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盗墓片,历史不够别国来凑

2015-12-28 08:48
环球时报 2015-12-28
关键词:古墓盗墓

环球时报/2015-12-28/ 第12版面/娱乐·体育 /作者:本报驻美国特约记者 蜀青 本报特约记者 韩林

《寻龙诀》美漫版海报

《寻龙诀》票房突破12亿,《盗墓笔记》电影版发布定妆照片——国内影市的“盗墓题材热”还在持续燃烧。大洋彼岸,斯皮尔伯格明年即将开拍的《7个水晶球》也是盗墓片,打出的是“西方文明在异域主持正义”的主旋律。与中国盗墓电影相比,仅有几百年建国史的美国缺少人文底蕴,盗墓片愣是在给自己和别国历史“整容”中闯出一条路来。就像美国考古学会的马克罗斯博士所说,“内行人都知道《夺宝奇兵》中盗墓夺宝的琼斯博士是个糟糕透顶的考古学家,但这个故事展示的美国社会活力却是人们喜闻乐见的”。

截至27日,奇幻电影《寻龙诀》已在国内创下12亿元的票房成绩。据了解,该片于18日在中美两国实现同步上映。《环球时报》记者日前在纽约时报广场附近的AMC电影院观看该片时,发现上座率达到八成以上。有些场次甚至连过道都坐上了人。尽管这样的火暴人气仅出现在华人范围内,但能在美国人沉浸于“星战热”的当下观赏到来自祖国的大片,也是以往少有的福利啊。

据记者了解,《寻龙诀》目前正在美国和加拿大主要城市(旧金山、芝加哥、多伦多等)的22家影院上映,首周末票房将近28万美元。这一成绩与近期上映的美国本土动画片《精灵旅社2》相近,和《饥饿游戏》终结篇相比也没差很多。美国主流影评网站Deadline把《寻龙诀》列为“值得关注”的外国影片。在万达旗下的AMC院线网站上,北美网友对该片的评价以好评居多,认为影片“特效出色,主演性格鲜明,故事颇具吸引力”。Examiner网站将《寻龙诀》比作《夺宝奇兵》和《加勒比海盗》的结合体。《综艺》对影片的“公式化剧情设置”颇有微词,但认为影片的动作设计用心。《纽约时报》则不客气地批评影片“浪费了强大的演员阵容,人物塑造扁平化”。

对于吃惯特效大餐的北美观众来说,《寻龙诀》的制作高度确实一般。但这种对比并不能否定国产片在创作题材上的开拓。盗墓掘宝题材在北美出现已久,从殖民时代起,西方探险家就对东方、拉美的古代墓穴充满好奇,打着考古名义把其他文明的陪葬品搬到欧美博物馆里。这个过程投射到美国电影中,化腐朽为神奇地成就了不少盗墓电影。最有代表性的《夺宝奇兵》系列以及上世纪90年代末的《木乃伊》系列均主打“盗墓探宝”套路,镜头从古埃及金字塔一直挖到中国古代帝王墓。安吉丽娜·朱莉主演的两部《古墓丽影》则弱化了宝藏的神秘感,突出动作场景,猛兽、僵尸、迷宫、机关等元素,照样能抓住中外影迷。

尽管美国国家历史短暂,更缺少帝王、厚葬文化的支撑,但借用改动历史来丰富故事的套路倒也屡试不爽。《夺宝奇兵》将琼斯教授与纳粹分子抢夺“法柜”之战,编得有鼻子有眼。《木乃伊3:龙帝之墓》则让秦始皇落得因遭受诅咒而被烘烤至死的下场。在《国家宝藏》中,美国国宝级文物《独立宣言》竟是一张藏宝图……据悉,斯皮尔伯格和彼得·杰克逊明年计划拍摄的《7个水晶球》将搬来印加古墓文明,讲述西方记者丁丁因探秘印加古墓而引发的神秘绑架案。充满悬疑的剧情加上异域情调的视觉效果,自然又是一部养眼的赚钱大片。

近年来,文物原属国在国际社会加大海外追索文物的力度。不少西方博物馆面临是否交换藏品、解释不明来路的问题。这股追索风也让好莱坞变得谨慎。为避免海外文化纠纷,美国在拍片时会刻意回避“盗墓者”身份,而将戏中主角设置成大学教授(像琼斯博士那样),进入他国古墓是为“更好地保护古迹”,反派才是破坏古墓的商业野心家。这也体现了美国式的主旋律吧。

比起好莱坞东拼西凑的“拿来主义”,中国的风水、墓葬和神话传说足够电影人挖掘,成龙的《神话》、张艺谋和巩俐主演的《古今大战秦俑情》等算是早期成功的盗墓类国产片。但要回避“鬼魂”等封建迷信也是国情需要。值得一提的是,很多美国人拍摄的探宝电影,喜欢用科学和巧合来解释超自然现象,这种创作经验值得国人借鉴。比如《国家宝藏》一片将各种谜案和现实结合在一起,搭配上枪林弹雨的特效刺激。而《木乃伊》中的插科打诨和充满想象力的特效是让观众买账的主要原因。对于《寻龙诀》来说,这次北美公映是中国电影制作和发行走向全球化过程中的又一尝试,从票房成绩而言并没有取得“惊喜”,但从华人观众的热情度来说,算得上“不虚此行”。▲

猜你喜欢
古墓盗墓
古墓发掘现场
埃及发现为猫建造的古墓
盗墓笔记重启:《蜃龙海噬》《藏海戏麟》延伸IP世界观
有关新媒体在公共考古领域应用的几点思考
真实的盗墓,是这个样子的……
探讨野外现场足迹勘查的重要性
与赵琦先生商榷
古墓探秘
雨后疑案
古墓奇符(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