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给侧改革不是说需求不重要了

2015-12-31 13:07刘世锦
中国经贸导刊 2015年34期
关键词:盈利结构性供给

刘世锦

近期,“新供给改革”成了舆论关注的热点,也存在不同的理解和争论。其实,相对需求侧改革的措施,供给侧改革更侧重于提升经济增长效率,更侧重于增强企业长期发展活力,更注重经济长期持续平衡和可持续发展。

应达到与需求侧相适应的新水平

“十三五”时期,经济发展的重点不是扩张经济总量,是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全面提升中国各方面的要素生产率。这作为一条主线,是中国经济下一步长期稳定发展的核心问题。现阶段,政策着力点应放在加大供给侧调整力度上,引导过剩产能供给侧减量和结构调整,达到与需求侧相适应的新水平,价格企稳,企业盈利能力恢复,进而实现转型再平衡。

目前,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企业盈利水平是需要特别关注的核心指标。中国经济增长速度高一点、低一点不是最大问题,关键是使企业盈利保持增长的状态。现在企业盈利是负增长,将来企业盈利以后,就业就会增加,财政收入也会增加,企业风险就得到了控制。

我曾说过,企业可盈利、财政可增收、就业可充分、风险可控制、民生可改善、资源环境可持续的“六可目标”,核心就是企业可盈利。这应该是经济转型的一个核心指标,也是衡量改革是否成功的重要指标。

对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从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到十八届五中全会都已经讲了很多,宏观的部署也都有了,关键是要把文件变成实践、要落到实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上下联动”,既要有顶层设计,也要有基层视野。首先,顶层设计主要是管宏观方向,划出底线。此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到底哪些措施比较有效,还是要让地方和基层企业有更大的空间来试验,通过试验才能找出切实管用的措施。这也是我国过去30多年改革最重要的一条经验。这条经验现在依然适用。

如何推进供给侧改革

我认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需要重点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在减产能方面切实加大力度,取得实质性进展。目前,对整个中国经济,大家普遍关注GDP增速放缓,其实最具挑战性的是工业企业盈利水平下降。工业企业盈利负增长已经持续一年多时间,其主要原因就是产能过剩,特别是钢铁、铁矿石、煤炭、石油、石化等重化工业部门,产能过剩严重。PPI已连续40多个月负增长,这些行业对整个工业PPI下降的贡献占70%到80%。

如果这种情况再继续下去,不仅企业经营困难加大,而且金融、财政的风险也会进一步加大或凸显。破解这一局面的关键,就是对严重过剩行业在削减产能方面要有实质性操作。但因为这些重化工业行业中主要还是国有企业,除了在一定程度上涉及减产能和稳增长之间的矛盾,还有人的问题和债务的问题需要解决。如果仅靠地方、企业、市场恐怕很难解决,还是需要从国家层面采取一些措施。推动企业减产能,还要进一步推动市场化的兼并重组,通过优势企业发挥主导作用,用市场化的办法对生产力进行重新整合,来提升整个企业的生产效率。

第二,进一步放宽准入,加快行政性垄断行业改革。前段时间,放宽准入主要是针对小微企业,在商事制度改革、提高便利化程度等方面采取了一些举措,也起到了积极作用。但从稳增长、提效率来讲,不仅是要“放小”,可能更具有实际意义的还要“放大”,也就是在行政性垄断问题比较突出的基础行业中,切实放宽准入,引入竞争。这些行业放宽准入之后,能够切实改善供给、降低成本,同时能够通过竞争全面提升效率。

第三,加快城乡之间土地、资金、人员等要素的流动,实现合理化配置。现在中国城市稳步发展,农村内部发展空间比较简单,未来新增长点在城乡之间。具体地说,现在推进城镇化,现有城市之间通过互联互通发展一些中小城镇,形成一定范围的城市带、城市圈,由过去孤岛型城市转变为网络型城市,这方面的潜力还很大。

第四,加快培育有利于创新的环境。过去,人们总喜欢做产业发展规划,但创新从本质上来讲是很难规划的,最重要的是有一个有利于创新的环境,包括充分发挥知识产权制度作用,使国有企业负责人、民营企业经营者形成稳定预期,促进要素之间合理流动,加快培育人力资本,促进金融体系的改革,以适应转型升级需要。

第五,进一步加快产业的转型升级。中国经济转型升级大致有两个方向,一是创新,二是“精致生产”。“精致生产”就是把活做细,就是最大限度发挥“工匠精神”。我国大部分制造业摊子已经铺开了,但从整体来讲,精细化程度还比较低。在这方面中国的潜力很大。

供给侧改革能取代三驾马车吗

最近,市场上有人做出供给侧改革可以取代“三驾马车”的判断,我认为是不正确的。经济学的供给和需求是同时存在的,转向供给侧以后意味着更加强调不要纯粹靠刺激需求来拉动经济增长,不要光做需求的文章。供给侧强调的是通过重新改变资源的配置来提升效益,但并不是说需求不重要了。有人说“三驾马车”理论不正确,这是不懂经济学的表现。

供求是双方面的平衡关系,供给侧方面的改革最终也是在创造需求,是在解决需求的问题。比如,减产能、兼并重组实际上是调整供给结构,把不需要的供给减下去,同时创造市场需求。行政性垄断行业改革也是这样,放宽准入的同时就是在扩大投资。制造业的增长以及转型升级、服务业的发展,都是通过供给侧的改革以创造出新的需求。

总的来说,解决供给问题的同时,也是创造新的需求,而且这种新的需求更可靠、更实在、更具有可持续性。

(作者为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教授、博导)

猜你喜欢
盈利结构性供给
农村电商怎么做才能盈利
基于应力结构性参数的典型黄土结构性试验研究
车市仅三成经销商盈利
不盈利的扩张都是徒劳
切实抓好去产能促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对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思考
长征途中的供给保障
也谈供给与需求问题
关于结构性改革一二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