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旭
摘 要:在马克思主义第一次传入中国,并为中国革命斗争带来了前所未有的胜利的时候。在中国革命斗争的过程中,毛泽东就曾提出过群众路线,并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对于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并在社会历史中的作用进行了创新和发展,提出了我党指导思想"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如今的中国依然实行着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基本理论。这是对前人经验的高度总结,也是我党未来发展趋势的参照标准,通过习总书记的十八届一中全会的一些重要讲话,更进一步地丰富完善了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点。
关键词:群众路线;马克思主义;人民
中图分类号:D2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5)30-0070-02
在历史的长河中,对于人民群众的价值,体现在方方面面,就如:“得民心者,得天下。”还如:“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这些都是对于古时候的统治者的一种警示。只有当你拥有了民心,拥有了群众的力量,你才能够得到天下,完成天下的统治。如果离开了人民群众,就算你是一个功栖千秋的一代帝王,他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之中也只不过是其中的一朵浪花罢了。离开了人民群众这一朵小小的浪花不能决定这条历史长河的走向,也不能决定它的终点。列宁也曾指出:“生气勃勃的创造性的社会主义是人民群众自己创立的[1]。”马克思主义打开中国思想的大门,到如今群众观点也是我们执政党的基本观点。毛泽东就曾强调过:“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2]。”2003年7月28日胡锦涛在讲话中就曾提出广大人民群众也就是人民才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人公,只有调动起最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才是我国兴旺发达的首要保障。要一切以人民群众为出发点,中国的快速发展是为了人民,同样中国的发展也依靠着广大人民群众。本文是通过社会历史的产生是通过人民的认识和实践产生的、中国的发展需要人民群众和如何坚持群众观点这三个方面来诠释。
一、社会历史的产生是通过人民的认识和实践产生的
生物进化论中提出人类是由猿人一点一点复杂进化而来的,所以人的思想活动是非常复杂的,人的活动也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人们认识客观物质世界就属于人们的精神活动,第二种就是人们通过对客观物质世界的认识和发现有目的地进行改造世界这就是物质实践活动。但是,单个的个体是无法构成社会的,也无法推动社会向前发展,只有单个的个体组成人民群众才会组成社会,推动着社会的历史。
人们改造客观物质世界拥有一定的目的性,是在人们实践以前人脑关于客观世界的意识反映,在有目的和计划的、步骤的指导下进行实践活动。人们的实践活动具有显然的历史性是通过许多个步骤循序渐进的一个过程。同样社会历史也是随着人类的出现而产生的社会历史,前提是要有人的存在,有人的存在才会有历史,这样就通过人们精神活动和物质实践活动产生,通过反复的生产实践得到物质资料维持人的最基本的生存,人们通过基本的物质资料得以存活,从而一代代繁衍生息,这样社会才会得以发展。但人是复杂的,当人们得到满足后并不会停留在这里,人的需要也是具有目的性和连续性的,当人得到满足后,还会有新的需求出现。也是这种反复的需求给了生产带来动力才能不断推动着生产活动,也就推动着历史不断向前发展。在自然界中,客观世界不会主动地去满足人的需求,当人们想得到一些需求就会有计划有目的地创造出能够满足他们需求的一些工具,运用创造出来的工具来改造物质世界,从而得到所需。也是这种原始的需要促使人进行创造,就如古代的造纸术、火药和指南针等都是人们为了更好地满足需要而发明的,也正是这些人们的发明创造使社会历史更好地向前发展。由此可见,人民对于社会历史的形成是至关重要的,人民的聪明才智、发明创造更好地推动社会的发展,有社会的存在就一定会有人民的存在,人民才是社会历史的主体,通过人们的实践推动了社会历史的前进,所以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也是推动社会历史向前发展的必然体现。
二、中国的发展需要人民群众
马克思就曾说过人民群众才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推动着历史的车轮不断向前发展着。人民群众属于社会历史的一部分,但社会的存在就会带来一定的阶级性,人民群众在这个社会里就会发生变化,在阶级社会中不是所有的阶级和个人都是属于人民群众的。在历史的长河中,剥削阶级曾有一段时间是对社会的历史有着推进的积极作用,但是隨着历史的车轮不断向前推进,剥削阶级出现了一些弊端,剥削阶级阻碍了社会历史的发展而不是起促进作用了,因为阻碍了社会历史的向前发展,他们就不能算是人民群众。无论社会阶级如何变化,从事生产生活活动的主体始终是人民群众,人民群众在社会历史中一直都起着决定的重要作用,随着社会历史的不断向前发展和不断进步,人民群众的数量也日渐庞大。
为了能够加快我国经济的发展,邓小平就曾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坚持走改革开放。但是要实现改革开放的顺利进行就要依靠人民群众的力量。人民群众是生产活动的主体,联合人民群众在生产活动中的创造作用集思广益,依靠群众的力量实现我国改革开放的伟大进程。在中国战争革命时期,是人民群众的力量促使中国解放战争的胜利,人民群众在中国的历史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胡锦涛在科学发展观中提出我国我党对人民群众历史地位的推崇。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建设中,我国领导人都会组织人民群众投身建设之中,都是坚持依靠群众的力量,并且服务于人民群众,让人民群众能够自觉主动地投身于我国建设之中。并且,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总结大会上也提到:“广大党员、干部精神上补了‘钙,进一步认识到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我们党来自人民、植根人民,各级干部无论职位高低都是人民公仆、必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进一步增进了同群众的感情、拉近了同群众的距离,增强了同群众一块过、一块苦、一块干的自觉性;进一步掌握了贯彻群众路线的工作方法,看到了在联系服务群众中的差距,增强了做好群众工作的本领[3]。”在这几十年中,中国能够成为发展中国家中的大国,经济在世界上名列前茅,人民平均生活水平得到提高,这些都离不开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力量。
