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金雄,彭飞,雷晓峰,黄瑜
(1.国网陕西省电力公司,陕西 西安 710048;2.陕西省电力设计院,陕西 西安 710054)
基于环保设计理念的输变电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实践
姚金雄1,彭飞1,雷晓峰2,黄瑜2
(1.国网陕西省电力公司,陕西 西安 710048;2.陕西省电力设计院,陕西 西安 710054)
输变电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工作是电网建设的重要环节。为有效解决输变电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工作遇到的问题,结合陕西输变电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实际案例,通过优化设计方案和落实环保理念来解决输变电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受阻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关工作措施和建议。
输变电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措施和建议
输变电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报告及批复是指导电网建设落实环保措施的纲领性文件,输变电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已成为电网建设项目顺利实施的制约性因素。近年来,国内因“涉环保群体性事件”而反对输变电项目建设的事件时有发生,输变电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受到高度关注,如何做好输变电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已成为项目前期工作亟需解决的问题。
“十二五”期间,陕西全省经济社会持续向好发展的大环境有效拉动了电力需求的不断增长,电网建设将持续保持较大投入和规模建设的态势;另外,随着陕西城镇化步伐的不断加快,城市规模迅速扩张和人口密度不断膨胀,建设用地资源越来越少,城区及周边地区变电站落点十分困难,相关各方利益体矛盾愈加显现,加之社会上一些媒体的误导宣传,公众对输变电设施电磁环境产生很多误解和恐惧,输变电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工作面临新的形势和挑战。
本文从输变电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工作面临的问题和形势出发,提出了基于环保设计理念的输变电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的工作实践。文章结合陕西电网典型输变电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实际案例,尝试通过优化项目设计方案,落实环保理念,做好与政府、民众层面的沟通等多种方式,提出了一些解决电网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工作问题的工作措施和建议。
1.1 公众参与问题
公众参与是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重要内容,也是协调项目建设和社会影响的一种重要手段,通过公众参与可以动员社会各界关心项目建设,参与环保工作。《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暂行办法》提出,按照国家规定应当征求公众意见的建设项目,其环境影响报告书中没有公众参与篇章的,环境保护主管部门不得受理。近年来,输变电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工作主要遇到以下问题。
1)公众环保意识不断增强,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调查中民众常以高压线路产生电磁影响为由实名签字反对项目建设,民众过高的反对率致使一些输变电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停滞不前或延长项目前期工作进度,严重影响电网建设步伐。
2)由于输变电项目涉及的工程拆迁问题直接影响到相关利益方的直接利益[1-2],在利益诉求得不到满足的情况下,民众参与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的积极性不高,相当数量的居民拒绝填写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调查表,甚至部分项目还出现民众上访反对项目建设的情况。
1.2 环保措施落实问题
为确保输变电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工作顺利开展,需要从规划到设计等阶段持续落实好项目环保设计的理念,从源头做好输变电项目环境保护工作,但在实际工作中仍存在以下问题。
1)由于省内电网规划尚未完全纳入全省城镇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及相关专业规划,线路走廊和站址得不到有效保护,项目在可研设计中仍存在设计人员因未充分考虑环保问题或现场调查收资不详的情况,直接导致线路选线穿越自然保护区、自然风景区和生态环境脆弱地区的现象时有发生,严重影响输变电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工作进展。
