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铁外交”的地缘政治学解读

2015-12-29 09:01郭学堂
社会科学 2015年6期
关键词:外交高铁政治

摘要:虽然“高铁”作为国家地理空间要素在新时期的地缘政治思维中并未受到重视,但“高铁外交”作为中国地缘战略的重要推动手段,已经受到国内外的极大关注。“地球是平的”观念在削弱传统地缘政治观的同时,也正在促使人们形成新的地缘政治思维。“高铁外交”是建立在世界经济相互依存的基础之上,这和传统地缘政治对国际政治经济态势的判断截然相反。通过高铁推动区域经济合作和一体化本身就是一种地缘政治思维,也是一种地缘政治的外交行动。“高铁外交”伴随“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在未来可见的时期内大有作为。

关键词:高铁外交;地缘政治;一带一路

中图分类号:D81;D8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257-5833(2015) 06-0017-07

作者简介:郭学堂,上海对外经贸大学教授、法学院副院长、国际战略与政策分析研究所所长 (上海201620)

近年来,随着中国政府“一带一路”战略的推出和实施,“高铁外交”一时成为国内外媒体和世界各国政府关注的焦点。在很多人看来,“高铁外交”是中国企业“走出去”的重要举措,对国家发展具有巨大的经济效益,更能对外产生巨大科技和文化影响力,同时,“高铁外交”也使大国经济利益竞争更趋激烈,中国威胁论更有了现实依据。那么,该如何看待“高铁外交”的政治经济和战略意义?本文结合当前国际政治经济格局和大国博弈的新情况,着眼于中国国际战略的调整尺度,对“高铁外交”进行地缘政治学解读,以期发现中国地缘政治环境的变化和“高铁外交”的现实意义。

一、高铁与地缘政治学理论

高铁一词已经家喻户晓,但其概念其实很专业。根据国际铁道联盟(UIC)的定义,高速铁路(简称高铁)是指通过改造原有线路(直线化、轨距标准化),使最高营运速率达到不小于每小时200公里,或者专门修建新的“高速新线”,使营运速率达到每小时至少250公里的铁路系统。高速铁路除了列车在营运达到一定速度标准外,车辆、路轨、操作都需要配合提升①。按照2014年1月1日起中国实施的《铁路安全管理条例》(国务院令第639号)规定,高速铁路(高铁)是指设计开行时速250公里以上(含预留),并且初期运营时速200公里以上的客运列车专线铁路。

收稿日期:2015-04-15

①参见国际铁道联盟(UIC)官方网站www.UIC.org。

曾几何时,铁路在很多国家都是人们日常生活中青睐的客货两用运载工具,但是,随着航运航空技术的进步、公路网和汽车业的迅猛发展,以及国际贸易的兴旺发达,飞机、轮船、汽车作为新的满足不同需求的运载工具在世界上也得到普及。在全球化高速发展的今天,运输时间的相对缩短和地理空间的相对缩小,的确使不少人开始思考地缘政治的现实价值是否还继续存在,因此有学者开始声称“地球是平的”也就不足为奇!与现在时髦的“能源地缘政治”关键词相比,“铁路”这一在一百年前还被地缘政治学家广为关注的关键词,似乎早已淡出了地缘政治学研究者的思维。

然而,高铁技术一旦突破瓶颈,其速度快、运载量大和安全性好等优势就很快凸显出来。尽管高铁缩短了人类交往的时间和空间,地理已经不再是自然界带来的障碍,但对于广袤的欧亚大陆来说,高铁的机动性对于国家力量的运用和远距离投射却在更新人们对传统地缘政治学的再认识。

