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绍义
(贵州省地矿局第二工程勘察院 贵州 遵义 563000)
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利用问题研究
陈绍义
(贵州省地矿局第二工程勘察院贵州遵义563000)
就近几年我国地质灾害发生现状来看,结合我国地质环境进行分析。提出了地质灾害发生的原因、特点、现状以及与地质环境之间的关系等。阐述了如何利用地质环境的特点进行地质灾害的防治。笔者认为,对地质灾害进行防治需要建立相应的防治的体系,以及灾后的应对体系等,从而有效的将地质灾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危害降到最低。
地质灾害防治;环境利用;地质环境
当前,我国地质灾害形式十分严重,因此需要加强对其的防治工作。这就需要相关工作人员从实际出发,对地质灾害发生的规律全面掌握,并对地质灾害的发生进行准确预测,并针对预测结果制定出详细周密的防治和整顿计划,从而将地质灾害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
1.1地质灾害频发的主要原因
近几年,全球变暖,冰川融化,导致各地地质灾害频发。这些地址灾害的发生严重影响了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1]。除了地球上板块的运动外,增加地质灾害发生频率的原因还有人们对环境的破坏。人们对资源的过度开采,导致地球压力增大造成地球上地质条件发生了变化。
1.2地质灾害的特点
有关人士对近几年地质灾害发生的情况进行研究和分析,发现我国发生的地质灾害主要表现为:其具有一定的隐蔽性、突发性以及较大的破坏性。当地地质灾害发生前,人们往往难以察觉,致使灾害发生时措手不及。在这种情况下,大量建筑物、农田、水利工程以及公路被毁,同时还造成了严重的人员伤亡。我国地质灾害的这些特点使得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十分困难。因此对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进行深入研究迫在眉睫。
1.3我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现状
在我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已经有了很大的进展。我国相关部门在进行地质灾害防治时,能够做到严密部署。相关工作人员可以积极进行灾后抗战,相关领导能够深入灾区进行全程指导,从而将灾害带来的影响降到最低。我国建立了健全的应急支撑体系,开展应急工作时反映十分迅速,并结合实际情况出台了很多应付灾害的相关条例,从而稳步迅速的进行防治工作。进行灾害预警时,具有较高的效率,预案启动坚决,从而有效的减少灾害带来的损失,有效的降低了人员伤亡率。相关部门开展相应的防患防治工作,我国已经充分认识到进行灾害预防的重要性,在资金安排上表现的十分突出,并给予技术支持,从根本上加大灾害防治力度。
1.4地质环境
当今人类所处的地质环境是最近一次造山运动以及最近一次冰期后所形成的。地质环境还不是封闭的环境,地质环境正与周围的水圈、大气圈甚至生物圈之间进行着不断的物质以及能量上的交换[2]。与此同时,地球表面各种因素的存在也会为地质环境带来一定的影响。从以上内容可以看出,地质环境正处于不断变化阶段,这种变化的存在对各个圈层的发展也有着一定的影响。地质环境的变换可以被分为缓变或渐变、然后渐变又可能发展成突变或者灾变,再循环到下一阶段的渐变,因此我们可以看出地址环境的变化具有一定的周期性。不同的地区,在一个周期内发生一次渐变到突变的过程,这就导致地址环境遭到破坏,从而产生地质灾害。这就是地质环境的地带性以及地质环境的准周期性。图1为我国自然环境脆弱地区分布图。
图1 我国自然环境脆弱地区分布图
2.1地质灾害与地质环境之间的关系
地址环境是人类活动以及地球自身板块运动相互作用而产生的一种结果。地址环境进行不断的变换,在变换过程中可能会导致一定的地质灾害发生,特别是近几年,我国地质环境变化速度较快,加上人类对自然的破坏,造成地质环境变化速度加快,从而致使地质灾害频发。地质灾害的发生一定是在地质环境中的,其不可能与地质环境相脱离。地质灾害发生的主要原因是地形、地貌以及地质构造的形成,这些因素的相互作用以及产生的变化,成为地质灾害发生的诱导性因素。
