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雁
〔摘 要〕在调查研究和查阅大量国内外资料的基础上,从中美研究型大学图书馆的机构设置,在任馆长的学历、专业等基本信息;馆员的聘任条件等几个方面入手,分析梳理其在大数据时代的发展趋势,彰显大学图书馆的学术研究特质。
〔关键词〕大学图书馆;学术图书馆;研究型
DOI:10.3969/j.issn.1008-0821.2015.11.017
〔中图分类号〕G250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821(2015)11-0096-05
Research the Academic Characteristics Based on
Sino-American University Library Institutions
Chen Yan
(Library,Beiji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Beijing 100081,China)
〔Abstract〕Based on the investigation and study of a large number of domestic and foreign data for Sino-American academic university libraries,the paper listed the organization structuring of academic libraries,education background and specialty information of university librarians,librarians employment conditions etc..The development trends of academic university libraries in age of big data are showed clearly,which demonstrated academic research characteristics of university libraries.
〔Key words〕university library;academic library;academic research
在大数据时代,图书馆的服务质量提升需要大数据的支持,大数据将成为图书馆的核心资产,但图书馆如何进行大数据处理将成为挑战。虽然大量的研究资料有助于研究的创新,但是过多混乱无序的研究资料会形成资料泛滥,反而使研究者无所适从。鉴于此,国内外研究型大学都在建立学术图书馆,其功能是提供研究资料以促进教师与学生的研究、教学和学习,而随着网路资源的数位内容的快速增长和变化,学术图书馆必须思考服务发展的新方向。在此,以中美几所研究型大学图书馆的机构设置,馆长的任职条件和研究馆员素质等几个方面,观其创新图书馆学术服务的特质。
1 美国大学图书馆的机构设置
美国大学规模通常比较庞大,其图书馆办馆模式大多采用的是“总分结合式”,除总馆(Main Library)外,还设有院系分馆和各专业馆。一般来说,在主校区设有总馆,藏书量大信息资源丰富,覆盖专业也较齐全;而分馆藏书量较少,规模也相对小些,但专业性强。
但总体看,美国大学图书馆的管理模式可分为3种,下面以3所大学为例说明[1]:
哈佛大学共有90余座图书馆,通常按学科、资源类型、研究领域、区域/语种等设立馆藏,分馆分布在各个学院比较分散,总馆与分馆在功能上差异不大,只是规模和专业侧重不同;管理上的约束也比较宽松,彼此之间如同图书馆联盟。通常情况下,各馆独立开展咨询和服务,若有需要也合作进行研究或举办活动。学校设一个“虚拟”图书馆(Harvard University Library)——相当于一个行政机构来管理各个图书馆。
斯坦福大学图书馆包括格林图书馆(主校区图书馆)、莱斯罗普图书馆(技术服务和研究空间),以及14个专业和部门的分馆;还有3个辅助的图书馆,藏有使用量较少但书量较大的图书资料。其总馆与分馆之间,采用上下级管理模式,总馆的第一副总馆长负责各分馆的工作。为便于管理,按学科和区域研究又将其分馆划分为几个较大的部门:区域研究部(Digital Library Collections)、数字馆藏(Digital Library Collections)、人文部(Humanities)、信息中心(Information Center)、社会科学部(Social Sciences)、特藏部(Special Collections)、科学和工程部(Sciences & Engineering)等。
由于加州大学各分校之间相对独立,所以其图书馆的架构采用分层管理。第一层是“加州大学数字图书馆”(CDL),联合加州大学10个校区的图书馆,相当于一个图书馆联盟;第二层是各分校总馆,如加州大学河滨分校图书馆、加州大学圣巴巴拉分校图书馆等;第三层是各校区内的分馆,如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东亚图书馆等。