有必要指出的是,在国际政治理论中,地缘政治学一般被看作是研判全球和战略层面的国际政治现实的最具影响力的理论。因此,在有关地缘政治学理论的介绍、评价和研究中,无论是陆权论、海权论、边缘地带论还是其他派生理论,人们在一般情况下也更多关注地理空间与国家力量关系的分析,对主流学派的名言警句也朗朗上口①。但是,关于这些理论提出的时代背景的探究,尤其是科学技术进步对地理空间观念的冲击,才更接近不同地缘政治理论提出的本源和外在动力。所谓“旧瓶装新酒”,高铁就是新时期战略家和政治家思索传统地缘政治的一把新钥匙。

在111年前,被后人誉为“英国地理学界的老祖宗”②的哈尔福德·麦金德对铁路作用的认识已经超越了对开展国际贸易的传统思维,即陆权与海权之间存在着铁路这一地理空间纽带,他在英国皇家地理学会宣读著名的论文《历史的地理枢纽》时说,“铁路的作用主要是远洋贸易的供应者,但是现在横贯大陆的铁路改变了陆上强国的状况;铁路在任何地方都没有像在闭塞的欧亚心脏地带,像在没有木材或者得不到石块修筑公路的广大地区内所发挥的这种效果。铁路在草原上创造了更加伟大的奇迹,因为它直接代替了马和骆驼的机动性;发展公路的阶段在这里被省掉了”,因此,他认为,“在商业方面,……海洋运输虽然比较便宜,但通常要包括四次装卸货物的工序(工厂、进出口码头和内陆仓库);而陆上的铁路货车可以直接从输出的工厂开到输入的仓库。因此,边缘地区的远洋贸易就趋向于在大陆周围形成一个渗透带”③。麦金德特别强调铁路对枢纽地带的作用,“欧亚大陆上那一片广大的、船舶不能到达、但在古代却任凭骑马牧民纵横驰骋而今天又即将布满铁路的地区,不是世界政治中的一个枢纽区域吗?那里从古到今一直拥有适合一种具有深远影响而又局部性质的军事和经济理论的机动性的各种条件”④。他大胆预言,在20世纪结束以前,“整个亚洲将会布满了铁路”⑤。

尽管麦金德的预言在欧亚大陆的边缘地区取得了成功,但在土地贫瘠、人烟稀少而气候恶劣的心脏地带,铁路却未能从根本上改变欧亚大陆的地缘政治态势。那些批评麦金德理论的人指出,“麦金德提及的那些铁路从没有建设过,枢纽地带的广袤地区处于孤立状态,恶劣的气候也限制了农业生产”。尽管在1904年后,俄罗斯帝国一直在开发里海、乌拉尔和西伯利亚地区的资源,自1928年开始的斯大林五年发展计划,也在伏尔加河河谷、乌克兰、里海、乌拉尔和西伯利亚地区进行了巨额投资。但是,“苏联解体后,由于国家停止了补贴,大部分重工业领域的投

①陆权论代表人物麦金德提出的“谁统治东欧,谁就控制了心脏地带;谁统治心脏地带,谁就控制了世界岛;谁统治世 界岛,谁就控制了全世界”。海权论代表人物马汉提出的“谁能控制海洋,谁就能成为世界强国,而控制海洋的关键 在于对世界重要海道和海峡的控制”。边缘地带论代表人物斯皮克曼提出的“谁控制边缘地带,谁就统治欧亚;谁统 治欧亚,谁就控制世界的命运”。这些具有全球战略思想的地缘政治名言警句都为人们所熟知。

②[美]普雷斯顿·詹姆斯:《地理学思想史》,李旭旦译,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第243页。

③④⑤[英:哈·麦金德:《历史的地理枢纽》,林尔蔚、陈江译,商务印书馆1985年版,第59、60、60页。

资没能继续下去”①。没有铁路,农产品运不出,工业品运不进,贸易不可以进行。“要想富先修路”这一具有先哲贸易思想的新口号,通过古丝绸之路,在欧亚大陆的心脏地带开过花朵,但却在边缘地带地区扎根并结果。

