般规律,卫星应用产业规模为卫星制造的4倍,还能够带动极大规模集成电路、高档数控机床、新材料、微电子、生物育种及技术研发、工业设计高档服务等产业的发展。载人航天工程第一步投入不到200亿元人民币,但对科技、经济的拉动效益估计在10倍以上,400余项载人航天技术成果成功实现转化、推广和应用,推动了电子、材料、制造、化工、冶金、纺织等多个行业的工艺创新和产业提升。“长征二号”运载火箭上仅电子元器件就有2000多个品种,上万个规格,由分布在全国的300多个生产厂家和研究机构研制生产,对科技的推动作用明显。

通常认为,航天产业的直接投入产出比约为1∶2,而相关产业的带动辐射则可达到1∶8甚至1∶14。目前,我国每年航天产业投入100多亿元,其直接产值则会达到200多亿元,并能产生五、六倍的辐射效果。粗略估计,由我国的航天产业所折射出的相关产业链已达到1200亿元的规模。

投资乘数效应,刺激经济增长。根据凯恩斯经济理论,当社会投资量增加时,所得的增量将是N倍于投资的增量,即固定资产投资实施后,会转化为施工单位、监理单位、咨询单位、设备供应商的收入,这些收入中的一部分转变为员工收入和利润,既增加了社会购买力和企业投资能力,又拉动了另一部分企业的生产,创造出新的价值。这一过程不断持续下去,创造出更多的GDP。目前,我国固定资产投资乘数在1.5~2.2之间,如果将1.5作为军工经济的投资乘数计算,国防科技工业每完成1亿元固定资产投资,将带来1.5亿元的GDP。

国际市场开拓,有利于国家贸易平衡。国防科技工业每年有大量的商品和服务出口,也有大量的商品和服务进口,对国家进出口总量的增长直接做出贡献。在军品出口方面,军工经济作为军贸产品最主要的生产方,为军品出口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在国际上的影响力不断提高;民品出口方面,随着军民融合程度的进一步加深,以航空装备、卫星及应用、海洋工程装备以及智能制造为代表的军工高技术产品具有较强的技术优势,在落实国家“一带一路”发展战略,推动“国家装备”走出去等方面做出重大贡献。可见,军工经济在促进国际贸易平衡方面,不仅限于对进出口额的贡献量,更重要的表现在提高国际影响力以及国际威慑力。

区域性效应,辐射带动区域经济发展。国家生产力布局一般是由经济效益引导的,往往集中于大城市和沿海等发达地区;国防科技工业则主要由安全效益引导,布局相对分散,这一方面有可能在短期内增加军事经济成本,但另一方面又通过军民融合加强与地方经济的互融,带动经济落后地区的工业发展,使全国生产力布局区域均衡。我国20世纪60年代中期的“三线”建设,大大改善了我国的工业布局,其中,四川、贵州、云南三省等原工业基础薄弱地区,逐步建成了几十个中小工业城市,其中,攀枝花、六盘水、十堰和金昌等成为著名的新兴工业城市;重庆、成都、德阳、绵阳等则成为我国重要的钢铁、机械、电子、航空、轻纺、电里动力设备城市。近年来,各地军民融合产业基地的相继建立对区域经济起到重要的辐射作用。

军工经济在促进国民经济中仍存在的问题

军民融合深度有待进一步加深。军民融合是军工经济促进国民经济增长的最主要途径,然而,目前军工经济仍处于较为封闭的状态,不利于军工经济促进作用的有效发挥。一是武器装备科研生产的产业链大部分在传统军工经济范围内,甚至主要在集团内部,民口单位参与军工科研生产的程度长期得不到有效提高。二是受保密因素限制,军工技术向民用转化步伐缓慢,对民品生产的贡献作用有限。三是大量军工先进设备设施未向社会开放。军工企事业单位拥有大量先进的试验、测试、高性能计算等方面的设备设施,但受制于保密制度因素,军工优质资源无法为国民经济服务,影响了军工经济对国民经济发展的促进。

军工技术储备与基础研究有待加强。虽然国防科技工业科技经费和人力资源投入方面都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但是由于缺乏对基础科研、原始创新等方面的投入力度,跟踪研仿的创新模式仍未改变,“五大瓶颈”和“卡脖子”问题依然存在。国防科技工业的科技活动仍以型号为主要内容,而对于基础性研究投入的比重一直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不利于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

