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梁袁华
打造“全域旅游”新格局
——勉县推进旅游转型升级发展纪实
撰文/梁袁华
县城夜色(摄影 马永华)
追寻三国烽烟,朝拜定军山,触摸历史;顾盼武侯祠(墓),虔闻檀香,感悟大德敦化;悠赏云雾山,林籁泉韵,“酌取”最美生态……在“三国圣地”汉中勉县,处处是景,四季皆景。
自2011年起,游客人次由300万增长至615万;旅游综合收入由9亿元突破至20亿元,连续5年保持25%以上的涨幅……近年来,勉县大力实施“全域旅游”,以大项目、大产业、大旅游加快转型发展,优化经济结构,实现旅游富民。
大自然的厚爱和历史文化的眷顾,赋予了勉县瑰丽多姿的旅游资源。境内有中国历史文化名山——定军山、天荡山,“忠诚智慧圣地”武侯祠、武侯墓,风光宜人的云雾山、天荡山、温泉等,是“中国三国历史文化聚焦点”。
在实施“旅游活县”的战略上,勉县有先天优势,更不乏后天的执着探索。
“坚持大思路策划、大手笔建设、大服务配套、大品牌塑造,全地域、全领域、全要素打造‘环县城三国文化旅游圈’,让旅游业真正成为产业转型升级的突破口。”该县县委书记马大勇说。
定军山(摄影 徐鹏)
该县出台了《突破发展旅游产业创建省级旅游强县的决定》,勾勒出魅力提升与旅游发展相辅相成的美妙画卷。依托定军山及周边景区影响力,提出了打造定军山国家旅游度假区的构想,编制了《勉县旅游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先后制定了20余个子项目建设规划方案。以三国文化为主线,旅游资源分布和自然山水格局为骨架,实现了以武侯祠、武侯墓为代表的历史文化体验旅游,云雾山、漾家河为代表的自然风光休闲旅游,温泉为代表康体养生旅游等全域景观化。
该县主动适应新常态建立新机制,全方位转变和创新景区开发管理机制。按照市场化运作模式,重新包装和定位勉县旅游产业发展公司,将其打造成了县域旅游开发建设的投融资战略性平台,累计筹集各类资金2.4亿元。先后与陕旅集团、湖北楚风、国泰置业等旅游开发企业建立良好合作关系,为旅游产业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初冬时节,位于勉县新街子镇沙沟河中游的娘娘滩水库续建工程工地上,车辆来回穿梭、热火朝天。
娘娘滩水库为小(一)型四等工程,上个世纪末因各种原因,6.8米坝高及泄洪等附属设施未能完工。近年来,该县主要领导多次到省市汇报争取资金支持,于去年重新开工建设。目前,主体已经完工。
“娘娘滩水库将打造出‘高峡出平湖’山水相融的自然景观,推动云雾山的深度开发,实现水利建设、旅游产业的深度融合。”娘娘滩水库工程指挥部筹建处副主任苏旭华说。
勉县县委书记马大勇(中)视察娘娘滩水库续建工程(摄影 何静)
勉县县长郑清春(图中)在诸葛古镇项目建设现场了解情况(摄影 何静)
茶园(摄影 马永华)
实施全域旅游战略,打破了旅游产业“单个跳舞”的局面。勉县让景区、都市、乡村互为联通、交相辉映,旅游业与文化、农业、体育、养生等相关产业的融合发展,呈现多业共生、众业共进的格局。
以文化为媒,该县举办了纪念中国电影110周年暨中国电影发展趋势论坛,擦亮了“两汉三国·最美定军山”旅游名片;集合旅游全要素,诸葛古镇、武侯名镇建设如火如荼;品味乡村独特魅力,旅游产业成为黄家沟村富民产业……
“十二五”以来,该县累计实施重大旅游项目33个,完成投资达6.4亿元,共开发旅游产品11大类。全县农家乐总数达到125家,各类酒店达45家,从业人员已达万余人。到2014年,全县旅游产业GDP占比约18.7%,旅游业成为优化县域产业结构,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
该县全力推动旅游产品特色化、旅游服务规范化、游客进出便利化、旅游环境优质化,全面打造“精品旅游”。
该县放活政策,敞开投资渠道,县财政设立专项旅游基金,并每年递增。开辟了旅游景点公交专线4条,县城公交车、出租车保有量达到218辆,旅游商品生产和销售企业达到30家,组建和引进旅行社3家。
武侯墓 (摄影 徐鹏)
武侯祠牌楼
云雾山
天灯寺(摄影 王华)
勉县把优化旅游服务环境放在与品牌打造、市场营销同等重要的地位,综合施策,使软环境建设逐步走向良性发展的轨道。加大对旅游企业的监管力度,重点打击旅游经营违法违规行为,为旅游企业营造出公平有序的发展环境。加强旅游从业人员的教育与职业道德培训,建成了县游客咨询服务中心和投诉中心,开展涉旅服务人员培训14期,培训管理和服务人员3000余人次,有效提高了全县旅游从业人员的业务能力和整体素质。
美丽山水元墩(摄影 李国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