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俊杰
美俄“新冷战”及其对中国的影响与相关对策
陈俊杰
预测2015年后美俄“新冷战”走势,首先要对“冷战”、“新冷战”与“不确定性”等相关概念明确界定。推理美俄“新冷战”的短期走势与长期走势,有必要深入分析美俄“新冷战”的(不)确定性及其若干影响因素。美俄“新冷战”的发展演变,既给中国外交带来一定的挑战,也在某些方面为中国外交开辟了一定的战略空间。总结美俄“新冷战”的经验与教训,有助于启发中国的相关对策思路。
美俄关系;新冷战;中国;影响;对策
随着乌克兰内战持续发酵,围绕美俄“新冷战”的争论也持续升温。国内学界解读可设想的美俄“新冷战”的内涵与外延,主要是着眼于“新冷战”的概念界定、危机走势以及对中国的影响与中国的对策思路,等等。由此引发的中国视角的一系列学术争论,还有必要从中国近海岛争等战争危机导火索切入。
21世纪美俄“新冷战”已否到来?围绕中美俄战略大三角,国内学界对此类议题的争论很多。要澄清此类议题,首先有必要明确界定一系列相关概念。
(一)对“冷战”、“凉战”与“温战”的概念界定
“冷战”特指从杜鲁门主义出台到苏联解体之间北约与华约两大集团在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科技等领域的一系列斗争,冷战升级阶段美国国务卿约翰·杜勒斯的“战争边缘”政策是其主要表现形式。1956年,杜勒斯接受美国《生活》(Life)杂志专访时强调,“我们被带到了战争边缘……到达了这个边缘而又不卷入战争的本领,就是一种必不可少的艺术。如果你不能撑握这种艺术,你就会不可避免地卷入战争。如果你企图从那里跑开,如果你害怕走到边缘上,你就失败了。”①靳文:《且谈“边缘政策”——外交谋略之五》,载《世界知识》1990年第17期,第30页。这种“战争边缘”政策,堪称冷战升级阶段美苏争霸的一种常态。
2012年1月4日,国防大学教授戴旭在《环球时报》发表《从冷战到温战——当今世界的真相》一文,首次提出“温战”一词。②戴旭:《从冷战到温战——当今世界的真相》,新浪网,2012年1月7日,http://blog.sina.com.cn/s/blog_63ebbbb50100z6pu.html他强调美国正在三条战线上全面推进亚欧大陆腹地,中国争取和平不能无底线退让。不过戴旭又声明,他并不是要鼓动我们重构冷战对抗思维,而是希望我们对中国所处的时代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尽量“知己知彼”以从容应对新的战争风险。总结戴旭的描述,“温战”的烈度超过费尔德曼描述的“凉战”,更超过杜勒斯时代的“冷战”。
2013年,哈佛大学教授诺厄·费尔德曼出版《凉战:全球竞争的未来》(Cool War:the Future of Global Competition)一书,首次提出“凉战”一词。③[美]诺厄·费尔德曼:《凉战:全球竞争的未来》,载《对外传播》2013年12期,第63页。他认为“凉战”是对美国与正在崛起的中国在优势地位、盟友关系与资源等领域的广泛竞争的恰当描述,强调“竞合关系”是维护和平并使中美两国都能受益的唯一途径,涉及中美关系合作与冲突并存的局面、特征以及仍在不断演变的大国关系新规则,等等。总结费尔德曼的描述,“凉战”的烈度介于“温战”与“冷战”之间。
对比上述“冷战”、“凉战”与“温战”三个概念,由此不难演绎出“战争”与“和平”之间的七种过渡状态,即“温和”、“凉和”、“冷和”、“不战不和”、“冷战”、“凉战”与“温战”。“冷”、“凉”、“温”都是充满个人偏好的主观判断,不可能在国际政治学界形成统一而明确的划分标准,只能通过相互参照而相互印证彼此的存在。“温和”好于“凉和”更好于“冷和”而“温战”坏于“凉战”更坏于“冷战”,“战争”与“和平”之间的过渡状态的相对位置如下所示:
和平⇔温和⇔凉和⇔冷和⇔不战不和⇔冷战⇔凉战⇔温战⇔战争