2.2地质灾害影响地质环境质量的优劣
站在环境学的角度看,环境质量一般指的是:在一定的环境中,环境的总体或者某些要素对于包括人类在内的生物的繁衍的适应程度以及社会经济发展的适应程度。那么,如果地质环境发生的改变不能满足地质环境自身适应能力,这时,就会发生一定的地质灾害。地质灾害会为人类以及各种生物带来不同程度的危险,从其危险程度看,发生地质灾害会为人类社会带来不可预知的损失。我国幅员辽阔,地质条件多样化,气候因素繁多。在我国,每年因为地质灾害带来的损失高达上百亿[3]。总的来说,地质灾害带来的损失主要变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造成人员伤亡和巨大的财产损失;对整个人类社会环境保护的发展带来巨大破坏。从地质环境保护的角度分析,地质灾害的产生和发展直接反应了,地质环境的优劣程度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的影响程度。产生的地质灾害越严重,其发展速度越快,造成的危险程度就越高,对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的影响就越大。
3.1建立调查区划体系
进行地质灾害调查主要是为了进行地质灾害评价体系的建立,主要是将地质灾害发生的地质环境条件进行调查并对地质灾害存在的危险性进行评价,对地质灾害引发的风险进行划分,从而确定地质灾害的隐患点位置。图2为地质灾害评估流程图。
图2 地质灾害评估流程图
3.2建立监测预警体系
地质灾害监测预警主要包括技术以及行政两个方面内容,其作用是为了防灾减灾。建立良好的地质灾害预警系统,可以在地质灾害发生之前做出预兆,从而相关人员按照不同的地质灾害预警情况,及时制定的灾害预防方案,从而减少在灾害为人类社会带来危害程度。
3.3建立搬迁治理工程体系
相关部门根据地质灾害的调查结果,对危险性较大,产生危害较大的地质灾害隐患点进行确认。经过地质侦查后的评价,可以采用搬迁避让或者一定的工程治理措施,从而将地质灾害带来的危险降到最低。如果条件允许,治理过程中,可以与灾后重建以及土地治理相结合,从而实现防灾减灾双重目的。
3.4科学技术研究支撑体系
对地质灾害防治技术进行充分研究,将一些重大地质灾害作为典型案例进行充分研究和分析,分析出其发生原因、灾前表现等。对地质灾害风险区、防控方法以及检测预警等进行分析和研究,从而建立应急模拟体系。
4.1区域地质环境利用评价
站在公益性、基础性以及服务性的角度设立研究目标。此目标应为追求地质环境的安全以及灾害风险的可接受程度。将开展不同程度的调查评价作为主要工作任务。其中包括大工程区以及人类聚集密集的地区,同时还包括搬迁避让区域的地质环境各个要素之间的变化。对地质环境的质量、容量以及地震、气象和人为活动等众多因素带来的影响进行评价。
4.2工程地质环境安全评价
因为我国正在进行一系列的大工程建设,其中包括隧道、水利工程、修建矿山等。这些大工程均需要对地质环境进行详细勘测并根据调查结果进行合理的安排。结合分析结果,对建筑进行规划和设计才能保证工程的安全性,从而减少意外事故的发生频率。进行地质环境的评价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查看,例如土壤、断层情况、岩石类型等。对这些因素进行有效分析,可以保证施工顺利安全的进行。
总而言之,进行地质灾害的防治,就需要建立完善的灾害防治体系,从而有效的对地质灾害做出准确预警,从而将灾害带来的损失降到最低。相关人员要对地质环境进行详细分析和研究,充分利用地质环境的特点,对地质灾害进行有效防治。
[1]韦仕川,栾乔林,黄朝明,谷秀兰.地质灾害防治的土地利用规划软措施研究综述及展望[J].自然灾害学报,2014,03:159~165.
[2]肖进.川东地区煤矿主要地质环境问题及其防治措施研究[J].煤炭技术,2012,01:162~164.
[3]李鑫,叶敏.地质灾害防治中地质环境的利用研究[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5,06:169.
P694
A
1673-0038(2015)44-0192-02
2015-1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