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严福刚 黄水生(新余市农业局)
让农业走进城市让市民回归田园 让劳动成为时尚
——新余市休闲农业发展走笔
◇文/严福刚 黄水生(新余市农业局)
只要花上600元你就可以成为一名新余“城市地主”,吃上自己耕作的绿色蔬菜,这一现实版QQ农场在新余市农业科技园火热开种,首批66个地块已被一抢而空;“五一”昌坊桑椹采摘游,可谓是人山人海。争奇斗艳、繁花似锦的兰花博览园,迷人的田园风光、可口的农家菜肴,五彩缤纷的休闲农家生活,让一拨拨游客流连忘返。
近年来,新余农业按照建设“精美特新”新余市的要求,走精品农业、休闲农业、创意农业之路,全力打造了一批休闲农业精品线路和休闲农业示范点。从而唱响新余农业品牌,提高新余在全国的知名度。
发展速度加快。2014年,全市共有休闲旅游农业园区及企业281家,农家乐283家。2014年年接待游客120多万人次。国家级示范县一个,国家级示范点1个,省级示范点8个。仙女湖渔作景观获得“中国美丽田园”称号。
投资力度加大。据初步统计,全市投资1000万元以上休闲农业企业19家,其中年营业收入500万元以上的就有8家。
带动能力提高。仙女湖区昌坊村,仅发展休闲农业企业1家,安排劳动力就业150多人,每年接待游客20万人次,实现营业收入5000万元,带动周边农户260户。
取得明显成效。今年“元旦”期间开展的兰花博览园开园及休闲农业乡村游活动,参加的市民达5万人次。美丽乡村昌坊,已成为全市农业旅游的热点,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全国首家大型农家乐光伏生态餐厅,昌坊春满园光伏生态餐厅自开业以来,生意一直很火爆。
如今新余各地的油菜花游、桃花游、荷花游、乡土趣味体验等等很火爆,原因在哪?就是市场需求旺盛。该市休闲农业就是要抓住这些大市场、大需求,以改革创新的精神推动休闲农业大发展。
发展创意农业,让农业走进城市。传统农业都是在地里种、田里种、水里养,而创意农业不一样,创意农业让农作物可以在办公室种、在家里种、在学校种。如今的一部分学生是五谷不分,四体不勤,把水稻秧当成韭菜,认为红薯长在树上的事屡见不鲜,这些孩子们回到农村见什么都新鲜,这就是一种大需求、大市场。
传统农业讲究的是产量,比如一亩水稻收了1000斤就是1200元,而如果把彩色水稻种成盆景,种进办公室、种进家里、种进学校里,它就不是论斤议价,而是每盆10-20元。葫芦可以做成寿星的样子,南瓜可以刻上福、贵、发财等字摆在家里显示吉祥如意。即便是逢年过节送一盆这样的礼物给亲戚朋友,也是既新颖又有品位。
具体来说:把各种农作物,比如把水稻、韭菜、棉花等传统农作物培育成各种盆景、教学工具,通过三种方式推向市场。第一是向学校推广,教育孩子学习农业知识;第二是向家庭推广,把城市家庭的阳台种植各种蔬菜;第三是让农业走进办公场所。把农作物盆景,摆进办公场所,即有特色又很新奇。
发展体验参与性休闲农业,让市民回归田园。休闲农业要真正留得住市民,有回头客,必然在参与体验上下功夫。比如:蔬菜基地,以租赁的形式,把菜地分成很多小块,让游客付一部分费用,就可以种上自己喜欢的蔬菜。水库和养鱼基地,除了钓鱼,还可以开展抓鱼、用网捞鱼、扒泥鳅等活动。
而农家乐和休闲山庄,完全可以开展各种传统的小游戏,跳皮筋、踢房子、踢毽子、滚铁环、抽陀螺等等。让市民在各种体验中放松心情、感受快乐、吃上美食、享受美景,从而形成回归田园的热潮。
建设知青体验之乡,让上山下乡成为新时尚。当年上山下乡知识青年接近2000万人,这是人类历史上罕见的从城市到农村的人口大迁移,如今这批“青年”都已到了60岁左右,他们当时的美好青春就是在农村度过的,农村有他们的奋斗,有他们最美的回忆,他们对那段经历记忆最为深刻,因而也就最为怀念。
新余是上海知青最多的地方之一,再加上新钢有很多上海人,抓住这一特点,新余市打造一个供全国“知青体验之乡”,模拟知青过去的生活方式,让他们重温旧梦、故地重游,回味起过去那段艰苦而又充满激情的知青生活。这在全国也是独一无二的,市场需求无疑是巨大的。同时,通过知青的带动,他们的家人及朋友,也会对那种知青上山下乡的生活有一种好奇心、神秘感,也会想参加体验和感受,这样可以吸引全社会的人广泛参与到这个知青生活体验当中来,从而掀起全国的又一次上山下乡体验新时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