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区域能源效率的动态分析和空间特征

2015-12-30 08:18刘永亮副教授河北大学经济学院河北保定071002
商业经济研究 2015年16期
关键词:能效要素能源

■ 刘永亮 副教授 王 玮(河北大学经济学院 河北保定 071002)

引言

伴随着“煤荒”、“电荒”、“气荒”一系列名词的出现,能源短缺日益成为我国经济发展中的瓶颈性因素,能源效率的提高被提上议事日程。能源效率关系产业竞争力和能源安全,过多排放CO2给人类生存环境带来巨大压力(Patterson,M.G.1996)。中国是能源消费大国,但能源效率与发达国家差距较大。以德国为例,德国的商品出口总额和中国是比较接近的,但它的能源消耗总量只有中国的七分之一,工业方面的用能甚至更低。近些年来,中国政府高度重视节能减排工作,并在“十一五”规划和“十二五”规划中都制订了明确的各省节能减排目标。节能指标的高低,是一个表象问题,深层次的还在于能源效率的提高。在举国重视节能工作的背景下,探寻科学可靠的能源效率测度方法,准确测度中国各省区能源效率水平,无论是对中央政府的宏观调控,还是对省级政府的节能减碳工作部署,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能源效率是理论界探讨的一个热点问题,文献虽多,但并没有一个被普遍接受的明确的定量测算标准。而且,存在着普遍使用但却名不符实、存在误导性的概念,如总能源生产率,虽冠以“能源效率”的标识,但包含着许多与能源技术效率毫不相干的因素(Patterson,M.G.,1996)。在能源效率研究中,DEA(数据包络分析)方法占据了多数(魏新强和张宝生,2003)。事实上,Patterson指出的错误主要出现在用DEA方法研究能源效率的文献中,尤其是国内文献。这类文献求出的所谓“全要素能源效率”,反映的并不是能源效率,而是能源、人力、资本等因素共同作用下的总的经济效率。究其原因,是将DEA方法的“全要素生产率”套用到能源效率研究的结果,只是在名称中加上“能源”二字。对于这一流行性错误,国内学者也有发现。冯蕾(2009)明确指出,“保持资本和劳动力不变,只有这样求出的才是能源使用技术效率”,如果不限定,“求出的实际上是一个省份综合使用劳动力、资本和能源的技术效率,国内不少使用DEA方法测度能源效率的文献都是这么做的,但显然不单纯是能源的技术效率”。遗憾的是,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而且,现有的全要素能源效率研究,仅考虑了劳动、资本、能源这三种投入,与名称中的“全要素”字样相去甚远,尤其是忽略了科技投入。本文继承了胡和王(2006)的能源效率的算法,并把投入由能源、劳动、资本三要素扩展为包括科技投入在内的四要素,创建了四要素DEA能源效率模型,对中国1997-2012年省区能源效率进行动态测度。

模型、变量与数据

(一)模型选择

DEA 模型包括规模报酬不变模型(CRS)和规模报酬可变模型(VRS)两种。第一种由Charnes、Cooper和Rhodes于1978年提出,因此又称CCR模型,其假设前提是规模报酬不变。CRS模型假设决策单元在最优规模水平上生产,事实并非一定如此。因此,Banker、Charnes和Cooper于1984年提出可变规模报酬DEA模型(VRS),又称BCC模型。

在区域能效DEA文献中,选择CRS模型的有魏楚和沈满洪(2007)、冯蕾(2009)等。选择VRS模型的有黄德春等(2012)、沈能和王群伟(2013)等。也有人同时使用了CRS模型和VRS模型,如Jia、Li和Yuan(2011)。本文采用CRS模型,因为对于省级单位,无法像企业一样,随意调整经济规模。企业维度的DEA分析,VRS模型更适用。而省级、国家级层面的DEA分析,则CRS模型更适用。

