责任编辑_本刊记者 葛江霞
我们是普通的中国人,我们不以善小而不为。我们是中国善人!
《社会与公益》杂志于2014年10月19日在杂志自媒体csrtime微信公众号发起了“csrtime公益接力晒”公益接力项目,项目提倡我们是普通的中国人,我们不以善小而不为,开启你的跑道,传递社会正能量。通过由大众向csrtime申请开启自己的专属跑道,并依此推荐自己周围欣赏的具有正能量的人进行专访接力,每篇采访返回杂志内部进行编辑并在csrtime上进行发送展示,截止到目前3个月左右累积十几个跑道和近百棒专访的展示,通过在csrtime微信公众号和今日头条官网的发布展示,以辐射状的传播方式进行扩散,目前累积直接传播群体达到近百万人次,在公益圈内和社会掀起了公益理念的传播和公益心得体验分享的热潮,使得大众对于公益人、公益理念、公益人在做什么都有了更好的了解。同时引导大众迈进“事事行善事,人人为善人”的时代。
本期《社会与公益》杂志将刊登“csrtime公益接力晒”部分跑道的部分接力!(依据各棒发布时间进行刊登选取)
公益接力晒|斌妈:公益服务比金钱更有价值
第一跑道第1棒
跑道开启者:曹东家
被推荐者:斌妈
对话斌妈
曹东家:请问您第一次接触公益是什么时候?
斌妈:2004在美国做交换生的时候,参加了志愿者活动。
曹东家:那时候还是学生吗?
斌妈:嗯,做了两个活动,一个是参加habitat for humanity,从威斯康星去华盛顿郊区给穷人盖房子,另外是在威斯康星麦迪逊大学附近帮小班的孩子们读英文,reading tutor。
曹东家:当时参加这个活动对以后参与公益有什么影响?
斌妈:很好的志愿者体验,让我体会到了公益的快乐。其实再早是2002年在华威的艺术中心做志愿者,通过义务劳动可以换到艺术表演的票子或是5英镑,艺术表演门票一般都很贵,所以我都会换票,欣赏表演,看画展,听音乐会,在英国和美国的志愿者活动,不仅让我提升了自信心,把公益服务看得比金钱更有价值,并且提高了个人能力以及对帮助人的兴趣。
曹东家:这么多年来给您参与过的印象最深刻的一次公益活动是什么?可否简单介绍下?
斌妈:2012年去“微笑行动”喀什,作为公司志愿者领队,我带领着大家认真的配合微笑行动的国际医疗志愿者们为喀什地区的维族、汉族同胞免费做检查,做唇腭裂修复手术。我因为小宝宝过敏不能接受手术流泪,因为目睹孩子家长接过术后复苏室孩子的一刻流泪,因为看到做过唇裂手术的孩子来做腭裂手术时的坚强孩子和期待流泪。我为各位参与微笑行动的医护人员而感动,很感激公司提供、资助这样的活动,让我见证了改变生命的奇迹,也更坚定了我做作为一个人的责任感,关心生命,相信自己的力量。
曹东家:今天,无论是个人还是企业都在履行社会责任,您是否可以用一句话传递善的力量?
斌妈:改变就是一点一滴,从你我做起。
About斌妈(美年达)
爱吃醋的山西女汉子,在英美2国留学6年,专业是计算机系统工程,毕业后做过审计、培训,目前做企业社会责任,工作就是自己的兴趣爱好,家庭观念十足,儿子和老公是公益事业的支持者和伙伴。人力资源管理师2级,PMP。
公益接力晒|苏苏:公益,迈进去,你会收获更多!
第一跑道第2棒
传棒者:斌妈
接棒者:苏苏
斌妈:我邀请她接力的原因
苏苏是个非常有执行力的、善于发现美好事物的才女,是公益让我与她相识,很喜欢她发的人物、摄影及时事热点的微信帖子,她可是个大宝藏加福利女神,单身公益好青年都可以联系她,给自己做个广告,迅速找到另一半~
对话苏苏
斌妈:最早接触公益是什么时候?
苏苏:第一次接触公益,大二,2001年。
在校园里就开始参加公益活动,环保类的,因为我的本科专业就是环境工程。后来至今,再没有离开过环保公益圈。
斌妈:为啥没离开呢?是什么吸引了你留下来?
苏苏:这十多年,并没有一直真正的进入公益做职业公益人,更多是一直在参与并关注。很多公益的事情,参与进去就有了一定的情怀,离不开了。有些事情,见到了,你就必须做些什么。
斌妈:具体是什么公益事情呢?说两个让你最印象深刻的吧?你又做了些什么?
苏苏:我可能是第一个利用网络做环保新闻报道大学生培训的,那是2002年,GreenSOS绿色大学生记者培训,做了2期,培训60多名学员,现在很多人都是公益机构的领袖人物。经过了一系列的职业历练之后,2008年我又参与创办了搜狐绿色频道,中国第一家门户网站的绿色频道,后来又创办了腾讯的绿色频道。
斌妈:我很喜欢你现在做的益美传媒,似乎在传播所有激发美好的事物和文化,你也是非常有行动力的人,你对益美的期待,最近的一个目标是什么?
苏苏:找到更多得力的干将,组建一支精干的团队,并找到自己喜欢的有意义的项目,自己的团队为我们自己的项目服务。
About 苏苏
苏苏,益美传媒(YeeMedia)发起人,WeMedia自媒体联盟成员。重庆大学环境工程本科,后修清华大学新闻传播学新媒体专业硕士;曾任腾讯公益网主编,曾参与创办搜狐绿色频道,独立创办腾讯绿色频道。大学即开始参与公益传播,是全国首家网络大学生传播培训项目负责人,有任职知名企业、报社、互联网等工作经历,拥有丰富的跨界媒体传播经验,目前专注于新媒体出传播,为公益机构及企事业单位提供基于新媒体传播的咨询、创意策划、资源整合、培训及新媒体运营等服务。
公益接力晒|阿对:做“改良”、“创新"和"好玩"的事
第一跑道第3棒
传棒者:苏苏
接棒者:阿对
我邀请她接力的原因:
之所以推荐阿对,是因为特别喜欢她的转型,媒体人,顺应形势,转型为新媒体人。将自己之前的工作经验、资源、兴趣爱好完美的结合起来,创建了“秘境守护者”。既保有了公益的基因,传播生态保护理念,又传承了商业的血统,自身具备一定的市场竞争能力,可自我造血。
对话阿对
苏苏:你是什么时候接触公益的?如何理解公益?
阿对:到目前为止都比较害怕使用“公益”这个词语,会让别人觉得你道德特别高尚,做出了重大牺牲一样。我完全没有这种道德优越感,只是非常幸运的一直在做自己喜欢的事情,选择了自己认同的价值观去生活和工作。比起“公益”这个在中国让人误会重重的词语,我更愿意说自己在做“改良”、“创新”和“好玩”的事。早期接触到的公益类的事情,是在读人类学研究生的时候,给一家国际NGO做少数民族文化保护方面的工作;再有就是对我影响较大的是06年去香港参与“毅行者”,发现原来公益有这么好玩的形式。
苏苏:为什么要做秘境守护者?据说已成立专门的团队在开展工作,主要做什么?
阿对: “秘境守护者”大概是这个人生阶段最适合我做的事情了。这个词儿有人喜欢,觉得很酷,也有人不喜欢,觉得像邪教组织。我从小喜欢看科考啊探索发现一类的书籍和影视,在腾讯的时候就是主要在负责旅游这个版块,能拍能写,一直是个深度游的实践者,和《中国国家地理》合作成都地区的大讲堂和绿色出行活动也有好几年。这些经历和积累的人际关系,都非常适合我去做“秘境守护者”。这是一个新媒体线上线下互动的平台,主要专注在环境保护和自然教育方面。
“秘境守护者”的团队到11月就成立一年了,办公室在成都,活动范围在全国:其一,承接基金会支持的环保类传播项目;其二,开发公益/生态旅行产品,并为企业或个人做定制;其三,为环境友好产品做策划和传播,并在网上售卖。
我们目前有六名成员,其中五名专职,来自互联网媒体和环保行业。
苏苏:很喜欢秘境守护者推送的活动及内容,从媒体人,转型做创业,需要克服的最大困难是什么?最大的不同或收获又是什么?
阿对:媒体人创业还是有很大优势的,人脉很丰富;尤其是如果之前还做过经营和管理的话,就更容易上手。
我的困难主要是在财务管理那些之前没有亲自做过的事情上面,我得找个专人来做,不然数发票要把我数疯了。
最大的不同是自由啊,之前在大公司工作,做一个事情会有很多的限制,现在自己做,创造的空间更大了。
收获是身体比以前好了,一半时间坐办公室,一半时间上山下海的,在大自然里很健康。
苏苏:你曾说自己其实是一个很“宅”的人,但现在几乎三分之二的时间都在野外跑,是一个风风火火的女子,如何克服内心想宅,外在又必须“折腾”的矛盾?
阿对:可能用“内向”比“宅”合适,我一直都喜欢在自然里面,但不是那么喜欢城市里的社交活动,KTV酒吧电视娱乐节目,从小就没喜欢过。睡前在床上看看书,就觉得很满足。“内向”是在于我对广泛社交和公众表达没有兴趣,不喜欢应酬,也不擅长为了某些目的去讨好别人。以前在腾讯的时候还好,有性格外向的同事来弥补我这块,大不了就是让别人觉得这个主编有点清高,事情还是照样做。现在我的小伙伴们比我还内向,比我还不爱说话,我就必须把自己逼出来了,不然事情就做不下去了。
创业的这一年,大半时间都在外地出差;还好交道的这些人都是热爱自然的人,价值观比较一致,所以社交上还没有太大的障碍。
苏苏:你如何定位你现在的角色?用商业的方式来推动生态保护?公益商业双栖人?还是什么?
阿对:我就是想找到志同道合的小伙伴一起来创造美好的事物,公益还是商业对我来说都不是限制。我们不以经济利益最大化作为目标,草根低成本创业,也没有给投资人创造多少回报的压力;我们看重的是做的这些事情是否对社会对环境有益,是否做这些事情能够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和热情。当然,我们一定要挣钱,不然怎么继续做这些喜欢的事情呢?
苏苏:据说你还单身?想找一个什么样的人告别单身?
阿对:在一段长途旅行中,最好是有一个称心的伴侣,次好是没有伴侣,最差是有个不称心的伴侣;我在经济和精神上都独立,不依赖别人获取安全感,不会为了结婚而去结婚,要是遇到能够一起成长、分享和创造的灵魂伴侣,必然不会错过。
天蝎女,感情上一直都勇敢和专注,迄今仍然是个不算计不保留的人,追求平等的深度的精神连接。千百次路过,比不上一次停留。
About 阿对
“秘境守护者”创始人
公益接力晒|吕宾:“从小伙伴到老伙伴”的方式做公益
第一跑道第4棒
传棒者:阿对(吴雯)
接棒者:吕宾
我邀请他接力的原因:
久闻吕宾大名,而实际上也是半个月前才见到真人。主要特征是:黑,略胖;自己号称“技术男”,结果还是把我手机刷成石头了。
说正经的,之所以传给吕宾,是因为喜欢“乡村之眼公益影像计划”。该计划旨在帮助中国西部乡村的乡亲们用自己的视角,记录家乡自然生态、传统文化、生活方式面对的冲击和变化。这个计划从2007年发起,坚持到现在已经七年了。今年“乡村之眼”正式独立注册为一个公益机构,吕宾将从项目负责人升级为机构负责人。
让我们来听他讲讲这七年在西部山区的精彩故事,以及对未来的展望吧!
对话吕宾
吴雯:听说你是学生物专业的,最后从事了一个“公益”+“文艺”的事业,讲讲你的奇葩人生是如何造就的吧?
