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记者 郑瑶瑶
一
10月底的温州,正好是气候最宜人的时候,一件短袖或者再披上一件外套,都能让人神清气爽,无比舒坦。
清晨8点多,钟维标开着自己的车,沿着蜿蜒的山路往平阳山里头去。车窗外面,满山的林木苍翠,高耸在明澈的蓝天之下,偶尔有老旧的民居略过,熟悉的景象将钟维标的思绪拉回到二十多年前。
那时的他已经在山里当了十几年乡村教师。这是个贫困山村,平常人家的孩子大多交不起学费,钟维标要拿出工资的一半来给学生垫付学费。
那天,冬天还未远去,他赶了整整半天的山路去一名缺课学生家里做家访,直到天黑才等到家长回来。一问才知,原来他们采茶去了。
“现在这时候也有茶?”
“有啊,喏,就是这个乌牛早,价钱可高了,一斤鲜叶能卖到三十多块钱。”
钟维标一下子听愣了,即使他端着教师这个铁饭碗,一个月也只挣得几十块钱的工资。回去琢磨了几天,钟维标还是按捺不住又跑到这学生家里取经—他要“弃教从茶”了。
1992年,钟维标揣着2万多块钱,找了7个当地农民,承包了30来亩地做起了茶。到1997年,钟维标的茶事业已经能给他带来3万元的净利润。在那个年代,这数字对于大多数山里人来说,无异于天文数字。
如今,钟维标已经将茶园发展到了300多亩,并与当地农民进行承包合作,茶叶年产量能够达到1000多斤。现在他的重心是做平阳黄汤。这是温州的历史名茶,曾经中断了,钟维标通过寻访及不断的尝试又将它做了出来,一斤能卖到2000多元。
离茶园基地不远的山腰处,钟维标建了一个加工厂,一条最新研发的黄茶生产流水线正被搬入工厂。钟维标坚信,温州做黄茶才能形成自己的特色,才会有出路。
与此同时,离平阳100多公里的雁荡山能仁村,林义春正绕过自家的小民宿,赶往山上开工。脚下这条水泥路崭新平整,从山脚一路通向山上茶园,是能仁村的主干道。而这条便利整个村子的主干道是林义春主修的,断断续续修了16年,“有钱了就修一点,钱没了就停一停”。至今,林义春在这条路上已经花了24万,这还不算上他在微信上发起的捐款数。
远远地,他就看到自家茶园基地旁边两匹棕色瘦马,背上驮着地砖,旁边,几名水泥工正在铺路。经过新修的凉亭时,一名骑着电瓶车的当地村民在林义春身边停下,用雁荡话跟他说,看到几个村民参与建好的凉亭,原先不愿意参与的某某现在也想要参与了。嵌在山路边的这些凉亭,是林义春建造来供村民歇脚的,当然,从水泥路到凉亭,也是林义春茶旅游版图的一部分。也许是农业的特性使然,在发展茶业的过程中,必然会带动当地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劳动力就业。在林义春的茶事业宏图里,考虑更多的是农民,他要将整个能仁村打造成茶村。“农民很苦的。”林义春动情地说,“我父母以前就是茶农,我看到他们辛辛苦苦做的茶竟然就卖那么点钱,很心痛。”父亲的辛苦和受到的不公平待遇深深刺痛了林义春,所以他在做茶之初就立志要善待农民,让他们也过上好日子。
在林义春的事业发展得如火如荼之际,当地农民也因此受了不少恩惠,获得了不错的收入。“和我合作的一对年迈夫妻,一年都有3万以上的收入。”
和绝大多数地方一样,温州的茶业发展带动了山区贫困农民发家致富,像乐清、苍南等很多地方,发展茶业为新农村建设增添了不少助力。浙江鹅峰农业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何继忠认为,茶业的发展还有很好的社会效应。“茶业还为农村里五六十岁的劳动力提供了二次就业的机会。在我们这,一个人每月能领3600-3700元的工资。拿着这样的工资回家,家人也开心,家庭就和谐。这可为社会和谐做了很大的贡献。”看似玩笑的话语,细细想来,不正是这理吗?