无论是CRS还是VRS,DEA模型都有投入导向和产出导向两种。投入导向是要在产出不变的条件下,实现投入的最小化。产出导向是在投入不变的条件下,实现产出的最大化。对于决策单元来说,控制投入要比控制产出更具可行性。因此,本文采用投入导向的CRS模型。

(二)变量选取和数据来源

能源效率的DEA文献中,指标选择上体现了较强的同一性。产出指标为GDP(地区生产总值),投入指标虽用词略有差异但实质基本相同,都是三要素:劳动力、资本和能源耗费量,详见表1。但是,现有研究基本忽略了对能源效率有重要影响的一个因素—科技。因此,本文改传统“三要素法”为“四要素法”,投入变量取劳动力、固定资产投资、科技投入和能源投入,产出变量仍为GDP。

本文基于C-D生产函数建立模型,表达式为Y=F(K,L,T,E)。由于西藏数据不全,地域范围是除西藏外的30个省区。由于重庆的部分指标是从1997年开始计算的,因此时间范围是1997-2012年。具体指标界定如下:产出(Y),以地区生产总值(GDP)代表,单位是亿元。资本投入(K),选取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衡量固定资本的投入,单位是万元。同类文献多用张军等的方法计算资本存量,但这种做法有一定的不足。其一,国家不公布资本存量数据,各学者的估算必然存在一定误差。其二,作为衡量资本投入的指标,资本存量也不恰当。因为从投入和产出的关系来看,准确的说投入是指在生产过程中已经消耗掉的东西,而固定资产在单个年份的生产过程中只损耗掉一小部分。本文选择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指标,一是因为数据由权威统计部门公布,可靠性高。二是投资本身就是GDP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拉动GDP的重要力量,用固定资产投资指标衡量固定资产投入,具有一定的内在合理性。劳动力投入(L),以就业人数衡量,单位是万人。科技投入(T),以地方财政科技支出来衡量,单位是亿元。能源投入(E),以能源消费总量(折算成标准煤)来衡量,单位是万吨标准煤。

表2 各省份全要素能源效率表

图1 各省份能源效率均值线图

GDP、固定资产投资、地方财政科技支出、能源消费总量四个指标直接来自中宏数据库。2001年宁夏能源消费总量缺失,由前后两年的平均数代替。由于从业人员数只提供到2010年,因此,2011年和2012年从业人员数由下面公式推算:

L代表从业人员数,P代表总人口数,下角标表示年份。以2012年为例,从业人员数(L2012)等于2012年总人口数(P2012)乘以2010年从业人员占总人口比重。因为短期从业人员比重相对稳定,所以这种推算方法较为可靠。

中国能源效率的测算

表2是利用胡和王(2006)的公式计算能源效率值,公式为:

TFEE代表全要素能源生产率,EIO代表能源投入的目标值,EIA代表能源投入的实际值。表2给出了1997-2012年间几个等间隔年份的TFEE值,以反映各省的能源效率相对值及时间趋势。

计算出各省份1997-2012年的能源效率均值(记为EE),并做出线图,如图1所示。为了清晰显示,在图上添加了四条参考线,把能源效率水平分为优秀(EE=1)、良好(0.9≤EE<1)、一般(0.8≤EE<0.9)、及格(0.6≤EE<0.8)、不及格(EE<0.6)五个等级。1997-2012年,广东、江苏、上海、天津四省市的能源效率一直处于全国的最高水平,其能源效率均值等于1,属于优秀。河北、福建、河南、北京、湖北、山东、江西、浙江、海南、湖南10个省市能源效率的均值大于0.9,属于良好。黑龙江、重庆、安徽、广西、吉林、内蒙古、辽宁和四川八省区市是一般,陕西、云南二省是及格,甘肃、新疆、山西、青海、宁夏、贵州六省区是不及格。等级划分呈现出明显的空间特征,发达地区能源效率较高,而落后地区能源效率较差。