现在到了重新认识铁路地缘政治作用的时候了。中国学者林利民在谈到“环球高铁”建设时说,“地缘政治史表明,科技进步和交通运输革命迟早会引起地缘政治革命,包括引起地缘政治版图的变迁及人们地缘政治思维的变化。打造环球高铁在引发全球运输革命的同时,也将产生巨大的地缘政治冲击波,改变世界地缘政治版图及人们的地缘政治观念和行为模式”②。事实上,在高铁时代,任何一个有相对地理空间的国家都不能忽视高铁的地缘政治特点:一方面使地球开始“变得平坦”,另一方面使心脏地带开始“跳动”。

有意思的是,美国学者罗伯特·卡普兰坚称“地球不是平的”,这种观点仍然没有跳出传统的地缘政治思维,未能看到地理空间内的运载工具的进步对大国关系的影响,因此也只能得出地缘战争不可避免、以及大国冲突无法回避和难以摆脱地理宿命的残酷结论③。实际上,高铁作为军事资源运输工具的作用已经因为各类军机的出现而大大减弱,与之相反,其推动经济交往的运输作用却在上升。林利民甚至认为,“打造环球高铁将有助于促进各大陆腹地不发达地区的经济增长,改变全球经济的空间布局和经济活动方式及流向,扩大世界市场,促进世界经济增长,尤其将不断挤占海运的货物运输‘蛋糕,削弱海运几百年来所享有的独占优势及世界经济对海运和海洋的高度依赖,深刻改变全球经济及地缘政治布局沿海岸线‘一头沉局面,并在高铁沿线形成新的内陆集镇和人口中心,直接扩大全球地缘政治活动的地理空间”④。还应值得注意的是,与早期通过铁路运输军队和军事物资的情况大不相同的是,高铁运输的更多是贸易产品和旅客。因此有评论说,中国高铁不仅“正在改变中国人对时间和空间的观念,并影响着未来中国的经济地理和政治版图”,而且这种“走出去”的战略举动,也让人们看到“中国在利用手中掌握的核心技术和资源,撬动地缘政治版图”⑤。

尽管高铁自身速度快,但却逃不出国际关系现实主义理论强调的主权国家的控制。世界仍然是由不同的主权国家所构成,这一国际政治的现实也赋予了高铁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推动大国地缘政治和地缘经济竞争的禀赋。与其说大国冲突不能摆脱地理宿命,不如说大国竞争不能摆脱铁路地理的宿命。

二、“高铁外交”与国际竞争

2013年以来,随着中国领导人密集出访欧亚非国家,中国的“高铁外交”风生水起,在国内外都引起了极大的关注。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世界政治所副所长陈向阳称,中国政府领导人“推广中国高铁技术,体现中国将高铁合作提升至国家战略层面,高铁已成为塑造中国大国形象的外交名片”。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所长曲星表示,“高铁是中国制造从劳动密集型到技术密集型转变的缩影,反映了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的成就”⑥。实际上,在大国力量发生历史性转变之际,借助“一带一路”战略的推进行动,通过“高铁外交”推动国内经济发展本身就是中国高铁技术发展带来的又一“红利”。“高铁外交”已经远远不是纯粹对外经济合作,其战略

①Brian W.Blouet,“Halford Mackinder and the Pivot Heartland”,in Brian W.Blouet,ed,Global Ceostrategy: Mackinder and the Defence of the West,London &New York: Frank Cass,2005.p 10

②林利民:《中国建设“环球高铁”的前景》,《东方早报》2014年l1月25日。也可参见林利民《“环球高铁”建设前景及其地缘政治影响》,《现代国际关系》2014年5期。

③[美]罗伯特·卡普兰:《即将到来的地缘战争——无法回避的大国冲突及对地理宿命的抗争》,涵朴泽,广东人民出 版社2013年版。

④林利民:《中国建设“环球高铁”的前景》,《东方早报> 2014年11月25日。

⑤马亮:《中国高铁的政治意涵》,新加坡《联合早报》2014年7月28日。

⑥冯璐、黄安琪、张祎:《“高铁外交”——中国外交新名片》,新华网2013年10月16日,http://news.xinhuanet.c-o m/worid/2013-10/16/c_l17749209.htm。

