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秉材,给人的第一印象是精神矍铄,神采奕奕,在河北省唐山市乐亭县汤家河镇史庄村没有不知道史家大院的,更没有人不知道史秉材的。
自掏腰包办书屋
史家大院是63岁史秉材为史庄村农家书屋取的名字。大院位于史庄村的东头,建在院内的11间平房背靠一个占地8.5亩的大坑。说起大院的由来,恰与这大坑有着紧密的联系。
早在1994年,靠小本生意赚了点钱的史秉材大胆承包了村内废置多年的垃圾坑,并在坑沿儿盖了11间厂房,多方筹资30万元,想靠养殖甲鱼、猪、鸡发家致富。然而,苦心经营了8年,他却赔了个精光。“史秉材,发了疯,30万元填大坑”——乡亲们的顺口溜刺痛了他,更令他深刻反思:自己只上过4年小学,没有文化,不懂技术是失败的主要原因。
于是,史秉材萌生了建农民科技文化大院的想法,希望用自己的亲身经历,教育和引导乡亲们转换传统观念,加强文化学习,掌握科学技术。他和老伴节衣缩食过日子,几年中没添过一件像样的衣服。为节省开支,他们自己动手拆旧建新,每天起早贪黑,一砖一瓦建起了这个大院。
史秉材又四处求援,争取到市、县、镇三级领导的支持和帮助,2005年7月,农民科技文化大院正式落成,2007年纳入国家农家书屋工程后,更名为“史家大院”。如今,这里已有各类图书1万余册,成为唐山市藏书最多的农家书屋。
“史秉材没有钱,一切活动靠化缘。”史秉材深有感触地说,桌椅板凳、书架、投影仪等设备都是各部门赠送的,专家们讲课都是义务的,没有省、市、县、镇各级领导、各级部门的支持,他无论有多大的激情也是干不好的。在史秉材的努力下,他的书屋在2013年被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授予“全国示范农家书屋”。
让“书“流动起来
这个农家书屋充分利用了院内的11间房屋。其中,有5间已全部打通,依次建成科普知识画廊、图书阅览室、报刊大看台和廉政文化大课堂。
在图书阅览室,“农”字号书籍占据显眼位置,林果种植、蔬菜种植、动物养殖等图书分类清晰,农村政策法规、优生优育、生活常识等书籍整齐排列。在报刊大看台,中央、省、市三级媒体的23种报刊整齐摆放。史秉材在书屋里专门建了一个档案室,当中记录了他太多的故事和辛酸的历史,从起初家人不理解到支持,史秉材的眼中泛起了泪花。
在阅览室内,一条被随便扔在角落里的红色条幅显得与整洁的环境格格不入。“它可是有大用场的!”史秉材抖了抖条幅说,要使农家书屋有长久的生命力,就必须让书屋“动”起来,图书“流”起来。
书屋有个忠实的读者叫王润民每逢农村大集都开着三马车去卖烟,史秉材知道这事便有了建“流动书屋”的想法,对方对此鼎力相助。于是,每逢周边有农村大集,王润民便把“史庄村流动农家书屋”的条幅挂在自家的三马车上,把几百本图书连同烟叶拉到集市,供来往的农民免费阅读。史庄村农家书屋的辐射范围自此逐渐扩大至周围边6个乡镇100多个村庄,受益村民5万余人。
为了保证图书“流动”,史秉材经常把一部分“老书”无偿赠送给周边村子,自己则跑遍县科协、图书馆、宣传部等部门“讨书”。同时,还根据读者需要,亲自跑遍市里甚至省里的图书市场“淘书”。
扩展功能聚人气
史家大院吸引读者不仅仅靠“书”,还靠各种丰富多彩的活动。时近中午,史家大院里的村民多了起来,加油声、喝彩声此起彼伏。原来,史秉材充分利用书屋以外的闲置房间和场地,建立了文体娱乐中心,供读者在读书之余下棋,打乒乓球、门球、羽毛球、篮球,如果谁有兴致,还可以登上“大舞台”一展歌喉,那个曾令史秉材赔光30万元的大坑,则成了“夕阳红”垂钓园。“只要有人气,书的借阅率就高!”史秉材的语气中充满了欣慰。
穿过图书阅览室,面积达110平方米的廉政文化大课堂映入眼帘。这里俨然就是一间大教室:容纳百余人上课的桌椅齐备,黑板、投影仪等设备一应俱全。
读者史俊建对去年8月举办的一次讲座记忆犹新,“去年8月2日到4日,我们这儿遭遇了50年不遇的洪涝灾害,田里积水足有5公分,葡萄秧和果树都被泡了。为了降低损失,史秉材8月6日就从县里请来了农业专家,帮我们分析果树将会出哪些毛病,教我们如何科学管理!”村民李勤也回忆说:“那天的听众太多了,屋里实在挤不下,只好把场地挪到外面。当时,专家现场回答不完大家的问题,就指点我们走近了书架上的科技图书……”
依托各方支持,史秉材一步步拓展农家书屋的功能外延——组建“科普专家服务团”,吸纳县里拔尖的农艺师、兽医师、主治医师、律师等成员,根据农民需要不定期来书屋开展各类义务讲座。建立“便民法律服务平台”,公布部分涉农、涉法单位联系人和联系电话,使农民通过电话随时解决生产生活中遇到的法律难题。
截至目前,书屋已开展讲座千余场,推广“高光效苹果”种植、“秸秆反应堆”等高新科技23项;共调解涉及周边乡镇的民事纠纷几十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