赶菌子
云南的山峦凸凹不平,既有男人的雄伟,也有女人的妩媚,一望无际地连向天边。云南是世界上盛产蘑菇最多的地方,蘑菇是雨水的精灵,是大自然情有独钟的恩赐。正因如此,云南有了一个响当当的名字——野生菌王国。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城里人逛街,渔家人赶海,云南人上山采蘑菇叫赶菌子(蘑菇俗称菌子)。赶菌子是云南人生存的一种本能,云南人在娘胎里就有了菌子的基因,会走路时就开始学着赶菌子,从小就知道什么季节生长野生菌,哪座山上菌子最多,哪些菌子有毒,哪些菌子珍贵。每年冬去春来,万物复苏,雨水落地,春播刚一结束,漫山遍野的菌子也陆续地呈伞形、喇叭形、火把形似的冒了出来,赶菌子的序幕拉开,云南人争先恐后,一个比一个早,身背竹篮手提袋子涌进山里去赶菌子。
在云南,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在云南,一年一季菌,十里百种菌。常言道五月端午,鸡纵拱土。端午节过后,那些在山里孕育胚胎的菌子就会在雨水的呼唤中、在阳光的催促下醒来,东一朵西一窝,一堆堆一排排,如孵化破壳的小鸡从草丛中探出头来。如果赶菌子的人没发现,三四天就会腐烂生虫了。所以赶菌子不仅要掌握菌子生长的规律,还要学会看云识天气,把握气候特征,抓住时机才能赶到菌子。
云南有句民谚:“要吃鸡纵找旧窝,要赶菌子满山跑。”赶菌子是很辛苦的事,一般都在阴雨连绵时节,不仅要天刚亮就进山,而且还要脚力好,能翻山越岭到处跑。雨后的山林湿漉漉的,走不了多远全身就会被露水打湿,人就像从水里捞起来似的。有时天气多变,忽而太阳高照,忽而又下起“太阳雨”,有经验的人随身带上雨具有备无患。赶菌子虽累,但很快乐,一群人上山去赶菌子,常常有人惊呼这儿发现了鸡纵、松茸、羊肚菌,那儿捡到了牛肝菌、青头菌、铜绿菌、鸡油菌、虎掌菌……同伴们好奇地拢来,七嘴八舌共同分享收获的快乐。此刻的心情仿佛无意间捡到黄金白银一样高兴。
童年时,我们一群娃娃一边放牛羊一边赶菌子,由于没有经验,经常跟在牛羊的屁股后面,鸡纵、青头菌、奶浆菌多半被羊群吃掉了。后来经老人点拨,我们才明白赶菌子要跑在领头羊的前边。有时,我们上山放牛羊赶菌子,除了带上雨具外,还带有火柴、盐巴,饥饿时我们就会挑几朵菌子撒上盐,抓些松毛树叶生火烧菌子吃。在牛羊后面成长的我们,经常把赶到的菌子拿到公路边摆开来卖。
赶菌子需要技巧和一双火眼金睛,因为大多数菌子都躲在草丛、腐叶、松毛中。菌子的颜色黑白红黄,不仅要眼观八方,而且要仔细搜寻才能发现。比如松茸、干巴菌就常躲在松毛下面,发现有松毛凸起的地方,扒开松毛必有收获。最好吃的鸡纵也不例外,一般在风雨交加、雷声轰鸣时节破土而出,上面的泥土草坪常常崩裂,剥开泥土,箭头似的鸡纵就露了出来。那种叫松露(块菌)的菌子,黑黑的,像埋在地下的圆溜溜的山药蛋,只有在发情的母猪拱破土层后才能找到。珍贵的菌子总是藏得最隐蔽最难找到,只有那些大路货的菌子能见者有份。
云南人把菌子赶回家后要进行分捡,能卖钱的卖钱,能吃鲜的就吃鲜,不能吃鲜的切成片晒干,无菌季节时拿出来用水泡发,和肉炒了吃、煮了吃。我们祖祖辈辈的红白喜事筵席上,都能吃到骨头汤煮的干菌子。菌子如一茬茬自然生长的庄稼,在季节轮回中养育着一代又一代云南人。我从小就是菌子养大的,不仅认识很多菌子,而且喜欢赶菌子、买菌子,也喜欢用菌子招待宾朋好友。
