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伯邑 陈馨琳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湖南长沙 410000)
教学作为一种人类活动,很显然也离不开活动的时间和空间。“教学时间”与“教学空间”是教学活动的两个基本要素,它涉及教学活动开展的场所、时间及教学活动中各要素之间的位置关系。重视和研究教学时空问题,是优化教学系统的各要素及其相互关系,提高课堂效益,进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基本要求。[1]多媒体课件无论从“存在性”要素还是“建构性”要素方面都给教学时空带来了影响与改变。多媒体课件应用于教学,使教学时空的内涵与外延扩大了。
人类一切社会活动的经纬由时间和空间这两个维度构成,我们生活在这时空一体的世界之中,无时不感受着时间的流逝和空间的变化,空间的本性则让事物进入彼此共存的结构中,事与事的关系是相互参照的关系。时间观念是用时间连续性将空间进行系列化,而空间观念则是将时间的历时次序向共时形态转化。
教学时间主要指课堂教学时间,包括两个基本方面:教师教学的时间和学生学习的时间。这两个方面不是分离的,它们相互渗透、互相影响。
教学空间是建立在一定有形空间、虚拟空间和载体之上的,联系特定教学过程的现实空间和思维空间的和合;并且更以师生内心情感和思想所感知的“无形空间”为主。教学空间必然依赖有形空间,所以它有物质性;教学空间既是物质的现实空间,更是心理的空间,所以教学时空也可以是虚拟的。对于当代的教师和学生而言,教学空间应该是具有开放性的广义的教学空间,不仅是有形的物质空间,还包括思维空间以及现代信息技术构建的虚拟空间等等。
教学时空结构是教学时间结构与教学空间结构的简称。教学时间结构主要指作为人际交往的教学活动在时间上的各种构成以及与之密不可分的一系列关联;教学空间结构主要指教学参与者人际组合的空间表现形态以及与之密不可分的一系列关联。[2]
教学时空结构包括教师、学生以及师生之间的各种关系,教学时空构成方式不同,其引发的角色定位、互动类型也各不相同,若教学时空结构方式发生变化,其角色定位、互动类型也会产生相应的改变。
多媒体课件同样由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构成。从多媒体课件本体意义上来看,多媒体课件也是一种时间性的存在,它是以多媒体为媒介按教学时间的先后秩序展开来的。多媒体课件同时也是有空间性的,我们能直觉地感受到课件中的空间维度,这种空间性似乎比时间性更具体可感。在物理时空中,时间与空间是互为依存的,无法实际分开的,时间仿佛是以一种潜在的形态存在于一切空间展开的结构中,在多媒体课件中亦是如此。多媒体课件还可以“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多媒体课件在时空上享有最大的自由。课件中的时空可把漫长的时间或历史浓缩在一个课件中,也可将不同的空间汇集于课件中。
多媒体课件的时空结构,可以分为三个层次。一是多媒体课件的时空结构,即课件中的文字、图形、图像、声音、动画、影像等多种媒体素材在时间和空间两方面的结构;二是课件内容上的时空结构,它包括课件内容的时间和空间上的结构,课件内容的组织以及连续性等;三是课件外在时空结构,它包括使用多媒体课件教学的教学组织形式、角色定位、互动类型等时空结构。
体现多媒体课件存在状态的时空是现实的物理时空。在课件内部,教师或设计者具体描绘的虚拟世界自成一个完整独立的小世界,拥有自己独特的时空。任何课件的情境都以时空形式存在,既表现为一定时间流程,又表现为一种空间展开,构成课件内部的时空结构,富有极强的整体性和立体感。这种时空结构便是课件里教学时空的具体表现形式。
多媒体课件的时间结构,可以分为三个层次:一是课堂(应用)时间,它是使用多媒体课件开展教学活动所需要的时间;二是多媒体课件内在时间,它一般指的是多媒体课件所包含的教学内容的展开从开始到结束所经历的时间;三是多媒体课件的外在时间,它是课件中的教学内容所涉及的背景等发生的时间。如多媒体课件《林黛玉进贾府》中,涉及整个红楼梦的背景,时间跨度有几十年。有时课件中背景常涉及数十年、上百年前甚至上下几千年的事情。