如果对乌克兰危机与中国近海岛争对号入座,则当前的中美俄战略大三角关系介于“冷战”与“温战”之间。至于二者最终将三国推向“冷战”还是“温战”,这种涉及国家高层决策的主观化议题难免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只有定量之别而无定性之别。其中,美俄关系最接近“温战”,中美关系最接近“冷战”,而中俄关系最接近“凉和”。清华大学教授阎学通认为,“和平”的自然特征(非暴力性、不安全性与非永久性)是绝对的而不受人的观念影响,其社会特征(目的性、工具性与正义性)则是相对的而由人的认识决定,“战争”、“和平”与“非战非和”各有若干级别可分(如下所示),④阎学通:《和平的性质——和平≠安全》,载《世界经济与政治》2002年第8期,第5页。但他并未进一步从概念名称上明确区隔。
和平 非战非和 战争
暴力程度└○○○○○○○┴◎◎◎◎◎◎◎┴●●●●●●●┘
(二)对“新冷战”与“旧冷战”的概念界定
2007年美国在东欧部署导弹防御系统,普京以冷战教训警告美国此举将激化新一轮军备竞赛。时任俄罗斯“美加研究所”所长的谢尔盖·罗戈夫由此宣称,美俄导弹部署矛盾让世界陷入“新冷战”。⑤耿学鹏:《俄美矛盾日渐凸显“新冷战时代”来临?》,载《人民日报》2007年5月8日第7版。此后,“新冷战”一词被频频引用于国际政治学界。如果说美国在东欧部署导弹防御系统能将世界陷入“新冷战”,那么可否认为乌克兰危机一旦升级则有可能迫使世界回归“旧冷战”?
曾任中国外交部副部长的何亚非认为,较之于美苏“旧冷战”,美俄“新冷战”主要“新”在三个方面。一是美俄对抗相对均衡的军事集团博弈不再,普京拼凑的“欧亚联盟”形格势禁而与华约不可同日而语,北约则从“迷失方向”调整到东扩“心脏地带”而得寸进尺;二是美俄对抗既无全球性全面对抗亦无意识形态之争,而是局限于乌克兰等相关国家的现实利益之争,双方在伊朗、阿富汗与朝鲜等地区热点问题上则不得不默契合作;三是美俄对抗涉及地缘战略、经济利益、发展模式与文化影响力等领域,对抗范围越广泛则意味着对抗方式越复杂,因此“冷”多于“战”的软硬兼施将是美俄“新冷战”的“新常态”。⑥何亚非:《美俄“新冷战”新在哪里?》,载《领导文萃》2015年11期,第1页。
国内也有学者认为,“旧冷战”与“新冷战”还是有共同点的。⑦杨雷:《东欧地区国际关系已具备“新冷战”特征》,载《中国社会科学报》2014年 10月31日第A07版。前者是两大阵营综合经济、文化与军备竞赛等手段争夺“边缘地带”,但因核威慑的恐怖均衡而只能以不走向大国热战为限,后者亦然。美欧等西方国家希望通过经济制裁与外交孤立来削弱俄罗斯,因此在全面争夺乌克兰的同时又避免激化面对面的军事冲突,而乌克兰则很难摆脱冷战时期东欧国家那种朝秦暮楚的宿命。
看来,“新冷战”较之于“旧冷战”的共性在于“冷”,而个性在于前者达不到后者的剧烈性、全球性与长期性,总体上看二者的共性弱于个性。本文则认为,乌克兰危机与中国近海岛争的升级将有可能导致二者的相互参照乾坤倒转。
(三)对“新冷战”的事实判断、价值判断及“不确定性”
囿于立场先行的某种思维定势,国内学界普遍希望“新冷战”不会爆发,但这只是一种价值判断而不是一种事实判断。简言之,事实判断只能回答“是什么”而价值判断只能回答“应该是什么”,二者不宜混淆。英国哲学家大卫·休谟认为,根据“是什么”无法推理出“应该是什么”,反之亦然,此即“休谟的铡刀”。邓小平早有断言:“我希望冷战结束,但现在我感到失望。”⑧安惠侯:《冷战从未停止》,载《北京日报》2014年4月3日第014版。本文更认为,随着俄罗斯重振国威与中国迅速崛起,“新冷战”将逐步赶超“旧冷战”的级别。
如阎学通所述,“和平”的社会特征是相对的而由人的认识决定。争取和平解决战争危机固然没错,但避谈战争至少从逻辑的可能性上是存在盲点的,何况美俄两国军方早已染指乌克兰与中国近海?尤其是围绕乌克兰危机的战与和的抉择,均将落实于对抗双方的两个主角美国与俄罗斯的政府高层决策。进而言之,“跛脚鸭”奥巴马与“政治强人”普京对乌克兰危机的认识、抉择与互动都是看点。由此,“休谟的铡刀”导致的大国领袖决策的“不确定性”不可不谈。