意图绝不亚于十几年前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行动,这也引起了一些大国对中国发展持何态度的新一轮躁动。

当前,中国国内高铁总里程已经达到了1.6万公里,与世界各国分享这一“红利”符合中国的国家利益。与周边国家建立互联互通的高速铁路网,不仅可以推动双边贸易和人员往来,还可以改善中国在周边的形象,缓解周边国家对中国发展会带来“零和游戏”的疑虑。

中国的“高铁外交”早在2009年10月就已经开始了,当时中国与俄罗斯签署了发展高铁的备忘录,同年11月,中国铁道部与美国通用电气公司签署了合作备忘录。2011年7月,中国为土耳其承建的高铁机车设备运抵伊斯坦布尔,“高铁外交”取得象征意义的突破。在2012年,中国铁建公司牵头组成合包集团并获得了土耳其高铁项目二期工程全部两个标段,与此同时,中国与伊朗签署了价值22亿美元的铁路建设合同。2013年5月,李克强在访问印度时,中印双方同意加强铁路合作,包括重载运输和车站发展等。

2013年10月到2014年底,中国政府掀起了“高铁外交”的一个小高潮,李克强总理也因此被誉为是中国高铁“最高级别的推销员”。

2013年10月,参加东亚领导人系列会议的李克强总理对泰国进行正式访问,他表示中国拥有先进的高铁建设能力和丰富的管理经验,中泰两国加强铁路建设合作潜力巨大,并同意以泰国农产品大米抵消部分项目费用。同月,李克强总理在北京会见澳大利亚总督布赖斯时,提出澳大利亚已就建造国内第一条高铁进行研究,中国高铁具有优势,希望就此探讨开展合作。

一个月后,李克强密集出访,参加中国一中东欧国家领导人、上合组织成员国总理会议并访问罗马尼亚。在与罗马尼亚总理会晤期间,他决定帮助罗马尼亚修建高铁。同年12月,李克强总理在英国参加中英总理年度会晤时指出,中国在核电、高铁领域拥有安全的技术和较高的性价比,两国加强合作前景广阔,并可共同开发第三市场。

进入2014年,李克强总理的“高铁外交”更为密集。他在5月5日访问埃塞俄比亚时,表示要在非洲建立高铁研发中心,同时也将积极参与非洲公路、铁路、电信、电力等项目建设。他在第24届世界经济论坛非洲峰会上致辞时提出,中国愿无条件向非洲提供金融、人才和技术支持,帮助非洲建设高速铁路网络、高速公路网络、区域航空网络的基础设施“三大网络”。

李克强总理在2014年6月访英国时,双方讨论了中国参与英国连接伦敦与英格兰北部的2号高铁项目投资的可能性,并将该项计划写入《中英联合声明》。随后,李克强总理在会见美国议员代表团时表示,将推动高铁等先进技术装备走出去,并指出,中方愿积极参与美国交通设施升级换代。同月,李克强接待来访的津巴布韦总统时强调,中国积极支持在非洲国家首都和主要商业中心建设高铁的倡议,愿意帮助非洲推进工业化进程。值得注意的是,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同年7月访问拉美四同时也宣布,中国、秘鲁、巴西将合建两洋铁路,横跨南美大陆连接大西洋和太平洋,三国将就开展连接大西洋和太平洋的两洋铁路合作共同发表声明,有力助推了李克强总理的“高铁外交”。习近平主席同年9月访问印度,中印双方还签署了铁路合作备忘录和行动计划,印度表示愿意积极考虑与中方合建一条高速铁路。