吕宾:大学四年,没能在自己的专业上找到归属感,反倒是通过学习摄影,让自己开了一扇窗重新来看这个世界。我从小到大都是一个喜欢跟一群小伙伴玩耍的生活状态,到了大学这种玩耍状态升级为总想找到一群有着共同理想和爱好的伙伴一起做点啥,所以后来在大学和伙伴们一起组织云大摄影协会等学生社团的活动到后来加入不同的机构和组织、再到创业成立新机构,都是这种状态在引导着自己往前走。
1997年参加第二届“大学生绿色营”去了西藏,那趟行程可以说是自己人生的转折点吧,回来以后基本明确自己想要追求的生活方式和事业方向。大学毕业,在医院做实验的岗位徘徊了半年,那时的偶像是著名野生动物摄影师悉志农,曾想过找机会去跟他做助手,但后来机缘巧合就辞掉医院的工作进入了一个云南本土的NGO开始了纪录片的拍摄和乡村社区的一些田野工作。
2000年,开始学做纪录片的时候,遇到了我这一生对我影响最大的一个人—郭净老师,云南社会科学院的人类学家。他当时在福特基金会的支持下,开展了一个实验性的项目,叫“把摄像机交给村民”,那次是他在作一个阶段性的作品展示,当时对纪录影像都还一知半解的情况下,看着村民拍摄的摇晃的镜头,内心也充满了怀疑和不解,想不到若干年后自己却跟“乡村之眼”这个事发生如此紧密的关系。
认识郭老师后,跟着他一起参与了他创立的“云之南”的纪录片影展活动和把乡村社区传统知识教育结合到主流教育中的“社区教育”项目实践等等,这可能就算是我认为的进入了公益领域了吧。
一次次地参与到郭老师组织的社区影像的相关活动中让我体会到了当地拍摄者身份与现场的这些微妙的互动关系,同时也理解到当地拍摄者和他所拍摄的对象有着共同的文化背景和生活体验,正是这些因素让他们拍摄的影像能够超越一些人类学的解构或猎奇式的眼光,而以一种朴实的形式重新回到生活中。
郭老师总是能保持一种对才初具雏形的新鲜事物的关切和乐观,这对后来跟随他在这条路上行走的年轻人已于了某种力量,我自己就在其中。经过几年的努力,“社区影像”的方法在不同研究机构和组织的带动下在云南、四川、青海、西藏等省、自治区逐渐发展起来,许多农民、牧民自己拿起摄像机拍摄自己的文化、生活、需要、矛盾、冲突、困惑等等,后来我负责的山水自然保护中心的“乡村之眼”也在其中。
吴雯:“乡村之眼”运行有七年时间了,他最初是如何萌芽的?经历过什么难忘的事情?
吕宾:2007年,我加入山水自然保护中心,作为一个在中国西部乡村开展自然保护工作的组织来说,面对的是中国生态环境最好、动植物最丰富的区域,同时,这里养育了众多山地民族,其多彩文化令人叹为观止,广为信仰的藏传佛教提倡尊重生命和自然,神山圣湖遍及每个藏族的村落和寺院;然而,这些传统文化和本土的自然保护的形式正在经历着外来“开发”的巨大冲击,于是我们就想能不能用一种直接和简单的方式,让当地人来记录这些文化和保护的模式以及它们面对的冲击和变化,这就想到了郭净老师推行的“社区影像”的方法,即教当地人拍照片和拍纪录片的方式。2007年1月,第一次培训班在昆明举办,我们就给它取了名字叫“乡村之眼”,就是希望这个方法真正能成为一双乡村自己的眼睛所看到的。
难忘的事情比较多,现在想起来如同镜头快速倒放一样,但瞬间停下的往往会是一个个的乡村拍摄者的形象和他们拍摄的故事,如兰则的《牛粪》里面让人震撼的镜头,李卫红《葡萄》里面对家乡生活的热爱和质朴,还有扎西桑俄、朱加的《高山兀鹫》里他们俩拖着一头死牦牛去喂高山兀鹫的场景……
有时我觉得看着像是我去帮助别人,但从乡村之眼整个过程来看,是他们帮助了我,他们用他们的镜头、他们的经历不断地丰富着我的人生阅历,“乡村之眼”本身这个事情对于我来说像是一个永远不会散场的电影一样,一直吸引着我往前走。当然,最令人难忘的还有多年来一直坚守和不断加入的团队成员,价值观的认同和共同的理想目标渐渐让大家成为一个大家庭。
吴雯:“乡村之眼”作为独立机构运作后,你觉得优势有哪些?困难有哪些?
吕宾:2014年“乡村之眼”在山水自然保护中心的支持下开始独立注册成为一个新机构的工作,在其逐步清晰的使命的召唤下,“乡村之眼”独立后将能更专注地为其使命服务,团队对整个事情的拥有感也更加强烈。然而对于我来说,则是压力倍增,首先就是得考虑整个新机构的存活和可持续发展,实际是一次再创业的过程,好在有几位老师和来自山水的以往的一些资源的鼎力支持,再加上创业伙伴们的齐心,感觉已经是一个全新的起点。其次,就是个人的成长和转型,都面临着一个大的调整,感觉突然要学的东西太多了,事情和任务越来越多,时间也越来越破碎化......但内心依然期待能深入的跟每一个拍摄者、每一个作品有真正的交流,所以怎么能做好机构的管理运营,又能保持对人,对故事,对镜头,对情感的敏感度,这将是我面临的一大挑战。
吴雯:除了乡村之眼,你最想做的另外一件事情是什么
吕宾:养一只大狗,在田野里奔跑……
公益接力晒|尹杭,雪豹姑娘挑战“人兽冲突”
第一跑道第5棒
传棒者:吕宾
接棒者:尹杭
我邀请她接力的原因:
尹杭是我在山水的同事,我认为她属于真性情的人,她之前是在自然之友做各种各样的协调工作,实际上是比较繁杂的,所以我们很佩服她最后能将工作转于关注一个物种的命运,做一个自然保护者。她目前主要关注的物种是雪豹,希望通过一个扎实的基础性研究工作来找到解决人兽冲突的一些方案。每次她跟你谈起雪豹眼睛都散发着光芒,从那种激动的眼神中你可以感受到她对雪豹的热爱。因此,我们经常称她为雪豹姑娘来调侃她。
最让我敬佩的是这个生长在北京这样的大城市的清秀的女孩子,能够投身到自然保护事业扎根到西部这样的城市,经常一个在乡村社区里面一待就是一个月,非常的吃苦耐劳。她对当地的人和环境的有一种特殊的情怀,也正因为这种情怀促使她决定扎根社区,扎扎实实来解决这个青藏高原人兽冲突的问题。
对话尹杭
吕宾:分享一下你的公益历程?
尹杭:从小有个和大熊猫生活在一起的梦,结果去了青藏高原做起雪豹保护。小学面试入学的时候,老师问起说:“你长大想做什么?”我就没有犹豫的说出:“长大要当动物学家。”除了从小在北京的老四合院长大,春夏秋冬都有不同的小动物出没,总有那份想照顾他们的冲动以外,还记得看电视里播过有一个人去山里抱起小大熊猫的情景,就想着那是我想要:跑到一个野地儿,和野生动物们在一起,甚至可以和他们交流听懂他们说话。时隔多年,没想到片子中抱起熊猫的那个人就是当年在秦岭做野生大熊猫研究现北京大学的吕植教授,之后我在山水自然保护中心的“老板”。
为了这个“和野生动物在一起”的理想考入了中央民族大学学习生态学,实习期间第一次接近了我生命中的理想去了四川凉山大风顶大熊猫保护区,成为了一个兴奋的捡粪工(只见熊猫便便不见熊猫真身的状态工作了一个暑假)。在那期间和我们共同生活工作在一起的是当地的彝族朋友,那个你每天上下山都要经过和居住的彝族村子,这也是让我第一次接触到在保护区中生活的当地人。还记得当时我们的导师孟秀祥老师说:“真希望我们这些人除了做科学研究拿走数据外也能帮助到当地人,至少那些光着脚上学的孩子可以有双鞋。”那时候跟着老师学习资助当地老百姓养蜂或者生态猪来替代他们对于自然林木材的需求,这也许是我保护的萌芽。
毕业后,来到自然之友(中国本土最早的环境保护机构之一)开始了我的公益事业,最为躁动刚刚毕业寻找方向的时期感谢来到自然之友和遇到一群现在还在互相支持的公益朋友。还记得对于未来不确定时的纠结,当时自然之友的代理总干事梁晓燕老师给过我很多的指引,那时候她说:“也许你现在做的项目并不是你最想从事的方向,但一个项目完整的经历是对你未来从事哪个领域的工作都至关重要。”这句话受用至今。
也许最幸福的时刻也就是在我09年底第一次踏上三江源的土地,开始了我的“豹戏人生”。那是我在山水工作开始后第一次出野外,幸运的我们在那一次的野外工作中,除了感受了海拔4500米以上的高原冬景外,还得到了和“高山隐士”雪豹的三次眷顾。第一次看到那个“大猫”的时候,心里只有四个字:“这是真的!”在山水的近五年时光里,感恩于前辈的指引,其中有世界上著名的野生动物学家夏勒博士和吕植教授,从做人到做事,更感叹于他们的身体力行和那份守护自然的信念。这些都影响我至今,都给我之后的公益路以启示。也是我开始做“雪境”这家青海本土机构的缘。
吕宾:为什么不选择一些大的平台来做事,而是坚持自己独立出来注册一个机构呢?
尹杭:新的开始,又一段启程
“如何找到一个自己合适并能有成长的位置?30岁的我,未来的路该如何走?”这是我在过去一年多一直在找寻答案的问题。于是,我开始设计一个心中的机构,一个做“小事”的青海本土机构,希望用自己的行动尝试多一个可能。
很多朋友都在问:“做时间长了,可以换一个机构或者找个更大的平台来继续做事,为什么要做一个新机构?”选择稳定可能该是一个三十而立的人的考虑,但似乎我的血液注入了太多的“折腾”,做一个“新机构”也更是归咎于那份不安稳。对于我,从一个物种保护的社区工作者,从一个环境保护项目的工作人员,从一个开展在地调查的研究人员,怎么才能突破自我?那份给自己的答案是:迎接新的“挑战”,也许没有比一个“创业”来得更加合适了;做一个从零开始的保护领域公益创业吧。作为一个优良的公益生态来说,也许多些新元素,不只是会建立新的关系,也许会增加这个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同时,“大”“小”不同的机构,也都是各有优势,各有劣势,各取所长的合作也可能是未来NGO业态。于是就有了“雪境”,关注于自然圣境研究和保护的机构。当第一次走进民政厅开始介绍自己想做的事情开始,到拿到省级的民非注册;当第一次走到资助方面前,开始介绍“雪境”要开展的工作的那一刻;当我们的团队在两个月内增加到了5个人,相信有时候人真的需要对自己狠一点,跳出那份舒服才能成长。
吕宾:你所在的领域和关注的地域我们知道都有些特殊,这种特殊之处带给你的困难和成就是什么呢?
尹杭:在之前五年的山水工作和雪境现在开展工作的区域都在青藏高原,都是藏族为主地区。可能最大的困难就是跨越“文化”鸿沟,而“自然保护”可能是其中最容易相互认同的一个词组,因为当地老百姓都自然地和环境发生着连接,这份连接也形成了他们敬畏自然的心,其中神山圣湖的信仰是最好的体现;但有时候作为外来者所谓接受过科学教育的我们也被问得哑口无言,“为什么你们只说保护雪豹?难道草原上的那个小鸟,这些动物你们不去保护吗?因为生命都是平等的,在我们看来没有大小和多少之分。”学会接受“不同”,学习对多样文化和每一个生命的尊重。
每每接到当地人打来的电话提出他们各种各样和环境保护有关无关的问题和询问你的意见时是我最开心的时刻,因为我相信这背后来自一份信任。
吕宾:最后一个问题就是比较私人一点的,你一个北京姑娘怎么选择跑到西部生活?你面临什么样的压力?你怎么来解决它或者说你在憧憬着一个什么样的生活呢?
尹杭:我现在面临的最大挑战是平衡家里人对你的期望和你自己对自己的期望。因为和你的同龄人选择的不同,也就需要承担更多,包括工作和生活。而我想最重要的目标是一致的就是希望你快乐健康幸福。
因此,我最憧憬是一个只因为爱而存在的生活。
公益接力晒|藏族姑娘此里卓玛:人人皆是来者,我们从不陌生
第一跑道第6棒
传棒者:尹杭
接棒者:此里卓玛
我邀请她接力的原因:
此里卓玛,一个卡瓦格博神山脚下长大的藏族姑娘。第一次见到她是在一个草原的聚会上,她在会上沉着冷静的发言,在来自藏区各地的男嘉宾面前由显独特。此前也早就听闻过她和她的伙伴们在家乡开展文化保护的故事,各村的“弦子舞”比赛想着就让人兴奋。现在,她和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成立了一个新的社会企业“来者”,她说她希望能给家乡带来更多!
所以我推荐这一位勇敢的藏族姑娘。
对话此里卓玛
尹杭:你的公益历程是怎样的?是什么促使一个藏族姑娘投身公益?