在馆内机构设置上,美国大学各级图书馆根据馆藏特点、读者需求和管理需要自行确定,没有统一模式;但是绝大多数图书馆会依照传统的做法,设有流通、阅览、采访、编目、期刊、参考咨询等业务部门。这基本上是依据传统图书馆的三大主要功能——收集、选择、积累文献;加工、整理、保存文献;传递、提供利用文献而设置的。但由于办馆模式不同,其管理机构设置也有差异。
如匹兹堡大学图书馆的现设部门是办公室、借阅流通部、参考咨询部、技术服务部(包括采访、编目)、信息系统部、藏书发展部。对所有文献资料实行“集中式统仓管理”,不再以读者对象或文献类型划分阅览室或书库,全馆只有一个出入口,读者一次进馆便可随意自由浏览所有书刊。endprint
而哈佛大学图书馆的最高管理机构是图书馆理事会(Harvard Library Board)[2]。根据《哈佛图书馆公共职能》文档,教务长是图书馆理事会主席[3]。
基本架构为(如图1所示):
领导层:教务长(理事会主席)——副教务长——哈佛大学图书馆执行馆长。
平行支撑职能部门:通信、人力资源、信息技术。
管理层:信息与技术服务部主管、保存及数码影像服务部主管、存取服务部主管、财务官;以及按照馆藏需求、内容、服务领域和特定的活动把这73座图书馆分成5个关联组(Affinity Group)。
管理层的3个技术部门和财务部门是图书馆的基层执行部门,关联组(Affinity Group)的设置在保持各图书馆个性的同时,提供图书馆系统所需战略发展及整个组织效能的跨校园合作机制,并且统一在“哈佛大学图书馆”(Harvard Library)的名称之下,以便增进各图书馆之间的协作和效率。图书馆的功能统一为:存取服务、技术服务、保存和数码影像服务,将尽可能地满足各种用户群体的需求。
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美国大学图书馆的机构设置在改革,服务模式也在转变。对于研究型大学来说,图书馆不仅仅作为资源内容的供应商,而是应该成为学校整个学术研究与学习的重要参与者和推动者,今后图书馆工作的重点将不再是建设一座“优秀图书馆”,而是参与建设一所“优秀的研究型大学”。
2 国内大学图书馆的机构设置
国内学术研究型高校图书馆依据学校规模和学科性质的不同,机构设置有一定差异。
21 北京大学图书馆
作为中国第一所国立大学的图书馆,从1902年京师大学堂藏书楼建立至今,已走过112年的历程,所以服务和建制相对完善。北大图书馆以“资源共享、服务共建、文献分藏、读者分流”为思路,实行总-分馆体制,由总馆、学科分馆、院系分馆等组成了30多个部门。除按职能、业务和挂靠机构等设立了不同的行政部门外,还设有资源建设委员会、文献信息资源战略发展委员会、图书馆工作委员会、岗位聘任委员会、学术委员会等机构[5]。
22 清华大学图书馆
由校图书馆(总馆)及人文社科类、经济学、法学、建筑类、美术艺术类、医学和管理学7个专业图书馆组成。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图书馆提出要建设研究型、数字化、开放式的世界一流大学图书馆的奋斗目标,为实现该目标设置了校图书情报委员会、资源发展工作组、馆学术委员会,以及流通阅览部、编目部、数字化部等多个业务部门和一些行政管理机构[6]。
23 南京大学图书馆
可上溯至20世纪初(即1902年)建立的中央大学图书馆和金陵大学图书馆。现有鼓楼主校区和仙林校区的两个图书馆,并负责统筹协调校内21个院、系、所的图书室和资料室工作[7]。
24 复旦大学图书馆
前身为戊午阅览室,1922年正式建馆。现由文科馆、理科馆、医科馆、张江馆、江湾馆(李兆基图书馆)、古籍部(国家古籍重点保护单位)组成。其机构除办公室、采编部、咨询研究部、系统与数字化等外,还有各学科业务部,以及人文社科文献中心、科技查新等附设机构[8]。
25 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
按学科类型分为4个馆,新馆也即主馆作为“理工生医农科综合馆”;包玉刚图书馆设为“人文社科馆”;徐汇校区图书馆是以“社科类”为主;医学院图书馆则定位“医学馆”。其组织机构包含:情报研究所、读者服务总部、技术服务总部、行政管理总部[9]。
26 武汉大学图书馆
源于1893年清末湖广总督张之洞创办的湖北自强学堂图书室,1917年正式建馆,1928年定名为国立武汉大学图书馆。现设文学、理学、工学、信息科学、医学5个分馆,以及校内28个学院的图书资料室。总馆下设党政办公室、总务办公室、信息服务中心、资源建设中心等机构,统一负责各分馆及图书资料室的业务,并共同组成学校的文献服务网络系统[10]。
27 北京理工大学图书馆