2014年10月李克强在中俄总理第19次定期会晤期间,双方签署了“莫斯科一喀山”高铁发展合作备忘录,最终将“莫斯科一喀山”高铁延伸至北京。如果这条超过7000公里的高铁最终连通北京和莫斯科,从北京通过铁路前往莫斯科的时间将有望缩短四天。李克强在同月访问德国前夕,通过在德国《世界报》上发表署名文章强调,中方将积极考虑德国大众汽车提高在一汽大众合资企业中股份比例的请求,也希望德国允许资质好的中国企业竞标德国的高铁项目。11月20日,中国铁建与尼日利亚有关方面正式签署了尼日利亚沿海铁路项目的商务合同,合同总金额119.7亿美元,标志着中国对外工程承包史上单体合同金额最大的项目取得实质性进展。为了加强“高铁外交”,2014年12月底中国还宣布将两大铁路设备制造公司北车集团与南车集团进行合并,以打造强有力的国际高铁供应商。

李克强总理推销中国高铁可谓不遗余力,他对中国高铁优势的阐述被概况为“高铁三论”。一是“技术论”:技术先进、安全可靠;二是“价格论”:价格低,性价比高;三是“运营论”:运营经验丰富①。

从“高铁外交”的轨迹不难发现,原先东南亚和中亚国家等邻国作为主要推销高铁对象,现在已经发展到非洲、欧洲和拉美。结合正在启动的“一带一路”计划,“高铁行动”已经成为中国外交的一个重要内容。无论是建立区域性互联互通的高铁网以促进煤炭和铁矿石等能源资源的进口,还是扩大在周边和其他地区的经济影响力和软实力,“高铁外交”注定将成为中国深化国内经济改革和扩大对外投资的重要手段。

不过,“高铁外交”并非一帆风顺。到目前为止,中国获得的海外铁路合同大多是普通铁路和轻轨建设、以及地铁车辆、电力机车和普通动车组的出口,已建成的高铁包括从土耳其首都安卡拉至伊斯坦布尔高铁的二期工程,这段高铁总长158公里,设计时速250公里,已经竣工并投入使用。除此之外,不少项目的谈判进展缓慢甚至失败。其中一个著名的例子就是2014年l 1月墨西哥单方面撕毁中国铁建公司承接的高铁建设项目事件,该项目从墨西哥城至克雷塔罗州中心,全长210公里,设计时速为每小时300公里,合同金额达37.4亿美元。这次事件看似纯属墨西哥国内政治斗争所致,但人们很容易发现,墨西哥国内小气候与高铁建设国际争夺战的国际大气候是分不开的。

在有关高铁项目争夺战中,中国企业走到哪里,哪有就能发现竞争对手的身影。大国利益博弈已经若隐若现。比如,输出新干线系统被认为是日本经济增长的战略核心之一。2014年9月,日本国土交通大臣访问印度,主要任务是加大向印方推介日本新干线技术,力争早日拿下印度西部“艾哈迈达巴德一孟买”高铁线路的订单。印度总理莫迪在此前访问日本时,也呼吁日本企业加大对印度基础设施建设和高铁等领域的投资。在东南亚,尽管连接马来西亚首都吉隆坡和新加坡高铁项目还没有开始招标,但日本政府已经表达了想承接此项目的意愿,而竞争对手除了中国外,还有韩国、法国、德国、英国、西班牙的企业。对此,日本成立了“国际高速铁道协会”,由东日本、东海、西日本、九州四家铁路公司组成,旨在向海外宣传日本的高铁技术和设备,日本铁路制造商也参与其中。不少人对中俄高铁合作期望比较高,但中国企业还必须认真对待来自庞巴迪、阿尔斯通、西门子、通用电气、川崎重工等许多国际巨头的激烈竞争。