上海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李少军认为,国际政治事实的社会属性迫使其研究者面对不可观察或不易认知的观念因素,针对此类因素的认知难免有不确定性。要解释复杂世界的运作规律则必须确定何种因素对解释特定现象最重要,但任何事态都是复杂原因的结果,靠单一机制推测事态的走势无法绕过国际政治演进的不确定性。研究这种不确定性要通过可观察的事实尽量推论不可观察的因素如何起作用以增进对不确定性的认识并尽量减少之,国际政治演进的不确定性导致无人能确定地预测未来,因为任何知识都是特定前提的推论结果,将此类研究的结论视为普遍性理论则难免出错。国际政治体系的复杂性与观念的不可认知性导致任何既定理论解释都有可能被找来反例,此类理论只有在符合其前提条件时才有可能得出确定性结论。可见,李少军并不像大卫·休谟那样无条件地悲观而倒向不可知论。国际政治行为体必须面对各种不确定性并作出政策判断,这种不确定性对研究者而言代表着疑问,而这恰恰最能体现国际政治理论研究的价值。⑨李少军:《国际关系研究中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载《世界经济与政治》2015年第6期,第37-38页。看来,研究美俄“新冷战”的理论价值在一定程度上恰恰来自于这种不确定性。
从各种不确定性因素当中尽量推理出某种确定性结论,这不能不说是“休谟的铡刀”之外的研究视野死角之一。芝加哥大学教授约翰·米尔斯海默认为,通过控制变量以排除其他因素而集中观察某一对固定关系,有可能对国际政治的相关机制得出确定的认知,迄今为止美国学界对国际政治学科的研究大体上也是如此展开的。⑩John J.Mearsheimer and Stephen M.Walt,Leaving Theory Behind:Why Simplistic Hypothesis Testing is Bad for International Relationships,European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Vol.13,No.3,2013,p31.如前所述,决定乌克兰危机走势的关键因素是美俄关系。2014年6月普京称,俄罗斯不希望卷入“新冷战”。⑪郑斌:《普京“无意吞并乌克兰”不希望新冷战》,载《新华每日电讯》2014年 6月5日第008版。2014年7月奥巴马亦称,追加对俄制裁并不意味着“新冷战”不可避免。⑫孟湘君、郭炘蔚、张尼:《2014国际局势聚焦:“新冷战”真的来了吗?》,中新网,2014年12月24日,http://www.chinanews.com/gj/2014/12-24/6904893.shtml不过,对照美俄两国元首言论背后的各种制约因素,由此得出结论才有可能降低不确定性。国际政治业余爱好者爱说“外交就是一边说着高尚的话一边干着下流的事”,这种话虽然有失偏颇,但毕竟至少能从逻辑的可能性上提醒国际政治研究者既要听其言又要观其行。
综合上述概念的规范分析与实证分析,推理美俄“新冷战”走势就有了可靠的方法论基础。根据最新事态,乌克兰危机暂时不会激化美俄“新冷战”。
(一)美俄“新冷战”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
由乌克兰内战说起,根据何亚非等国内学者总结的美俄“新冷战”的新特征与旧形式,乌克兰和平进程适用于阎学通式“和平”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
乌克兰和平进程的确定性是:第一,美俄“新冷战”的非暴力性走势主要取决于两国实力对比的确定性此消彼长。一方面,美国因为较之于“金砖国家”的实力相对下降而在欧洲、亚太与中东三个潜在战场之间捉襟见肘。自二战爆发以来,美国还从未有过“同时打赢三场局部战争”那么大的胃口。20