2)即使在项目本身符合规划的情况下,电气装置与周边居民居住区的环保距离已经成为民众密切关注的问题,如何实现城市负荷中心和人口密集区项目设计方案与周围景观的协调,已成为摆在设计人员面前的新问题,毕竟公众参与的意见将直接影响到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开展[3]。
3)工程可研线路设计中,虽按规程规定考虑了输电线路与建筑物的净空距离,但仍对线路电磁环境下的环保距离考虑不周,线路高度存在不满足环保距离要求的现象,给项目环保验收带来隐患。
1.3 政府环保监督更加严格
随着国家相关环境保护法律的不断完善出台,输变电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工作面临的环境发生了较大变化,政府环境保护、水土保持等职能部门强化了对项目建设的监管力度,已投运项目的环境保护、水土保持验收都将会影响到后续新建、扩建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及建设工作。因此,在规划、设计阶段做好环保工作的基础上,为确保后续工程环境影响评价工作顺利开展,工程建设和运行期间的环境保护工作也尤为重要。
2.1 项目案例
根据陕西电网规划,拟在西安城区负荷中心现有110 kV变电站站址内,拆除原有老旧110 kV配电装置,新建大容量330 kV变电站,工程可研设计方案变电站占地0.520 5 hm2,为全户内GIS变电站。拟建站址位置示意图如图1所示。
图1 变电站位置示意图Fig.1 Substation location map
变电站建构筑物布置,综合配电楼共计4层(23 m高),地下层布置电缆层、事故油池、水工设备,一层布置主变压器、35 kV配电装置、无功补偿及占用变等设备,二层布置110 kV配电装置、主控室、继电器室、蓄电池室、交流电源室等,三层布置330 kV配电装置、通信机房及休息室,110 kV、330 kV均为全电缆出线。
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工作于2013年3月15日启动,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报告结论,该工程电场强度满足4 kV/m居民区评价标准;工频磁感应强度满足国际辐射保护协会关于对公众全天辐射时的工频限值0.1 mT评价标准;声环境质量满足该市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适用区域划分的要求,工程建设完全满足国家各项环境保护要求,从环境保护角度项目建设可行。
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单位于2013年3月20日开始开展现场公众参与调查工作,但调查的结果并不理想,站址周边居民代表多次致电建设单位、环评单位,以影响房屋采光、设备噪音、电磁影响等为由明确反对项目建设,致使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工作陷入停滞状态,严重影响工程前期工作进度。
2.2 解决方案
为有效解决居民对该输变电项目建设的顾虑,建设单位联合设计单位在国内多个城市城区变电站调研的基础上,优化了变电站及其施工设计方案,深入落实项目环保设计理念,将该变电站设计为半地下全户内变电站,以消除民众心理顾虑。图2是变电站优化设计后的立体效果图。
图2 变电站效果图Fig.2 Substation design renderings
2.2.1 建筑物
充分考虑周围居民楼的日照要求,主体建筑采用自东向西、自南向北逐层错台的布置型式,地上部分设置成地上部分,设置成9.3 m、7 m、4.2 m 3个高低错落的层高并优化缩小变电站占地面积,将最高处9.3 m的建筑物布置在距离居民住宅较远的变电站最外侧,确保居民住宅正常采光,同时进一步缩小了变电站占地面积(39 m×62 m),变电站剖面图如图3所示。
图3 变电站剖面图Fig.3 Substation cross-section
变电站建构筑物降低高度后,按规范选取最不利情况(即大寒日早上8:00至下午4:00),对优化后方案日照进行分析。根据分析结果,该工程在建成后周边建筑的日照不仅未影响,在现有旧的建筑物在本期工程实施拆除后,居民房间日照时间和面积较现状更长、更大,日照对比分析如图4所示。
图4 日照对比分析图Fig.4 Sunshine contrast analysis diagram
2.2.2 施工工艺
设计充分考虑变电站施工期可能会带来的施工噪音、固体废物、施工废水和施工人员作业时的影响,变电站主体建筑地上部分采用装配式钢结构,实现了工厂化生产、标准化施工,现场组装工作、作业简单迅速,施工现场无搅拌、无粉尘、低环境污染、工期短、节能环保,确保将施工对周围居民环境的影响降到最低。
2.2.3 声环境影响
考虑变电设备运行期间的噪音,在变电站墙体、门窗等材料选择上根据不同设备的噪声特性采取了封堵、吸收、消除噪声等综合治理方法。
主变压器室和电抗器室围护墙体采用计权隔声量不小于35 dB的复合隔吸声降噪墙体,门窗采用与专业厂家配合的计权隔声量不小于35 dB的隔声门窗,风机采用小型低转速、低噪音轴流式通风机,风机出口及风道入口均设消音量不小于10 dB消音百叶窗,主变压器、电抗器室排风风机出口设消音量不小于25 dB的阻抗复合型管道消音器,较好地解决了民众关心的设备噪音问题。根据理论计算,变电站投运后,主变噪声源在四周厂界处噪声贡献值在28.32~43.82 dB,厂界噪音满足《工业企业厂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2类中昼间60 dB、夜间50 dB的规定。变电站噪声模拟如图5所示。
