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丽柠
“我们摇篮的美丽岛,是母亲温暖的怀抱……我们这里有无穷的生命,水牛、稻米、香蕉、玉兰花。”
每当听到台湾原住民歌唱家胡德夫面朝大海波涛,边弹钢琴边唱那首《美丽岛》时,我的眼眶都是湿湿的。小小岛屿、顽强生命和百年地景,构成了台湾人民热爱美丽岛的全部情愫。
对于《里台湾》的“里”字,刘克襄试图从很多视角解释它赋予台湾的意义:变化、内敛、体验、趣味和亲密。他说:“看着老瓮漆黑无限的里面,我无从叙述那难以洞彻的美好。好像只好一个‘里字,即足以说明一切。”我以为,里台湾,就是走进台湾,打破以往的视觉界线,用心去体会一个你从未见识过的台湾,与它建立一种亲密关系。
刘克襄是台中县人,几乎把所有时间都投在“土地”上。数十年来坚持自然观察,著有《野狗之丘》《风鸟皮查诺》《11元的铁道旅行》等著作,曾获得吴三连文学奖、台湾自然保育奖、中国时报叙述诗推荐奖和台湾诗奖等。
在自序里,刘克襄说:“书分三辑,百年地景为起头,接续是小镇流光,最后由采采一方压轴。三个篇章的城乡、郊野,多半是读者熟稔之处,纵使未去过,想必也都有耳闻。”那么,就让我们跟着“刘导”一起,对既熟悉又陌生的台湾,来一趟纸上神游吧!素有台湾“自然观察解说员”之称的刘克襄,必然令我们不虚此行。
台湾多山,高雄的柴山似乎是最孤单的一座,可它的大气却代表了高雄的气质。“什么样的山,造就什么样的人。”一座山就代表一个城市,这样的山与城与人的关系,好像只有台湾才会有吧。
“高雄的环保人士认为,柴山不只是一座山,还是南部环境生态保育运动的发源地。”只有一座城真正融入了居民的血脉,它才会有生命。高雄人爱柴山,就像台湾人爱台湾一样,这里的人怎么可能不保护环境,不创造城市文明呢?
“百年地景”里提到的阿里山、太鲁阁和花莲等地,令我们在樱花与鸟、茶树与水、老街与城的氛围中感受到了人文气息。在谴责日月潭过度开发旅游业的同时,我们也知道,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确存在矛盾。可是,如果人类能够稍微克制一点儿自己的欲望,那么我们的子孙后代依然可以流浪到淡水,依然可以爬上阳明山顶沐浴日光,享受我们留下的“美”。
台湾是不是一个可以令心灵安家的地方?一位到垦丁旅行的香港人说:“香港太小,海岸不够宽,旁边都是高楼大厦,而且香港没有这种蓝天。”不言自明,台湾的小镇有多迷人!刘克襄写到“小镇流光”这辑时,一定少了许多有关环保话题的感伤,多了一些作为台湾人的自豪感。就拿台湾北端的九份来说吧,荒涼却独具韵味:“任何在城市感到抑郁、压抑的人,仿佛都能在此寻获一回生命的定位。”这也许是对九份最高的评价,也是引领现代人安心的最好导语。
最后一辑“采采一方”里提到的地方,真的算是刘克襄的独家秘闻了。小琉球、左营湿地、北港火车站、桃米生态村和挑炭的古道,这些偏僻和穷困的地方,也许游客们一生都到不了,可从自然美学的角度来讲,美丽不输给任何地方!刘克襄在文中表现出的关怀与爱,让我们知道台湾的每一寸土地都会在人文关怀下走向美丽。
《里台湾》里的所有篇章都是写给美丽岛的情书,引领你贴近小岛的内心。那是只有深爱台湾的人才写得出,才读得懂,才尝得到的“美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