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石油化学制品业:压力四起

2016-01-04 21:50康智强
海峡科技与产业 2015年10期
关键词:高雄市业者新台币

康智强

石油化学制品业简称石化业,是以石油和天然气为原料,经过轻油裂解产生石油化工产品的加工工业。石油化学制品业的范畴涵盖生产乙烯、丙烯、丁二烯、苯、甲苯、二甲苯等基本原料的上游工业,以及这些基本原料经过聚合、酯化、烷化反应与其他化学反应,再制成常见的合成树脂及塑胶、合成橡胶、人纤原料的中游工业。

石化事故影响岛内石化业发展

石化产业是基础性产业,也是国民经济最重要的支柱,产品广泛用于国民经济、人民生活各个领域,对促进相关产业升级和拉动经济增长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台湾自1968年兴建第一轻油裂解工厂至今,每年可创造新台币2万亿的产值,占台湾制造业产值的15%,是台湾经济发展最重要的基石。同时,石化业是高危险产业,一旦发生重大事故就会造成重大损失及环境污染,甚至危及人体健康让民众产生疑虑,因此石化产业也成为很多台湾民众及相关团体反对的产业。

1997年9月,“中国石油”发生气爆事故,当时高雄市前镇区镇兴桥一带进行管线切割更换工程,因为大量液化石油气的外泄发生了严重气爆,造成11人死亡、17人轻重伤;2014年7月,高雄市前镇区与苓雅区再发生气爆事件,最终造成321人受伤、32人死亡的惨剧,并严重损坏多条重要道路。事后调查表明,是李长荣化学工业的4寸丙烯管线错误包覆于排水箱涵内,致使管壁由外向内腐蚀、日渐变薄,无法负荷输送中的压力而破损,造成丙烯外泄、引起爆炸。

2014年高雄气爆事件发生后,连带影响民生、交通、工业、政治等各层面,工业方面高雄当局下令清查行经高雄市区的所有石化管线并全面关闭,使多家中游石化业者因缺料面临停产或减产危机,李长荣化学工业聚丙烯厂也被勒令停工。

石化业近5年首次出现衰退

根据中华征信所“台湾地区大型企业排名TOP5000”资料显示,台塑石化、台湾中油、台湾化学纤维、台湾塑胶多年蝉连1至4名,5至10名也是入榜常客,仅在名次上稍有变动。前4名业者资本额皆高达新台币百亿元以上,其他业者资本规模也在数十亿元之间,可见石油化学制品产业进入门槛高、大者恒大的现象明显。

TOP10总营收自2009年的新台币1.95万亿元,逐年增长至2013年的新台币2.29万亿元,2014年首次呈现衰退。除了高雄气爆直接影响李长荣化学工业致使其业绩衰退19.52%,台塑石化、台湾化学纤维、中美和石油化学、亚东石化的业绩也均下滑,衰退原因包括面临中国大陆经济增长趋缓、产能过剩等问题,以及国际油价崩跌,导致面对高价原料库存跌价损失。

岛外市场变化影响台湾石化业发展

2011年国光石化开发项目因环境评价问题停止在台设厂,台塑集团的麦寮六轻也多次传出工程安全事件,至2014年的高雄气爆,加上台湾中油的五轻也于2015年年底关闭,可看出石化业在台湾已成为不受欢迎的产业。岛内石化厂陆续关闭,将使上游原料供应出现紧张,不利于下游产品的发展。因此有学者建言,台湾有关当局应积极检讨台湾产业政策,配合全球页岩气产销布局,鼓励业者到页岩气产地设厂,再将石化制品运回台湾供给下游业者,并且朝高价化、国际化、差异化发展,才能维持台湾石化业的持续发展并提升国际竞争力。

美国页岩气加速对外出口、国际政治因素及以沙特阿拉伯为主的中东产油国的持续增产,让国际油价一路下跌,并创下金融海啸以来的新低价,使石化产业下游客户买气停滞。中国大陆石化业近年掀起技术大变革,因当地富煤、缺石油、少天然气,为寻求更佳的市场竞争力,积极发展煤化工。据资料显示,中国大陆聚乙烯产能在2013年底约1,290万吨,2014年合计增加26%至1,630万吨,其中270万吨来自煤化工且大多集中在2014年年底投产。台湾石化业对中国大陆的出口比重近55%,在中国大陆进行产业结构调整、以自产替代进口,将使岛内石化业者面临被边缘化的危机。同时台湾受出口下滑、投资疲弱等因素影响,景气状况由稳定转向保守,压制了石化业复苏的脚步。

猜你喜欢
高雄市业者新台币
发鸡排
哭嫂
美国:加州食品卫生法施行遭批业者称不适用于中餐
彰化-设暗管排毒废水的电镀业者遭起诉
高雄市长要升“藏独”旗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