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德中+吴一平
摘要:“四化同步”发展是党中央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作出的重大决策,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四化同步”发展不仅在于使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四个层面各自的综合发展水平得到提升,而且需要总体发展水平得到提升,更需要四个层面之间耦合协调、互动同步。为此,推进“四化同步”发展需要明确“四化同步”发展的科学内涵,充分发挥信息化的融合引领功能、工业化的转型发展功能、城镇化的需求拉动和环境打造功能,以及农业现代化的基础跟进功能。
关键词:四化同步;科学内涵;实现路径
中图分类号:F12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751(2015)11-0037-05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在当前的发展时期,必须厘清“四化同步”的理论内涵、发展本质、发展要求和实现路径。
一、“四化同步”发展的科学内涵
1.“四化同步”发展的基本内涵
“四化同步”发展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一项重大战略举措,具有深刻的基本内涵。
第一,“四化同步”发展的经济内涵。“四化同步”发展意味着城乡经济一体化,资源、资金、技术等要素基于市场机制作用,在城乡地理空间上,在不同产业间有序流动、优化配置。
第二,“四化同步”发展的社会内涵。“四化同步”发展意味着城乡之间的利益分配格局调整,使城乡共同分享公平的发展环境和生存空间,实现社会安定和谐和可持续发展。
第三,“四化同步”发展的生态内涵。“四化同步”发展意味着基于社会整体利益和人民基本需求,全面纳入各产业和城镇、生产和生活的整体社会生态系统,构建共建、共有、共享的生态系统。
第四,“四化同步”发展的文化内涵。“四化同步”发展意味着基于城乡文化的差异性和互补性等,客观科学、与时俱进地统筹城乡文化价值观,有机融合乡土观念和现代城市文明,促进城乡社会发展一体化。
第五,“四化同步”发展的机制内涵。依托“四化”构建有效集聚、有机结合、深度协作的优化空间网络系统,以城镇化作为需求创造端,以农业现代化、工业化作为供给保障端,以信息化作为档次水平提升端,提高科技水平,提高工业化、农业现代化的市场指向性。同时,结合“三农”问题挑战,以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拉动农业现代化,城市反哺农村、工业反哺农业,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均衡发展。
2.“四化同步”发展的本质
第一,“四化同步”发展的逻辑起点在于“同步”。“同步”意味着两个或两个以上随时间变化的量或事物保持一定相对比例的组合关系。“四化同步”发展的本质在于“四化”是一个整体系统,不仅关注“四化”四个组成层面本身的发展,更应关注四个层面间的互动,在互动中实现同步,在互动中实现协调,逐步实现由小到大、由低级到高级、由旧到新的运动变化、发展壮大。
第二,“四化同步”的关键在于四个层面及其亚层面的多维有机组合。“四化同步”四个层面及其亚层面相互之间构成一定的相对组合关系,保持一定的相对速度,个体和整体都分别由初级到高级,由不发达到发达地运动变化发展。可见,“四化同步”并不意味着“四化”中的“单化”之间都必须保持同一相对比例、同一发展速度,关键在于“四化”之间的有机内在结合,内在互动,互为条件,互为动力,相互促进,渐进性稳步良性共同发展,逐步提高耦合协调性,整体最优可持续。
3.“四化同步”发展的意蕴
第一,“四化同步”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的历史选择。“四化同步”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伟大事业中经济发展现代化道路的必然选择,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的有机组成部分。新中国成立初期,着重推进工业化,构建现代工业体系;改革开放后,工业化与城镇化加速发展并相互影响促进,但农业现代化滞后;新的历史时期,信息化正渗透于其他“三化”发展,因而需要历史地选择“四化同步”发展道路。