二
而与接壤的福建几个茶叶县市,甚至邻市丽水不同的是,温州茶业规模很小。到2014年,温州全市的茶园总面积为23.1万亩,茶叶总产量5700吨,总产值8.7亿元。在工业温州,茶业收入在整个财政收入中的占比实在微乎其微。
尽管如此,茶业还是得到了温州上下的充分重视。
由于群山连绵、丘陵起伏的独特地形和亚热带南亚区沿海温暖湿润型气候,温州的茶来得比其他地方都要早。每年2月中旬,乌牛早茶就开采上市了。到2月下旬至3月上旬,全市茶叶就进入了全面开采阶段,春茶开采期比省内的杭州、绍兴等重点茶区足足提早了一个月,是全国著名早茶产区,被列为浙南早茶优势产业带。抓住“早茶”优势,温州相继选育出了平阳特早、黄叶早、清明早、智仁早等地方特早生茶树品种,大力打造浙江早茶强市。
在早茶强市的打造中,泰顺无疑扮演着不可替代的重要角色。作为国家级生态示范县,泰顺境内“九山半水半分田”,由于地处偏僻山区,交通区位相对落后,发展基础薄弱,农业是泰顺的支柱产业,其中经济效益高的茶业,自然成为了泰顺的主导产业。
“我们依托生态和资源优势,把茶产业作为效益农业、绿色生态农业的支柱产业来培育,以优化品种、品质、品牌为重点,把‘三杯香’品牌确定为全县茶叶主导品牌,成立了茶叶品牌管理委员会,出台了《关于加强泰顺县茶叶品牌管理实施意见》,集中力量推进品牌整合。”泰顺县茶特局副局长刘海滨说。
泰顺每年投入500万用于茶产业发展,对于一个经济落后县来说,这样的支持力度可谓惊人。当前,泰顺正在着手选育本县良种,为日后的发展做准备;积极推广绿色防控,逐步停止农药使用;推广机械化采摘和清洁化生产;并提出在示范小学每周引进1-2节茶文化课程,普及茶文化知识……
温州正在大力推广机械化采摘
一个茶业,支撑起了全县36.5万人的生活。在这里,茶业发展的道路还很漫长。刘海滨已经快到退休年纪,而茶事这么多,他忙得根本停不下来,连国庆都没有休息过,双休日也在加班。
除了茶叶生产,怎么将茶叶品牌打出去也是温州在思考的问题。温州早茶节和浙江省绿茶博览会对于温州茶界来说,是每年的盛事。温州早茶节,至今已成功举办了十三届,它通过早茶论坛、名优早茶评比、茶企引智结对、茶人擂台赛、敬老茶会、茶旅游等活动,宣传温州早茶。而浙江省绿茶博览会,让温州早茶得以在省内外、国内外得到推广。
三
“茶业虽然利润不高,但比较稳。”无论走到哪里,总会有企业家这么跟你说。
凭借敏锐的商业嗅觉、敢闯敢拼的韧劲以及吃苦耐劳的精神,温州人将生意做到了世界各个角落,被称为“东方犹太人”。相比于温州人深耕的一些净利润动辄数倍甚至数十倍的行业,茶业的利润确实薄。
何继忠的浙江鹅峰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是省、市、县农业龙头企业,也是温州最大的茶叶出口公司。今年,何继忠对厂房进行了升级,茶叶生产规模大大提高,到10月底,公司的产值已经达到了8000多万,相较于去年的5000多万,有了质的提升。而在这不断攀高的数字里,“净利润能有1%就很不错了”。
在一群收益动辄数十倍的生意人周围,如何能潜心守着这净利润不足1%的茶业呢?