图5 降噪后的噪声模拟Fig.5 Simulation based on noise reduction
2.2.4 电磁环境
为有效消除民众对变电站电磁影响的顾虑,变电站进出线均采用全电缆形式,同时利用建筑物本身金属结构型式形成屏蔽网,对电磁影响起到很好的屏蔽作用,高压设备外部均设置金属网包围、降低电磁场强度。通过类比监测国内已投运的上海世园会500 kV静安地下变电站电磁环境数据,现场实测的变电站工频电场强度值为0.104~7.943 V/m,磁感应强度值为0.034~0.352 μT,远低于我国现行的输变电项目环境评价标准。环评结论认为,方案优化后的变电站设计更加人性化、更能体现环保设计的理念,在满足电力正常输送的同时,兼顾了民众密切关注的电磁环境,变电站对站址周边区域环境保护目标处的电磁环境影响非常小。
2.3 工作措施及实践效果
为有效推动该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顺利开展,在项目优化设计的基础上,采取了以下工作措施。
1)结合优化后的变电站设计方案,加大输变电项目电磁环境科普宣传力度,主动、及时、真实、全面地发布权威信息,对民众关切的问题予以解释回应,畅通信息沟通渠道,为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工作顺利开展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2)进一步加强向政府主管部门的汇报沟通,争取理解和支持,在相关法律法规规定的情况下,灵活采取项目环境影响公众参与工作的形式,譬如咨询专家意见、座谈会、论证会、听证会等,紧紧依靠各级政府做好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确保项目前期环评工作圆满完成。
按照1)~2)工作思路,建设单位一方面不断向变电站临近居民区居民宣传输变电项目电磁环境知识,同时积极向政府部门汇报沟通,最终在政府主管部门的主导下,居民代表、建设单位及环评单位三方就关心的问题进行了座谈交流,就有关问题达成初步共识,居民区居委会向建设单位回函“项目建设动工之前,向我方居民公布专家调研的数据及结论、环保与防雷电冲击波和防辐射等得力措施,以取得我方居民在支持建设330 kV变电站的信心之下,获得健康安居的人文环境”。居民对项目的抵触情绪得到了缓和,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又向前推进了一步。
1)电磁环境对生物系统的影响决定于电磁元的频率及其能量的大小,频率越高能量越大,对人体的影响也就越大。我国交流输电频率为50 Hz、属极低频电场,其能量较小,建议有关部门加强和媒体的交流,加大输变电项目电磁环境的宣传力度,化解民众疑虑,确保输变电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工作顺利开展。
2)由于输变电项目环境影响评价一般是在项目可研设计成果的基础上开展的,而输变电项目又属线性工程,工程可研阶段站址、路径均为初选方案,后期初步设计、施工期间路径摆动经常会影响环评结论。为提高工程可行性研究设计和环境影响评价报告质量,确保可研设计中全面落实环保设计思想[4],严格贯彻“两型一化”理念,建议项目启动时同步开展可研设计、环境影响评价等工作,实现横向协同或分阶段开展输变电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工作[5]。
3)为有效控制输变电项目建设过程中的环境影响风险,超前分析资源环境的可承载能力,建议在规划阶段提前和政府环保行政主管部门沟通,预先设定开发建设领域的环境容量,对输变电项目建设进行合理布局和战略安排,开展输变电项目规划环评工作[6-7];同时积极联系政府国土、规划等部门,不断推动电力设施布局规划落实工作,有效规避线路、站址涉及自然保护区、自然风景区和生态环境脆弱地区等环保问题。
输变电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工作是工程前期阶段的重要工作,作为电网企业应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的明文规定,做好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工作,不断推动电网建设和环境保护的相互协调。输变电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工作涵盖专业宽泛,许多深层次的问题仍需要进一步探讨,碍于作者水平,仅希望通过本文所做的工作引起业内同行的探讨兴趣,以期进一步提高输变电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工作水平,实现电网项目建设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有机结合,最终获得满意的综合效益。
[1]刘贞,刘宁,鲜康,等.电网建设外部环境中的冲突趋势及原因分析[J].电网与清洁能源,2009,25(10):10-16. LIU Zhen,LIU Ning,XIAN Kang,et al.Anlysis on trends and reasons of the conflictions in the external environment for power grid construction[J].Power System and clean Energy,2009,25(10):10-16(in Chinese).