此里卓玛:2001年,我还在云南省电影学校读书,最后一个学期,学校安排我们回到各自的地州上去实习,我被安排到德钦县文化馆。文化馆给我安排的工作是给一个瘦瘦弱弱、留着长头发、时不时捂着嘴咳嗽半天的年轻男子当助手。他当时负责画文化馆大厅舞台背景墙,而我的工作是,看着他爬上高高的梯子,一笔一画的勾画我们的神山阿尼卡瓦格博,听他没完没了的讲我们的传统,我们的文化,然后给他洗画笔,递颜料,和他六岁大的儿子玩游戏。
起初,他讲的什么传统、什么文化让我漂浮在云里雾里,说实话什么都没听懂,后来,听得多了,开始觉得和自己多少有点关系,再后来,当他说我们作为一个藏族人,连自己民族的语言文字都不会,别人让你用母语写出自己的名字我们都写不出来的时候,心里,有种说不出的失落感。
从小学到中学再到中专,我都是接受现代汉语教育长大的,从没上过一节藏文课,也没有想过要去学习藏文,我和我身边的同学们都把会说一口流利的汉语当做是一种可以炫耀的资本。12年后,当我带着满满的骄傲回到自己的土地上,准备一展才华时,才发现,我连自己的母语都不会。所以,在那个时候,我参加了他和他的几个伙伴们在德钦县城组织的免费藏文扫盲班,开始学习母语,这个扫盲班,扫的不仅是我对自己民族语言文字的盲区,还是我对自己民族历史、文化的盲区,也是我后来投身到传统文化保护工作的一个缘起。
那一年,我刚好年满20。那位长发飘飘、瘦瘦弱弱的年轻男子,就是卡瓦格博文化社创始人之一暨卡瓦格博文化社现任社长美德诺.斯朗伦布先生。卡瓦格博文化社于1999年10月由圣地卡瓦格博地区的几位藏族原住居民发起成立,是经民政局注册登记的合法民间非营利组织,旨在传承和弘扬卡瓦格博地区的民间传统文化,保护卡瓦格博地区的生态环境。
2003年,我正式加入卡瓦格博文化社成为文化社的一员,开始参与文化社的各种项目活动,也因此有了很多外出学习、培训的机会。虽然期间换过很多供我糊口的工作,当过导游、做过图书销售员、参与过白马雪山保护区的管理工作,但是最让我觉得有意义的,还是文化社的项目活动。2009年年低至今,我成为卡瓦格博文化社第一个专职工作人员。
尹杭:作为一个当地人,回到自己的家乡开展工作时,你是什么感觉?家乡的亲朋好友们又是怎么看待你的?
此里卓玛:作为一个当地人,当我回到自己的家乡开展工作时,给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心里踏实。我曾经和西南林学院的生态学学者郑寒女士在四川的稻城亚丁做过一个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资助的关于“如何利用藏族的神山信仰来保护当地的自然环境”的项目,虽然同是藏族人,但是由于方言不通、习惯不一样,对当地的自然环境又不熟悉,所以开展项目很艰辛,虽然我们自认为尽了自己力所能及的所有力量,但到最后也没能真正为当地的社区带来什么实质性的好处,加上外来者的身份,遭受了很多质疑与不理解。
而回到自己的家乡开展项目活动就不存在这些问题了,这是你从小生活的土地,周围都是看着你成长的乡亲们,很多时候,很多事情,他们都做好了协助你的准备,而我自己也因为站在自己的土地上而多了一份自信,知道怎么在这片土地上应对已经发生和正在发生的事情。我们开展的藏文扫盲班、传统歌舞恢复活动、环境教育活动等都得到了乡亲们的鼎力支持,因为这也是他们的意愿,这让我很开心,因为我想做的正是合乎当地居民自己意愿的事情。家乡的亲朋好友经常会夸我,觉得我做的是一个积累功德的事情,我自己也很开心能在文化社工作。也有人认为我做这些事情肯定得到很多好处,说实话,这也是事实,我很享受这种生活,每天做的都是我真心愿意去做的事,感觉很充实很快乐。
尹杭:从一个当地的文化保护的非营利机构,到现在的“来者”社会企业,为什么要做这样的改变?
此里卓玛:卡瓦格博文化社做了近15年的文化保护和传承工作,我们开始在思考一个问题,我们究竟要保护和传承的是什么?是我们的传统歌舞吗?还是我们的民族语言?或者是一种传统习俗?
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我们发现,其实归根结底,我们需要保护需要传承的是一种遵守因果原则的精神,会敬畏、会尊重、相信造什么因就会有什么果的这种人,在这十五年的保护工作中,我们发现了很多有这种精神的人,我们称他们为“来者”,然而在现代这种市场经济原则下,来者们总是在吃亏,我们和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决定用来者公司这个社会企业为坚守来者理念的人搭建一个平台,与卡瓦格博文化社相辅相成,让他们的这种精神得到社会的认可,从而鼓励社区的人去发现和传承这种精神。来者,藏语,意为尘世之中流转的缘。来,业也;者,缘也。业力所推之人世。茫茫人世,芸芸众生,来者以诚信为通向人际之舟辑,以善念和善行为人生的双翼。来者,人性之中通达善缘也。
尹杭:一个私人一点的问题,除了喜欢藏区的风土人情,哪种不同的景观也是你喜欢或者向往的?
此里卓玛:我最喜欢的是大海,我喜欢听海浪声,喜欢泡在海里。但是我最向往的却是荒漠,说不一定哪天,我会突然一个人背上行囊,消失在遥远的荒漠里。
跑道进程
中国善人︱公益接力“晒”
第一跑道:曹东家—斌妈—苏苏—阿对—吕宾—尹杭—此里卓玛
中国善人(第二跑道)
公益接力晒|陈文森:做公益的时候虽然很屌丝,但是很快乐
第二跑道第1棒
跑到开启者:葛江霞
被推荐者:陈文森
我推荐他的原因
结识他是在一个公益活动现场,他是主办公司的CSR专员。活动现场他跟我聊到了“绿色离校”项目,当时便觉得特别棒。因为很多人是经历过那种刚入学时候的惊慌失措和毕业离校的时候对那些承载了满满回忆的物品舍不得又带不走的纠结心理。
而且长时间从事公益事业的伙伴们都明白,公益项目不仅仅是献爱心那么简单,它更需要的是精力、物力的投资。这个刚毕业没多久的小伙子,为了公益项目,甚至依靠自己的力量来支付所有的项目活动经费,相较于现在大多数毕业后还没“断奶”的毕业生,该行为实属不易。现在他辞掉工作全心投入“绿色离校”,我想就因为他的这份勇气和坚持,我也要推荐他。
对话陈文森
葛江霞:你是什么机缘下开始做公益的?
陈文森:2008年10月份开始,那时在大学社团里开始做公益的。
葛江霞:是什么动力促使你一直继续下去?
陈文森:因为做公益活动时会感觉自己很有活力,而且很享受做公益的过程;毕业后曾从事8个月的石油行业的工作,由于工作枯燥,感觉自己快要over了,后边转行做了CSR,转行之后瞬间又复活了。
葛江霞:这么长时间对于公益的坚持,整个过程令你最开心的事情?
陈文森:就如一句话所说“公益人不是来做好人好事儿的,而是来把事情做好的”,所以当把一个项目或活动完整做好时,那时是我最开心的。
葛江霞:在次过程中令你最沮丧或者面临的最大问题?
陈文森: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我个人的“绿色离校·绿色感恩”全国大型公益项目现在需要一些money支持,有资金缺口。不过也不沮丧,因为目前我对下一届项目抱有很乐观的心态。
葛江霞:你目前对自己的生活状态满意吗?
陈文森:还算满意,虽然很屌丝,但生活很快乐,心态也很好。
葛江霞:在“公益接力晒”中,最想和大家分享的是?
陈文森:做公益,有容乃大,不同的机构、个人一起做才能做大公益这块事业大蛋糕。
做公益的时候很“屌丝”,很“工作狂”;同时倡导有“尊严”的做公益;喜欢结交各种屌丝朋友,不过也不排斥高富帅,白富美,哈哈。目前从事社会责任工作。
About陈文森
“绿色离校,绿色感恩”全国大型环保公益项目发起人。2011年11月被港媒评选为“杰出环保领军人物”。从2009年至今,累计合作的高校社团超过1500个;曾负责多个全国性高校公益项目,具有丰富的高校社团项目管理、执行经验。现为“绿色离校,绿色感恩”全国项目负责人。
公益接力晒|胡伟(钟鱼):爱你就是爱自己
第二跑道第2棒
推荐者:陈文森
被推荐者:胡伟(钟鱼)
我推荐他的原因
认识他是在2012年玩微博的时候,那时他还在阿里巴巴,当时和他聊的很high,忘了当时我做哪个公益项目了,他表现出极强的兴趣。但第一次见面是在今年慈展会上,他单干了,全职做公益,做爱你APP。当时看见他和别人讨论公益的时候,小伙伴们都惊呆了,没见过这么玩命的,跟他在一起全程打鸡血似的,他是我85后公益圈最佩服的一个,所以我要推荐他。
对话胡伟(钟鱼)
陈文森:请问您第一次接触公益是什么时候?
胡伟:2012年初吧,当时我在阿里巴巴国际站工作,公司内部员工可公开竞选阿里巴巴公益基金会项目评审委员,那时开始真正接触公益。但最早应该是一次去江西婺源的户外探访,看到留守儿童受到刺激和启发。
陈文森:从接触之后什么时间开始决定全职投身公益领域呢?
胡伟:记得当时阿里巴巴集团有几十人竞选,我们整个区域同事都给我投票了,特兴奋,但很遗憾,最终还是未能获选。(哈哈哈,重在参与嘛。)整个过程,获得了很多同事和公司领导的支持,也开始对公益情有独钟。当时总部拍摄服务部的同事来南昌,我还特意和他一起策划拍了部关注环卫工人的微电影。我所在的子公司同事大多在外地,很少上内网,所以投票率并不高。我清晰地记得,我还针对投票选举机制,通过内网提了意见和建议,集团社会责任部同事还和我沟通了多次。后来,我在微博上看到免费午餐这个项目,然后就找到邓飞,和他见面后,就着了迷一样,开始每天投入很多时间参与公益。
陈文森:从做公益到现在,整个过程最开心的事情是?
胡伟:我觉得做公益,带给我持续的快乐源泉,也激活了内心中爱的力量,这力量柔软,持续,让我更清楚的看到方向。其实参与公益也是个自我学习的过程,会有机会接触到很多有意思的人,也会看到这个社会其实有很多弱势群体,你的帮助和爱,温暖他们,也温暖自己的心灵。
陈文森:能分享下你的公益历程和感受吗?
胡伟:从那次竞选之后,后来微博上关注邓飞,有一次碰巧他在长沙,我在岳阳,就约他在长沙见面。后来和他经常通过微博交流,顺利邀请他来阿里巴巴总部和支付宝分享。那次之后,对公益有了新的认识和冲动,也经常活跃在阿里内部员工公益群,有时参与公益甚至影响了本职工作,但乐此不疲。再后来,认识了支付宝社会责任部负责人鲁达,然后一见如故,顺利拜师。后来我协助师父组建全集团最牛逼最活跃的公益群,群里有来自各个子公司的员工代表。然后师父定期给大家培训分享,后来我们一群人一起参与编了《支付宝公益内刊》。当时觉得那件事很有趣,可能影响到很多员工,帮助到很多公益组织。受师父影响,他建议我做职业选择,后来就决定全身投身公益。离开了阿里巴巴,去了免费午餐基金。在那边负责线上合作和筹款。然后工作了一年半,各种收获,各种体验。上个月,正式离开免费午餐,加入爱你APP团队,开始创业之旅。
陈文森:能简单介绍下你说的爱你APP吗?和公益有关联吗?
胡伟:爱你APP是一个在线公益互助平台,做这个平台的初衷是希望帮助公益行业降低募款成本,让更多的人更便捷的关注和参与公益。产品仍在内测中,预计本月底上线。欢迎拍砖提建议,大家期待吧!
About胡伟(钟鱼)
前阿里巴巴国际站,天猫员工,后加入中国社会福利基金会免费午餐基金,负责线上筹款和合作。现爱你APP联合创始人。
工作狂,对自己认同的事会保持很高的热情。喜欢户外运动,偏理想主义。
公益接力晒|敬业(Lance Yang) “当行善统治商业,你做好准备了吗?”
第二跑道第3棒
传棒者:胡伟
接棒者:敬业(Lance Yang)
我邀请他接力的原因:
他服务于国内近800家基金会和公益组织,从2012年接触支付宝社会责任部开始认识敬业师兄,他就像这个花名一样,是很多公益幕后支持者的沉默大多数。他幽默风趣,工作踏实,高效。在募款,传播,网络技术问题上给予我和我的小伙伴们很多帮助和指导。因为爱,因为这个简单的理由,坚持在支付宝CSR这个岗位。—感恩以他为代表的那群阿里巴巴最可爱的“公益人”。
对话敬业(Lance Yang):
胡伟:你最早接触公益是什么时候?