15年7月,美国候任参联会主席约瑟夫·邓福德将俄罗斯、中国、朝鲜与“伊斯兰国”并列为当前美国的四大威胁,但美国国防部与美国国务院相继提出异议。⑬《美参联会主席将中俄列入美国四大威胁 副防长异议》,中国青年网,2015年7月15日,http://news.youth.cn/js/201507/t20150715_6866213.htm另一方面,俄罗斯则借助乌法峰会(“金砖国家”峰会、上合组织峰会)等平台大造声势展示自信,对北约国家的一系列制裁措施发起强有力的反击。一方面是一个守成超级大国每况愈下,另一方面是一个昔日超级大国东山再起,双方实力的逐步接近导致非暴力性的僵持局面。第二,美俄“新冷战”的不安全性走势主要体现为近年来双方军事演习的确定性针锋相对。从巴伦支海、波罗的海、黑海、地中海乃至东太平洋与西大西洋,⑭徐旭:《俄军四面出击“硬”对“新冷战”》,载《东莞日报》2014年12月29日第B05版。美俄两国的军事挑衅“你方唱罢我登场”而导致“擦枪走火”的不安全性有增无减。继中俄日本海联合军演之后,两国在南海联合军演更有明确的针对性。⑮《深度:中俄海军南海演习牵制美国中国实力已掌控南海》,新浪网,2015年6月9日,http://mil.news.sina.com.cn/2015-06-09/1500832719.html第三,美俄“新冷战”的非永久性走势主要局限于军事危机应急机制的既定战略环节内的确定性克制。军事演习毕竟要大把烧钱,而美俄两国的军费开支又毕竟都是有限的,何况近年来两国的经济状况都不看好?因此,军事演习只能是双方在和平谈判与战争对决之间权衡利弊并讨价还价的预热或“前戏”,其非永久性战略过渡环节的属性决定了其操作的不可持续性。
乌克兰和平进程的不确定性是:第一,美俄“新冷战”的目的性推理主要受制于双方意图的不确定性。一方面,美国出尔反尔违背苏东剧变后“北约绝不前进一步”的承诺,⑯赵传君:《美俄实际上已进入“2.1版”冷战》,载《中国社会科学报》2015年 2月 11日第B03版。直至其势力范围逼近俄罗斯陆权“心脏地带”,顺手则乘胜追击而形式不利则适可而止;另一方面,被逼到墙角的俄罗斯被迫绝地反击,在乌克兰边界公然部署战略进攻性武器,尽量为和平谈判与战争对决做足两手准备。第二,美俄“新冷战”的工具性推理主要受制于战和效果的不确定性。无论战争还是和平都只是某种斗争手段,是政治斗争的某种形式的继续而不可能非此即彼偏好一端。展示软实力的经济制裁未必有助于和平谈判,展示硬实力的军事演习也未必有助于战争对决,对战和手段等工具理性的绝对化早已遭到法兰克福学派等哲学界的方法论批判。第三,美俄“新冷战”的正义性推理主要受制于潜在战争级别的不确定性。双方都指责对方企图借乌克兰危机浑水摸鱼挖己方的墙角,此类冷战思维导致的相互反制既有可能预防战争进一步蔓延,又有可能使危机升级,这一悖论尤其是核大国挥之不去的核大战梦魇。冷战时期美苏两国就相互指责而从不反思本国的过错,导致各种紧张关系循环升级。⑰[美]罗伯特·莱格沃尔德:《美俄应防止一场“新冷战”》,载《社会科学报》2014年9月4日第007版。
将阎学通式“和平”的自然特征与社会特征对照于乌克兰内战的和平谈判,共性与个性、战争与和平的辩证关系不可不谈。针对乌克兰内战的明斯克协议的“个性”适用于阎学通式“和平”的“共性”是存在确定性的,而乌克兰内战与明斯克协议构成的一枚硬币的正反两面的互动乃至倒转则存在不确定性。
(二)美俄“新冷战”的影响因素
综合以上(不)确定性分析,影响美俄“新冷战”走势的实力对比等客观因素起主要作用,影响这一走势的大国领袖决策等主观因素则起次要作用。
一是美俄实力对比的消长程度。一方面,美国自2008年次贷危机以来经济复苏一直乏力,“跛脚鸭”奥巴马任内最后一年很难完全兑现最初的一系列竞选承诺,削减国防开支与美国在欧洲、亚太与中东遭到的军事压力不相匹配;另一方面,俄罗斯借助一系列国际组织之力反制西方制裁,又插手一系列美国激化的地区热点问题分散其施加的针对性军事压力,在“家门口”的乌东地区反守为攻将占尽地利之便。不过,双方实力逐步接近的趋势从长远来看未必不会逆转。
二是北约与上合组织等国际组织的博弈。一方面,北约内部的美欧关系并非铁板一块,西方国家近年来经济形势又普遍不景气,在乌克兰与俄罗斯打消耗战显然不是明智之选;另一方面,虽然中俄等国不愿结成军事同盟刺激美国,但利益上的天然互补促使相关各方在军事合作方面多做少说甚至只做不说。俄罗斯参与的上合组织、“金砖国家”与“欧亚联盟”等国际组织之间有着不同程度的重叠,这就为“政治强人”普京在外交领域绝地反击提供了更多的回旋余地。
