函数最值问题历来是高考的热点问题,纵观近年来各地的高考、模考试题,笔者发现,形如“f(x)=g(x)+(kx+b)x-a(g(x)为不超过二次的整式函数,k,b不全为零)”的二次型含参绝对值函数的最值问题正悄然兴起. 由于这类函数带有绝对值,且有参数在内“搅局”,因此多数学生感到迷雾重重、头绪纷乱,不知该如何找到问题的突破口. 显然,分类讨论、作图观察是解决含参函数最值问题的有效途径,但对于这类函数而言,我们该如何理清函数作图的头绪、破解分类讨论的迷局?本文就此问题进行探究.
破解策略
我们知道,函数y=f(x)(x∈D)的最值只能在其极值点(该点附近两侧的单调性相反)或区间D的端点(当端点为闭时)处取得. 从函数图象上看,函数的最大(小)值是图象最高(低)点的纵坐标. 换言之,只要能作出函数在定义域内的图象,则其最值情况就将一目了然. 然而,函数作图的依据是什么呢?显然是要了解函数的极值点是否在其的定义域内. 笔者探究发现,判断极值点是否在定义域内,最简明的方法就是将极值点与区间端点进行排序(比较大小),一旦明确这种排序,就可作出大致图象(仅关注单调性). 然而,对于本题中这类含参绝对值函数(其极值点可能与参数有关)而言,我们该如何将极值点与区间端点进行排序?这就需要进行分类讨论(分类讨论思想正是在这一背景下应运而生,它首先服务于排序,最终服务于作图). 具体操作流程可按以下“路线图”进行:去除绝对值→求出极值点→确定讨论点→划分讨论段→排序极值点→作出定义图.
(1)去除绝对值——以x-a的零点a为界(称a为“界点”),将函数f(x)=g(x)+(kx+b)x-a写成分段函数:f(x)=h1(x),x≥a,h2(x),x (2)求出极值点——设二次函数h1(x),h2(x)的对称轴分别为x1,x2,则x1,x2显然可能是f(x)的极值点. 而由“连体函数”的图象特征知,“界点”a也有可能是极值点.因此,函数f(x)最多会有三个极值点(即x1,x2,a只是f(x)的可能极值点). (3)确定讨论点——设函数f(x)的定义域D=[m,n](m (4)划分讨论段——设方程x1=x2,x1=a,x2=a的根(讨论点)分别为a1,a2,a3(设a1≤a2≤a3),将其插入于参数a的允许范围(设a∈R)之内,即可获得参数a的不同分段区间:(-∞,a1],(a1,a2],(a2,a3],(a3,+∞),它们即为参数a的分类讨论段. (5)排序极值点——通过对上述区间的分段讨论,即可对x1,x2,a的大小进行排序. 显然,不同讨论段内的排序也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