敬业(Lance Yang):小学时候为希望工程捐助算吗?呵呵。如果说第一次体验公益,那是在国外留学时候,学校社团组织国际学生为本地的残障儿童讲故事,做游戏。形式虽然简单,但是这种跨种族、跨国家、跨语言的心与心碰撞的印象是极其深刻的。第一次体会到作为一个爱心奉献者,能用自己微小的力量,给需要的人带来一刹那的笑容,足矣。孩子眼中流露出的兴奋清澈纯洁。
胡伟:为什么选择在企业做公益呢?
敬业(Lance Yang):所供职的雇主—阿里巴巴,它本身就充满了极强的社会责任感,无论从最早的商业理想主义,还是到最近对公益事业的思考、付出、创新,让我在本职工作之外,有一个很好的机会接触公益,这是其一。其二,阿里巴巴把公益理念沉浸入自己的产品体系中,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用互联网思维创新公益行业。相比较传统企业的传统办法,如组织员工救灾、支教,让人觉得更加振奋。
胡伟:国内很多公益组织都与支付宝公益平台有合作,能分享下你印象中最深刻的两个案例吗?
敬业(Lance Yang):
a:免费午餐
前免费午餐基金负责市场和劝募工作的师弟胡伟,是我认识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专职公益人,作为前阿里巴巴同事,我更能感觉到他身上散发出的公益专业精神和阿里巴巴的敬业态度,这种感动一直延伸到对免费午餐的深入观察。免费午餐能在三年多时间筹集到亿元的善款,与其强大的执行力、传播力、市场定位紧密相关。我们一直提倡用商业思维“帮助”公益领域,而真正能转变思维进而执行操作的公益组织屈指可数,而免费午餐却是其一。我们同时希望免费午餐能做的更加透明、更加和捐助人互动,一起开创互联网公益的新篇章。
b:蓝嘴唇
与蓝嘴唇公益(爱稀客肺动脉高压罕见病关爱中心)的相识很偶然,是在一次小型公益展会上惊喜地发现,一个小而美的草根组织(现已经实现公募资质)能用年轻人喜闻乐见、充满创意形式拉近和捐助人之间的距离。蓝嘴唇是罕见病肺动脉高压一种症状,表现为因缺氧导致嘴唇发蓝。爱稀客由此为创意,在公开场合为行人涂抹蓝嘴唇颜料,以此唤起公众对罕见病的关注。这种公开活动伴随着年轻人喜欢的民谣乐队、乌克丽丽轻吟弹奏,将一个苦逼的病症化作充满正能量的救援活动,打破人们心中因同情而救助的心态,更加积极地参与劝募和关注。
胡伟:你觉得做公益对你个人带来哪些改变?
敬业(Lance Yang):善心,善举,正能量,责任感,一种从所未有的内修力量。
胡伟:最后一个问题,送句祝福给大家吧!
敬业(Lance Yang):当行善统治商业,你做好准备了吗?
About (敬业)Lance Yang
Lance Yang (敬业):游走在互联网商业氛围之中,被公司指派从事不务“正业”的公益,但努力把公益变成公司的正业。目前和团队开发一款以募款为核心、融入反馈、评价、月报等多重功能的公益捐赠平台,力争通过互联网让中国公益更加透明化,促使基金会更加高效、专业化运行,和捐助人良好互动。曾在国内做过记者,后在英国研修政治社会学,毕业后从事公关、市场、互联网产品运营,目前专职在蚂蚁金融从事公益产品运营。爱好特殊,思维天马行空被誉为不靠谱,但热衷机械钟表收藏、飞行驾驶一类枯燥且程序化的事物。夫人刚过门,是公益事业的坚定支持者,很感谢她!
公益接力晒|舒敏(Amy):公益需要坚持
第二跑道第4棒
传棒者:Lance Yang (敬业)
接棒者:舒敏(Amy)
我邀请她接力的原因:
一个有着传奇经历的传奇的女子在一个传奇的基金会做着传奇的事。2008年改变了很多人的命运和志向,但能够一路坚持到今天不忘初心的公益人并不多,而Amy是其中一位。在数次短暂的沟通和面谈中,我都能感到从她身上散发出浓浓的专业主义精神和脚踏实地的工作态度,得益于她曾经在商业机构的工作经验,我所供职的蚂蚁金融乃至整个阿里巴巴集团可以非常顺利地通过Amy,实现许多在慈善领域的跨界合作,而这种跨界合作为中国的网络慈善树立了极好的标杆,进而实现“尽我所能人人公益”的理念。最后也希望中国公益界有无数个壹基金崛起,有无数个Amy这样的专业公益人涌现,这是一个时代的需要。
对话舒敏(Amy)
Lance Yang (敬业):问个俗问题吧, 为什么做全职公益? 兼职公益也很有意思呀?
舒敏(Amy):这个问题我经常问别人,今天终于有人问我了。简单来说,我认为公益应该是个大生态,每个人尽我所能各种方式参与,都是值得赞许的。只是,个人的能量总还是米粒之光,我更期待和认同有团队协作有前赴后续有持续影响。有句话不是说么,一个人走的快,一群人走的远。
Lance Yang (敬业):既然是公益人,那你个人的公益理念和公益愿景是什么呢?
舒敏(Amy):既然在壹基金,而且一呆就是近7年,机构的理念和愿景一定是我也认可的,也是作为一份子参与和贡献着的—“尽我所能 人人公益”,能够发挥自己的一点智慧和坚持,能够唤醒每个人心中都有的那份爱,去支持和影响更多的人参与公益,岂不快哉?!其实我的公益理想挺朴素,还是最初加入的时候的那个本心,看到有人需要帮助,总觉得要做点什么才好。
Lance Yang (敬业):壹基金如雷贯耳,妇孺皆知, 不过好像又说不清楚具体做什么,请用三句话告诉大家壹基金的最大特点。
舒敏(Amy):这个得想想……如果我说壹基金是公益机构不是慈善机构,大家肯定会说还是不清楚。其实我认为这是壹基金骨子里面的气质。要说三点让大家知道我们具体做什么,我尝试下:
1)壹基金目前做的救灾、特殊儿童、公益支持方面公益项目,背后都有一个一致的思路,我们不仅关注解决个体的需求,还关注满足个体需求的系统各方的参与和发展。救援联盟、联合救灾、海洋天堂网络、自律吧等等,都是这样的思路。比如海洋天堂项目,除了对自闭症脑瘫罕见病等儿童的直接需求的关注,我们还关注和支持服务这些孩子的机构需求、孩子家庭的需求、社会的接纳、政策的支持等等层面。
2)儿童是目前壹基金的项目中重点关注的群体,他们的生存、受保护、发展、参与的权益,在我们的净水计划、温暖包、壹乐园、减灾小课堂、海洋天堂等等具体的项目中,都是最根本的出发点,帮助孩子们拥有更健康的未来。
3)壹基金坚持的公益,不是要筹最多钱做更多的项目,我们期望推动的是公益模式创新,互动不是仅仅停留在资源方的影响层面,而是发动人人公益的各方深度参与共同推动。
Lance Yang (敬业):从草根机构一路折腾过来,一定有很多想法, 和我们公益新兵和机构伙伴分享一下吧。
舒敏(Amy):几个词对我个人一路走来很有意义。
坚持:我们所处的这个复杂的环境,不宜而足,各种冲击不断。曾经有个阶段,随时都想离开公益行业,随时又在坚持。坚持3年5年有一天突然了然,公益不是别人的梦想,而是我自己的。我相信坚持8年10年,一定会有更大的的不一样。
专业:我们要能够实现梦想,要能够对他人有所帮助,一定不能仅仅是有心,有心更多的帮助的是自己。要更好地帮助他人,更有效,更持续,需要的就是专业,要谦卑的学习、大胆的实践,不断提升我们的专业能力,特别在移动互联这个新的机遇和挑战中,我们才能开创公益的新局面。
About 舒敏(阿米打子)
壹基金合作发展中心总监。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爱运动爱自然。爱看武侠小说立志做医生却毕业于电子工程,毕业后在500强外企做过9年Marketing,PR,2008年初那场雪灾期间加入壹基金后,开始学习和了解公益,各种历练磋磨几年以后恍然醒悟,得亏自己的坚持,找到自己想做的事情。又或者,正因为这是我想要做的事情,所以才能坚持?!
公益接力晒|土雪:帮助别人是为了自己更好的生活
第二跑道第5棒
传棒者:舒敏(Amy)
接棒者:土雪
我邀请他接力的原因:
说到和“我们的自由天空”的渊源要追溯到2008年汶川地震的时候,当时OFS组织的志愿者是壹基金汶川救援物资最早的几批捐赠人之一。然而直到2009年底OFS获选壹基金潜力典范,我才见到了OFS的掌门人土雪。自此便经常交流,参加OFS的志愿者活动,在此过程中他成为我的良师益友,多次给我的工作专业的支持,相互流解惑;我亦也看到他一路走来的不易,搭建团队,办公室搬迁,年会活动,捐赠人沟通,机构注册……看上去腼腆羞涩的他,不太喜欢煽动发言的他,用他智慧、踏实和坚持,深深的打动和折服了一大批的志愿者,包括我!我还记得有天一大早,他在线发给我的几张他在走访支教点早起拍到的晨雾中静谧的古村和学校,从照片和字里行间都可以体会到那份对孩子和乡村教育深沉的情感……那一刻便觉得中国公益需要更多土雪这样的先行者!坚持者!最后要对土雪说,保重身体哦,有生活才有公益!
对话土雪
舒敏:想听听你分享下你做我们的自由天空(OFS)这么多年中,最难忘的那一刻是什么时候?发生了什么?
土雪:就在几天前,N天出差一直在Go的我,刚刚回到北京就病倒了。到今天已经连续第四天去医院了,有朋友帮忙挂号,有朋友帮忙约医生,有人陪同去医院……平时工作忙碌,很少有时间跟朋友见面,但是……这些朋友当中,除了自己的同学之外,基本都是在OFS认识的志愿者。他们已经成为我生命中非常珍贵的一部分。乡村教育,这条步履艰难的路上,虽然一直未曾想帮助别人,只是为了一个自己的梦想而奋斗,但是我深刻体会到一句话说的好:帮助别人是为了自己更好的生活。
舒敏:认识了5、6年,觉得你坚持很不容易,是什么让你坚持?
土雪:10年前,大学毕业那一年,我写过我的梦想:“我有一个梦,我梦想生活在文明安逸社会的我能够珍惜并尽情地享受生活,梦想每个人脸上每天都有灿烂的笑容,梦想同一片土地上的13万万兄弟姐妹们能够呼吸同样的空气,享受同样的阳光!在这广袤的土地上,那些早已将精力投注在高品位的精神文明享受的那群人,请您记得仍有那么一群人连基本的九年义务教育都举步维坚时,请给他们些许关注的目光,热情也好,平淡也好,请不要忘记生活在同一片热土上您的兄弟姐妹!”
10年过去,我的这样个梦想依然如故,是动力也是压力。幸运的是,遇到很多同路人,是他们在帮助我实现自己梦想的同时,默默相互守望、相互扶持,我感觉的彼此的存在。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亦师亦友,认识到自己的不足,诸多方面能力提升。这也是自我生命自然生长、学习的过程。
虽然不易,但是凤凰涅盘,浴火重生。最重要的是不忘初心!
舒敏:我很羡慕你一直做一线接地气的项目工作。我知道你也同时接触过很多捐赠方的,你最欣赏怎样的捐赠人?
土雪:首先,要借助这个机会对OFS的所有捐赠人表示感谢!OFS刚刚在腾讯公益发起一个初中毕业升学奖学金的项目,今天是上线第三天,就在我敲击键盘的时候捐款人数已经达到3207人。对他们表示敬意。
所有的捐赠人,我想到的是双方关系是平等的合作关系,能够理解、尊重彼此,同时能够互相倾听,最重要的是,通过和OFS的合作怎么样能让对方获益,觉得自己的社会投资是有价值的。
舒敏:我知道OFS是一个志愿者组织,同时你也在推动它的组织化,你觉得最大的挑战是什么?
土雪:OFS是一个典型的志愿者组织,有广泛的群众基础。松散的志愿者团队,在管理起来确实比较困难。但是,OFS没有固定的人力成本捐赠,从节约运营成本和组织最大化的层面考虑,积累资源、徐图进一步扩大全职的团队的同时,加强OFS兼职志愿者工作人员的团队建设。OFS在北京、上海两处设有办公室,每年一次的内部工作人员培训会议。今年的培训会议这个星期即将在北京召开,我们邀请了资深人力资源专家Jessica Liu来做志愿者面试技巧的培训。相信,每个组织就跟每个人的成长一样,有很多困难和问题,但是,我们应该坦然面对不足,成长这确实是一个艰难的过程。请相信,风雨之后会见彩虹。
舒敏:有那么多的志愿者在OFS前赴后续,能给我们身边更多想尝试参与志愿行动的人一些建议么?