多媒体课件的课堂(应用)时间是现实时间,课件的内在时间与外在时间一般属于艺术时间。课堂时间是固定的,要从严控制,不能拉长。而多媒体课件的内在时间具有很大的伸缩性、可操作性、可创作性、可分解性等,内在时间使得课件具有无限的意义。外在时间能有效地丰富课件的资源意义,使现代教学不再受时空限制。外在时间的长度加大了内在时间的密度,而内在时间的长度又加大了课件时间的密度。外在时间——内在时间———课件时间,形成一种由大而小的漏斗形的时间模式。
课堂时间是客观时间,而学生的心理时间是一个主观时间,它主要是一个“经过”的感觉,过了“多久”的问题。内在时间冗长或短促、外在时间短促或冗长的多媒体课件,由于其教学内容张力的缺乏和过度,学生接收的信息密度不足或过量,受到刺激的强度不足或过度,其课堂时间给学生造成的印象往往是“过了好久,还没上完”。而内在时间适度、外在时间适中的多媒体课件,其情节一张一弛,学生能有效地接收信息,受到适度的刺激,其课堂时间给人的感觉往往是“过得好快,又上完了”。多媒体课件的内在时间和外在时间的掌握要根据教学内容本身而定,选择恰当的角度予以表现。
多媒体课件的空间结构,也分为三个层次。一是教学内容空间,也就是多媒体课件内容所表现的课件空间,它是多个不同的特定空间的组合,如物理课件《带电粒子在匀强电场中的运动》,其教学内容空间就是带电粒子在匀强电场中的运动及规律。这种微观的空间与现象,肉眼无法看见,多媒体课件可以模拟出来。多媒体课件的课件内容空间是一个现实空间,它基本上是现实物理空间的展示,它为多媒体课件知识的表述提供一个可能性基础。
二是多媒体课件的内在空间,在上课中,它是教师借助文字、动画、视频、音效等,通过讲解、引导和动作展示出的特定空间,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以凭借自己的视觉和听觉,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而心理感知到的空间。如多媒体课件《春望》中,课件首先用有国画意境的古瓶菊花的封面营造出一种古典的氛围,用动画虚拟当时的战乱以及相关的场景,呈现破败的城池、疯长的草木,穿越时空,亦幻亦真地营造一种诗所表达的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去体现作者当时的心境。教师结合多媒体课件,与学生互动,充分发掘出课件的内在空间,达到课件空间与内在空间的完美结合。
三是多媒体课件的外在空间,它是课堂教学中提及到的一些学生看不到的地方或场景,或教学之外的拓展,是多媒体课件把情境表现或虚拟出来的,带给学生相当的想象空间,外在空间是内在空间的重要延伸。
多媒体课件的内在空间与外在空间都属于虚拟空间,前者是幻中有真,学生可以感知,在学生的视听范围之内;后者幻中有境,超出学生的视听范围,学生必须加以想象和联想才能更好的感受。
多媒体课件时空意义的再生有两重意义:一是就课件内容本身而言,通过多媒体表现出来,就是一种时空再生,虚拟再现,克服时空局限性,多媒体课件可以再现或创设具有情绪色彩的具体生动的形象或场景,使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学习知识、受到感染和教育;二是多媒体课件可以让学生在课后自主学习,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理解情况,选择性地对课件进行再次的学习和复习,对学生而言,这更是课堂内容在时空意义上的再生。
例如在多媒体课件《苏州园林》中,借助多媒体课件展现苏州园林的实景,就可以突破时空的限制,一幅幅完美的图画让学生感受苏州园林“如在画图中”的美景,如同真正“游”一番苏州,让学生如身临其境地感受那些细节:“池沼或河道的边沿很少砌齐整的石岸,总是高低屈曲任其自然,还在那儿布置几块玲珑的石头,或者种些花草:这也是为了取得从各个角度看都成一幅画的效果。”