“07、08年房地产很火爆的时候,朋友都跟我说,别做茶了,去做房地产吧,效益高多了。”
吴文彬原是泰顺茶厂的厂长,因为茶厂经济转轨歇业后,自己出来单干,之后成立了浙江四贤茶业有限公司,从单一的眉茶出口做到了如今多茶类共同发展,并成功开拓了国内市场。做茶辛苦,利润又薄,身边不少朋友都劝吴文彬转个赚钱的行当。“做茶叶生意的人都不太想转行,茶业虽然利润低,但胜在稳。”吴文彬说,“收益大的生意风险也大,一些形势大好的行业可能说倒就倒了,但传统茶业从未被丢弃过。”
而舍不得茶业,还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放不下种茶做茶的农民。四贤茶业联结了6500亩基地茶园和1700户农户(其中低保户102户),给他们送农药,指导他们按规范做茶。市场形势不好的时候,吴文彬还会以保护价的形式收购茶农的茶叶,确保他们的收益。
“企业如果都走高端路线,只采春茶,不采夏秋茶,那农民要怎么办?”当下,吴文彬正寻思着做边贸茶,将夏秋茶利用起来,也给农民增加些收入。
“我们不能倒,不然后面跟着我们的那么多农民怎么办?”94年随着大流下海,如今已57岁的何继忠也算事业有成,但仍事事亲力亲为。“脑袋就像电脑一样,时时都在转,晚上想到什么,第二天就马上去做了。”“我们不能亏,亏本要对不起很多人的。”公司股东、员工、合作伙伴……都是何继忠经营的责任所在。为了经营好这家公司,何继忠让儿子卖掉了在北京的房子,回来接棒做茶。
正如温州很多民营企业,家族式经营也是这些茶叶企业家的首选。在这里,传承在茶与两代人之间悄无声息地进行着。
四
“温州人做茶叶生意比福建人差多了。”眼前的谢细和俨然一个精明的商人,说话利索,精打细算。13岁开始做茶,93年在杭州开了一家10多平方米的茶叶店,那时每年能卖1000多吨茶。两年前,谢细和曾打算在浙江省内开出20家直营店,这计划在现实中打了水漂。“茶业难做。”说到这里,谢细和皱起了眉头。
时下热门的淘宝和微商谢细和都在做,但由于人力和财力有限,他怕配套做不起来,正在挣扎要不要继续做下去。之前,他还花20万元推出了一款火车上专用的茶包,最后因为储存问题没解决而搁置了。下一步,他打算推出针对年轻群体的茶,还准备在茶园基地发展旅游观光。回到现实,瞄一眼钱袋子,谢细和又回归了谨慎:没资金,一步一步走吧。
温州的特色早茶
“在茶叶这一块,福建人真的太会做生意了,大红袍、武夷岩茶、福鼎白茶……哪一个不是市场口碑双收的?而温州人没做好茶叶这一块。”言语间,透露着些许失望,些许不甘。
这种情绪,几乎能在每一个温州茶叶企业家身上找到。最会做生意的温州人,为什么就做不好茶叶这门生意?
“茶业毕竟是农业,牵涉太广,是需要政府更多的支持的。”吴文彬最近正准备租用一块荒废的山地来发展茶园基地,却因为租金成本太高而停滞不前。“要是政府能在这些方面出台一些具体的扶持政策,那我们的发展也会容易许多。”
“茶业作为农业的重要部分,又兼具文化、经济、社会效益,温州农业局这边其实是很重视的。”温州茶文化研究会夏雪洁告诉记者。而经济地位决定资源分配,温州的小茶业显然无法像其他茶叶大市那样得到那么大的扶持力度。那么,扶持力度应该多大?具体应该如何扶持?无论是政府还是茶企茶农,现在都还在摸索当中。
而温州茶品牌的影响力不足,也是制约茶业发展的关键。借鉴如今成功的茶品牌经验,抱团看似是最好的办法。而这一点,在温州实施起来似乎要困难许多。
“每次我们几个聚在一起讨论‘三杯香’未来的发展,都觉得应该抱团。但思想统一不起来。”说到这里,谢细和显得有些无奈。温商大多有着单打独斗的魄力,想到就会马上去做,一个人就能闯出一片天地。泰顺全县有100多家茶叶企业,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意经,要把这些经商头脑活络的人绑在一起发展,确实有些“强人所难”。
既然组团出击停滞不前,那温州茶产业的出入在哪?不少人都坚信温州茶业应该走“小而美”路线。“小”是做到了,如何变“美”,提高温州茶品牌的影响力呢?
走访了温州几个主要产茶县区,每一个做茶的人都坚定地向我们传达着这样一个讯息:哪怕再困难,也要将茶做下去。他们也在为此做着各种积极的尝试:休闲茶游、茶与红木等产业的跨界合作……
早茶的优势,再加上一群敢为天下者先的茶人,温州的茶产业里似乎蕴藏着一股巨大的能量。当他们找到掌握这股能量的方法,温州的小茶业或许就能迎来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