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生涯适应力调查与对策研究

2015-12-28 18:23:11傅文第华欣
学理论·下 2015年10期
关键词:大学生

傅文第 华欣

摘 要:通过对东北三省10所高校470名大学生的生涯适应力进行调查结果发现:大学生生涯适应力总体水平良好,但内部发展不均衡,农村、城镇及家庭困难的大学生生涯适应力发展水平较低;接受来自家庭生涯帮助及学校生涯辅导的大学生整体发展较好,在年级上呈“N”型分布,大三年级是生涯适应力发展的低谷;对学校生活及专业不够满意阻碍了大学生生涯适应力的发展。最后,针对调查得出的问题提出了改进意见和建议。

关键词:大学生;生涯适应力;生涯发展;就业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5)30-0052-03

2013年8月,习近平同志在沈阳多福社区考察时指出,就业是永恒的课题,更是世界性难题[1]。随着我国大学毕业生屡创新高,大学生群体就业难已成为党和政府及全社会关注的焦点,而已经就业的大学毕业生又频繁出现“跳槽”,工作不稳定,对未来充满迷茫等新问题。开展大学生生涯适应力的现状研究,解决职业指向性,提出针对性的改进策略,对于加快高等教育改革、满足经济社会快速发展需要以及大学生实现自我价值都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研究对象、工具与实施程序

(一)研究对象

本研究以东北三省各层次本科院校的大学生为调查样本,样本在性别、生源地、年级、专业及院校层次等因素方面所占比例相近,分布适中均匀。

(二)研究工具

采用台湾学者吴淑琬(2008)编制的大学生生涯适应力量表。该量表由生涯关注、生涯控制、生涯好奇和生涯自信四个维度构成,共21个题项,包括4个反向计分题,采用Likert 5点计分[2]。采用SPSS21.0和EXCEL2007对调查结果进行数据录入及结果分析。

(三)研究程序

1.调查的方式。为保证调查客观与科学性,调查地点选择在大学教室、自习室、图书馆、食堂、体育场及寝室等大学生日常活动场所。调查时均采用现场方式,采用一对一的访谈式和一对多的主持方式。共发放问卷518份,回收510份,回收率为98.45%。经过筛选,共得到有效问卷470份,有效率为92.16%。

2.对数据信度与效度检验。对调查数据进行信度检验,结果显示:Cronbachs Alpha值为0.782,表明问卷有很高的信度。进行(KMO)和Bartletts球形检验,结果显示:KMO值为0.893,Bartletts球形检验P<0.001,达到显著性水平,表明问卷具有较高的效度。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生涯适应力的总体分析

从表1可以看出,本次调查的大学生生涯适应力最低得分为49分,最高分为103分,总体平均分为78.51分,得分主要集中分布在80分两侧,得分在70分至90分之间共计343人,占总人数的72.98%(见图1),表明我国大学生的生涯适应力总体处于中等偏上水平,未出现两极分化现象,大学生群体普遍对未来的生涯发展任务及不确定因素有一定的应对能力。生涯关注维度得分明显高于其他维度,生涯控制维度得分最低,仅为3.29分,表明大学生的生涯适应力在各维度上的发展不均衡,大学生普遍关注自身的生涯发展,但不能很好地掌控生涯发展的方向,在完成生涯任务或进行生涯转换时会遇到更多阻碍。

(二)生涯适应力与家庭背景因素的相关分析

1.生源地对生涯适应力影响的单因素方差分析。从表2可以看出,不同生源地的大学生在生涯适应力总体得分上存在差异,表现为:大城市>中等城市>农村>城镇,表明来自大城市的大学生生涯适应力水平总体较高,来自城镇的大学生生涯适应力水平最低。方差与显著性分析结果显示,不同生源地的大学生仅在生涯控制维度上的差异显著性p值接近于0.05,达到边缘显著(p=0.063)。表明生源地对大学生的生涯适应力整体水平影响比较小,但对其生涯控制能力有一定影响。

2.家庭条件对生涯适应力影响的单因素方差分析。从表3可以看出,不同家庭条件的大学生在生涯适应力总体得分上存在差异,表现为:一般>富裕>困难,且家庭困难的得分显著低于家庭富裕的。表明家庭条件困难会对大学生的生涯适应力产生抑制作用,但家庭富裕并不完全会促进发展,反之一般家庭条件可能更利于发展。方差与显著性分析结果显示,生涯控制和生涯自信维度在家庭条件因素上的差异显著性p<0.05,表明家庭条件对大学生独自做出生涯决策,面对挑战和克服障碍的能力影响较大。

3.家庭生涯帮助对生涯适应力影响的单因素方差分析。从表4可以看出,接受不同程度家庭生涯帮助的大学生的生涯适应力水平存在比较明显的差异。在生涯适应力总均分及各维度上,接受“很多”生涯帮助的大学生的题项均分均显著高于接受一般和很少程度生涯帮助的大学生。方差和显著性分析结果可以看出,获得不同程度家庭生涯帮助的大学生在生涯适应力及其各维度上的差异非常显著(p<0.05),表明家庭生涯帮助对大学生的生涯适应力水平影响较大。

(三)生涯适应力与学校背景因素的相关分析

1.专业满意度对生涯适应力影响的单因素方差分析。从表5可以看出,对专业不同满意程度的大学生生涯适应力水平存在比较明显的差异。在生涯适应力总均分及各维度的题项均分均表现为:满意>一般满意>不满意。方差和显著性分析结果可以看出,在生涯適应力及生涯控制、生涯自信维度上呈现显著差异(p<0.05),表明对专业满意程度显著影响大学生生涯适应力总体水平及生涯控制能力的发展和生涯自信程度,对大学生的生涯关注程度和探索兴趣也会产生一定影响,对专业满意的大学生在生涯适应力总体发展水平明显好于对专业一般满意和不满意的大学生。