据据国内媒体报道,中国正在谋划跨国高铁大棋局,其中有:(1)“欧亚高铁”(从伦敦出发,经巴黎、柏林、华沙、基辅,过莫斯科后分成两支,一支进入哈萨克斯坦,另一支遥指远东的哈巴罗夫斯克,之后进入中国境内的满洲里);(2)“中亚高铁”(起点是乌鲁木齐,经由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土库曼斯坦、伊朗、土耳其等国家,最终到达德国);(3)“泛亚高铁”(从昆明出发,依次经由越南、柬埔寨、泰国、马来西亚,抵达新加坡);(4)“中俄加美高铁”(从中国东北出发向北,经西伯利亚抵达白令海峡,以修建隧道的方式穿过太平洋,抵达阿拉斯加,再从阿拉斯加去往加拿大,最终抵达美国)②。四条高铁线路除了“泛亚高铁”有中缅可能动工外,其他三条的境外段都在谈判,尤其是最后一条只是停留在专家学者层面。毋庸置疑,境外段受国家关系、恐怖主义、环境保护等因素制约的可能性很大。因此,在未能准确把握国际政治大气候的情况下高调规划全球高铁大棋局,尤其是只从技术层面而在政治经济上脱离实际的建设计划,对中国“高铁外交”未必是好事,这是令人担忧的事情。

三、“高铁外交”的地缘战略观在不少研究国际政治和大国关系的人看来,“高铁外交”带有明显的地缘政治思维,尽管如

①《李克强总理的“高铁外交”:全方位推销高铁有底气》,人民网2014年10月l5日2014/1015/c1004-2583 9691.html。

②《高铁大棋:泛亚高铁下月动工建设》,《京华时报》2014年5月8日。

此,这并不说明“高铁外交”不能摆脱传统的地缘政治观。

传统地缘政治学强调国家力量的地理空间分布以及地理要素的作用,它以全球战略高度思考国家的陆权、海权、空权,甚至天权;它是以主权国家力量之间的竞争和传统的结盟手段为主要行为特征,根本上未能跳出现实主义学派的桎梏。如麦金德在一百多年前所言,“任何一种新的力量取代俄罗斯对这片内陆地区的控制,都不会降低这一枢纽位置的意义。例如,假如中国被日本组织起来去推翻俄罗斯帝国,并征服它的领土的话,那时就会因为他们将面临海洋优势地位和把巨大的大陆资源加到一起,构成对世界自由威胁的黄祸”①。在他看来,大部分国土位于边缘地带的中国在日本强大时可能被利用进攻陆上强权,而且不言而喻,如果中国成为东方强国,也必然成为威胁“自由世界”的“黄祸”。其实,美国总统前国家安全顾问布热津斯基在《大棋局》一书中的“黑洞论”也是从“零和游戏”思维看到欧亚大陆力量平衡的②。

然而,麦金德并未预料到国际贸易和世界经济“双赢”规则对地缘政治传统现实主义思维的冲击。首先,“高铁外交”是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展开的。尽管我们强调“高铁外交”的地缘战略观,但也不否认“地球是平的”现象的存在。“高铁外交”是建立在世界经济相互依存的基础之上,这和传统地缘政治对国际政治经济态势的判断截然相反。“高铁外交”致力于中国经济结构的转型和优化,致力于中国和世界经济的融合和良性竞争,致力于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发展利益的共享。比如,在科学技术领域,其单向推动进步和双向推动合作与竞争的现象是同时存在的。在科学技术进入了“综合化发展阶段”,新技术革命既存在对高科技的发展带来的有形冲击,也存在潜在的无形变化。对国家战略的冲击表现为科技发展的动力源头和开发模式的转变;对经济体制的冲击,要求计划与市场相结合的体制;对经济结构的冲击,市场的全球化和竞争的国际化使各国唯有选择对外开放的模式才能真正参与国际竞争③。因此,推动区域经济合作和一体化本身就是一种地缘政治思维,也是一种地缘政治的外交行动。