土雪:对于每个人来讲,最宝贵的是生命。首先要爱护自己的身体,每天应该尽可能多的时间休息、锻炼身体。同时,多多关照自己的亲人和朋友。父母最近一直跟姐姐生活在上海,而我自己却每日天马行空的,无法尽些孝道,总会有很多遗憾。
前天在中国气象局气象医院口腔科很愉快的一次就医:医生对病情非常熟悉,知晓病人的痛楚,在适当的时候给病人关注和鼓励,治疗结束后还给下一步诊疗建议。特别耐心、细心、用心。太少这样的好医生了。于是,我联系到了医院崔院长,亲自表达了我的谢意以及对徐医生的表扬,院长在医院圈里做了正能量的传递。
每个人在自己的岗位上静下心来做事,尽本分,在当下并不多。所以想说的是,每个人都做好力所能及的事,对每个人表现善意,就已经很好了。
About 土雪
土雪,9年乡村教育志愿者
公益接力晒|李克梅,企业跨界公益,10年,只有更卓越!
第二跑道第6棒
传棒者:土雪
接棒者:李克梅
我邀请她接力的原因:
在参观完三一重工的控制中心和工厂之后,我一直在思索,能把企业做的如此成功的人,从事公益必然也会做的很棒。三一重工是中国第二、全球第七的工程机械制造商,也是世界最大的混凝土机械制造商。跟随克梅老师(三一集团总裁唐修国的夫人也是德清基金的发起人)去探访德清基金的项目点之后,愈发肯定了我的想法。企业、社会资源的动员,政府关系的合作,项目的执行,如同企业运作一样有条不紊,这些方面让我有很多思考。企业背景的人在参与公益项目时候有天然的优势。但是,目前有社会责任感的企业家太少了,希望能有更多的企业界人士参与到力所能及的公益事业。
对话李克梅
土雪:德清基金主要使命是什么?要解决什么社会问题?
李克梅:德淸基金使命是:回报家乡,支持安仁县的教育事业。在安仁县教育事业中做一个添砖加瓦的角色,让困难优秀的孩子能完成高中大学学业。用合唱节和夏令营的方式倡导推动学生素质教育和理想启萌。用选送老师参加“爱飞翔”培训和“百课大赛”的方式提高老师爱岗敬岗的责任感和教学能力。
土雪:徳清基金从一开始到现在当地发生了些什么变化?
李克梅:十年来,德清基金在安仁从简单助学到用心探索多种形式去支持和推动当地教育,如涓涓细流活跃在全县老师和学生的生活中,更重要的是影响和感动了县教育局和县教育基金会的领导和干部,他们不但积极支持德清基金的项目并认真落实。
土雪:做公益这么多年你觉得最自豪的是什么事?最大的挑战是什么?
李克梅:最自豪的事,是我能从小事做起坚持10年并爱上公益事业,将公益当做生活的一部分。
最大的挑战是,如何找到适合自己今后参与公益事业的方向和特色。
土雪:在跟我们这些年轻后辈接触过程中,对我们有什么期许和建议?
李克梅:后生可畏,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走上公益之路让我看到中国慈善公益事业的前景喜人。如果说有什么建议,就是希望年轻人能够有担当,做时代的开拓者。
About李克梅
李克梅,安仁县德清教育专项基金和黄冈市宏玉助学奖的发起人。做过工程师做过基层政府官员,2004年开始从事公益慈善工作,坚持十年,不断学习并热爱这项工作,现在是中国公益研究院EMP二期学员,愿意寻找更多的同路人,过有意思的人生。
公益接力晒|李国武:让信仰有个舒服的安放之处
第二跑道第7棒
传棒者:李克梅
接棒者:李国武
我邀请他接力的原因:
我是2011年推荐安仁县教师参加“爱飞翔乡村教师培训”时认识李国武,前后有4个年头,在我心里一直觉得国武是我做公益道路上的导师,虽然他那么年轻!每次听到安仁老师分享他们在北京上海的培训经历时,我都能体会到,爱飞翔项目收获丰厚的不仅仅是受训的乡村教师,还有来自各行各业的志愿者们,同时还延伸到受训老师的学校和学生,“人人公益双向教育”非常好的理念!我也渐渐地从中受到教育而成为“爱飞翔”的忠实粉丝。也是因为国武我今年成为中国公益研究院的第二期学员,真的非常感谢他!中国的公益事业正是有国武老师这样一大批有为的年轻人的参与与奉献,才有现在勃勃生机的喜人景象。
对话李国武
李克梅:《口述历史》做了九类的史料收集,工作量巨大,过程中一定是苦乐俱全,能给大家分享一个难忘的时刻吗?
李国武:口述历史就是一个个关于人和社会大背景的故事,从事其中,苦乐俱全的时刻很多,我讲三个小故事和大家分享:
故事一
想来,我们都知道老舍先生,或许我们很多人也都知道老舍先生最终投太平湖自杀,但我想很多人可能不知道他在自杀前曾经留下了一段口述采访录音;在北京的一个下午,我听了那一段完整口述采访录音,他略有沉郁的京腔和他委婉的陈述,历史与现实穿越,霎那间,击穿了我的三观;而这样的故事,经常在我们的口述历史收集中上演,不管是抗日战争、抗美援朝或者是知青类项目。
故事二
在一个秋天,我们迎来了不同年龄段的访客团,其中有50岁以上的,还有好几位80、90后的年轻学生(包括在美上学中国孩子),他们看了历史纪实影片《毛主席接见红卫兵》;其中几个80、90后,在看片中,竟然忍不住笑喷了,因为他们觉得这就像一部喜剧,不像是历史;实际上,这段历史也仅仅刚过去了40多年。
故事三
曾经小崔老师和一位知名企业家面对面讲口述历史大约10个小时,可这位企业家末了还把口述历史当节目看:在哪播出?而另一位著名企业家,不出3分钟,他就说:小崔你太伟大了,这那是你一个人能干的事儿,我们决不能让这样的历史在以后重演;于是他除了持续多次的捐赠支持外,留下了我记忆犹新的一句话:对于挨过饿和没有挨过饿的人而言,对一碗红烧肉的感情是不一样的。
我们经常被问到:口述历史有什么用?历史无大用,但又无所不用,就像空气、水一样,等你觉得他重要的时候,可能就晚了;历史最大的意义,就是让我们不断反思以求进步,如果一个人缺乏反思,他能走出多远?
李克梅:“爱飞翔乡村教师培训”已成为品牌项目,受训教师就像一个个火种播撒在四面八方,那么永源基金会如何助力让这些火种燎原起来?
李国武:爱飞翔乡村教师培训这个项目,已经八年了,近十多个省、1000名乡村老师参加了这个项目,八年来这个项目也已经蜕变了几次,从单纯奖励游学、到教育理念和方法的培训,直到教师自我学习意识和能力的激发;培训教师来源,从最早的每年100人来自于6省,到最后三年持续聚焦于一个省(甘肃)一个市(陇南)下的6个国家级贫困县,从一校一师到一校3人(1名骨干教师+1名教导主任,1名校长由省教育厅纳入国培),从单向的培训乡村老师到推动城乡双向交流的“人人公益”理念,这个项目不断地在反思和自我否定中探索前进。
通过八年的教育公益,我们越来越觉得公益类教育机构或项目,不可能从根本解决中国教育的现状,根本的力量还在国家教育体系,我们只能立足于我们所能解决的问题,在我们所能解决的问题范畴内,优先解决相对源头、有传导力、有撬动力的问题。
爱飞翔不断寻找支点,试图通过培训老师来解决农村孩子群体性上好学的问题,让参加培训的老师制造“鲶鱼效应”,带动他们所在学校及周边学校的逐渐改变,给参加过培训的老师所在校,提供他们自我成长的基础支持,来促进和固化老师的自我发展和一定程度可持续问题;在乡村教师培训上,和教育厅、教育局合作,分工协作,遴选学校、老师,并组织培训及训后释放;在老师训后,我们尝试和时尚芭莎公益慈善基金合作发起爱飞翔-芭莎希望教室,为所培训过的老师所在校,尤其是教育部资源不能覆盖的乡村完小和教学点(财政盲区),打通一条联通世界的网路—乡村师生触网项目,为他们提供电教包(笔记本电脑+投影仪+学生平板电脑+无线WIFI),只要他们愿意,他们可以从开放的互联网上寻找到可以不断充电的全球资源。在网络问题解决了之后,相信下一步的方向就是线下培训与网络远程教育的融合介入。
除了老师学习能力提升及可持续行推进外,我们在爱飞翔项目上,与教育系统及社会合作,也不断在爱飞翔品牌下寻找一条线下打通的延伸整合,与不同社会组织协力分工合作,包括受训教师所在地的贫困生助学(类似勤工俭学)、乡村学生大病救助、教师教育能力提升、教师教育能力的可持续等;比如,我们和天使妈妈基金会达成共识,在我们所涉及的地域及老师所处学校,如有孩子大病,可申请进入天使妈妈基金会救助系统,实施救助。
不管怎么说,爱飞翔不完美,还在路上,我们希望有更多伙伴“携手”同行。
李克梅:目前永源基金会推出的“家·春秋—大学生口述历史影像计划”项目,发动大学生参与采集家人家乡家族家国的故事,非常清新,能给大家介绍一下项目进展吗?
李国武:非常了解我们的人,才会知道这样的几个关键词:崔永元、永源基金会、爱飞翔、口述历史、家·春秋大学生口述史,其中,家·春秋大学生口述历史计划,是我们所推动“大家来做口述历史”规划下的产物;在小崔老师从2002年开始做口述历史以来,主要做的是专业化口述史收集,就是用专业团队、专业的执行规范、持续不断有规划的收集和保护口述历史,主要包括抗战、抗美援朝、电影人、知青、企业家等多个类别,按照之前的说法:我们一直与时间才跑,以抢救性的节奏收录历史(不抢录当事人就去世了),在跑了十年之后,我们越来越觉得,即使我们跑死了,我们也收集不完中国所有的口述历史;与其这样,我们不如呼吁大家一起来做或一起关注口述历史,培养、挖掘和推动大家来做历史收集保护;可是怎么才能让每个人来关心和操作呢?
家历史,不管是家人家族还是家乡家国,这是我们能找到和每个人相关的原点,那谁来作为家历史的首批采录者呢?90后大学生呀,尤其是大学文史哲学科的大学生,为什么是他们呢?因为他们既有好奇心又有热情和时间,还有一点就是:我们知道上哪里去能找到他们,最为关键的一点是:他们应该去了解过去的历史。
从2014年9月29日项目启动,截止到11月4日前后,我们的执行合作伙伴“我们的历史计划”前后就收到了78个大学生团队的视频提案申请,他们来自全国35所各类高校,有北师大、复旦、人大、华东师大等;通过初审,30个团队的视频申请在腾讯文化上线,接受大众投票和专家投票,在11月13日,深圳首届历史记录者大会揭晓了前20名由永源基金会直接提供资助的团队申请名单。接下来,将会横跨一个寒假和春节,预计在2015年的3-4月,这20个团队,将会提交自己申请选题下的口述历史纪录片,还将在腾讯文化发布让公众和专家投票,竞选年度家·春秋大学生口述历史计划项目的年度奖项,获奖者由永源基金会资助,可以赴美、赴港交流访学。
今年是家·春秋大学生口述历史项目的首期,我们的预期很低,我们和项目发起伙伴浙江敦和慈善基金会事前界定就是,最终的纪录成片结果如何,已经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让90后向后看、向回看,让家文化有接续;所以最终短时间内的结果出乎我们的预料,不管是报名数量,还是他们的选题、大众参与投票热情等。
他们的报名视频,我近乎都看了,说实话,即惊奇又欣慰,就如崔永元老师转发家·春秋视频上线众投微博时所发出的四个字:如释重负!
正如前述,家·春秋口述历史项目,并不仅是大学生项目,他将会面向所有群体开放,在这届大学生项目中,将会出台大家来做口述历史的网络版视频培训手册,任何人都可以据此记录自己家人、家族、家乡、家国的历史,如果有更多想法,我们随时可以与你互动。
李克梅:作为公益人多年了,如何去保持对这份职业饱满的热情?
