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乔林
他让临终者带着微笑离去
文乔林
10多年间,他给100多位临终者,送去最后一份礼物。他写作了中国首部高危老人深度关怀笔记:《她们知道我来过》。临终者的心态,在他的笔下,变得生动和有人情味……
张大诺,曾任新华社《国际先驱导报》记者,现为北京志愿者联合会理事、北京市西城区志愿者联合会培训导师,曾获“首都公益慈善优秀个人”称号。张大诺说:我有一个信念:有一天,凡临终者皆可被关怀。
2002年4月初的一天上午,时年30岁的张大诺,随一名医生走进了黑龙江省肿瘤医院的一间病房。患者是一位年仅18岁的大男孩,患有血癌。见有陌生人来,孩子父亲有些紧张,母亲则紧抓住儿子的手,仿佛来的是死神,要从他们手里抢走孩子……
张大诺时任黑龙江广播电视报记者,毕业于黑龙江大学中文系。此前,医院在社会上招募一批临终关怀志愿者,他报名了。临终关怀,是指对无救治希望,存活期限不超过3个月或半年的患者,提供一种身心方面的帮助。
今天是他第一次走访患者。来之前,医生说:“那个孩子剩下的时日不多了。”
进门后,医生先给孩子做了一下身体检查,又把张大诺介绍给孩子的父母……病床边,一个大男孩轻声问:“你会做填空题吗?”张大诺轻声回答:“会!”其实他不会,也不知道男孩要做的是什么题,可这是一次接近孩子的机会。走近时,他看清了,孩子做的是“开心辞典”上的填空题。这是由央视王小丫主持的一档语言类节目,选题丰富,知识面广。
床边一角,还放着一把吉他,上面盖着一份曲谱。孩子父亲轻声说:“孩子喜欢王小丫,说等病好了,想去北京参加比赛!”话没说完,眼圈已然红了。
男孩等不急了:请选择,《聊斋志异》的作者是谁?张大诺脱口而出:“蒲松龄。”答对了,男孩在题上打了个对号。一连答了六七道题,他答对的,男孩就在卷子上打挑。说不准的,两人一起翻书找答案,目的是把卷子答完整了。
孩子的父母坐在一边,静静听着、看着。转眼,15分钟到了,怕影响病人休息,张大诺起身告辞。孩子父母极力挽留:“再说会吧,今天孩子兴致高……”
“下次,还有下次呢!”张大诺安慰说。这是个悬念,对临终者来说就是还活着;对志愿者来说,希望下次还能见到。他心中有了底,第一次走访临终者自己被接纳了。
此后,一连几个周末,他都来病房陪孩子答题。可突然间,一大部分题他都不会答了,孩子很失望。张大诺乘机说,不做了,唱一首歌吧,听说你唱歌非常好听——不是不会答,是不能答,孩子的身体已经很虚弱了,答完了,去不了北京咋办?他想到了另一个兴趣点……
一听弹吉他、唱歌,孩子果然来了兴趣。调音、拨弦、清嗓子,然后坐椅子上,非常投入地唱了一首流行歌曲。一边听着,孩子父母不时抹眼泪,又会心地冲张大诺报以感激的微笑。能感觉到,这是孩子生病后,当父母的唯一的一次笑。
唱完了,张大诺故意说:“唱得真好,不如进录音棚比划一下!”说着,用眼睛看着孩子。交往一段时间了,他已经和这个大男孩有了很深的感情,离开前,他想给孩子留下点什么……听说可以去录制碟片,男孩兴奋异常。孩子的父母问:“需要多少钱?”
张大诺知道,为给孩子治病,孩子的父母已经倾尽所有。他说:“是朋友开的录音棚,不花钱!”其实,他打听好了,使用2小时,可以录制10首歌,费用是200元钱。这笔钱他来出。
钱交完了,孩子开始准备。10天后,正准备录制时,张大诺却因为有采访任务,没能去现场。人走了,他心里挂念孩子,直到晚间,孩子父亲打来电话:“一共唱了10首歌,孩子唱得开心、投入……谢谢你!”放下电话,张大诺长出一口气。这是孩子留在世上的最后声音,给爸妈听的……
10天后,孩子的生命戛然而止。那一刻,张大诺暗下决心,临终关怀自己要一辈子做下去。
2004年9月,张大诺应聘为新华社《国际先驱导报》记者,和爱人亓昕一起来到北京。亓昕在一家杂志担任编辑部主任。工作之余,张大诺再一次做起了临终关怀志愿者。
从家到松堂医院,单程需要2小时。一天上午,张大诺来到了这里。
想让自己平静,可一见面,张大诺的心还是哆嗦了一下。病床上,一位面容憔悴却很漂亮的女人,冷淡、不失礼貌地冲他笑了一下。难以想像,这个美丽的生命快要消失了……
护士介绍说,她是骨癌,已经扩散了。他轻轻喊了一声:“大姐好!”大姐姓李,年约40岁,未婚,父母早亡,只有一个妹妹。想再说点什么,病床上的女人抱歉似的回一句:“有点累,改天吧!”其实是不想说话。
张大诺退了出去。前后来了3次,都是这个结果,对方想封闭自己。这是临终者的一种心态,张大诺不介意。一天中午,见病人的妹妹正端着一碗馄饨上楼。于是,他把馄饨接过来:“我来!”说着推开门走了进去。见是他,病人想说什么,张大诺先开口了:“妹妹在接电话,让我帮着送来!”
