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洋
高校扶贫在文化、技术等方面具有优势,做好高校扶贫工作,不仅可以对帮扶村提供文化支持和物质扶持,而且可以在促进农村基层党建中体现高校的产学研价值。大连海洋大学选派骨干组成驻村工作队,以“精准扶贫”为目标,以“一切为了发展,一切为了农民”为理念,紧紧依靠农村基层党组织,做到“出实策、鼓实劲、办实事,不图虚名,不务虚功”,努力把高校扶贫工作真正落到实处。
大连海洋大学承担朝阳县北四家子乡唐杖子村扶贫任务。学校专门成立以党委书记为组长、分管副校长为副组长的扶贫工作领导小组,下设扶贫工作办公室,于2014年8月向定点帮扶村派出驻村工作队。驻村工作队到唐杖子村后,积极开展工作,先后多次与村“两委”班子成员、党员代表和部分农民群众座谈,了解实际情况,掌握第一手资料。经过走访调查发现,唐杖子村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村党组织战斗力不强、党员先锋模范带头作用发挥不到位;基层阵地建设亟须解决,办公活动场所亟待建设;致富能手发掘力度不大;村内资源丰富,但宣传力度不够;村集体经济开发力度不足。根据了解和掌握的情况,工作队确定了帮扶工作规划,落实了扶贫专项资金。
一是切实加强了村“两委”班子和村级阵地建设。学校投资5.3万元征地2亩,用于村部建设,规划建成建筑面积200平方米、党员活动室面积80平方米、总投资30.37万元的办公活动一体化场所,以彻底解决唐杖子村多年没有办公活动场所的难题。二是大力推进村集体经济发展。学校与唐杖子村共同出资,成立“唐海农产品销售有限公司”,引导农户大力发展果业生产和杂粮谷物种植,按绿色农产品生产标准统一管理,控制生产规模,打通销售渠道。春季新栽苹果树、水蜜桃树400余亩,谷子200亩,秋后按订单直销方式销往大连,可增加并稳定农民收入,扩大村集体收入,解决百姓创业资金短缺的问题,提高唐杖子村的自主造血功能。推进八盘沟国家传统村落保护和乡村旅游开发,投资5万元用于村落地形测绘,协调沈阳建筑大学免费为八盘沟传统村落制定科学保护规划。协调市、县发改局为八盘沟农田解决灌溉设施,联系绥中农业部门,结合旅游开发试种油菜30亩。在油菜花开花期,前来摄影、采风、观光的游客络绎不绝,为下一步村落保护及适度旅游开发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三是建立实习、支农基地。驻村工作队在校党委支持下,在唐杖子村成立“大连海洋大学实习、支农基地”,发挥全校师生的力量,开展“多层次,广角度”的技术扶贫、智力扶贫、支教扶贫和文化扶贫项目,组织在校职工捐款3万多元,为唐杖子村困难群众解决生产和生活难题。四是建章立制、严守纪律。工作队坚持每月驻村时间不少于20天,每月至少到唐杖子村8个自然组走访调研1次,翔实记录民情日记。每周与村“两委”班子成员进行沟通,召开碰头会,督促各项扶贫工作的落实。每个月向派出单位和所在乡党委汇报工作情况,撰写月工作报告。按时参加培训座谈,主动联系其他驻村工作队,交流经验方法。
驻村工作队在工作中了解到,唐杖子村经济滞后,除了自然的、历史的、客观的因素外,还有班子、队伍、人的问题,更有观念、信心、能力的问题。工作队感到,农村基层党组织是扶贫第一线的核心力量,基层党组织软弱涣散是直接影响地区发展的关键因素。高校作为扶贫攻坚的重要力量,必须承担起更多的责任和使命。学校党委与驻村工作队经过多次沟通,明确了学校发挥自身人才优势、技术优势,提高农村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干部队伍建设水平,提升学校扶贫工作层次的思想和举措。搭建远程教育平台,通过建立长效的教育扶贫网络,开展全方位、多层次的教育培训,提高基层党员干部个人素质、技术水平,进而解决农村自身造血难的问题。利用高校的媒介作用,充分发挥校友会的优势,整合资源,发掘培育特色产业,建立长效合作机制,用合作共建的成果回报社会的同时反哺高校,促进良性发展。推进以村务监督为重点的乡村治理机制,健全完善听取民意、集中民智、凝聚共识的民主决策机制、民主监督机制,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在扶贫工作中组织群众选择项目、动员群众参与工程服务监督的作用,让党组织真正站到扶贫工作的最前沿。(作者系大连海洋大学驻村工作队队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