第二,“四化同步”发展是中国特色现代化建设理论体系的深化。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统筹城乡发展,十七大报告提出信息化与工业化“两化融合”,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工业化、城镇化推进农业现代化的“三化协调”发展,十八大报告提出“四化同步”发展,契合了不同历史时期的时代特征,反映了中国现代化建设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最新成果,反映了我们党从理论层面上对现代化建设一般规律的准确把握。
第三,“四化同步”发展是经济社会发展方式的转型升级。“四化同步”发展的内在要求与科学发展观的全面协调可持续等基本要求具有内在一致性。“四化”的全面特征基本上涵盖了经济社会发展的所有重要领域;“四化”的协调性特征意味着系统发力、相互推动、进程协调、动力持久。
第四,“四化同步”发展是资源要素配置模式的系统化提升。“四化同步”的资源配置涵盖土地、资本、劳动三种基本要素,以及渗透性非常强的技术要素,是寻求资源约束条件下的最优社会生产函数解。“四化同步”发展的结果取决于政策取向、自然禀赋、国际背景等因素。“四化同步”发展就是平衡增长动力、改变要素约束系数、系统提升资源要素配置模式,转变发展方式。“四化同步”发展既是目标追求,也是发展模式。
4.“四化同步”发展的要求
第一,把握“四化同步”的整体性。“四化同步”作为不可分割的整体,四个层面之间互相影响。工业化可为城镇化提供动力,城镇化可促进农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又可为工业化和城镇化提供一定保障,信息化融合在三者之间。因此,推进“四化同步”发展要注意“四化”的紧密联系,不过于偏重某一层面,把握共同发展、全面发展的整体性要求。
第二,把握“四化同步”的协调性。“四化同步”中的农业是四个层面最薄弱、最基础的部分,推进“四化同步”发展要注意发挥其他“三化”的优势,利用积累促进“三农”发展,激发发展的内生动力,不可偏安一隅,在内外结合中推动农业现代化,使“四化”发展相协调。
第三,把握“四化同步”的综合集成性。“四化同步”不是将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等四层面简单叠加,而是依托四者间的相互渗透、相互推进、相互融合,实现业务综合集成、产业链协同集成、发展环节优化再造集成、生产方式柔性智能集成、生产服务一体化集成。
第四,把握“四化同步”的可持续性。谋求新型工业化,以实现资源利用的可持续;谋求信息化及其科技飞跃,以实现技术创新达到可持续;谋求城镇化激发经济需求,以实现经济发展的可持续;谋求农业现代化不断增加农产品的生产和供给,以实现“三农”发展可持续。
二、“四化同步”发展的路径
1.深入推进“互联网+”计划,增强“四化同步”发展的驱动力
“互联网+”的本质是传统产业的在线化、数据化,其根本优势在于能够支撑起大规模、社会化的协作。深入推进国家“互联网+”行动计划,以促进信息化融合工业化的深度加大,协同城镇化的能力增强,融合农业现代化的范围更加广泛,提高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信息化水平,从而形成“四化同步”发展的新格局。
第一,推进“互联网+协同制造”,加快我国制造业“智慧”转型。加快信息技术在制造业中的应用,推动研发设计数字化、生产过程自动化、装备制造智能化、经营管理网络化及全流程集成,全面推行企业资源计划、供应链管理和客户关系管理,重点支持制造企业积极发展在线检测、实时监控、远程诊断、在线维护等新应用,创新发展工业控制芯片、高端数控机床、工业机器人等智能制造发展,促进信息化成果在生产性服务业中的应用,支持和鼓励新一代信息技术在现代物流、工业设计、金融服务等领域广泛应用,深化会展、创意、租赁、技术服务外包等领域的信息化应用。依托产业园和重点企业,推动建设专业信息服务平台,面向行业、企业提供信息咨询、技术研发、产业链协同等服务。
第二,推进“互联网+城市”,加快智慧城市建设。重点发展智能交通、智能电网、智能水务等智能系统,加快推进供排水、供气、供暖、防灾、桥梁、道路等基础设施管理智能化;整合城市服务资源,建设综合服务平台,打造覆盖广、易使用、惠民利民的公共服务应用体系,提高网格化管理和服务水平。