这样说,李姐接受了:“她呀,总是忙。”说着,坐起身,准备吃馄饨。
床头上,一幅色彩鲜艳的国画,引起了张大诺的注意。画面上,一颗鲜艳的桃子翠润欲滴。听妹妹说,李姐喜欢国画,虽在病中,还想着去写生。以画为媒?张大诺有了主意。他明知故问:“李姐,这颗桃子寓意什么呀?”
问着了,病人来了兴致:“桃嘛,代表长寿呀!”一句话,张大诺明白了,病人热爱生活,渴望活下去。紧接着,他似懂非懂地又问了几句,只见病人的面孔由冷变热,慢慢地脸上竟然浮起了笑意。这个中午,病人给他上了一节国画入门课。到后来,病人主动说:“再来时,我给你说色彩!”
几天后,再来看时,病人的床已经空了。护工告诉他:“走之前,李姐问,小张来了吗?”
回去他把这句话记在了日记上。见他眼里有泪痕,妻子心动了:“不行就辞职做吧,我养活你!”见妻子支持,2009年10月初,张大诺辞去公职,成为一名专职的临终关怀志愿者。同时,他开始整理写作《病中关怀笔记》。一个个已经离开的身影,又在他的笔下复活了……
有一位叫秋姐的病人,她预感离开的日子不远了。2013年5月的一天上午,张大诺来看她时,明显感觉到气氛有些不对劲,是一种不曾有过的严肃。只见秋姐缓缓从抽屉里拿出一个信封,递到他手里,然后说:“我要走了,留个纪念吧!”
打开一看,是一张秋姐的照片,面色红润,是生病前拍摄的。
强忍住内心的不舍,他故意捧着照片细看:“大姐,生病前你是很漂亮的女人!”好半天,他才说出这一句话。听这话,大姐咯咯笑了起来。张大诺放心了,一个人,知道自己就要离开了,还能发出这样的笑,说明她的心态已近于禅境的祥和,不再需要别人的关怀了,她只是在静静等待着那一时刻的到来。
几天后,他再去医院时,秋姐的床果然空了。秋姐走了,让人有些不舍。回到家中,他的耳边仿佛还回响着她说过的话:“我要走了,这张照片留给你的……”
不知不觉,张大诺已做了10多年的临终关怀志愿者,送走了上百位临终者。老人中,有“俄语奶奶”、“不服气大爷”、“佛奶奶”等。这些老人90多岁了,天禄圆满,走得安心。2015年年初,记录这部分经历的《她们知道我来过》出版了,这是中国首部高危老人深度关怀笔记。可最让他心痛的,是那些年轻的临终者,他放不下……
2015年3月底,病床上,一位眉目清秀、年龄不到10岁的小女孩冲他笑了一下。张大诺的心猛一哆嗦。他不敢相信,这么小的孩子,会是一个临终病人,看她笑得多天真、多灿烂啊!
女孩患的是恶性肉瘤,发烧不退,因为家境贫困,才住了几天医院就回家了。医生说,孩子病势凶险……
不足10平米的小屋里,摆着布娃娃和几本童话书。墙壁上,还画着一幅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的水粉画,这是女孩的家。虽然简陋,可看上去非常温馨。年轻的爸爸和女儿手握手,妈妈坐在一边给女儿揉脚。边揉边说:你这双小脚丫呀,当初踹得妈妈好疼呀!说得女孩咯咯笑,爸爸也笑,笑完又悄悄抹了一把眼泪……
这一幕,看得张大诺心里好温暖。一家三口,苦点难点无所谓,只要人在就是完美的。不一会,脚揉完了,妈妈给女儿准备吃的去了,年轻的爸爸也急着去打工挣钱。屋子里只剩下张大诺和女孩。拿起书,他开始给女孩读成语故事《老马识途》。吃过退烧药,女孩会睡一会,可只有听故事才能睡着……忽然,女孩拉着他的手轻声说:“如果我没了,你劝劝他们,不要吵架了……”
他们,指的是女孩的爸爸妈妈。声音虽小,在张大诺听来,却如闻炸雷。小小年龄,却藏着这样的心事。生活中,女孩一定是听太多了爸妈之间的争吵,在心里留下了阴影。他的心一阵难受,强忍住泪,他保证说:“一定劝,你放心好了,以后你的爸妈再也不会吵架了!”这是一个让人无法抗拒的请求。他在心里说,失去孩子,这个家还有以后吗?他不敢想。
见他答应了,女孩安心了,闭上眼睛,安然进入梦乡。一个多月的时间里,张大诺多次去看望小女孩。
5月中旬的一天下午,张大诺又来到女孩住的小区。他的包里装着两只小乌龟,是给女孩买的。
大门口有几个戴黑纱的人,面色凝重,眼睛红红的,正在商量着什么。疑惑时,女孩的爸爸走出来,看见他,上前紧搂住他的肩膀,哽咽着说:“孩子上午10点多……走了!”
张大诺心一沉,走了?说好了再来时给讲“唐僧取经”的故事,咋这么急……拉住年轻父亲的手,张大诺一时语塞,好久,才忍住眼泪,把女孩的话,重复给年轻的父亲听:“孩子心愿是,爸爸妈妈以后不要再吵架了!”
闻听,孩子的父亲嚎泣出声:“不吵了,再不吵了!”怕自己流泪,张大诺快速逃离了女孩的家……
在路上走了好久,他的心才慢慢平静下来。他明白,一个临终关怀志愿者,必须有一副“铁石心肠”。晚上,坐在书房里,他写下了一行字给自己:“别担心,到那个时候,会有人帮助你的,他是一个临终关怀志愿者……”
侨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