2.年级对生涯适应力影响的单因素方差分析。从表6的均值分析结果可以看出,不同年级的大学生生涯适应力水平存在比较明显的差异。生涯适应力及生涯控制、生涯好奇和生涯自信的题项均分在年级因素上呈“N”型分布,大三年级是低谷(见图2)。生涯适应力及生涯控制、生涯好奇和生涯自信维度在大三年级的得分最低,在大四年级的得分最高;仅在生涯关注维度上,显示分数随年级升高呈上升趋势。将研究生群体作为参考对象进行对比发现,研究生的生涯适应力发展水平明显高于本科生,仅在生涯控制维度上与大四学生持平。方差和显著性分析结果可以看出,不同年级的大学生在生涯适应力及生涯关注和生涯好奇维度的差异比较显著(p<0.05)。表明年级对大学生生涯适应力总体水平及生涯关注程度和生涯好奇心理的影响较大。

3.接受生涯辅导对生涯适应力影响的单因素方差分析。从表7可以看出,生涯适应力总均分在是否接受过生涯辅导因素上存在差异,在生涯适应力及其各维度上,接受过生涯辅导的大学生的得分均高于没有接受过生涯辅导的大学生。方差和显著性分析结果可以看出,大学生生涯适应力及生涯关注和生涯好奇维度上呈现显著差异(p<0.05)表明生涯辅导会显著影响大学生生涯适应力的总体水平,有助于大学生提高对未来生涯的掌控感,更有信心面对生涯挫折。

4.毕业去向打算对生涯适应力影响的单因素方差分析。从表8可以看出,生涯适应力总均分在对毕业去向打算因素上存在差异,具体得分结果为:其他>工作>考研>没有考虑过>不知道如何选择。方差和显著性分析结果可以看出,不同毕业去向打算的大学生在生涯控制维度上呈现显著差异(p<0.05)。表明对毕业去向打算会显著影响大学生生涯控制能力,但总体来看,有明确毕业后打算的大学生生涯适应力水平更高。

三、对策与建议

(一)党和政府要制定相关政策出台措施,重视和支持大学生生涯适应力建设

生涯适应力是大学生更好地走向社会、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实现自身价值的关键能力。随着我国大学毕业生就业压力逐年增大,如何发挥人力资源优势,变就业压力为人力资源潜力,出台相关扶持政策,疏通就业渠道,理顺就业市场,满足国家需求,让大学生发现自我价值,为此,要在党和政府统一协调和部署下,全社会齐抓公管,大学生人才优势才能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展现活力。

(二)要加强理论与实践研究,强化咨询智库作用,为大学生生涯适应力建设提出意见

生涯适应力理论是舶来品,如何适应中国国情和当代大学生特点,这需要研究和调研,只有提出有针对性和本土化的生涯适应力理论和操作规程,才能发挥生涯规划理论对实践的指导和推动意义。当前,我国生涯适应力理论研究刚刚起步,还仅仅停留在学校应用层面,系统的理论研究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和深入。调查结果表明,大多数学校还只停留在生涯辅导课和讲座上,解决实际问题办法不多,还没深入到学生心灵,变成行动自觉,理论指导价值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三)加强社会宣传,发挥家庭作用,使家庭期望与国家需求一致,形成教育合力

家庭是每个人第一所学校,父母是第一任老师。家庭对每个人的影响和作用是潜移默化和巨大的。要利用新旧媒体巨大影响力量加大宣传力度,加强传统美德教育,宣传社会正能量,在实现自身价值的同时为社会和国家做贡献。通过媒体等各种渠道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建立良好家风、树立正气,发挥家庭在每个人心中不可替代作用,使家庭希望与社会要求同步。

(四)发挥学校育人的主导作用,全面开设生涯辅导课程,渗透生涯理念,提高学校满意度与专业满意度

学校是育人的主阵地,在加强文化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学习的同时要强化别具特色的文化校园建设,积极开展校园文化教育活动,使学生不但学到知识,更体味到做人做事真谛,使理想信念落地生根,提高大学生对学校的归属感、认同感和自豪感。通过设置合理的专业课程体系,优化师资队伍结构、设置学业导师制等提高大学生的专业满意度,提高其职业竞争力和学业自信心。

(五)在大学生的生涯适应力培养方面要关注特殊群体

高校开设生涯辅导课程要侧重大二、大三年级,课程内容应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使大学生及早制定符合自身情况的生涯目标并积极进行生涯探索活动。要关注来自农村和城鎮及家庭贫困大学生的生涯适应力的培养,避免大学生在生源地因素上两极分化,要通过绿色通道和社会救助等办法减少贫困大学生的经济负担,同时要关注贫困大学生的心理状况,减少其因贫困带来的自卑心理,关注大学生群体生涯适应力水平的均衡发展,强优补差。

参考文献:

[1]钱中兵.习近平:就业是永恒课题[N/OL].[2013-8-30].http://

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3-08/30/c_117167435.htm.

[2]吴淑琬.大学生生涯适应力量表编制及其相关研究[D].台湾:嘉义大学辅导与咨商研究所,2008.

猜你喜欢
大学生
大学生付费实习“天坑”必须提防
今日农业(2021年15期)2021-10-14 08:20:06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黄河之声(2017年14期)2017-10-11 09:03:59
大学生缴存公积金,这个可以有
新大学生之歌
北方音乐(2017年7期)2017-05-16 00:32:46
六旬老妇“养出”了个大学生
从8 个字看大学生的政治认同
大学生实习“注水”谁之过
教育与职业(2014年7期)2014-04-17 18:46:57
大学生实习如何落到“实处”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中国火炬(2013年7期)2013-07-24 14:19: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