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记者 陆征
面向未来的卫星通信天地一体化网络的发展
—第十二届卫星通信学术年会在京召开
本刊记者 陆征
2015年3月3日,第十二届卫星通信学术年会在京召开。本届学术年会首次由中国通信学会卫星通信委员会和中国宇航学会卫星应用专业委员会联合主办,原总参通信部杨千里副部长任年会主席,中国通信学会副秘书长宋彤和卫星通信委员会主任委员姚发海、中国宇航学会卫星应用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国辉分别代表主办方领导致辞。本届年会的主题是“卫星通信天地一体化网络应用与发展”。来自政府和军队主管部门、教育和科研机构、相关企事业单位和用户等约300余位代表出席了会议。
当前,国外卫星通信领域正在发生深刻的变革,我国也更加关注以空间信息系统为基础的天地一体化网络建设。近期,国务院已发布了《民用空间基础设施中长期规划》,《天地一体化信息网络工程》国家重大专项论证业已完成,还有一些专项规划,如“一带一路”互联互通规划、“一带一路空间信息走廊规划”等,均体现出天地一体化信息网络战略构想。因此,本届年会邀请了业内知名专家和学者,共同交流和探讨,旨在有效聚合卫星研制和应用领域的专家资源,使卫星通信的学术研究和应用发展充分结合,确保学术年会的研究成果为卫星应用整体发展起到更加务实、直接的促进作用。
大会邀请了14位专家做了主题演讲。其中,陆洲的“天地一体化信息网络总体架构设想”,对天地一体化网络总体架构提出了4个设想:网络架构一体化设计、频率资源协调使用、业务应用无缝融合以及用户服务协同保障,并提出“天基信息港”概念;丁睿的“运用网络化手段开展天地一体化设计”,就建设我国网络一体化系统提出一些建议和意见;谭立英的“卫星光组网研究进展及展望”,对光组网的关键技术和地面测试演示验证技术做了介绍;李广侠的“宽带卫星通信的新进展”,对宽带卫星通信的带宽、宽带卫星通信与移动卫星通信的界限以及我国宽带卫星通信的应用进行了论述,并指出通信卫星未来发展两大瓶颈:轨位资源和频率资源。刘悦的“国外新兴卫星互联网星座对我国的影响与启示”,介绍了多家非传统航天企业打造低轨通信卫星星座,提供全球互联网无缝接入服务,成为国际市场关注的焦点,并从市场定位、盈利方式,以及卫星制造、发射和融资等方面分析了新兴卫星互联网星座的优势和风险,预测未来可能的机遇与挑战,并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提出了启示与建议。
关于“天地一体化网络的必要性”主题的讨论有三个议题:一是卫星通信天地一体化网络应如何发展,即天地一体化网络发展的必要性、军民融合、业务融合、体制问题,包括建立什么样的体制能使民营企业进入航天产业;二是天地一体化网络的体系架构,目前我国呈现“天弱地强”的特征,如何实现空间组网,使天地网络实现统一规划和设计,实现天地一体化的组网优势;三是技术问题,卫星通信应用在我国有巨大的市场,如何创建高性价比的载荷、平台,使卫星通信能够与地面的无线和光缆通信相比,具有一定的竞争力。与会专家就这些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王晓宇/本文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