中国能源效率的空间特征和趋势

(一)中国能源效率的空间特征—东中西部差异分析

同类研究在区域划分标准上很不一致,有东部、中部、西部三分法,有东部、东北部、中部、西部四分法。即使同是三分法,划分标准也不同,争议省份是海南和广西。出于可比性考虑,本文继承多数学者的做法,使用三分法,并把海南列入东部,把广西列入西部。即东部包括北京、天津、河北、辽宁、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和海南11个省份,中部包括山西、吉林、黑龙江、安徽、江西、河南、湖南、湖北8个省份,西部包括内蒙古、广西、四川、贵州、云南、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重庆11个省份。

本文的研究结论是,1997-2012年的16年来,东部地区平均能效最高,中部次之,西部最低,如表2和图2所示,四要素能源效率均值分别为0.966、0.864和0.646,差异显著。这一结论与众多前人的成果吻合,如史丹(2006)、汪克亮等(2011)。少数学者的研究结果显示了不同的结论。如胡和王(2006)的结论是,1995-2002年间,东部效率最高,西部次之,中部最低。刘海滨等(2011)以1998-2007年为研究期间,发现在2002年以前,东部高于中部,2003年以后,中部高于东部。赵金楼等(2013)以1980-2010年为研究期间,发现东部能效最高,中西部差别不大。

(二)中国能源效率水平的趋势分析

从图2可以看出,无论是东部、中部还是西部,能效水平都显示出两个特征:一是总体平稳,没有明显的上升或下降趋势;二是年度之间波动较大。对于第一个特征,持相似观点的是李国璋等(2010),他们以1989-2007年为研究期间,指出我国全要素能源效率水平的变化总体上比较平稳。对于第二个特征,有相似研究结论的是孙广生等(2012),他们计算出1986-2010年我国各地区能效变化率,笔者将之做成线图(见图3),足见其年度波动性之明显。

图2 东中西部能源效率线图

图3 中国能源效率波动性线图

对于能效水平的时间趋势,笔者的结论可称之为“总体平稳说”。与前人比较,发现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整理起来,有“持续上升说”、“持续下降说”、“先升后降说”、“先降后升说”、“东升西降说”、“东降西升说”等。

“持续上升说”。王和胡(2006)研究表明,1995-2002年间,东、中、西部全要素能效水平都呈上升趋势。王喜平和姜晔(2013)认为1996-2010年间我国能源综合水平不断提高。赵金楼等(2013)以1980-2010年为研究期间,用随机前沿方法测算结果显示,我国东部、中部与西部能效均呈上升趋势。

“持续下滑说”。王兵、张技辉和张华(2011)以1998-2007年为研究区间,结论是,中国全要素能源效率整体上处于持续下滑状态。王玉燕和林汉川(2013)以2000-2010年为样本期间,研究发现“2000年以来,三大经济区域的能效水平均呈不断下降的趋势,下降的步调基本一致”。

“先升后降说”。魏楚和沈满洪(2007)从全要素能源效率的角度,发现1995-2004年大多数省份的能源效率都符合先上升、再下降的特点。蔡晓春和肖小爱(2010)以1998-2007年为研究区间,结论是中国大部分省份的能源效率符合先上升、再下降的特征。刘海滨和郭正权(2011)以1998-2007年为研究期间,结果是东、中、西部都呈先升后降趋势。

“先降后升说”。樊华、周德群(2012)以1995-2008年为研究期间,发现中国的全要素能源效率的演变呈现明显的U型演变特征,即先下降,后上升。

“东升西降说”。徐盈之、管建伟(2011)以1991-2008年为样本区间,以超效率DEA为工具,计算出了东中西部能源效率值。通过分析可以发现,东部地区效率呈上升趋势,中部和西部则1997年以前上升,1997年以后下降。

“西升东降说”。朱帮助等(2013)以2000-2010年为研究期间,研究结论是,西部总体上处于上升趋势,东部基本上处于下降趋势,中部则先上升后下降。

结论与探讨

使用四要素DEA模型,本文测算了中国各省市区1997-2012年的能源效率值,并对东、中和西部进行了对比,主要结论如下:

第一,中国能源效率按东、中、西部呈梯度递减,这是多数学者的共识。可见,西部、中部的节能提效工作力度需进一步加大。尤其是在主体功能分区中,西部地区大部分的主体功能是生态功能。能源利用效率的低下,既会增大能源投入,导致浪费,又会增加温室气体等染污物的排放,破坏生态环境。因此,笔者认为,西部节能提效工作,应该提高到战略高度。

第二,中国能源效率改进缓慢,东、中、西部皆然。前文指出,我国能源效率总体平稳,并没有明显的上升或下降趋势,表明能效改进进展缓慢。改进提升能源效率是一个系统工程,建议从多个方面入手:建立权威的多层面能效指数测度和公布制度。就像空气指数那样,相关人员可即时查询。这不仅方便了行政部门的管控,同时能够引起全社会的了解和重视。顶层设计,统一制定科学的能效考核标准。前文指出,不同的学者用不同的方法,导致结论大相径庭,甚至相互矛盾。不但无益,还带来混乱。利用财政政策杠杆,鼓励节能技术的发明和使用,加快节能提效技术进步的速度。改革能源价格体制。我国的能源价格,基本上仍是计划价格,并不完全符合市场供求规律。应加大改革力度,尽快形成反映市场真实需要的能源价格变动机制。

第三,中国能源效率波动较大。笔者的研究结论是我国能源效率波动较大,这与孙广生等(2012)的研究结果吻合。其实,更多学者的论点验证了这个结论。因为,持续上升说、持续下滑说的学者较少,其它的说法,无论是先升后降、先降后升还是“升-降-升”,都表明了能源水平的显著波动性。当然,导致能源效率波动的原因还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

第四,能源效率研究展望。已有文献的所谓“全要素”能源效率,基本是都是劳动、资本、能源三要素。本文加入了科技投入,形成了四要素能源效率分析框架。但是,与“全要素”的称谓还差之甚远,尤其是没有考虑到水资源、土地资源等关键投入。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水资源短缺、土地资源短缺,都已经成为中国进一步发展的瓶颈。期待其他学者今后做进一步的探讨。

1.魏新强,张宝生.反向思维的定权重DEA中国能源效率分析[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03(1)

2.冯蕾.2005-2007年我国省际能源效率研究—基于DEA 方法非意愿变量CRS模型的测度[J].统计研究,2009(11)

3.Hu&Wang.Total factor Energy Efficiency of Regions in China[J].Energy Policy,2006(34)

4.沈能,王群伟.中国能源效率的空间模式与差异化节能路径—基于DEA三阶段模型的分析[J].系统科学与数学,2013(4)

5.范丹,王维国.中国省际工业全要素能源效率—基于四阶段DEA 和Boo-tstrapped DEA[J].系统工程,2013(8)

6.张军,吴桂英,张吉鹏.中国省际物质资本存量估算:1952-2000[J].经济研究,2004(10)

7.李国璋,江金荣,周彩云.全要素能源效率与环境污染关系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0(4)

8.樊华,周德群.考虑非合意产出的全要素能源效率研究[J].数理统计与管理,2012(6)

9.徐盈之,管建伟.中国区域能源效率趋同性研究:基于空间经济学视角[J].财经研究,2011(1)

10.孙广生,黄,田海峰,王凤萍.全要素生产率、投入替代与地区间的能源效率[J].经济研究,2012(9)

猜你喜欢
能效要素能源
掌握这6点要素,让肥水更高效
上海:稳中有进 能效趋优
用完就没有的能源
————不可再生能源
观赏植物的色彩要素在家居设计中的应用
论美术中“七大要素”的辩证关系
关注能效
福能源 缓慢直销路
浅谈实现高能效制造的未来发展趋势
欧盟:LED照明能效标准将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