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光伏产业发展回顾与展望

2015-12-31 06:41赛迪智库电子信息产业研究所江华
太阳能 2015年10期
关键词:装机量多晶硅电池

赛迪智库电子信息产业研究所 ■ 江华

1 运行情况

1)产业规模迅速提高,市场占有率稳居世界前列。2014年,中国大陆多晶硅产量达到13.6万t,占全球总产量的45%,占当年国内多晶硅表观消费量的58.6%。2014年光伏组件产量约为35.6 GW,约占全球总产量的70%,已经连续8年位居全球第一。其中仅2008 ~2013年,中国大陆就累计生产太阳电池90 GW,可满足4500多万户家庭供电需求,减少排放二氧化碳9000多万t。

2)企业实力全球领先,走出去步伐逐步加快。2014年多晶硅全球排名前10名的企业中,中国大陆有5家;硅片全球排名前10名的企业中,中国大陆有8家;电池片全球排名前10名的企业中,中国大陆有6家;电池组件全球排名前10名的企业中,中国大陆有5家,且上述4个产业链环节的第1名均为中国企业,其中硅片和电池组件环节的前5名均为中国企业。

为开拓国外光伏市场,同时受海外频繁发动对我国光伏产品贸易保护调查的影响,我国光伏企业通过海外设厂、投资建设光伏电站等方式,实现国际化布局,走出去步伐逐步加快。阿特斯、保利协鑫等龙头企业在加拿大、美国和日本光伏项目储备达到700 MW以上。部分企业选择在终端市场建厂以贴近市场,如中电电气在土耳其新建电池及组件工厂;部分企业到成本洼地建厂以降低生产成本,如英利在泰国新建组件厂,卡姆丹克在马来西亚新建硅片厂;另外,也有企业通过签订代工协议,以规避“双反”税率,绕道布局全球市场,如昱辉阳光已在7个国家建立了长期代工关系。

3)进出口量不断增长,“两头在外”情况得到改善。我国光伏产业在发展初期,曾存在“两头在外”的隐患,但随着我国上游原材料自给率的逐步提升与国内光伏市场的逐步扩大,“两头在外”的局面正逐步得到改善。2010年,我国太阳电池产品对外市场依存度为92.6%,至2014年已降至56%;而多晶硅自给率也由2010年的49%(2005年仅为5%)提升至2014年的57%。

4)生产技术与产品性能不断提升,生产成本不断下降。我国已掌握万吨级改良西门子法多晶硅生产工艺,流化床法多晶硅生产技术也开始产业化生产。多晶硅生产平均综合能耗下降至110 kWh/kg,部分企业甚至已低于70 kWh/kg。晶硅电池生产的每瓦耗硅量由2010年的约7 g降低至目前约5 g。

产品性能也得到不断提升。产业化生产的普通结构多晶硅电池平均转换效率达到17.8%,单晶硅电池平均转换效率达到19.3%,处于全球领先水平,部分企业生产的N型电池平均转换效率达到22.9%。主流组件产品功率达到255 ~260 W,较2010年提高近13%。在生产工艺水平的驱动下,产品生产成本不断降低。先进光伏企业的晶硅组件生产成本已下降至0.46美元/W,多晶硅全成本降至15美元/kg,系统装机成本降至8 ~9元/W,部分分布式装机甚至降至6元/W。物美价廉的太阳能光伏产品为全球光伏产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表1 我国光伏生产技术与产品性能进步情况

5)国内光伏市场快速扩大,市场应用逐步多元化。“十二五”期间,2013年国务院发布的《关于促进光伏产业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13]24号)及配套政策的出台,进一步完善政策环境,使光伏发电规模加速扩大。2014年我国新增光伏装机量达到10.6 GW,自2010年以来年复合增长率达到104%,至2014年底累计光伏装机量达到28.07 GW。

光伏应用模式逐步多元化。目前,大型地面电站仍然占据我国光伏装机总量的80%以上,电站开发呈现与农业、养殖业、生态治理相融合的发展趋势。受政策拉动,分布式光伏发电规模也不断扩大,主要分布在电力负荷比较集中的中东部地区。光伏水泵、光伏路灯、光伏树及光伏消费品等光伏应用产品型态逐步多样化。

