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辽河平原灌区玉米种植密度调查分析

2015-12-30 12:44:28周亚星马日亮聂丽娜王佳旭时国栋
天津农林科技 2015年1期
关键词:保苗行距密度

周 伟,周亚星,马日亮,聂丽娜,王佳旭,时国栋

(1.内蒙古民族大学 农学院, 内蒙古 028000;2.内蒙古农业技术推广站, 内蒙古 010011)

玉米种植密度的大小是直接影响玉米产量高低的重要因素。提高玉米种植密度是现代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基本方向之一,同时也是玉米生产持续发展的客观需求。美国及欧洲等玉米产业发达国家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通过增加玉米种植密度来增加玉米产量,并最终取得成功[1-5]。近年来,国内玉米育种水平不断提高,培育出郑单958、利民33等一大批优异耐密植品种。但实际生产中,仍出现种植密度过低等诸多问题,特别是个别地区呈现出种植密度下降的趋势,已给玉米相关产业健康发展带来一定影响[5-12]。

西辽河平原灌区位于内蒙古自治区的中东部,地处 42°18′~ 44°30′ N,119°14′~ 123°42′ E,是内蒙古自治区重要的农业生产基地,被誉为“内蒙古粮仓”,也是我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之一。行政区域包括科尔沁区、开鲁县、科尔沁左翼中旗、奈曼旗北部、扎鲁特旗南部和科尔沁左翼后旗东部, 由西辽河及其支流联合形成的冲积平原,总面积4.37 万km2。玉米种植面积常年稳定在80 万hm2以上,占粮食作物面积的85%。玉米总产量60亿kg,约占粮食总产的90%,占内蒙古自治区玉米总产的30%以上。西辽河平原灌区气候干旱,土壤有机质含量高,玉米病虫害发生程度较轻,化肥投入量大。在高水肥种植条件下,进一步提高玉米单产,增加种植密度是根本措施之一,只有通过增加种植密度才能更充分地提高水肥利用率,进而增加玉米产量[13-20]。通过对西辽河平原灌区玉米种植密度进行实地测量,探讨增加玉米种植密度提高单产等相关问题,以期为玉米相关产业健康发展提供参考。

1 材料与方法

1.1 调查方法及内容

2014年10月末,在玉米收获季节,对西辽河平原灌区玉米主产区进行随机调查,包括:科尔沁区、开鲁县、科尔沁左翼中旗、奈曼旗、扎鲁特旗和科尔沁左翼后旗等6个旗、县、区,涉及96个苏木、乡镇(场)的190个地块。调查过程中对具有典型代表性的大面积地块进行随机取点,实地测量行距、株距和保苗株数,并记录每个样点的土壤类型、种植模式等。

1.2 数据分析

所有数据的分析和处理均在Excel软件上进行。

2 结果与分析

表1 2014年西辽河平原灌区玉米最大、最小及平均值保苗密度表 (株/hm2)

调查结果列入表1。表1数据显示,西辽河平原灌区玉米平均播种密度63 780 株/hm2,实际平均保苗密度58 020 株/hm2,其中52 500 株/ hm2以下的地块占29%。52 500~60 000 株/hm2占 30.5%;60 000~ 67 500 株 / hm2占 23.7%;67 500 株/hm2以上的占16.8%。实测保苗密度最高值为87 945 株/ hm2,最低值为35 355 株/ hm2。科尔沁区、开鲁县、奈曼旗、扎鲁特旗、科尔沁左翼后旗、科尔沁左翼中旗的平均玉米保苗密度分别为60 045 株/ hm2、60 675 株/ hm2、62 685 株 / hm2、58 410 株 / hm2、53 235 株 / hm2和52 740 株/ hm2。由此可见,西辽河平原灌区南部地区的奈曼旗种植密度相对较高,地处中部的科尔沁区、开鲁县种植密度居中,北部地区的扎鲁特旗和科尔沁左翼中旗种植密度最低。不同种植模式下,覆膜种植保苗密度62 655 株/ hm2、清种密度57 525 株/ hm2;等行距种植保苗密度57 295 株/ hm2、宽窄行种植保苗密度61 390 株/ hm2。在不同土壤类型中沙土种植玉米保苗密度为51 270 株/hm2,壤土和粘土种植玉米保苗密度分别为58 800 株/ hm2和53 610 株/ hm2(表 2)。