第三,推进“互联网+现代农业”,加快智慧农业发展。围绕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积极推进国家农村信息化示范省建设工程,深化信息技术在农业农村各领域的应用,支撑现代农业和城乡一体化发展。积极开展精准农业示范,加快农业基础设施、装备与信息技术全面融合,加强农业生产环境及防灾减灾监控、农业投入品监管及农产品生产流通环节监测,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和质量安全。大力发展农业电子商务,构建以特色农产品交易为核心的农业电子商务服务体系,发展城乡一体的现代流通方式和新型经营业态。加强农村信息员队伍建设,开展农村信息化知识和技能培训,提高农村信息技术教育普及率。
第四,推进“互联网+公共服务”,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创新政府公共事务管理新模式,利用“互联网+”的新技术、新手段,积极打造欢迎社会公众参与的稳定发展新机制,稳步推进社会公众参与政府公共事务的交流沟通与监督评论,提升社会公共事务的公正合理性。完善公共事务关注、公共政策制定、公共服务回应的快速响应机制,提升政府公共管理决策能力和回应水平,促进政府公共管理效率的提升。
2.抓紧落实“中国制造2025”,强化“四化同步”发展的主导力
制造业是立国之本、兴国之器、强国之基。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后,发达国家无一不重视先进制造业的作用,重塑制造业的新优势。美国在2012年就提出“先进制造业国家战略计划”,德国实施了工业4.0计划,日本出台了《机器人新战略》。2015年5月,国务院发布《中国制造2025》战略规划,明确提出实施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智能制造、工业强基、绿色制造、高端装备创新等重点工程,希望通过“三步走”来实现中国的制造业强国目标。发挥工业化在“四化同步”中的主导地位,必须落实好《中国制造2025》,确保工业化对“四化同步”发展的雄厚的产业支撑。
第一,提高制造业的整体创新能力。强化制造领域的人力资本培育积累。逐步完善适应制造领域产业发展规律的人才学习、工艺实习和持续提升机制;高度重视海外国际优秀人才的交流引进,促进海外人才学习培训、引进使用机制的常态化、多元化;按照制造业转型发展的动态要求变动,及时调整高校专业人才培育目标和训练方案,真正提高培养与使用的契合程度。打造制造领域的国际跟踪学习合作机制。紧跟国际制造的技术工艺前沿,高度关注国际制造的技术创新最新进展,及时跟踪学习,消化吸收最新制造知识。持续优化产业支持政策环境。顺应新世纪国际制造业发展新趋势,积极促进特殊优惠政策的普惠化。
第二,加大对“新基础设施”的投入。“云(云计算、大数据)、网(互联网、物联网)、端(终端、APP)”是“互联网+”赖以发挥作用的“新基础设施”,是我国制造业智慧化的基础和薄弱环节。要高度关注“云、网、端”等信息化领域的基础设施建设,加大投入,扩充容量,提升服务水平,为工业化转型升级奠定坚实基础。要高度关注“云、网、端”的运行安全,提升系统的整体安全水平,同时强化安全研究投入,推动软硬件配套创新,打造专门化的完善的信息安全认证体系。
第三,搭建先进制造业支撑平台。依托行业龙头企业创建一批高端研发中心,围绕重点行业,引导和鼓励行业中的创新领军企业牵头组建行业技术创新联盟;加快工业云创新平台示范项目建设,促进创新资源共享;加快培育一批工业设计产业园;打造一批工业软件产业示范基地;及时打造和进一步完善制造领域创新的融筹资平台;构建制造领域的“双创”空间;完善各类制造领域创新发展的孵化器。
3.加快落实《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提升“四化同步”的引导力
城镇化是“四化同步”发展的基础平台空间,其要素承载功能建设、其人口转移和就业保障能力的打造,对“四化同步”其他三大层面功能的发挥,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要加快落实《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以发挥新型城镇化的引领作用,提升“四化同步”的引导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