三是中东乱局等地区热点的发展趋势。为了集中力量围堵俄罗斯,近年来美国逐步改善了与古巴、伊朗乃至朝鲜等宿敌的外交关系。不过,摁住葫芦浮起了瓢,“伊斯兰国”等恐怖组织的异军突起让美国很难全身而退,面对难民问题美国难以独善其身,这些都为俄罗斯在政治、经济与军事等领域“挖墙脚”提供了广阔的施展空间。
四是战争范围伸缩的性质界定。公平地看,美俄两国在乌克兰争夺军事影响力皆属不义之举,乌克兰捍卫国家主权领土完整而镇压叛军则是正义之战。不过,一旦乌克兰加入北约生米煮成熟饭,如此对美国引狼入室则将难逃咎由自取之过,俄罗斯破釜沉舟背水一战则会变得悲壮而博得更多的国际同情。如果北约国家与“欧亚联盟”、上合组织乃至“金砖国家”等其他国际组织的成员国纷纷卷入乌克兰战局,则冷战时期两大军事集团的那种全球性长期争霸将梦魇成真。
五是大国领袖决策的个人偏好。普京与梅德韦杰夫的“总统二人转”有可能确保强人政治长期主导俄罗斯政坛,斯拉夫“战斗民族”在地缘政治紧张与北约东扩加剧的激进民族主义情绪下有可能扩大“熊出没”范围。相比之下,美国新一轮总统大选则变数较大。如果希拉里·克林顿当选,则其“女强人”的鹰派外交风格有可能在乌克兰危机中施展得淋漓尽致。两相对照之下,美俄两国领导人的个人偏好更有可能助推乌克兰危机进一步升级。
(三)对美俄“新冷战”的短期预测与长期预测
根据以上若干影响因素,在可预见的未来一个时期,至少在美国总统大选告一段落之前,乌克兰国内外两层政治博弈的实力消长与关系组合不可能有质的变化,因此美俄“新冷战”升级为“温战”或恢复和平的可能性都不大,大国间接操控的时打时谈甚至边打边谈的可能性则较大。⑱陈宇:《“新冷战”阴影笼罩东欧》,载《中国国防报》2015年6月30日第023版。总之,在短期之内,低烈度的美俄“新冷战”不宜排除,美苏争霸那种高风险的“旧冷战”则遥不可及,全球化进程暂时不会遭到致命的冲击。
从长远来看,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全球化催生“地球村”将是一个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大趋势,即便乌克兰危机加剧美俄“新冷战”也不可能无限持续下去。地缘政治位置决定了化解乌克兰危机不可能头病医头脚病医脚,根除美俄“新冷战”更要从更广阔的地缘政治空间里找来助力。在美俄之间斡旋的德国领导层有望最终成功地充当比欧盟更大的“全球村”的“关键先生”,曾诞生康德、黑格尔与马克思的日耳曼民族不无可能充分汲取历史经验教训而重新焕发全球性影响力,⑲德国哲学界有关未来世界秩序的设计,参见周凡:《康德的和平构想:自由国家的联盟制度——重读康德的《永久和平论》,载《浙江社会科学》,2003年第6期,第165-169页;孟晓东:《全球化视角下对《共产党宣言》的解读》,载《延边党校学报》2015年第2期,第29-32页。美俄“新冷战”终将化为人类文明史主旋律中的一个小插曲。简言之,21世纪全球化的前途将是一个比欧盟更大的“全球村”那种松散的邦联,乌克兰在这种邦联内只能在传统意义上的东西方之间谋求中立而不可能选边站。
美俄“新冷战”对中国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这还要从国内外学界的正反两种观点的论战中逐步看出端倪。总的来看,倾向于前者的观点略多于后者。
(一)美俄“新冷战”对中国的不利影响
中国在冷战初期倡导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一度左右国际体系话语权而升级中国为一个国际战略棋手,但后来美苏冷战加剧而主导国际局势,中国因此而丧失了这种棋手地位。冷战终结让中国成了和平红利的受益者与全球化的幸运儿,中国与西方经济体系的互相依存度越来越高,在政治上又与俄罗斯结成战略伙伴关系。因此,美俄“新冷战”必然压缩中国独立自主的传统外交空间,迫使中国选边站,这显然不符合中国的长远利益。