[2]刘贞,刘宁,鲜康.电网建设外部环境中多方利益群体博弈模型[J].电网与清洁能源,2010,26(4):6-10. LIU Zhen,LIU Ning,XIAN Kang.Study on the game model for multiple interest groups in the external environment for power grid construction[J].Power System and clean Energy,2010,26(4):6-10(in Chinese).
[3]汪泉弟,罗扬,杨帆,等.超高压输电线下建筑物临近区域三维电场仿真[J].高压电器,2013,49(10):1-6. WANG Quandi,LUO Yang,YANG Fan,et al.ultra voltage transmission 1ines under the buildings near the area of three-dimensional electric field simulation[J].High Voltage Apparatus,2013,49(10):1-6(in Chinese).
[4]梁冬,严福章,史玉柱.加强电网工程环保规划设计的探讨[J].电力建设,2011,32(2):35-38. LIANG Dong,YAN Fuzhang,SHI Yuzhu.Discussion on strengthening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planning and design for power grid projects[J].electric Power Construction,2011,32(2):35-38(in Chinese).
[5]赵刚,杨光俊,李晓琴.输变电工程电磁影响及其环境影响评价问题的探讨[J].电力环境保护,2007,23(4):16-19. ZHAO Gang,YANG Guangjun,LI Xiaoqin.Discussion on power transmission and transformation project electromagnetic impact and its IEA problems[J].electric Power Technology and Environment Protection,2007,23(4):16-19(in Chinese).
[6]刘红志,王圣.电网规划与前期环保工作的协调性分析与探讨[J].电网与清洁能源,2013,29(10):15-18. LIU Hongzhi,WANG Sheng.Analysis&discussions on coordination between power grid plan and preparatory work of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J].Power System and clean Energy,2009,25(10):10-16(in Chinese).
[7]王毅.基于环境敏感区和叠图法的城市电网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方法[J].南方电网技术,2014,8(2):117-120. WANG Yi.The 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 of city power grid planning based on enviromentally sensitive areas and the map overlap method[J].Southern Power System Technology,2014,8(2):117-120(in Chinese).
(编辑 董小兵)
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 Practice of Power Transmission and Transformation Projects Based on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Design
YAO Jinxiong1,PENG Fei1,LEI Xiaofeng2,HUANG Yu2
(1.State Grid Shaanxi Power electric Company,Xi’an 710048,Shaanxi,China;2.Shaanxi electric Power Design Institute,Xi’an 710054,Shaanxi,China)
The 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 is a very important 1ink in the construction of power transmission and transformation projects.To better solve the problems encountered in the 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based on the actual practice in the assessment of power transmission projects in Shaanxi,this paper proposes a new approach through the optimal design and implementation of the environment protection concept to address the difficult problems.In addition,the paper gives some related 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2015-01-16。
姚金雄(1979),男,硕士,高级工程师,从事电网工程项目前期管理工作;
彭 飞(1980),男,本科,工程师,从事电网企业管理工作;
雷晓峰(1979),男,高级工程师,从事电网工程设计工作;
黄 瑜(1981),女,工程师,从事电网工程设计工作。
1674-3814(2015)08-0050-05
X591
B
KEY W0RDS:power transmission and transformation project;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measures and suggest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