2 存在问题

1)业界对光伏行业仍存错误认知。目前,从部分专家学者到高层领导,对光伏产业仍存在“产能过剩”的错误认知,从而在金融、政策等方面出台了一些不利于光伏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措施。实际上,中国的光伏产业目前存在的是一种带有结构性、阶段性特征的成长中的过剩。光伏产业与一些传统行业如钢铁、水泥、电解铝、平板玻璃等的产能过剩相比有很大区别,上述行业的市场已经基本定型甚至有的出现下降趋势,这种产能过剩是一种绝对性过剩。而光伏行业的产能过剩则是相对的,因为目前全球市场还在以两位数的速度快速增长,市场容量还远未到顶。相对于未来5~10年内全球年新增装机量的市场前景预期,目前的产能水平不仅能够逐步得到化解,可能还需要进一步扩大。此外,当前国际化的市场分工格局还没有完全定型,在市场份额方面中国不排除仍有扩大的空间。在产品结构方面的表现则是,一方面低端产品过剩,另一方面高端产品不足。多晶硅方面,我国仍有40%以上的多晶硅依赖进口,并且我国多晶硅产品尚不能满足高效电池的生产需求。电池方面,我国光伏电池多集中在转换效率20%以下的中低端产品,转换效率约25%的高端光伏电池及组件产品研发及产业化滞后。

2)国外市场贸易保护愈演愈烈。为保护本国/地区光伏制造业发展,在新能源革命中保持竞争力,全球主要光伏市场高筑贸易壁垒,使我们经历了美国、欧盟的多次“双反”调查,而且呈现愈演愈烈之势,并引发印度、澳大利亚、加拿大等国的跟进,给国内光伏企业带来重挫,直接导致中国大陆光伏产品出口额下滑,光伏产品的贸易往来受到严重影响。

3)产品质量问题存在隐忧。总体来看,我国光伏产品的质量在不断进步,尤其是排名靠前的品牌企业,产品质量国际一流。但市场中有大企业也有小企业、有好企业也有差企业,产品质量的良莠不齐现象是客观存在的,这在一定程度上伤害了整个行业的声誉。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工信部、能源局等部委正在加快推动标准、检测、认证等产业环境建设工作,以期尽快做到有据可依,提高我国光伏产品质量。

4)光伏制造业存在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目前,正是光伏行业发展最为关键的时刻,一方面企业技术创新非常活跃,众多的新技术经过近几年的积淀正在逐步导入产业化,企业面对的是不进则退的严峻局面,迫切需要来自各方尤其是投资领域的支持;另一方面,欧盟制定了“X GW计划”,在欧盟范围内集中优势力量、协调金融机构投资、采用最先进的技术、建设世界最高水平的生产线;美国企业在制造业回归的前提下,也在加紧收购美国以外的(包括中国的)先进光伏生产线,以期占据光伏产品生产技术的制高点。总之,全球范围内的技术竞争正在加剧。

面对以上现实,唯一的应对之策就是必须加快我们自身的技术改造和创新步伐,要做到这一点离不开政策的支持,离不开金融机构的支持。但从目前现实情况来看,很多金融机构不愿贷款给光伏企业尤其是制造企业,极大地制约了光伏制造业的发展。我们希望国家层面及金融投资机构能够给予更多的支持,支持光伏产业的发展,让企业在技术创新方面能有更大的动作。

3 发展前景

1)我国光伏产业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2015年6月,中国在提交给联合国气候变化秘书处的应对气候变化国家自主贡献文件中,正式确定了2020年和2030年行动目标:2020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15%左右,2030年此数值达20%左右。要达到我国上述行动目标,2020年我国光伏总装机量至少要达到150 GW,到2030年时,光伏总装机量需达到400 GW;而截至2015年上半年,我国光伏总装机量仅为35.78 GW,未来年均增长空间超过20 GW。

2)光伏技术将进入一个新的活跃期。一批在产业低谷时期突击研发的产业储备技术将逐渐进入产业化阶段,各光伏主要国家正在加快高效光伏电池的产业布局,国际竞争将愈演愈烈。与此同时产品价格将进一步下降,平价上网将比以往的预期提前实现。

3)企业走出去步伐将会加快。随着中国光伏产业国际市场地位的不断提升,国际间的贸易摩擦将是中国光伏企业海外市场拓展过程中短期内无法改变的现实,靠大规模出口带动产业高速发展的局面将很难再现。在国际贸易壁垒影响及我国光伏政策引导下,我国光伏企业正在实施产业全球化布局计划,产业走出去的步伐将会加快。

4)光伏发电平价上网将会到来。随着光伏产业链各环节的技术进步,到2020年,光伏发电价格再下降50%并进而实现平价上网是完全有可能的。

展望未来,中国的光伏产业将会更加成熟,产业发展将更加理性化、规范化,从原材料、产品制造到应用市场的全产业链发展将更加符合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

猜你喜欢
装机量多晶硅电池
电池很冤
“一粒盐电池”
把电池穿身上
穿在身上的电池
上半年三元与磷酸铁锂装机量占比差距骤然拉大
2019年第一季度可再生能源并网运行情况
争议多晶硅扩产
多晶硅太阳能电池PECVD四层氮化硅减反射膜工艺
多晶硅进口量价双重压制 国内企业再陷生存困境——2015年3~4月国内多晶硅市场评述及后市展望
多晶硅行业再陷生存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