乌克兰危机激化的美俄“新冷战”将对中国造成较大的负面影响,美国有可能伺机“声西击东”而将其战略重心“弃俄向中”,突然调头加快“重返亚太”的战略步伐,全力投入对中国的东海与南海等岛礁争端的搅局。搅局中国周边地区热点问题,美国有可能赢得的更大战略成果是俄罗斯与印度等域外大国有可能掺和进来而强化对华战略合围态势,这是中国不得不警惕的一个极其危险的战略动向。⑳胡显达:《美俄乌克兰新冷战或使中国大难临头》,中华网,2014年9月6日,http://club.china.com/data/thread/1011/2773/22/69/3_1.html.一旦形成这种局面,对中国而言将无异于如履薄冰举步维艰。
美俄“新冷战”会逐步降低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战略机动空间,美俄关系越紧张,中国与两国同时保持良好关系就越难。苏联解体后,中国随之成了美国的头号对手。普京上台后俄罗斯再展大国雄风,中美俄战略大三角轮回。如果中国站到俄罗斯一边,则“新冷战”将向过去那种“旧冷战”升级;如果中国站到美国一边,则亚洲腹地“三股势力”将乘机浑水摸鱼。因此,中国在发展与俄罗斯的战略伙伴关系的同时继续与美国优化新型大国关系,任何“一边倒”都不利于中国的长远利益。当前的实力与对乌克兰变局的抽离,才是中国的主动权。㉑《外媒:美俄对立令中国不安 中国需俄帮助》,霸血军事网,2015年4月22日,http://www.baxue.com/haiwaishijiao/33828.html.较之于当年中国被迫卷入的中美苏战略大三角,当今中国在中美俄战略大三角当中的地位与灵活性都有改进,但由此也意味着中国的相关决策务必更为慎重。
(二)美俄“新冷战”对中国的有利影响
日本有媒体称,美俄“新冷战”将让中国从中坐收渔翁之利,恰如冷战时期美苏争霸让中国有机会充当中美苏战略大三角当中的主要受益方那样。自20世纪70年代中美苏战略大三角正常运转以来,美国一直奉行帮助中国崛起以牵制苏联的政策,这样的路线一直延续到了今天,即便在美国企图防止中国因为实力增强而变得越来越自大傲慢时依然如此。㉒《美俄之间的新冷战会让中国从中获得好处》,军事风云网,2014年3月11日,http://www.7476.com/haiwaishijiao/2014031012216.html.美俄“新冷战”一旦激化,势必为中国推进其在周边地区悄然展开的领土维权活动提供更广阔的战略空间。
俄罗斯有媒体称,美国在欧亚大陆两端的围堵战略将迫使俄中关系进一步强化,军事上的合作力度将突破以往的禁区,2015年中俄一系列联合军演就是一个范例。但中国从来无须与俄罗斯结成军事同盟,只须在感情上支持俄罗斯而不至于被远在欧亚大陆另一端的乌克兰危机拖下水。美俄“新冷战”鹬蚌相争,中国才是最大赢家,这不仅局限于军事意义上,而且包括经济意义上。随着美国对俄罗斯的经济制裁逐步强化,更多的俄罗斯天然气将流向中国,而这只是中国在APEC北京峰会达成的成果之一,俄罗斯将向中国出口更多的石油等资源。中俄两国签署通过东线“西伯利亚力量”管道对中国出口天然气合同后,双方又决定通过西线“阿尔泰”管道将俄罗斯对中国的天然气出口增加几乎一倍。㉓《俄媒:美俄新一轮冷战开启 中国冷眼旁观成最大赢家》,前瞻网,2014年12月20日,http://j.news.163.com/docs/10/2014122017/ADU8VHRH9001VHRI.html.
中国有国内网站认为,美俄“新冷战”将是中国的又一战略机遇。美国在乌克兰危机爆发前“重返亚太”,认定中国将是美国最大的对手而欲在其完全崛起之前扼杀在摇篮中。美国在乌克兰危机爆发后一直没放弃“重返亚太”的既定战略,只是将与俄罗斯的斗争视为一个匆匆而过的小插曲。但形势不由人,现在美国想从乌克兰抽身已无可能。一旦美国露出退缩迹象,俄罗斯必然大肆反击,美国领导的北约将颜面扫地。对美国而言,失去亚洲尚无大碍,失去欧洲则是灭顶之灾;较之于中国,俄罗斯更难对付,因为中国还只是潜在威胁,而俄罗斯已是现实对手。美国被迫全力对抗俄罗斯,以其当前的国力已无暇兼顾中国。㉔《中国受益美俄新冷战》,中搜资讯网,2014年 9月 11日,http://zixun.zhongsou.com/faster/24/8fe6ede096ee8fb019a74d1425f02637.html.