前身是创建于1940年的延安自然科学院图书馆,解放初期(1950年)与中法大学图书馆合并后命名为华北大学工学院图书馆,1988年5月易为现名。目前包括中关村校区图书馆、良乡校区图书馆和机械与车辆工程、管理、理学、人文等4个专业分馆。设有馆办公室、文献资源建设、学科服务与科技查新、读者服务、数字化、特藏等部门。其图书馆特藏建设较有特色,与中国科协合作设有“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馆藏基地”、“中国科协文献收藏与交流中心”和“图书馆文库特藏”等。
近年,国内不少高校纷纷开展了定编定岗人事制度改革和机构整合,高校图书馆作为高校的一个教辅机构,自然也参与其中。大部分高校图书馆人事制度改革的基本思路是:减少正式编制员工,增加流动人员、临时工及学生工。机构改革和调整的工作重点则转向了图书馆战略研究、馆藏资源建设、查新服务和资源开发利用等方面。
表1是国内几所重点大学图书馆业务机构设置情况。由此可见图书馆功能大致包含信息服务、资源建设、古籍与特藏研究、学科服务等,机构设置也是主要围绕这几项功能而设立的。除了保留有传统的采编部、流通部、阅览部、参考咨询部、读者服务部、古籍部、特藏部等科室外,还增设了学科信息服务、电子资源导引与推广、科技查新与代检代查、馆际互借与文献传递、文献计量分析等服务部门,以及为图书馆在云计算、移动化和虚拟化环境下利用信息技术提供新型服务模式和技术支撑的系统与数字化部。这些部门的设立大大增强了图书馆为大学学术研究助力的功能。
比如北京大学的学科服务项目设有学科馆员、学科博客、科研评估、师生推荐等功能。清华大学的馆际互借、代检代查、科技查新、学科服务、学科资源导航、教学与培训、文献调研、文献计量分析、专利信息服务。以及北京理工大学的学科服务与科技查新部、信息技术服务部、信息资源管理研究所、战略情报研究部等机构设置都非常有特色,为学校的学科发展和学术研究提供了便捷的信息和技术支持。endprint
3 馆长的聘任
美国大学图书馆对馆长的选拔有公开招聘、直接任命两种方式,一般是通过大范围公开招聘产生人选,后由董事会审核任命。学校人员可以参加任何一级图书馆管理干部的招聘,对校内或校外的应聘人员一视同仁,择优录取。对馆长的自身素质要求较高,大部分除具有图书馆学硕士学位外,还需具有相当时限的管理经验和较强的创新能力,不断对图书馆的发展提供新思路、新决策。
有学者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对美国各类型大学的500多位图书馆长进行了抽样调查,结果表明:美国大学图书馆馆长一般从事图书馆工作年限都比较长,平均为21年;有2/3的馆长是通过竞聘上任的;有图书馆学硕士学位的馆长占90%以上;有双硕士学位的占283%;65%的馆长还拥有图书馆学博士学位。大多数为复合型馆长,其中名誉型馆长只有45%,馆务型馆长占43%[11]。
国内大学图书馆的馆长选拔和任命,一般由所在大学的组织部门按中层干部任免程序进行。重点大学图书馆馆长一般是由教授或具有相当级别以上学术职位的人员担任,并且在国内学术界具有一定的知名度,在校内有一定的学术成就。表2是2015年5月间中美几所重点大学图书馆馆长的信息特征。
从以上几所中美学术型大学的图书馆馆长简况可以看出,美国大学图书馆馆长女性比例较高,而且多为双硕士学历,其中一学历为图书馆学或相近专业。而国内大学图书馆馆长特征为:大都具有博士研究生或国外留学学习经历,具有教授及博士生导师学术头衔;全为男性;根据各大学情况不同,馆长所属的专业类别各不相同,理工科偏多,且与图书情报类专业相同者甚少。馆长学位和职称的提升,为加快建设和发展学术型图书馆奠定了基础。
4 馆员的素质
馆员尤其是专业馆员、学科馆员的素质,决定着图书馆的服务范围和质量。近年为提高馆员的自身素质,招聘条件不断提升,这可以从大学图书馆所发布的人员招聘信息反映出来。
美国大学图书馆聘用专业馆员的必备条件是,应具有美国图书馆协会(ALA)认证的图情学院的硕士学位。其它方面则根据岗位的不同而变,如果是做学科服务,一般还应具有相关学科的学历背景(如学士或硕士等)。其专业馆员或辅助职员都被纳入了学校专任教师或行政职员的编制,因此总的聘用程序与学校颁布的教师或职员的聘用程序是一致的,有相关手册可参照。
如纽约城市大学研究生院图书馆参考咨询馆员(Reference Librarian)的任职资格要求:具有图书信息类硕士学位,3年以上专业工作经验,至少有两年获得硕士学位后在大学或研究图书馆工作的经验,包括参考咨询、用户指导、引文报告、学术评估、项目设计和管理、网页制作等。
而康涅狄格州桥港大学图书馆副馆长(Associate University Librarian)的任职资格要求是:具有图书信息专业硕士学位,五年大学图书馆管理工作的经验。
从以上招聘信息中可以看出,大学图书馆的工作更有针对性和专业性,对馆员的要求一般会高于公共图书馆。目前美国许多大学图书馆还要求应聘人员拥有图书情报类专业在内的双硕士学位;而对大学图书馆专业管理者的副馆长职位,必须拥有比其他普通馆员更多的专业知识和工作经验,以便监督管理图书馆实际工作。