三、如何坚持做好群众路线
(一)一切为了人民群众
人类进行生产生活是因为人类的需要,要按照人民群众的需要进行发展,要让人民群众真真实实地得到想要的利益。并且,党和政府一些方针政策和工作都一定要从实现人民最根本的利益出发。我国大力发展经济建设,是为了能够为人民群众服务,为了让人民群众过上更加优质的生活,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我党和政府要时时刻刻考虑到人民群众的利益,永远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去。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一中全会上的讲话中也指出了人民群众的重要地位,习总书记强调:“崇高信仰始终是我们党的强大精神支柱,人民群众始终是我们党的坚实执政基础。只要我们永不动摇信仰、永不脱离群众,我们就能无往而不胜[4]。”所以要一心一意为人民群众的利益考虑,努力为人民群众谋福利、办实事。
(二)发展依靠人民群众
马克思曾说人民群众是社会发展的主体,是社会历史的缔造者。要走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就要密切联系群众,要永远信赖人民群众。让人民群众积极参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这也是群众路线中的“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理论实践,可以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人民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体,只有充分调动广大人民的积极性才是我国兴旺发达的保证。就要一切以人民群众为出发点,中国的发展是为了人民,同样中国的发展也依靠着人民。为了能够让人民群众更好地成为社会历史的主体,就要从实处采取措施。就要从人民群众所需要的利益出发,我国的一些政策也要听取人民群众的意见,让人民群众享受成果。
(三)要与人民群众分享建设的成果
中国的成长离不开人民群众,要让人民群众从各个方面享受到中国发展的成果,首先从经济物质上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就要大力发展经济建设,改进人民生活。其次,便是要满足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不受到任何破坏,让人民群众当家做主。最后,就是要满足人民群众在精神上的生活,在物质生活得到了满足也要在精神生活得到升华,要提高人民群众的精神生活质量,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活动。社会的发展依靠着人民群众,人民群众也享受着社会带来的物质和精神生活的需要。在整个建设过程当中一定要着眼于为最广大人民群众谋利,能够与各个阶层的人民群众同享经济社会发展的优秀成果。
(四)正确反映兼顾各个地区、部门、方面的人民群众的利益
我们必须把最广大人民的利益作为出发点,考虑到不同地区、不同部门的利益,与群众不同的利益。要对于不同地区一视同仁,避免出现一些政策前后矛盾的情况,导致一些地区的人民群众没有享受到应有的权益。要努力做到协调方方面面的利益关系,要保持全国人民的利益同等性,可以满足人民群众的利益需求。对于人民群众要充分体现社会主义的人道关怀和人民关怀,满足人民群众的多样化需求,尊重人民群众最根本的利益,保障人民群众的权利。要切合实际的从实际出发,统筹各个地区人民群众所需要的,从而更好地为人民群众考虑。
四、结语
马克思闡述了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主体。马克思主义群众观为我国今后发展群众路线提供了理论基础。习近平总书记在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要突出抓好六个方面工作中强调:“我们要坚持群众路线,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时刻把群众的安危冷暖放在心上,及时准确了解群众所思、所盼、所忧、所急,把群众工作做实、做深、做细、做透[5]。”本文是从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在社会历史中的重要地位阐述了人民群众在中国社会历史发展上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中国能够取得革命的胜利也是离不开人民群众。
参考文献:
[1]列宁全集:第2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61,
[2]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80.
[3]习近平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总结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10-08.
[4]罗平汉,王涛.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群众路线的重要论述[N].光明日报,2013-12-13.
[5]习近平.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要突出抓好六个方面工作[J].求是,20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