国际竞争力不强,全球化经营存在差距。目前,我国军工集团公司国际市场开拓程度仍较低,与跨国公司的差距还很大。在中国企业联合会、中国企业家协会发布的2015中国100大跨国公司排名中,前10名单位中,仅兵器工业集团公司一家进入,为第10名。中国100大跨国公司海外收入占营业收入的比重平均为20.8%,而军工集团公司仅为10%,处于较低水平。军品方面,产品出口国家主要集中在亚非拉等发展中国家,产品竞争力仍不足。民品方面,虽然船舶、汽车、宇航等军工高技术产品在国际市场中有一定影响力,但国际市场占有率仍不高。

军工经济盈利能力不强。受军工行业特殊性影响,军工单位为保障武器装备的正常供给,军品生产多不以盈利为最终目的,军工单位整体盈利能力较差。军工集团公司的成本费用利润率持续低于央企平均水平1个百分点左右。在国资委对国有工业企业的绩效评价指标中,军工集团公司整体的成本费用利润率水平也仅仅在平均值和较低值之间,处于较低水平。

转型升级任务艰巨。虽然国防科技工业产业结构优于宏观经济,布局呈现出明显的高技术性,然而由于部分产业规模较小,拉动作用有限,结构调整任务仍很艰巨。同时,在经济考核指标压力下,部分集团公司盲目扩张的现象时有发生,部分集团公司主业不突出、产业结构不合理现象仍然存在。目前,分布于房地产、批发业、零售业、商务服务业等与军工技术相关性小的行业的单位已达20%以上。中航工业集团作为其主业的民用航空产业收入在民用产业的比重还不足1%;兵器装备集团大部分增加值来自于汽车产业,虽受益于汽车产业实现了快速增长,但由于对汽车产业过度依赖,经济抗风险能力较弱。

对军工经济更好促进国民经济发展的建议

建立军工经济促进国民经济发展的评估制度。进一步研究评估军工经济促进国民经济发展情况的方法,重点测算军工经济对国民经济的总体影响,以及核、航天、航空等技术含量高、经济规模小的行业发展对国民经济的影响,为国家科学决策提供参考,为军工经济发展和相关产业发展创造更好的外部环境。

加快推进国防科技工业军民融合深度发展。一是进一步扩大军工开放,拓展“民参军”。要面向国民经济规划武器装备科研生产能力,把国防科技工业根植于国家工业与科技基础之上,构建“小核心、大协作、专业化、开放型”的武器装备科研生产体系。完善准入退出制度,合理界定许可管理范围,充分吸纳社会优质资源进入武器装备科研生产和维修领域。二是进一步发挥军工技术优势,大力发展军工高技术产业,提高其在军工经济总量中所占的比重,推进军工产品结构向高端发展,为国家稳增长、调结构服务。三是加大军工关键设备开放力度,使军工先进设备设施更好地向社会提供服务。

加强科技投入,推动国防科技成果转化。一要加强基础科研的投入力度,鼓励原始创新,重视关键技术、基础技术、前沿技术的研究。二要建立适时、规范、协调的国防科技成果解密制度,鼓励各类中介机构参与科技成果推广,加快科研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三要健全科研奖励机制,增强对军工科研人员的激励,扩大在成果转化中的收益比例,增强推动成果转化的动力。

推动国际贸易和合作交流,走国防科技工业全球化经营之路。一是鼓励军工单位开展符合国家政策的海外并购,把发展“走出去”作为化解军工过剩能力的重要手段。二是鼓励核电、航空装备、卫星及应用、海洋工程装备以及智能制造等高端装备的出口。三是进一步加大政府层面推动重大在谈合作项目的力度。

加快转型升级,促进国民经济产业结构优化。一是聚焦核心业务,加强军工高技术产业和军民融合产业的发展,围绕“大安全”、“大防务”,开拓新兴业务,培养新的经济增长点,集中力量提高产业效益质量。二是关注电子信息业务、大系统集成和信息技术研究与应用。三是加强军工高技术产业发展,鼓励科研生产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新方式,同时,加强核能、太阳能、风能等绿色能源产业的发展。四是充分发挥政府的监管与宏观调控手段,对于过剩产能,要通过优化投资结构和政策引导,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国防科工局信息中心国防科工局发展计划司)

猜你喜欢
国防科技国民经济军工
2022年1-5月黑龙江省各市(地)国民经济主要指标
2022年1-6月黑龙江省各市(地)国民经济主要指标
美国国防科技集成创新初探
国防科技工业自然环境试验研究中心
资源错配的多层次识别、分解与比较——畅通国民经济循环的分析视角
北斗导航助力国民经济发展换挡提速
区域国防科技创新生态系统的构成与培育
军工品质 行创未来
雄安新区 河北军工新未来
顾帅圻:将“军工范儿”进行到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