美俄“新冷战”爆发后,中国讨价还价的外交空间必将大大拓宽。对美国,中国可敦促其不再到中国近海搅局,切实尊重中国的领土领海权益;对俄罗斯,中国可加强与其在军售、军事领域合作,同时加强“一带一路”建设与欧亚联盟之间的战略对接。总之,中国有机会在美俄鹬蚌相争中渔翁得利。不过,中国理所当然要将注意力集中在亚太地区而不卷入欧洲乱局,一心经略周边以备完成国家统一大业。㉕王福生:《美俄“新冷战”,中国迎机遇》,博客中国网,2014年3月 12日,http://wfs1962.blogchina.com/2112218.html.为了分散美国的军事压力,俄罗斯有可能强化对中国的武器出口,如飞机发动机、战略轰炸机、潜艇、防空系统与弹道导弹等。这有利于中国军事现代化建设的推进和国防能力的提高。㉖《美俄新冷战北京获利 五大顶尖技术落户中国》,西陆网,2014年8月5日,http://junshi.xilu.com/20140805/1000010000594715.html.
(三)对美俄“新冷战”影响中国的定性分析
综合以上利弊分析,美俄“新冷战”对中国利大于弊,前提是中国能拿捏好应对乌克兰危机的战略分寸。美俄“新冷战”既不可能升级到冷战时期美苏争霸那种激烈程度,也不可能轻而易举地毕其功于一役,因此对中国的影响将是“远”而不“深”,这是相对于东海、南海等岛礁争端对中国的影响“深”而不“远”来说的。鉴于冷战时期中美苏战略大三角的经验教训,中美俄战略大三角中的任何一方都乐见其成其他两方鹬蚌相争而己方伺机渔翁得利,因此哪一方“先打第一枪”就成了三方在鹬、蚌与渔翁之间角色定位的关键。毋庸讳言,中国在乌克兰危机中被迫“先打第一枪”的风险最低,但中国如果在东海、南海等岛礁争端中“先打第一枪”则有可能祸水东引而引火烧身。因此,“不打第一枪”是中国应对局部战争危机的一个底线,以“韬光养晦”为基础才有可能“有所作为”。由此,时间因素将越来越对经济增长最快的中国有利。只要中国还能延续战略机遇期20年以上,㉗拱振喜:《美俄“新冷战”是否会爆发》,载《军事文摘》2015年第3期,第19页。任何有可能激化“新冷战”的局部战争都将易于化解。更重要的是,21世纪以和平与发展为主题的全球化模式较之于冷战时期的两极模式更有弹性与可持续性,中美俄战略大三角的影响力远逊于中美苏战略大三角。
美俄“新冷战”对着眼于优化世界新秩序的中国而言意味着更多的责任,我们需要努力避免使更多国家陷入自我实现的冷战思维。面对乌克兰危机,中国要强化本国的战略定力,充分利用中华文明传统智慧与在中美俄战略大三角中的灵活地位,努力塑造一个面向光明而不是升级冷战铁幕的新型国际格局。
阎学通认为,根据社会特征定义“和平”很难达成共识,以自然特征为基础则不难达成共识。因此,中国根据“和平”的自然特征预防战争的政策要有明确的界定,根据其社会特征则要澄清“和平”只是人类追求的目标之一而不是国家安全的最高目标;“和平”只是解决利益冲突的方法之一且不是最有效的方法,强权之下的“和平”充斥着非正义性,因此中国要争取“有尊严的和平”而拒绝“屈辱的和平”。㉘阎学通:《和平的性质——和平≠安全》,载《世界经济与政治》2002年第8期,第9页。可见,中国争取和平解决美俄“新冷战”并不意味着非要以乌克兰接受“屈辱的和平”为代价,争取和平解决东海、南海岛礁争端亦然。冷战高潮阶段美国应对古巴导弹危机的“战争边缘”政策,中国理应研习。㉙南方朔:《警惕美国的新冷战布局》,载《领导文萃》2014年第11期,第116页。