表2 2014年西辽河平原灌区不同种植模式下玉米保苗密度比较 (株/hm2)

表3 2014年西辽河平原灌区所属旗县区玉米种植密度统计表 (株/hm2)

调查发现,西辽河平原灌区玉米种植平均行距为0.57 m,最大行距为0.74 m,最小值为0.46 m,大部分农户采用0.55~0.65 m的行距,占调查总点数的64.2%。平均株距为0.28 m,最大及最小株距分别为0.49 m和0.21 m,多集中在0.25~0.35 m的区间,占调查总点数的73.2%(表3)。目前,在西辽河平原灌区的开鲁县、科尔沁区等地区发现部分农户采用行距为0.9~1.2 m的等行距种植模式,其产量和效益均高于常规平均行距为0.55~0.65 m的等行距种植方式。该种植模式类似于美国及欧洲的玉米大行距种植模式,说明部分农户已经意识到增大行距有利于玉米通风透光,在现行的栽培措施、耕作制度及品种产量潜力下,进一步增大行距,提高种植密度可以获取更高产量。

3 结论与讨论

3.1 种植密度低的主要原因

品种是玉米种植密度偏低的主要因素。目前,育种单位培育的品种多为稀植大穗型品种,市场上尚未推出真正的耐密品种。主推品种在高密度种植条件下抗逆性不强,出现大面积倒伏、结实率下降等诸多问题,以及增密不增产的现象。

种植习惯限制玉米种植密度的进一步提升。多年来,农户逐渐形成种植稀植大穗型品种的种植理念,对种植耐密品种持怀疑态度,加之近年玉米主产区生长季未出现灾害性天气,农户种植生育期较长的稀植大穗型品种,玉米个体长势旺盛,迎合了农户的种植心理,这些因素无形之中限制了种植密度的进一步提高。

玉米种子销售过程中的失真宣传是阻碍玉米密植的重要因素。种子经营推广过程中所推荐的种植密度基本来自育种者,不同种植地区之间生态条件各有差异,但多数育种者没有针对特定地区进行科学合理的密度试验,仅凭借经验推荐品种的种植密度。加之多年来,玉米品种多、杂、乱现象一直没有得到改善,这势必造成个别经营商家对新品种宣传失真,忽略对合理种植密度的正确宣传。

播种质量的高低也是制约种植密度的重要原因。该区的播种习惯是先播种后灌溉,受温湿度等因素影响,使得部分地块不能正常出全苗;加之农机播种作业水平不一、种子质量因素和播种时期气候条件等诸多因素导致保苗密度和播种密度差异较大。

3.2 西辽河平原灌区玉米增密、增产潜力

适当提高群体种植密度是玉米持续增产的重要措施,相对于辽宁省玉米种植密度45 000 株/ hm2,西辽河平原灌区玉米种植密度略有提高,但相较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黑龙江省农垦等高密度种植区,西辽河平原灌区玉米种植密度还有很大差距。调查结果显示西辽河平原灌区玉米的平均保苗密度58 020 株/ hm2,而内蒙古自治区新审(认)定玉米品种的推荐密度67 500株/ hm2,推荐密度和生产实际密度相差9 480 株/ hm2,说明在目前的玉米育种状态和农机农艺发展水平条件下,西辽河平原灌区玉米的种植密度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增加种植密度的根本是培育和推广适宜当地土壤气候条件的耐密植新品种。改变过去以增加单株产量来提高玉米产量,变为通过提升种植密度来增加玉米总产量为最终育种目标,顺应未来玉米产业化发展方向,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育种者应根据生产实际来培育适宜本地区的耐密植品种,通过实行高密度育种,进而不断提高新品种的适应性和抗逆性,从而进一步提高密植的增产潜力。同时,科学合理的分析适合不同生态类型和区域以及地力水平的最佳玉米种植密度,通过广泛宣传,使农户逐步接受耐密植的种植理念,从而改变农户过去的种植习惯,切实提高玉米产量,以促进玉米相关产业健康、科学、可持续的快速发展。

[1]张倩,宋希云,姜雯.种植方式和密度对夏玉米子粒灌浆特征的影响[J].玉米科学,2014(3):91-97.