在饥饿年代里,菌子成了云南人的救命稻草,赶菌子也成了云南人的一种谋生手段。可当时赶菌子被说成是不务正业,吃菌子是丢社会主义的脸,人们都不敢明目张胆地去赶菌子,只能做贼似的悄悄上山赶菌子,回家后在夜深人静时偷偷摸摸地煮了充饥。直到上世纪80年代田地山林承包到户,山里人才可以随心所欲地赶菌子、吃菌子、卖菌子了。
如今的云南菌子成了山珍,不再羞涩腼腆,已走出云南,走出中国,走向世界。每年各地都会举办野生菌美食文化节,菌子戴上了商品的帽子,穿上了市场的衣衫,被精明的商家推向餐桌,登上了大雅之堂。由菌子开发出的系列产品也琳琅满目,松茸酒、块菌酒、油炸菌子、风干菌片、盐渍菌子、速冻保鲜菌,比比皆是。在云南,几乎一年四季都能吃到菌子,不仅云南人能经常吃菌子,来云南的人也能吃到菌子。日本人爱吃松茸,他们认为可防核辐射;欧洲人爱吃块菌,他们认为能扼制癌细胞扩散。菌子是否有如此功效,我不敢妄自下结论,但松茸炖肉煲汤,或是像凉拌黄瓜那样,都是美味。再饮一杯块菌泡的酒,那就更美了。
一场雨水一波菌。每年雨后的菌季,一到周末假日,云南人就会互相邀约,开着车跑到大老远的山里去赶菌子、吃菌子。
从夏天到秋天,在云南人的餐桌上,菌子都是主角,品尝着那些千丝万缕阳光和淅淅沥沥雨露滋润过的精灵,味蕾上的云南令人流连忘返。
羊汤锅
羊汤锅在云南家喻户晓,其做法很简单,就是将宰杀的羊用滚烫的热水刮掉毛,不剥皮,然后再把羊头、羊脚、羊肠、羊肚和全部羊肉一锅煮,吃时配制一碗掺有花椒、薄荷、辣椒的蘸水,一块一块蘸着吃。也可往羊汤锅里放几片火腿肉,加少量中药材当归、党参、枸杞煮成药膳羊汤锅,不仅味美,而且滋补健身。羊汤锅在云南的红白喜事筵席上、逢年过节时都屡见不鲜,几乎家家都会做,人人都爱吃。
云南人家杀羊时,不仅要煮羊汤锅,还要剁羊肝生、做粉蒸羊肉。羊汤锅是杂锅菜,容易做,而羊肝生就有技巧了,即把羊的心、肝、肺、肠、肚煮熟后剁成肉沫,再把羊血用花椒面、辣椒面浸泡,与青笋丝混合拌匀后端上桌,吃起来又凉又香又脆,是难得的下酒凉菜。粉蒸羊肉也是云南人的发明创造,把羊肉宰成小块,连骨头带肉爆炒后,撒上备好的粉蒸面(米、花椒、茴香、八角、草果炒熟后混合磨成的面)拌匀,装进垫有一层厚厚鲜嫩茴香的木甑里用火猛蒸,出甑后的粉蒸羊肉香喷喷地诱人。每逢传统节日,到处弥漫着浓浓的羊膻味。在云南,羊汤锅不仅在集市上卖,有的还挑到乡下去卖。
牛羊是云南常见的草食动物,牛用来耕田犁地,是农家最值钱的家当,云南人爱牛,除了病死或摔伤的牛外,云南人很少宰牛。云南人爱吃羊肉,可杀一只羊煮成羊汤锅,一家人几天又吃不完,又不能像猪肉那样可以腌制风干,挂成腊肉,于是常常是几户人家邀约杀一只,蒸煮后掰着手指算账。
我从小放过羊,穿过羊皮褂,拾过羊粪,当然也吃过不少羊肉,如今虽离开故乡30多年,可我骨子里似乎还有一股浓浓的羊膻味总是让岁月无法漂洗干净。有时思念故乡时就会想起羊肉,于是去农贸市场买上两三斤回家,模仿做成记忆中故乡的羊汤锅,可始终没有故乡的那个味道。偶尔回到故乡,见到黄昏放牧归来咩咩叫着涌进村庄的黑山羊群,犹如见到童年朝夕相处的小伙伴一样亲切。“故乡”这个词,在我的心里已是羊汤锅里熬煮不化的骨头,那么余味绵长,那么耐啃。
去年回到故乡时,儿时朋友说他在小镇上开的乡巴佬羊汤锅因拆迁搬到新的目的地重新开业,他把我和另外几个儿时伙伴邀约在一起,煮了一大锅羊汤锅,大伙儿久久地沉浸在羊膻味弥漫的气氛中,把几十年的往事掺进酒里,都不知喝了多少杯,直到一醉方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