时间与空间一起,构成了人类感觉万事万物的先验框架。人们则只能通过事物的运动和变化来感觉和度量时间。我们感觉时间是需要参照物的,如日升日落,春去冬来,春暖花开……因此,我们感觉到的时间其实是“空间化”的时间。
在近代物理学中,时空完全是作为一体的。在爱因斯坦狭义相对论中,时间的“空间化”进一步被形式化、完备化,时间、空间统一为一体成为“时-空”。
不管是线性结构的课件还是非线性课件都是以时间为轴运行的,画面上表现出来的是空间,由所表现出的空间来表现时间或时间意义。因此课件既表现出时间性又表现出空间性,这就是课件的时空效应——时间“空间化”。事实上就算是静态的图像,表面上看来,它所表现的只有空间性,但事实上其所表现的空间也是具有时间性的,是把某一时空的情景单元凝固在图像中,以空间的形式保存了时间,在图像中,时间已经“空间化”。
同时我们看到,多媒体表现的空间不能脱离了时间而孤立存在,时间、空间在多媒体课件里是互相依存的。所以我们说,多媒体课件中的空间是“时间化”的空间。在这点上,有关物理运动的多媒体课件表现尤为明显。
多媒体能构造出时空连续体,其空间的性质与真实空间相比,并没有发生根本性质的变化,完全地摹仿真实的时空形态,再现时空形态。多媒体课件还可以摹仿自然现象、运动状态和过程,揭示其规律,从而突破时空、微观、宏观对教学实验条件的限制。
如在生物课件用动画来摹仿“血液在心脏中的流动”以及“人的血液循环”就可以完全地摹仿真实的血液物质循环的时空形态。“摹仿”现实情境是让学生通过眼睛获得在真实情境中才能接收到的信息,使学习者沉浸其中,使学习活动具有实践特征,成为一种虚拟实践,成为建构知识的感性经验基础。
多媒体课件还可以表现各种时空形态,可以重构时间,在一定程度上改变自然时间的性质。课件中的时间可以加速和放慢,如几天才能完成的花朵开放,数秒即可呈现完成,而几分之一秒的时间流程,却可以用较长的时间来显示,如子弹的射出,物体的平抛运动、自由落体运动。
空间也可以扩大或压缩,如大到宇宙天体,小到分子、原子的结构都可以用多媒体课件表现出来,还可以表现其运动与规律。如地理课件《地球的运动》借助于多媒体课件演示和分析地球公转的方向与意义,使学生仿佛超越时空,亲眼目睹地球运动的“实况”,使地球运动的规律与意义也变得直观起来。
多媒体课件不仅能表现各种时空形态,更重要的是它还能虚拟时空形态。许多在现实生活中看到的时空形态,可以通过多媒体虚拟出来。
如在物理课件《电场线》中,那看不见摸不着的电场线就可以通过多媒体课件虚拟出来,虚拟出电场的空间存在。电场线不是电场里实际存在的线,而是形象地描述电场的假想的线。电场虽然抽象但它是客观存在的物质,电场线虽然形象但它仅是假想的线,通过多媒体课件把它虚拟出来。
多媒体课件还可以创设虚拟情境,让学生在虚拟情境中进行学习和锻炼。如虚拟实验同真实实验情境一样,学生在这里得到了情境体验,犹如在真实的实验情境中一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多媒体课件还可以虚拟更多情境,如英语教学里的对话环境虚拟等。
多媒体课件无论从“存在性”要素还是“建构性”要素方面都给教学时空带来了影响与改变。多媒体课件应用于教学,使教学时空的内涵与外延扩大了,教学时空不再仅指课堂教学时空,而是既包含课堂教学时空也包含非课堂教学时空的概念。因为随着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多媒体课件的广泛使用,在很大程度上模糊了课堂教学时空与课外教学时空的边界,使教学时空不能简单区分为课堂教学时空与课外教学时空这两种相对独立的类型。[3]
[1]陈刚.加强教学空间管理的三点基本要求[J].成都教育学报,2002(11):48.
[2]马维娜.教学时空的双重建构[J].教程·教材·教法,2004(12):17.
[3]马维娜.教学时空的双重建构[J].教程·教材·教法,2004(1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