对照冷战时期的中美苏战略大三角,乌克兰危机更将迫使美俄两国竞相交好中国,中国与美俄两国的战略合作将越来越顺利。不过,中国在美国制裁俄罗斯期间与俄罗斯的交往有可能被美国视为拆台之举,因而会对中美关系有一定的冲击。中国交好俄罗斯将使二者的战略依赖程度加深,一旦中俄关系有变,将对中国构成致命的战略威胁。中俄接近乃至针对美国的结盟只能激化美俄“新冷战”,美苏争霸也是激化“旧冷战”的根本原因。中俄结盟将使其他反美势力以此为轴心加快势力整合,从而使美俄“新冷战”赶超美苏“旧冷战”之级别,这对于正在致力于融入全球化的中国而言更是难以承受的代价。因此,中国越是在美国制裁俄罗斯时就越要沉住气,对俄罗斯既不可近又不可远。㉚《美俄斗法对中国的影响》,凤凰网,2014年 8月 1日,http://blog.ifeng.com/article/33676572.html.中国要在与俄罗斯保持适当距离的前提下根据本国的利益调整决定双方的合作级别,对美国亦然。中国要坚持不挑头、不扛旗、不背包袱,以免被任何战争危机牵着鼻子走。
回顾冷战,中国不是其主角,而是其主要受害者之一,因此要尽量避免卷入美俄“新冷战”。当今中国是全球化的得益者、推进者与建设者,继续推进全球化是解开美俄“新冷战”这个死结的关键所在。中国独特的儒家文明对美俄冲突中的东正教与新教的矛盾有着天然的超脱性,中国可由此入手充当双方的居间调解者。比如,中国可推广伊朗核问题P5+1模式以提升德国等欧盟大国在乌克兰危机中的发言权。中国要确保与乌克兰的合作利益,尽量释放在乌克兰局势稳定后推进对其援助的积极信息。中国可借助欧洲各国恐俄而又拉俄的矛盾心态,沿着欧盟设计的从里斯本到海参崴的自贸区的构想,对其明示“一带一路”的终点就在欧洲,藉此争取欧盟共建中欧自贸区以提升中欧经济合作层次。中国可让“一带一路”构想与俄罗斯的“欧亚联盟”构想相辅相成,共建亚欧自贸区。由此,中国将非但不是美俄“新冷战”的旁观者,反而将是解开美俄“新冷战”这个死结的参与者,“2.0版冷战”有望藉此而被“2.0版全球化”稀释于无形。
要解开美俄“新冷战”这个死结,中国的战略切入点主要是南海与东海等中国近海的岛礁之争,通过多边外交化“危”为“机”有助于中国在亚欧大陆两端左右逢源有效“对冲”。中国对美国在中东预设的所谓“全球战略中心”也要有针对性措施,比如在伊朗核危机预期方面对其冷战思维逆向而行,令其顾此失彼而难以展开全球性战略攻势。中国要加快“一带一路”向西延伸以与欧盟争取更多共识,双方经济战略利益互补越多则激化美俄“新冷战”的概率越低,谁搞“新冷战”谁就输得最多。根据实力对比,中欧联手将是遏制美俄“新冷战”的最强组合。即便美俄“新冷战”继续,中国也能拓宽与欧盟的共同利益渠道而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只要中欧双方进一步强化战略合作,美俄“新冷战”就很难升级,中国就能利用俄罗斯与西方国家的矛盾争取更多的与欧盟的共同利益。
在此基础上,中国有望进一步强化与俄罗斯的战略利益合作,特别是合作开发能源富集的远东。㉛《占豪评论:中国如何破解美国的新冷战企图》,新浪网,2014年 4月 30日,http://blog.sina.com.cn/s/blog_5f54ff2b0102euyq.html形势比人强,俄罗斯要摆脱由乌克兰危机诱发的国内外政治经济困局的双重压力,则与中国富边荣边以分散风险势在必行。中国极有必要未雨绸缪,以乌克兰危机应急机制的多边塑造为起点,从战略高度在俄罗斯东西两翼统筹全局,对接耦合中俄自贸区、“欧亚联盟”与欧盟。
较之于苏东剧变的震荡,乌克兰危机对中国影响有限。邓小平“冷静观察,稳住阵脚,沉着应付,善于守拙,绝不当头,韬光养晦,有所作为”的外交方针,至今依然适用于中国的和平崛起战略,应对震荡更弱的美俄“新冷战”更当不在话下。中国应对乌克兰危机既要保持定力又要善用机遇,既不风声鹤唳又不冒进盲动,关键是中国如何在“韬光养晦”与“有所作为”之间实现有效平衡,找到更有效的应对方略。
陈俊杰,河南师范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