[2]赵霞,唐保军,丁勇,等.玉米新品种郑单538适宜种植密度研究[J].河南农业科学,2013(4):44-46.

[3]王楷,王克如,王永宏,等.密度对玉米产量(> 15 000 kg/hm2)及其产量构成因子的影响[J].中国农业科学,2012(16):3437-3445.

[4]李凤海,史振声,张世煌,等.对辽宁省玉米种植密度偏稀问题的研究与思考[J].玉米科学,2010(3):113-116.

[5]胡巍巍,赵会杰,李洪岐,等.种植密度对夏玉米冠层光合特性的影响[J].河南农业科学,2013(1):23-27.

[6]齐延芳,许方佐,周柱华.种植密度对玉米鲁原单22光合作用的影响[J].核农学报,2004(1):14- 17.

[7]佟屏亚,程延年.玉米密度与产量因素关系的研究[J].北京农业科学,1995(1):23-25 .

[8]赵化春,韩 萍.玉米栽培的适宜密度问题[J].玉米科学,2001,9(S):34-38.

[9] Ryan J, Roekel V, Coulter J A. Agronoic responses of corn to planting data and plant density[J]. Agronomy Journal,2011,31(5):1414-1422.

[10] 刘化涛,黄学芳,黄明镜. 不同品种与种植密度对旱地玉米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J]. 山西农业科学,2010(9):32-34.

[11]章建新,蔡晓妍,王爽,等. 密度及收割高度对复播青贮玉米产量和品质的影响[J].玉米科学,2006,04:107-110.

[12]王岭,李响,高树仁.大庆地区种植密度对玉米产量及农艺性状的影响 [J]. 黑 龙 江 八 一 农 垦 大 学 学 报,2013(6):5-9.

[13]钱云德,马建军,田生昌,等.“正大12号”玉米种植密度与产量的相关性探讨[J].中国农学通报,2014(18):171-176.

[14]周成,王鹏文.耐密型玉米种植密度与产量及其相关性状的关系研究[J].天津农学院学报,2011(4):16-19.

[15]郝兰春,谭秀山,毕建杰.玉米产量与种植密度的相关性研究[J].河北农业科学,2009(5):9-10,23.

[16]赵保献,梁晓伟,雷晓兵,等.耐密型玉米育种相关问题的思考[J].中国农学通报,2009(14):108-112.

[17]李 宁,翟志席,李建民,等.播期与密度组合对夏玉米群体源库关系及冠层透光率的影响[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10(5):959-964.

[18] 吴建明,梁 和,陆国盈,等.密度和肥料对高油玉米生理性状的影响[J].西南农业学报,2005(4):392- 396.

[19] 常建智, 李彦昌,王小星,等.豫北地区夏玉米适宜种植密度研究[J].河南农业科学,2011(9):34-37.[20] 周波, 齐子杰,胡学安,等.不同种植密度对郑单136玉米产量的影响[J].河南农业科学,2008(9):55-56,60.

猜你喜欢
保苗行距密度
『密度』知识巩固
密度在身边 应用随处见
2020年度夏玉米行距密度试验研究报告
新农民(2021年15期)2021-09-16 09:47:57
农业农村部部署冬小麦抗旱保苗工作
今日农业(2021年4期)2021-06-09 06:59:38
扇贝保苗池水质常见问题及解决方案(上)
科学养鱼(2020年3期)2020-12-20 14:20:30
“玩转”密度
密度应用知多少
凌海市创建玉米高产示范区技术措施
不同播量、行距对“藏青320”产量的影响研究
不同株行距配置方式对甘薯产量构成要素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