李国武:我是一个相对理性的人,从我自身来讲,我没有把现在所从事的职业和原来所从事的职业从根本上区分不同,所以我一直觉得不管哪行哪业,是很难单纯依靠热情来支撑的;如果你知道你在干嘛、为什么要干、目标在哪,我想我们会相对冷静、理性地规划着走长一点的路。
我从事公益慈善行业,大约3、4年,不长,在这个时间段内,我也会经常被各种困惑降低我“饱满”的热情,但我也不会觉得这有什么不对,我们不可能依靠老“打鸡血”活着;之所以不会有热情上的大起大落,小崔老师的一些理念深深影响到了我,所以在我的心态里已经有了各种准备;比如,小崔老师说,做公益慈善,就是一种生活方式,你不比别人高贵也不比别人卑贱;公益慈善,要量力而行、尽力而为,不鼓励为了帮助别人而让自己惨兮兮。
所以,这几年做公益慈善,这是我选择的生活方式,在这种生活方式下,我之所以能够接受各种困扰或者愿意去努力追求一个高度,主要原因是我觉得我现在所做的是我和我们的理事、工作团队的一个共同理想,他有我们对这个社会抱有的美好预期和理所应担的责任,在我们的阶段性理想没有实现之前,我没有给自己准备泄气的台阶。
大家都说公益慈善是个价值使命驱动的行业,在某种程度,他就像宗教,让你的信仰有个舒服的安放之处,尤其是当你走在这条路上时,你遇到了越来越多的同道之人,除了你的理想,还有就是不能辜负和你同修者的托付和信任。
About李国武
永源基金会秘书长,从事广告传播商业领域15年,从CCTV大品牌媒体代理,到广告全案专业化服务。
行业最大致用于其自身的影响:重复是无趣的,差异化才会有大不同。
4年半公益慈善经历,从商业传播文化领域,非规划性地介入到了公益慈善类文化教育领域,契机是偶然的,但实则有其必然性,性格特质使然。
个中体悟:这个领域与商业没有那么经纬分明,如果一定要说区别,与个人而言,就是它可以容得下多一点虚头巴脑的人文情怀和使命。
跑道进程
中国善人︱公益接力“晒”
第二跑道:葛江霞—陈文森—胡伟—Lance Yang (敬业)—舒敏(Amy)—土雪—李克梅—李国武
中国善人(第三跑道)
公益接力晒|刘辉:“从北京到云南,孩子有个不一样的童年”
第三跑道第1棒
跑到开启者:雷建华
被推荐者:刘辉
对话刘辉
雷建华:你是如何开始你的公益之路的?
刘辉:我开始公益之路是在国外留学的时候,住在一起的舍友去为残疾人服务。他拉着我干,我从来没干过觉得很有意思。
雷建华:我觉得你能去云南做公益事业,这个对我是很难的,很想知道怎么能下这个决心?
刘辉:真心话,云南空气好,我家在北京,我们头邀请我到云南看看,来的第一天住进一个村子,海拔3000左右.那天晚上我看到这辈子觉得最震撼的天空,无以伦比,其实之前在内蒙,在其他地方都看到星空。可是这一次真的是彻底美晕了, 很低很低,伸手可及。
雷建华:只因为美丽的天空你来到云南?
刘辉:其实一念之间,就那么简单。我愿意来这工作,我希望我的孩子能在这样的星空下长大,而不是整天在北京的灰蒙蒙的空气里。我们头也说带你看看实地项目是什么样?你要是觉得苦可以后悔,这份工作可以不用接受,我说接受,这么美的地方。好了,下个问题宝贝。
雷建华:身处雾霾的我们觉得你很英明,那么你现在的状态呢?对一切满意吗?
刘辉:挺好的,我其实觉得有了孩子的人一定想为孩子做点啥,有人会给孩子买玩具,有人会带孩子旅游,我带孩子来干净的美丽的地方。
雷建华:你觉得公益这些事给你带来什么,或有什么改变?
刘辉:我的孩子有一个不一样的童年。我自己的改变?我没改变但我希望我看到的地方能改变。
雷建华:最后一个问题?能否用一句话传递善的能量?
刘辉:我现在在做6平米植被恢复项目,我其实不知道能恢复多少。因为我们破坏的总是比修复的多,而我好像在和绝望赛跑。不管了,先跑,万一跑到终点了呢。
About刘辉
6平米植被恢复项目负责人
公益接力晒|“超级保姆”刘盛:“职业公益咨询师需要专业主义的支撑”
第三跑道第2棒
传棒者:刘辉
接棒者:刘盛
对话刘盛
刘辉:你是公益人吗?
刘盛:当然是,我主业是公益(可持续)咨询,包括企业社会责任(CSR)咨询和基金会战略咨询,也包括帮公益组织筹款。另外,有些精力会放在老家湖南的一个草根组织绿色潇湘的筹资和战略上面。我的朋友圈,好像超过一半是做公益的,或者和公益相关,深度介入了!
刘辉:你现在的工作和以前在NGO有什么不同?
刘盛:这个问题问得好。作为一个公益咨询师,我每天的工作就是为不同的公益组织做咨询,其中包括战略、项目策划、评估和筹款。但是我是乙方,我的客户出钱邀请我们提供咨询服务,有点“超级保姆”的感觉,我总是提建议的角色。合同结束,这个项目也就和我没有关系了,哪怕策划和执行都是我干的。以前在NGO工作的时候,在一个机构的某一个模块工作,工作相对单一,而且每个项目都是自己“亲生的”,归属感相对强一些。
刘辉:你喜欢哪种,为什么?
刘盛:我热爱现在的工作,公益咨询在国内是一个新兴的职业,我们干的工作也都是极具创新和挑战的事情,并且可以和不同特点的公益组织打交道,并得到他们的信任。另外,我们团队注重效率,希望可以通过我们的咨询服务,让更多的公益资源得到有效使用。
刘辉:你有一对可爱的双胞胎 ,我看到他们经常出现在一些公益项目里 ,成为公益小明星了 ,为什么这么做呢 ?
刘盛:不是故意的,这些项目大部分是我自己策划或者执行的,我如果对自己的作品很满意的话,都忍不住一定要参与进来,那肯定是必须带上老婆孩子了。当然,确实也希望大童小忆从小就感受到公益氛围 。
刘辉:以后会一直在公益行业吗?
刘盛:会的,我们是职业的可持续(公益)咨询师。我想成为职业本身,就不能只靠热情或者使命,也需要专业主义的支撑。
刘盛
瑞森德执行总裁,拥有多年公益领域从业经验,先后任职于乐施会农村发展及灾害管理团队、乐施会5.12四川地震紧急救援和灾后重建办公室,以及SEE基金会NGO合作部。关注企业社会责任、农村发展和灾害管理以及环境问题,并有丰富的实践经验。也是绿色潇湘环保组织发起人,并担任执行理事。
刘盛每天早上都会第一时间看他们研发的筹款产品的筹款动态,其中6平米项目是他们团队在丽江闭关一周研发的,目前发起了“无上装挑战”筹款试验,同时在腾讯发起了一起捐。他今天最大愿望是在周五下班前,筹款额超过10万元。让我们一起帮他实现这个愿望吧
公益接力晒|全斌:我是如何走上公益这条路的
第三跑道第3棒
传棒者:刘盛
接棒者:全斌(黑爸)
我邀请他接力的原因:
推荐全斌,是因为他对公益的激情和理性。不左不右,爱过,恨过。他是一个丰富而很有张力的人,值得“阅读”。
有时候坦诚的让人窒息,我喜欢这样的人,不假不抱怨。
公益领域有种不好的情绪,充满抱怨,好像整个世界都对不起它;或者神话自我,好像这个世界需要它来拯救。都是不健康的,甚至成为常态,让人焦虑!
希望,大家可以感受到全斌的真诚。
对话全斌
刘盛:公益组织的什么现象是你最不能容忍的?
全斌:我是处女座,所以你懂得,不能忍的事情太多了。比如呼吁职业化的组织已经首先官僚化,天天叫喊没有钱的组织项目做得一堆渣。但最不能容忍的还是公益组织失去自己的定位和应该有的独立价值,本该既解决问题又培育土壤,却一直跟着钱走,没有核心能力,最后沦为单纯给老人家洗N次脚的服务工具。
刘盛:你如何进入公益行业的?
全斌:进入纯属偶然,一入大学懵懵懂懂加入公益社团,因为体验不错,坚持做了下来,并为校外的诸多公益组织做志愿者,慢慢了解了公益。毕业之后辗转反复,最终全职进入公益行业,未来也不会离开,想来大概有三:一是环境宽容,允许不断突破和创新;二是人际简单,能交到不少好玩和有想法的朋友;三是带来变化,能真正意义上帮到他人改变命运。
刘盛:你的公益领域经历很丰富,特别想知道你对哪段经历最怀念?
全斌:2012年12月,第四届中国非公募基金会论坛年会结束,几乎是一个人将年会30多万字反复听录音、查网页校对了两三次,直到自己认为满意可以交付。
刘盛:我收听了你运营的微信公众号“二黑的爸”,很用心,初衷和目标是什么?
全斌:其实很早就想做一个公众号,因为常爱胡思乱想一些东西,想和朋友们分享。但因为懒散就一直拖着,直到参加善行者活动,因为筹款公布不及时,一个捐赠的朋友问为什么看不到自己捐赠信息的公布,所以在听完一个佛学讲座后,半夜很快搞了起来。
其实也没有明确的目标,我很讨厌死板和不好玩的东西,就想能有一个平台和朋友们分享些真实、逗逼的行业故事,或者个人的生活。希望关注的朋友们,每天能因此多一份快乐和真实,我就知足了!
二黑的爸
公众号:erheideba
公益接力晒|周玲:公益人不是“工具”首先是“人”
第三跑道第4棒
传棒者:全斌(黑爸)
接棒者:周玲
我邀请她接力的原因
该怎么说周玲呢,事实上我认识她也就半年。因为参与益宝,交往多了一些。她是那种声音虽然柔弱,但超能坚持和推动事情进展的人。虽然我们经常对话没在一个频率,但我依然佩服她的这种柔韧。
她也很喜欢倾听,继而在此基础上推动大家达成共识。益宝从孕育到诞生的一年漫长过程中,她不断倾听和获取信息,然后整合梳理,组建和推动团队工作,偶尔也会疲惫显露真性情,比如在发布会上的哽咽,但从不曾放弃这个在工作和生活之余因强烈使命感而推动成立的项目。
所以,我推荐了她,因为她值得你们拥有。
对话周玲
全斌:你觉得我这人怎么样?
周玲:认识全斌,因为老牛学院,真的必须好好感谢下。在全体同学自我介绍环节,全斌的“处女座”惊艳全场。
随着接触的日益增多,感觉到全斌具有非常多公益人非常让人感动的品质,真诚,率直,热情,有自己想法,并且愿意并表达自己的意见,能够非常快速跟大家建立起友好关系。我有时候会有觉得有人天然是具有公益属性的,全斌应该就是属于这一类。也正因与此,我邀请他加入益宝管理团队,现实证明我的选择非常正确:)
全斌:看你平时工作非常忙,还有一个小女儿,你是如何平衡生活和工作的?
周玲:生活与工作的平衡真的非常不太容易,我只能说自己在尽力做好。女儿2岁半了,开始了她小小的叛逆期,她不高兴的事情会直接说“我不同意”,她不愿意做的事情会用各种办法去表达她的拒绝。先生也很忙,所以我应该需要承担起更多教育孩子的责任。一般而言,我都会赶在她睡前的1个多小时到家,然后陪她玩一会儿,听她说说今天白天发生的事情,是否表现很好的行为或者有"打人“之类的事情发生,给她讲讲故事,再陪她吃奶粉哄她睡觉,在她睡着后再送到婆婆那边。然后再开始处理自己的事情。周末一般会陪她出去玩一天,然后自己加班一天。
有时候反而觉得好像越来越没有属于自己的时间,现在我的时间除了工作就是孩子然后就是学习,基本上没有可以停下来让自己可以心灵独处的时间。还曾经跟朋友说过想试试禅修,可我根本抽不出来超过2天时间去一个地方只是自己呆着。外在与内在的平衡反而是我目前最大的问题。
全斌:最近由你推动发起成立了益宝计划,当初是如何想到要做这个项目的,过程中最大的挑战是什么,还有这个项目将对行业产生的意义和价值在哪里?
