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颗致命的“子弹”——狂犬病

2015-12-29 00:00:00张弼
农家书屋 2015年7期

狂犬病,又称为“疯狗病”,广泛流行于世界各地,是一种人兽共患中枢神经系统急性烈性传染病,临床表现以恐水、畏光、吞咽困难、狂躁等为主要特征,是迄今为止人类唯一病死率高达100%的急性传染病。而狂犬病的元凶,就是一种形如“子弹”的狂犬病毒,在病毒分类上属于弹状病毒科,狂犬病毒属。感染上狂犬病毒,就如同“子弹”击中要害一样,紧随而来的只能是死亡。

狂犬病自古就有,最早的记载可追溯到公元前2300年,美索不达米亚的埃什努纳法典中有关于狂犬病的条款。在我国,早在春秋时代的《左传·襄行志》中就有关于病犬咬伤引起人感染狂犬病的记述。西汉淮南王刘安等编撰的《淮南子·汜论训》中也有“因猘狗之惊,以杀子阳”的记载,说明郑国臣子阳之死,是被狂犬咬伤导致的,这是我国历史上被狂犬咬伤致死的最早病例记载。

历史上世界各地都曾发生过多次狂犬病大的流行,动物感染发病后攻击人类,给人们的心理带来极大的恐慌。

尽管历史上狂犬病对人类社会造成了极大的危害,但是直到18世纪,对狂犬病的研究和认识才取得重要的进展。1804年病毒学家Zunke将狂犬病的唾液接种在健康犬的伤口处,导致犬发病,还可以传染给家兔等,证实了狂犬病可以通过唾液传播。直到1885年,法国伟大的生物学家巴斯德才真正找到了克制狂犬病这颗“子弹”的防弹衣,首次研制成具有保护性的抗狂犬病疫苗,由此人类对狂犬病的认识和预防产生了历史性的转折。

如今,欧美国家和日本等少数亚洲国家通过数年的免疫措施的采取,严格犬的管理和进口动物检疫,人和犬的狂犬病均得到了有效控制或消灭。但是,世界卫生组织(WHO)调查显示,当前狂犬病仍在全世界2/3以上的国家和地区有流行,每年世界狂犬病病例约5万人左右,其中98%发生在亚洲。全世界年发病率在100以上的国家有8个,其中6个在亚洲,1个在非洲,一个在南美。

在我国,狂犬病的发病数及死亡数一直在每年1000人左右,仅次于印度,居全球第二位,每年用于狂犬病防疫的费用超过100亿元。从发病的地区分布上看,我国狂犬病疫情主要分布在人口稠密的华南、西南、华东地区。从人群分布上看,可概括为“三多”:农村地区病例较多、男性病例较多、15岁以下儿童和50岁以上人群发病较多。

狂犬病对人类社会危害严重:一是病死人数多且病死率最高。二是暴露后处置费用高。三是占用大量的社会卫生资源。四是不利于社会和谐发展。

目前尚无检测手段可在出现临床症状前诊断人和动物是否感染狂犬病,而且若不出现恐水、怕风等特异性的狂犬病体征,也很难做出临床诊断。狂犬病的确诊基本都需要运用实验室检测的手段,但是通过临床表现进行诊断对于下一步确定性诊断(实验室诊断)和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尤为重要。

鉴于狂犬病病毒无法穿透正常的皮肤组织,可以说人类和动物本身就穿有一件狂犬病防弹衣,预防狂犬病重要的是避免这件防弹衣出现漏洞,也就是说需要我们有效地防范被患病动物或疑似患病动物咬伤,舔舐到有皮肤破损的地方,做好了这个环节,可以说就能够远离狂犬病的困扰。

此外,还有另外一件狂犬病的防弹衣,就是狂犬病疫苗。自从法国伟大的生物学家巴斯德发明了狂犬病疫苗以来,人类对狂犬病预防产生了历史性的转折,为人和健康动物实施狂犬病疫苗注射后,肌体的免疫器官能够产生抗狂犬病毒的特异性抗体,主动中和、消除入侵体内的狂犬病毒,从而达到预防狂犬病的目的。

世界卫生组织提出倡议,到2020年消除人间狂犬病,并把每年的9月28日定为世界狂犬病日,提出了“共同努力,让狂犬病成为历史”的口号,而从北美、西欧、日本和南美洲的许多地区,以及亚洲部分地区的历史经验来看,狂犬病是可以被消灭的。

对犬只实施大规模疫苗接种是预防狂犬病最关键有效的措施。目前,99%以上的人类狂犬病病例都来自于犬,而全球半数以上的人口居住在狂犬病流行的地区,面临感染狂犬病的风险,控制并最终消除该疾病在犬类中的传播,可以从源头上预防因犬狂犬病造成的绝大多数的人类病例。有证据表明,对某一地区每年70%的犬进行持续和有效的免疫,就可以切断狂犬病的传播。

消除狂犬病的另外一个重要举措是提高民众对狂犬病的防范意识,这是当前狂犬病控制工作中最薄弱的环节之一。犬主缺乏责任感也是一个常常被忽视的重要问题。选择适当的方式对可能受到狂犬病威胁的人群进行有针对性的预防狂犬病健康知识传播、帮助民众树立正确的信念、采取科学的行为,提高犬只狂犬病免疫密度,对于狂犬病的科学防治和消除狂犬病具有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