其次,“高铁外交”和“一带一路”战略的推动目标是一致的。中国外交长期推动与周边国家的政治友好与经济合作,在加快推动中国与周边国家“互联互通”方面,高铁无疑是一个选择的主要媒介。当然,“高铁外交”不仅仅关注周边,如前所述,拉美、非洲和欧洲都在“高铁外交”的视野之内。“‘高铁外交是代表着特定铁路的具有经济战略和地缘战略意义的新概念。中国高铁将行驶在‘新丝绸之路上,将亚欧与中国连接起来。”④从欧亚大陆角度看,“一带一路”战略通过国际高铁网实现区域和跨区域的互联互通,有助于提高中国经济自身与外部经济体的融合,对中国周边乃至欧亚大陆形势的总体稳定都有很大的推动作用。连对麦金德的地缘政治思想研究颇多的美国学者大卫-霍森(David Hooson)也从此角度看待心脏地带与美国利益的关系,“为了美国的长远利益和心脏地带各民族的稳定、民生或者甚至是生存,需要在治理贫瘠的环境和混乱生活状态方面慷慨投资”⑤。传统的竞争对抗性的地缘政治思维已经失去了市场。

第三,“高铁外交”有助于改善中国与周边邻国的安全关系,提高包括中国自身在内的各国的安全度,建立经济与安全命运共同体。当前,除了泛亚高铁有助于推动中国与东南亚国家的经济融合和互联互通外,“高铁外交”要大力推动的是与中亚国家的中亚高铁,这有助于改善中国国家安全,特别是在西北和西南地区的安全形势⑥。

①[英]哈·麦金德:《历史的地理枢纽》,林尔蔚、陈江泽,商务印书馆1985年版,第63页。

②[美]兹比格纽·布热津斯基:《大棋局——美国的首要地位及其地缘战略》,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译,上海人民出版 社1998年版。

③刘从德:《地缘政治学:历史、方法与世界格局》,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237页。

④《境外媒体:中国打造高铁巨无霸力推“高铁外交”》,参考消息网2015年2月16日,http://finance.cankaoxiaoxi.com/bd/20150216/671357.shtml。

⑤David Hooson,"The Heartland-Then and Now",in Brian W.Blouet,ed.,Global Geostrategy: Mackinder and the Defence of the West,London &New York: Frank Cass,2005.p.171.

⑥Chen Dingding,"3 Ways China's High Speed Railway Technology Can Help its Foreign Policy",Feb.17,2015,http://thediplomat.com/2015/02/3-ways-chinas-high-speed-railway-technology-can-help-its-foreign-policy/.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与印度的高铁合作。印度政府于今年3月推出了“钻石四边形”高铁网建设项目,面对来自德国、法国、西班牙和意大利公司的竞争,中国铁建第四勘察设计院等四家中国企业也参与了项目竞标。这一高铁网的东西南北四个端点分别连接四大城市加尔各答、孟买、钦奈和新德里。莫迪政府正在大力推动对外经济的开放和改善与周边国家的关系。这为消除印度对华戒心创造了条件。印度加入泛亚高铁,不仅符合中国向西向南的高铁布局,也符合印度“东向战略”的区域经济合作布局。通过“一带一路”计划的合作、中印孟缅经济走廊和中巴经济走廊,中印两国实现经济融合的潜力非常大,加上亚洲相互协作与信任措施会议(CICA)和上海合作组织(SCO)会议等多边安全平台,中印两国建立长期互惠互利的合作关系是可期的。

总而言之,“高铁外交”应放在中国的全球战略观下。新的地缘政治观要求“高铁外交”重点要突出,布局要全面。拉美、非洲和欧洲的中东欧部分都有比较大的“高铁外交”发展空间,通过“欧亚高铁”和“中亚高铁”将中国与欧洲、中亚,甚至中东和北非地区联动起来,但重点可结合“一带一路”战略,瞄准周边基础设施比较落后的国家,特别是东南亚国家。“高铁外交”旨在谋一隅,而非谋一事,这就是新时期的地缘政治解读。

猜你喜欢
外交高铁政治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高铁会飞吗
“政治攀附”
悠悠岁月外交情
涉侨外交二三事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人地百米建高铁
外交活動の二大ハイライト
第一次坐高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