周玲:之所以会产生益宝,得益于许多缘由。首先,当然是最近两年许多公益人罹患大病让我很震惊,本来以为我们公益人很年轻,没有想到大病也会降临在我们身上,所以很想做些事情;其次,在一个朋友的推荐下,我去年加入了一个公益金融汇的兴趣团体,其中不少是公益人、不少是金融背景的人,大家都共同的志趣是推动金融力量可以惠及公益与社会发展,所以一直在想,其实许多金融产品并不是那么遥不可及,应该是跟我们每个人都可以息息相关的;再次,大病医保的一个朋友推荐我认识了她们新华保险合作伙伴,我就开始了尝试接触,经过反复沟通探讨,公益保险的概念开始产生。
从概念发展成为项目,这是我们过去一年多所做的事情。其间面临许多挑战:首先是保险产品与保费的设计,当时我们手上并没掌握公益组织与公益人数据库,更没有公益人患病及意外情况的数据,所以只能将一些关于目前我国公益人基本情况的相关调查报告给到保险公司进行基础性精算,之所以能够说服保险公司认可,其中非常重要的是凭借着这个项目巨大的社会意义和创新价值。
其次,我认为是项目运作模式,我们对于益宝的定位是公益性质,同时她也是个服务项目,一个关键问题是这类项目如何实现自我可持续发展?是否完全依赖于基金会捐款,还是可以有一部分项目运作成本可以来自于服务?这个问题让我们纠结了非常久,讨论多次,我们最终选择了后者,即公益项目并不需要完全免费,那样虽然避免了道德压力,但是并不是最大程度为项目和公益行业负责。
益宝项目,我期望她不仅仅可以切实有助于公益人保障状况的改善,更期望通过这个项目来激发更多的人和机构关切公益人的生存与保障状况,可以有更多资源和项目可以服务于公益人的生存与发展领域。值得欣喜的是,在益宝项目启动后,已经有基金或保险公司表示出对投入公益人保障状况改善的意愿,我们期待有越来越多的好消息。
另外一点,正如当时叶祖禹先生在听完我的项目介绍时所问我的,“公益人是否是我们这个国家最为弱势的群体?”当然不是,还有许多群体更为弱势,他们更加没有条件获得保险服务,因此,我非常期望,公益保险这个概念可以在社会上广泛传递,可以有更多保险机构关注弱势群体的保障问题并开始探索,国外在弱势群体保障领域已有不少成功的探索,我期望我们国家也能够有非常多的创新举措与行动。
全斌:最后,你觉得当下公益行业最大的问题在哪里,可能的创新点和突破的机会又在哪里?
周玲:我们国家公益行业发展迅速,面临许多发展机遇,也仍然存在诸多困难与挑战,无论是抓住机遇还是迎接挑战,最为重要的是人。所以,公益行业最大的问题我认为是人才问题,任何一个行业只有越来越多优秀人才的加入,这个行业才有可能发展得越来越好。
过去这些年,我认为我们公益行业并不重视公益人,每次公益界的研讨会或论坛,主题都是各种大问题,非常非常少有公益人的专题讨论。
哪怕关注也是为公益人举办各类培训以促使大家适应机构与行业发展需要,工具论色彩非常突出,公益人的生存状况并不为许多人所关切。我过去这些年接触了不少普通的公益人,大家都有各自的理想与期望,也都在积极行动,虽然我们也会看见各种吐槽与抱怨,但是许多人都让我十分感动。所以,正因为如此,我非常愿意可以为公益人来做些事情。
如果说到创新点与突破机会,我认为非常重要的是跨界合作,即公益不能只是在自己小圈子里,而应该积极与社会其他领域形成合力。
总体而言,公益与政府的合作是多年来的一个重点也是难题,我认为在这个方面咱们许多公益组织仍然需要进一步学习与提升;过去这些年,公益与媒体的合作成为公益行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接下来我认为一个重要的趋势是公益与金融的合作,即如何发挥金融力量来服务于公益的发展,益宝项目正式期望可以发挥保险的力量来服务于公益人的保障。目前还有公益信托等创新产品,一旦能够有更多成功实践将带来非常多资源。
同时金融的专业与高效也有助推动公益的专业品质不断提升。即如果说媒体对公益的要求更多集中在透明层面上,金融对公益的要求将更多集中在专业服务提供上,这对于我们公益组织也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从这个角度而言,公益不只是接受资源,而是应该真正创造社会价值,包括为需要帮助的群体创造价值,也应该证明自己对于社会问题的解决与合作方的价值。
About 周玲
周玲:从小到大在湖南长大,至今一说话仍然还是能够被听出是南方人。还记得2003年10月10日自己一个人拖着行李箱来到北京,遇到的一个地下室出租屋老板告诉我说今天是双十,也是因此,每年都会记得那一天。
然后是开始上学,很幸运进入北师大,正式因为在那里研究生二年级上学时一堂《马克思列宁毛泽东教育思想》课上老师播放的几张照片让我受到深深刺激,照片上是一群可爱的农村孩子背着书包去上学,照片上方一行字是“未来的农民工”。我想起了湖南老家,也有同样多可爱的孩子,他/她们是否真的都是如此命运?也是由此我开始参与公益项目,毕业之前的那段时间非常焦虑,在各种选择中间,最终进入了一家公益基金会。然后,一转眼八年多就过去了,期间只工作了两家基金会(刚刚进入第三家),一直觉得自己是属于默默无闻的那一类,不求风光、惟愿心安。
公益接力晒|上官利青:上天爱傻人,公益信托的时代要来临
第三跑道第5棒
传棒者:周玲
接棒者:上官利青
我邀请她接力的原因:
上官利青是我第一个工作单位—北京光华慈善基金会的同事,这么多年来的好友,一个聪明敏锐开朗乐观的女生。在公益界工作多年后,进入金融领域,不仅能够适应还发展得很不错,值得钦佩。她的许多想法和经验值得我们仔细聆听。
对话上官利青
周玲:请你评价下益宝项目和我啊?
上官利青:看了周玲的评价我很开心。周玲和我一样也是很挑剔的人,能得到她这样的评价,真是很开心。我们是一路争过来的朋友。前段时间我还和朋友说,和光华的几个朋友,我们那时候经常吵架,但是分开了这么多年还是最好的朋友。因为我们都是很认真的人,都在想什么是对受益人最有益的,所以都争得无比的认真。最近一年多不吵架了,变成互相鼓励。
其实我挺佩服周玲的。她比我有耐性,能坚持。我之前也产生过益宝的想法。有次拜访徐老师,徐老师说起公益人大病救助捐款的事情,当时我就说应该给他们买保险啊。但是说说就完了,我想很多人都有过这样的想法。但周玲就把这把想法变成了现实。这一年多做益宝我是看着过来的,碰到很多的问题和困难,但周玲一个个解决都过来了,真是很不容易。有时候也会很沮丧,找我,说为什么想为大家做点事情这么难,怎么还有人说一些很难听得话,很难受。我就安慰她说我们做事情并不是想得着谁的表扬,更别想得着大家的表扬,遵从自己的内心,把事情做了就好了。有时候是我沮丧,她鼓励我,互相鼓励着,也就走过来了。所以有几个真心的伙伴真的很不错。
益宝不用我说了,其实明白人都知道是好项目。保险才能真正解决问题,今天捐一个明天捐一个,什么时候才是个头,一两个还行,但多了大家就疲了,不解决问题。公益人本来自己就不容易,没挣几个钱,还要天天捐款,能持续吗?
但益宝就不一样,她把不可承受的大钱支出变成可负担的小钱支出,把不可期待的捐赠变成了可期待的保障,把不可预测的他助变成了可测算的自助以及机构的关爱,是系统性的解决了问题。而且益宝还利用了公益的优势,利用了保险公司想做点公益的心理,把保费支出降低了很多,又降低了很多中间成本,使我们公益人也享受到一点优势,不再是天天我们在帮助别人,也享受一下被关爱,被照顾,真的是很棒的项目。
但我不知道明年益宝的收费还能不能这么低。我觉得公益人的风险还是蛮大的,出差比别人多,还老往贫困山区、灾区跑,经常加班,女人当男人使,男人当牲口使,不仅别人对你要求高,自己还老有道德优越感,架不住天天自虐,做苦行僧。依我看,公益人的风险是更大的。但周玲非跟人家说我们年轻,做公益开心,精神压力小,所以风险低,保险公司也就被这么忽悠着,另外也想做点公益,给了这么优惠的保费,是我一开始难以想象的。据说是以后还要根据实际情况再测算。所以我建议大家首年能买得赶紧买,以后不一定有这么便宜的保费。另外即使以后就算保费提高了也得买,谁让她真有必要呢。
当然,你不买也没人强逼着你, 我以前也对保险挺反感的,但是学了理财规划之后,自己主动去买了三份保险。我想买保险也是关爱家人的一种表现吧,想想如果躺在病床的人是你,家人又没钱为你治病,多着急啊。所以益宝不仅是关爱自己,更是关爱家人。我们做公益的,光给社会做贡献了,其实对家人挺亏欠的。所以买份益宝吧,关爱社会,也要关爱家人。(做广告了。真心说这些话,也就不觉得是忽悠了)。
周玲:从公益跨界到金融,说说过去两年你都做了什么?
上官利青:这两年做了什么,我也不知道。
想推动基金会理财。我自己募捐过,知道捐赠挺不容易的,其实我也挺理解捐赠人的,人家捐赠人挣钱也不容易,当然希望你能做出成效来,但是基金会的工作都是软性的,要做出成效哪那么容易,是需要很长时间的。但是基金会却有很多钱趴在账户上,甚至在活期存款上。其实稍微理一理,就够你募捐好久了,也可以不用这么苦哈哈的过个节什么福利都没有了。对这点我是深有体会的。我之所以到了现在这个单位,就是因为原来在基金会的时候,就有领导认为我们没把钱理好。当时还挺不服气的,想着我们够认真地了,没有一天不加班的,几个人干了这么多活,做了那么多的项目。但现在回过头来想想真是这样,几千万趴在账上一年多,损失了多少钱啊。我们对自己很苛刻,东扣西扣能扣多少,省下来的是看得见的,趴在账上损失的却是看不见的。
这点我觉得徐老师看的很清楚,当时在希望工程的时候,没有管理费,就靠投资收入,养那么大的团队,还得给大家挣福利,挣下基金会的家业,真的很不容易。但其实很多领导都明白这个道理,谁也不傻,但能这么干的人却没几个,为什么呢,都是怕担责任。也是,冒的风险挣的钱是公家的,自己一分钱没有,还得担责任,和徐老师这么“傻”的人能有几个啊,只能说机制不合理。说句题外话,我想这也是为什么就徐老师成了徐老师,我们大多数人还在后面跑,因为上天爱傻人,因为当你真正不顾及自己利益的时候,上天却在帮助你,谁能敌得过上天的帮助呢,谁聪明能聪明的过上天呢,所以做傻人挺好,像徐老师,像周玲,像我,像你:)
当然机制要改,我们也要改。有时候在不增加风险的情况下也可以有多一点受益。到了信托我才知道,原来同样的存款我们存的就和个人存的不一样,我们活期款是老百姓活期存款的5倍。不用光羡慕,这个通道是大家都可以用的。
当然,投资就会有风险,一旦损失了,谁来承担这个责任也是个问题,公众的接受度、认知度可能都没到这个程度,所以基金会要投资很不容易,领导都是要有自我牺牲精神的。所以对不投资的领导我很理解,对投资的领导我很敬佩。
当然靠个人的觉悟和自我牺牲是不行的,基金会真的要盘活资产,不让银行在那偷着傻乐,而是能把公益资金的收益也用在公益上。需要制度上的创新。如何创新呢?