国内大学图书馆对馆员的招聘信息中,在学历、年龄、外语、计算机应用能力等诸多方面做了规定,而且限制条件也较多,见表3。
进入21世纪,大学中的研究型图书馆大都制定了队伍发展的长远目标,有计划有步骤地实施图书馆人力资源建设的变革。自2008年以来,图书馆的工作人员队伍结构发生了深刻的变化,20世纪50年代出生的工作人员逐渐退出岗位,新上岗人员的业务素质与学历层次明显提高。以清华大学图书馆为例,243名工作人员中事业编制人员144人,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人员超过49%,本科及以上学历人员超过81%,拥有高级职称人数达36%[16]。而且一直在加强队伍建设,不断提高工作人员的业务能力和水平,努力营造一个具有良好的业务研究和学术研究氛围、有良好的团结和谐的人才成长与发展的环境,力图建设一支学历、年龄结构合理,学科背景和业务层次全面的人员队伍,以适应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学术型图书馆发展需要。
北京理工大学图书馆自2009年以来,进行了大跨度的机构调整和人员优化,目前设置有九个行政、业务管理部门。在现有的67名正式编制职工中,具有博士学历的人员19人,硕士学历人员12人,硕博士人员所占比例在国内学术型图书馆中名列前茅,为发展研究型大学图书馆奠定了基础。
5 结 语
纵观以上几所中美学术型大学图书馆,在机构设置方面所做的改革,除保留传统的文献储藏、流通利用外,大都设有资源开发、战略研究、文献查新、学科咨询,和教研活动等服务部门,大大增强了图书馆的学术研究和服务功能。
从新任馆长的职称/职务、学位、专业,以及研究型馆员的任职资格,也可彰显出大学图书馆为提升自身的学术研究特质,所做的改变。大数据时代学术型图书馆的服务模式,已从过去的全体馆员主要参与馆藏资源建设和参考服务,转型到学科馆员、信息馆员为教师、科研人员和研究生提供个性化的增值式延伸服务;视觉也从关注图书馆员的工作转变到关注学者的工作,并基于学者的需求和目标制定图书馆参与的战略。
参考文献
[1]肖珑,陈凌.美国大学图书馆及图书馆联盟考察报告[EB/OL].http:∥project.calis.edu.cn /calisnew/images1/neikan/9/9.pdf,2012-03-14.
[2]http:∥library.harvard.edu/governance[EB].
[3]The Harvard Library Transition[EB/OL].http:∥isites.harvard.edu/icb/icb.do?keyword=k77982&tabgroupid=icb.tabgroup122078,2014-11-10.
[4]Harvard Library Held-in-Common Functions[EB/OL].http:∥isites.harvard.edu/fs/docs/icb.topic991404.files/HL%20Organizational%20Design092811.pdf,2014-11-10.
[5]http:∥www.lib.pku.edu.cn/portal/bggk/zuzhijigou[EB].
[6]http:∥lib.tsinghua.edu.cn/about/organization.html[EB].
[7]http:∥lib.nju.edu.cn/html/article.htm?id=43&fid=37[EB].
[8]http:∥www.library.fudan.edu.cn/main/list/241-1-20.htm[EB].
[9]http:∥www.lib.sjtu.edu.cn/index.php?m=content&c=index&a=lists&catid=243[EB].
[10]http:∥www.lib.whu.edu.cn/web/index.asp?objid=102[EB].
[11]宫占凤.美国大学图书馆管理模式研究[J].山东图书馆季刊,2002,(2):6-10.
[12]http:∥hr.pku.edu.cn/rczp/yjbys/37578.htm[EB].
[13]http:∥lib.nju.edu.cn/html/listarticle.htm?id=58&fid=456[EB].
[14]http:∥rsc.scu.edu.cn/News.aspx?NewsId=1010[EB].
[15]http:∥hr.whu.edu.cn/manageunitshow.aspx?unitid=128[EB].
[16]http:∥lib.tsinghua.edu.cn/about/organization.html#top[EB].
(本文责任编辑:郭沫含)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