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秀宁
【摘要】面对新形势的发展,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已经迫在眉睫,“1+4”教学模式不仅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也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关键词】“1+4”高效课堂 教学模式 化学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2-0174-01
自2011年9月开始,我校开始实施“1+4”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1”指的是课前自主学习,“4”指的是课堂教学的四个环节:合作探究―展示反馈―精讲点拨―测评巩固。这其实是翻转课堂的另一种形式。为了将教学模式更好的应用于教学,我们进行了一系列化学课堂教学改革。
1+4教学模式能否得以实施,1是关键。只有课前自主学习的这个“1”做好了,后面的“4”才能开展下去。我校的学生大多数来自农村,家庭条件相对比较差,相对于城市里的孩子,微课程对他们来讲,没有适用的媒体,所以我们采用的另一种办法,编制课前预习学案。从最初的知识点简单的罗列,到层次性问题的设置,再到疑惑点专栏的开设,我们的预习学案一步步走向完善,越来越适合学生使用。比如,在设计《物质的量》这部分课前预习案时,我们第一次设计的时候仅仅是把一些点设计成填空的形式,学生通过阅读课本把答案填写上就可以了,这样的设计对学生来讲没有调动性,只是知识点变相的填写。通过与学生的交流及反馈后,我们创设了问题情境“一筐大小相同的苹果如何知道个数?一筐大小相同的硬币呢?一筐大小相同的小米呢?”讲晦涩难懂的理论与实际生活相联系,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通过课前预习学案的引领,大多数学生可以自主掌握基础知识,能够提出自己的问题,提高了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为下一步的课堂教学奠定了良好的学习基础。
在“1”的引领下,每个学生都有了自己的问题,接下来课堂上的“4”将完美的解决“1”提炼出的问题。首先,正课前,教师拿出5~8分钟的时间开展合作探究,小组内每一位同学将自己的问题提出,相互之间解答,小组内可以解决的组内自我消化,小组内解决不了的,汇总为全班的问题,为精讲点拨奠定基础。通过合作探究一般性的问题都可以解决,比如《电解池》教学中通过合作探究,大多数的小组都可以讲电解的原理分析的比较清楚,写出电极反应方程式。而展示反馈的环节实际就是对合作探究的验收。通过展示反馈,教师可以检查学生学习的情况,小组之间的比拼会激励同学们更加积极的参与到讨论中去,将素质教育提倡的表达能力、合作能力、展示能力展现的淋漓尽致。在此环节之后,一般情况下,剩下的都是学生难以探究出的难点问题了。这时候就需要教师登台进行精讲点拨。仍然以《电解池》为例,在三个环节之后,教师需要精讲的是分析电解的一般思路“明确溶液中存在哪些离子,确定离子的移动方向,依据放电顺序分析得出产物,写出电极反应方程式”。通过教师的总结,将本节课提升到由理解到掌握的高度。最后,通过测评巩固,对本节课预设的重点难点进行测评,验收学习的成果,为以后的学习奠定基础。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学生学习兴趣的调动是学习的基础。通过“1+4”课堂教学,很多学生在课下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对化学奥妙的探究超乎了我们的想象。学生先后自主完成了“碘钟”、电解氯化钡等实验,并在探究“铝三角”转化的实验中,意外制出了氢氧化铝胶体。这些都是我们在改革之前所没有见到过的。是“1+4”教学模式让更多的学生燃起了对化学的热爱,激发了他们的探究精神。统计数据表明,实施“1+4”教学模式后,课堂上能够积极有效交流、表达和探究的学生达81%,比传统教学模式提高了70个百分点;课外能积极主动搜集整理所用资料的达69%,比改革初提高56个百分点;学生自主探究能力明显增强的占84%,比改革初提升了46个百分点。同时“1+4”教学模式也对我们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课前探究案的设计要求我们更加具有想象力,多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思考问题,以便更好的引领学生的自主学习;课堂教学中我们没有办法预测学生会提出什么样的问题,每一堂课都处在变化之中,这要求我们要有更全面的知识,随时应对学生发散的思维。
从“1”到“4”,每一步教学都体现了全新的教学思路和方法,通过这几年坚持不懈的努力,我校的化学教学课堂研究已经初见成效,汇集了一批优秀的学案,为今后的教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最关键的是绝大多数教师都从思想上认可了这种教学模式,看到了在这种模式下学生的成长和进步。未来的道路上,相信“1+4”教学模式会得到越来越多人的认可,培养出更多适应社会发展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