后来我研究了一点公益信托,又想推动公益信托。我看重公益信托的点和很多人不同。很多人看重公益信托,是说她有信托监察人,公开,透明。但其实制度就是制度,真能不能做出来,完全是两回事。因我自己做过公益,我知道,公益要做好是很不容易的,公益是个软活,要投入很大的人力,而这点信托是没有优势的。所以我不会说在做公益上,公益信托会比基金会做的好。但在公益资产的管理上,她确有优势。一个当然是因为她本身在信托机构,大家普遍来说更懂得投资。但更重要的是,公益信托是对捐赠人负责,而不是对社会公众,所以只要捐赠人能接受她投资风险就可以。另外,她也还没有每年要花8%之类的限制,可以帮助一些巨额捐赠实现可持续发展。
我想下一个公益信托的时代要来临了。因为中国公益捐赠的现状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以前捐赠人捐点钱就完事了,不会太关注他捐的钱能不能钱生钱可持续发展,反过来,他可能还不想让你投资,只是想让你把这份钱花好,因为他还会挣钱,捐的钱对他来说是小钱。但现在不一样,现在中国已经进入富一代财富传承期了。这些人在做公益的时候就不是关注捐几个钱上个电视就完了,而是真正想考虑把自己积累的财富都用在社会公益上,产生长期持久效应。这时候他的关注点就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时候公益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就成了他非常关注的一个问题。而公益信托和基金会相结合,实现可持续发展,为富豪做公益提供了一条可行的道路。可惜现在还没有人走出来,还只停留我的脑子里。如果有人对这条道路有兴趣想来蕩一蕩的话可以来找我,我们可以一起把她变成现实。
所以我要向周玲学习,我没有她耐心,能坚持把一件事情做好。我想做两件事,再加上还做家族信托三件事,到现在为止还一件都还没做好,周玲就做好一件事,做的很好。小声说,其实周玲做了好多件事,都做得很好。我也相信某一天我要我做的这三件事都会做好,因为不仅仅我想把她做好,而是因为她太有需要了。
周玲:金融可以如何助力公益,请说说你的想法和期望。
上官利青:首先是一种思维方式的突破。
其实金融做的好本身就是公益。金融和公益一样,是促进社会进步的一种工具,甚至可以说是一种更有效的工具。比如现在很火的小额贷款、公益创投都在用金融的方式做公益。其实信托制度、保险制度都源于公益,都是为了公益目的发展起来的。所以我想说的第一点就是思维方式的突破,当真正想去解决社会问题,而不仅仅想体现一份关爱的时候,就会用金融的方式做公益。我们当时做了一个项目,就是做助学贷款。本来我们是想做个助学金项目的,但在学校里调研了一圈,大家都说你给我们贷款吧,一个是我贷款我光荣,我靠我未来挣得钱养活现在的自己。第二个她是可循环的,以后还可以帮助像我一样的学弟学妹。所以我们就申请多投入资金,给他们发“贷款”。他们承诺后续做捐赠。现在学生们都在陆陆续续的“还款”了。比如周玲发起的“益宝”项目,就是用金融的方法解决社会的问题。金融本质上就是资金的融通。其实我们在扶贫济困,本质上也是在促进社会的资金融通,只是金融是一种机制,促进资金自动融通,而公益不是,公益要让把资金从这里搬到那里,所以公益就做得很累,金融就做的比较轻松,因为是钱自己要往那里跑,而不是你想她往那里跑。
本来还想说好几点,比如理财啊,帮助资金募集啊,但我觉得这都是枝,前面一个是源,把前面一个想明白了,如何形成一种自发的力量形成一种机制,很多事情就融会贯通了。这也是我刚想到的,我也要停下来好好想一想。
周玲:其他任何你想表达的方面。
上官利青:对公益人多一点宽容和理解,他们真的很不容易。多点爱心,别让他们爱了别人,干了自己,他们不是你奉献爱心的工具,他们也是人。
另外我觉得公益人做什么都能做好,因为她有大心有大爱。和公益人共勉。
About上官利青
清华大学硕士,国家高级理财规划师认证,致力于通过诚信、认真、专业、严谨的服务使更多人/机构利用信托制度实现公益理想和家族财富传承。
公益接力晒|黎颖露:运用自身专长投入公益事业的职业路径
第三跑道第6棒
传棒者:上官利青
接棒者:黎颖露
我邀请她接力的原因:
和颖露的认识纯属巧合。那一年听说非公募基金会论坛有一个主题是公益信托,正巧全国第一款公益信托就是我们公司做的,我就联系了他们问能否给我们一个主题演讲。就这样碰到的颖露。颖露很认真,一开始没答应我们,说主题演讲都安排满了,有圆桌对话还可以安排,但要先和我们领导见一见谈一谈,意思是看看我们是不是沽名钓誉的。结果谈完了直接给我们安排了个主题演讲。也因为这个,我开始认真研究公益信托。所以如果以后我真能在公益信托领域做出点东西来的话倒要好好感谢颖露。
后来得知颖露也是清大校友,毕业后在香港工作,又因着热爱公益,就回来做公益,进了公益研究院。颖露很认真,心里既火热、又安静,是个难得的公益研究人才,让我们来听听颖露的心路历程。
对话黎颖露
上官利青:请你评价一下公益信托和我啊
黎颖露:我和上官是因公益信托结缘的。说来也巧,去年也正是这个时候,我在第五届非公募论坛之公益信托分论坛的筹备过程中结识了上官。当其时,公益信托无论在公益圈还是金融圈都还是一个新鲜词儿,可上官一上来就如数家珍般地介绍公益信托的模式构想和案例细节,着实让我吃了一惊。看来尽管当年的案例并不出自其手,但是对自家宝贝的前世今生还是下了不少功夫的。上官先为全职公益人,而后投身信托业,致力于公益+信托的跨界创新,其经历用“公益信托“四字概括再形象不过。她的钻研劲头,加上独特的跨界经历, 成就了她在公益信托实务开拓者的地位。而后长安信托设立的家族信托与公益信托工作室,也是由她一手推动的。我们希望金融圈能够出现更多这样的人才,加速跨界创新。
上官利青:说说你是怎样走上公益之路的,一路走来的心路历程
黎颖露:读研究生期间,我曾在美国华盛顿的自然资源保护委员会实习半年,亲身经历了法律和公益事业的结合。这一次实习经历,让我目睹了这个美国久负盛名的环保组织作为公益诉讼的原告,怎样造就了法学院津津乐道的一个又一个经典判例;看到了非诉律师们怎样通过研究和政策倡导来游说议会通过环保法案;参与了美国政治中心无处不在的政策倡导沙龙;亲自跑到参议员的办公室散发研究资料和传单。这次难忘的经历在我心中播下了公益的种子,让我体会到法律公益人的天地之广阔,让我憧憬运用自身专长投入公益事业的职业路径。
也正是这次实习经历让我意识到,刚毕业的学生最好先经历商业世界的打磨,将来能为公益组织带来更多的资源和技能。毕业后我便直接选择了一个环保表现卓越的香港公司,作为管理培训生工作了两年。这是一个非常注重企业社会责任的公司,公益氛围异常浓厚。公益体育比赛,旧物交易市场,环保活动比比皆是。我也有幸担任了公司内的绿色环保委员会的主席,组织策划了一系列公益项目。成熟的跨国企业的精细分工,和具有极大发挥空间的公益活动相比,实在难以激发个人活力与热情,这也是为何回京后选择公益的根本原因。虽然这个转折比我预期要快,但是既然是心之所向,就顺应自己心的选择吧。
上官利青:最近听说一直在研究慈善立法,有什么新动向,给我们透露透露呗
黎颖露:正式进入研究院后,第一个项目就是攻克公益信托,在这个项目中结识了公益和金融圈交界处的一群可爱的人们,特别是加入了公益金融汇这个兴趣小组;而后就是慈善立法(当然慈善信托也是慈善立法的重要一环)。全国人大内务司法委员会牵头慈善法立法后,研究院便应邀请开展了慈善法专家建议稿项目。目前,专家建议稿已完成并提交了三稿,召开了八次立法专家论证会,包括最近的中日慈善立法研讨会。慈善立法具有不小的技术难度,包括慈善组织的界定、募捐准入、税收优惠等问题都存在不少争议,慈善信托这样的新兴问题也很费脑筋。全国人大的起草组成员的兼收并蓄的开放态度,学术界与实务界的碰撞交流,国际专家的无私分享,都使得这个项目过程别有一番滋味。
上官利青:其他任何你想表达的
黎颖露:关于公益慈善领域的法律建设,目前还处于相当薄弱和初级的阶段。不仅法律法规本身存在空白、冲突或者不尽合理的地方,法律执行力度欠缺,公益慈善组织和公众的合规性意识也有待进一步增强。最近在信息公开、捐赠募捐、商业合作边界方面频频爆出的纠纷就是例证。随着公益慈善组织数量的增加,项目运作和利益相关方的复杂化,将来的法律风险和合规性需求预计会显著增加。公益慈善领域法律法规的健全、执法力度的提升和法律能力建设加强可谓任重而道远。
基于此,研究院近期成立了慈善法律研究中心。该中心以研究为本,以实务咨询和提供解决方案为导向,注重理论与实践的密切结合,力求打造国内慈善法律研究和咨询的专业平台。作为研究院新近成立的慈善法律研究中心的副主任,承担着整合各界资源,特别是专业法律人才资源推动该领域的法律建设的重任。深感个人力量之渺小,任务之艰巨,但求尽心,贡献绵薄之力。
About黎颖露
中国公益研究院慈善法律研究中心副主任
跑道进程
中国善人︱公益接力“晒”
第三跑道:雷建华—刘辉—刘盛—全斌(黑爸)-周玲—上官利青—黎颖露
中国善人(第四跑道)
公益接力晒|申志民:做一个有正义感的“坏蛋”—中国善人
第四跑道第1棒
跑道发起者:申志民
对话申志民
做爱做的事儿,再不做就死了
《社会与公益》:作为新京报的公益记者,你接触了很多公益事件,采访了很多知名企业家、明星,能说说采访、报道过程中一些有趣的事吗?或者有哪些感悟呢?
申志民:趁领导茅厕蹲坑,让我瞎掰两句吧……半年多来,我采访了崔永元,韩红,陈坤,濮存昕,姚晨,任志强,冯仑等公众人物,如果再继续采访下去,肯定要出一本书了。这些公众人物都在以不同的方式做公益,都很萌萌哒。如果将他们的观点揉在一起,就是一出有趣的中国公益偶像剧。比如,说到“如何评价我国的公益环境”,崔永元说“一地鸡毛”,韩红说“兵荒马乱”,姚晨说,“不管是一地鸡毛还是兵荒马乱,这如中国的电影一样,要经历一个由烂片到好片的过程。”再比如说到“雷锋精神”,任志强说,“雷锋精神应该打倒,公益不能被雷锋化;冯仑说,雷锋精神就是公益精神……
公众人物的采访中,我和陈光标聊的时间最长,足足有四个小时,四个小时中,三个半小时的时间都是在质疑。我甚至问出了,是否和政府官员勾结?是否洗黑钱?等尖锐话题。这个做事高调的企业家被各种人质疑着,一浪又一浪,这连陈光标自己都很纳闷,“我究竟怎么了,我的钱来路不正的话,你可以举报,会有人查我”?面对各种质疑,陈光标不会放在心里,但有时候不免心里郁闷,怎么排解郁闷呢,对了,就是去他的偌大的荣誉室里看荣誉证书,“一看到这一本本荣誉证书,我就开心了。”
你看看这些公众人物多么可爱。于是我真的有了一些感悟。我的感悟是,公众人物的确很牛掰,做的公益项目也很伟大,但真正的伟大还是咱老百姓自己。因为崔永元、韩红、姚晨在全中国没有几个,他们推动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和变化,不是有句很牛掰的话䩔,改变并书写历史的永远是咱老百姓。有了这个思索,不免再瞎叨叨一句,做爱做的事儿,赶紧去做,再不做就死了。小行动改变大世界。这是真的啊。别怀疑了。
做一个有正义感的“坏蛋”
《社会与公益》:你既做过调查记者,又做过公益记者,说说二者的不同吧。
申志民:其实这是在同一个茅厕,只是坑不同。调查记者更在乎的是“破坏”,我此前做调查,卧底酒店,酒店关了;卧底富士康,富士康再次成为话题;还卧底中关村IT卖场,卧底眼镜城,卧底骨灰盒公司,卧底地铁乞丐……还调查铁矿、石头矿,该关的都关了,该停的都停了……该成为话题的成为了话题,该淹没在信息的漩涡里就淹没了……后来呢,没有后来了,可能是“坏事”做多了吧,想做点好事儿,于是做了公益记者。
刚刚做公益记者不足半个月,专访崔永元时,他的话让我至今难忘,他说公益领域不都是正能量,还有很多负能量,有时候负得还厉害。这么说来,调查记者和公益记者没有什么不同,我可能还要继续“做坏事”。
半年多了,我做的“好事”要比“坏事”要多,其实我很希望我能做一些“坏事”,目前我的能力还有限,我在学习中。学习做一个有正义感的“坏蛋”。
帮梨园奶奶,源于自己私心
《社会与公益》:一个媒体人,除了写好稿子你还发起了一些公益项目,例如“帮梨园奶奶圆梦”公益项目,谈谈初衷、体会、收获吧。
申志民:经常蹲坑,自然会总结出蹲坑的规律。比如哪个坑一屁股坐下去会感到舒适而不是将坑压塌。
接触的公益组织多了,自然也想跃跃欲试发起点公益项目。以此证明生活是多么的开心而又美好。
帮梨园奶奶来京唱戏,项目促成了,大家很开心,事后我也做了总结。其实自私地说,我真的不是在帮梨园奶奶,我是为了满足自己“联合发起一个公益项目并且让我们自己和所有参与者开开心心”的一种欲望。后来,很开心的是,998个网友为梨园奶奶募捐了3万元钱,纽约时报,参考消息,央视等数十家媒体记者开开心心地参与了报道,梨园奶奶及其弟子开开心心在北京唱了两台戏……我傻逼一样连续两天问了超过一百个观众“你开心么”,所有人都说开心。
说大家都开开心心的,凭什么认为我以及我们是在帮梨园奶奶呢。反过来说,其实是老奶奶在帮我,让我和一千多人通过唱戏的形式一起开心。
这让我思索,发起任何公益项目,都不要以救世主的观念去做,我们救不了这个世界,我们只是很自私的满足自己开心的欲望而已。
About申志民
申志民,新京报记者,帮梨园奶奶来京唱戏项目联合发起人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