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牧乾
(广州大学华软软件学院管理系广东广州510990)
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经济对于物流需求显著增加,许多地方政府如深圳,早在“十五”规划期间,便将物流产业作为其主要支柱产业之一。2014年9月12日国务院颁布的《物流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14--2020)》更是将物流业定位于支撑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性、战略性产业。目前,物流专业人才已被列为我国12类紧缺人才之一。另外,随着物流业的不断成熟及电子商务的迅猛发展,对物流管理的专业要求更高,尤其是人才培养方面,需要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专业知识与信息素养同时过硬的复合型人才,这就对当前我国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能力提出了考验。
截至2014年底,我国已有470多所本科院校,开设了物流专业,高校作为物流技能型人才培养基地的地位越来越明显,但据相关统计数据显示,目前技能型物流从业人员当中拥有大学及以上学历的仅占21%,出现了人才培养与行业需求相脱节,专业就业率下滑与技能型人才紧缺并存的局面。因此,如何落实校企协同育人,实现高校人才培养与行业需求的无缝对接,是当前高校物流管理专业建设中的重大课题。2012年教育部下发《关于开展“本科教学工程”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建设工作的通知》中也进一步要求,积极推动校外实践教育模式改革,校企共同开展校外实践教育,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可见,建设校外实践基地,实现校企深度合作,协同育人,充分落实校外实践教学环节,有利于克服专业知识课堂教育培养人才单一的弊端,有利于满足物流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
鉴于此,本文面向当前社会对物流管理专业技能人才的素质要求,基于协同育人的视角,以广州大学华软软件学院物流管理专业省级大学生校外实践基地为例,探讨校外实践基地的建设现状、成效及存在的问题,为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提供参考。
校外实践教育基地作为校内实践教学的延伸和补充,在人才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其质量直接关系着专业实践教学质量。因此,在校外实践教育基地的选择和建设过程中,应遵循以下的原则:
首先,承担着实践教学功能的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必须是经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注册的正规组织。以此为前提,学校要对企业进行全面的考察,尽可能选择组织结构完善,技术水平先进,劳动保护到位,管理规范的有合作意愿的优秀企业进行合作。这样的企业不仅能为专业实践教学提供一定规模且相对稳定的教学设施和条件,能为协同育人校外实践教学的开展提供良好的环境和氛围,也有利于学生接受规范化的训练和管理。
校外实践教育基地作为校内专业实践教学的继续和延伸,在专业人才培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不仅要求合作企业有实践教学条件,也要求其所提供的实践岗位任务和实践内容应与专业人才培养要求相吻合,只有这样才能确保校外实践与理论教学互补、互促,达到提升学生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的作用。
作为营利性组织的企业和非营利性组织的高校,其利益诉求不同。因此,基地合作双方应具有支撑不同需求的利益点,通过协商,各取所需、优势互补,相互贡献,在合作中实现彼此的需要的满足。如果仅强调单方的利益,合作不会长久和顺畅,更无法支撑校外实践基地有效稳定的运行。
广州大学华软软件学院(以下简称“华软学院”)物流管理专业自2002年开始招生,至今已经已累计培养物流专业人才近2000人。经过十多年的发展,积累了较为丰富的办学和专业建设经验,逐渐形成了以岗位可雇佣能力培养为本位,以复合型应用人才为目标的“三段式”人才培养模式,并构建了由基本实践模块、实验教学模块、校外实践模块、综合实践模块组成的实践教学体系。
基于上述四项原则,华软学院物流管理专业于2010年6月与广州航空邮件处理中心建立合作协议。2012年9月,进一步将其成功申报为广东省省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重点建设。
广州航空邮件处理中心作为中国邮政的重要航空枢纽,是中国邮政的三个主要国际邮件互换局之一的主要处理场地,承担着广州地区、广东全省和广州通关区十一个省的航空邮件集散任务,具有航空总包转运、特快专递邮件、国际邮件和航空物流处理四大功能。根据企业的经营战略规划,公司在分拣、配送、设备运营与管理、国际物流业务处理、物流信息系统等方面的工作岗位都有大量的人才需求,尤其是在中秋节和“双十一”两个快销品黄金时段具有大量的临时性人力资源需求,能为学生提供大量的专业岗位实践机会。另外,该基地所用有的现代化物流设备平台,恰好弥补了学院物流管理专业硬件实验室短缺的现状。能满足物流管理专业的商品存储与配送、国际物流业务代理、供应链管理流程等实训项目。
自该基地运行以来,本着“协同育人、优势互补、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的机制,先后派出8批次,近300名不同年级学生至广州航空邮件处理中心进行配送、分拣、设备管理等专业实践。
1、构建了校企共管,协同育人的基地管理模式
在基地运行过程中构建了校企过程共管,共同负责的合作机制。学生实习期间,一方面接受实习指导教师的监督与指导,另一方面,企业也派出专职工程师及人力资源管理专员对实习学生的工作进行全程指导与绩效考评,校企双方共同对学生的实习效果进行评定。并成立了由双方主管领导、分管领导组成的实践基地指导委员会,双方讨论并通过了《管理系物流管理专业校外实践基地管理委员会职责》,以明确职责分工,保障基地有效运行。
2、校企合作,修订人才培养方案
2014年,在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过程中,通过基地了解行业发展紧缺人才需求,吸纳了业界专业人士的意见,结合物流管理专业特点,对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修订,增加了物流信息素养相关的课程,以适应当前行业发展需求。如,根据基地相关工程师的建议,在课程体系中增加了关于物流系统设计的《物流工程》课程,强化了物流软件应用类的课程,将《企业经营模拟实战》课程增加为专业选修课,通过实务沙盘模拟,增加学生对生产计划、仓储等在公司运作中的直接感知。
3、“走出去,请进来”,优化专业师资队伍
我院物流管理专业教师以青年教师居多,由于从学校到学校的经历使得其理论知识储备充足,实践经验匮乏。为此,在基地建设运行中,采用了“走出去,请进来”的师资建设模式,先后组织专业教师参观基地、参与基地部分工作设计,以帮助物流管理专业教师拓宽专业视野、开展专业调研、提高专业服务水平,提升实践教学能力。
4、协同育人,开发“校本教材”
在校内外教师指导下,部分实习学生将企业实际运作中所遇的专业管理问题,作为项目或论文课题进行研究,充分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提升,项目部分结论为企业制定政策提供了一定的参考。
此外,根据基地运行的实际情况,运用企业实际案例,组织学校专业教师联合基地管理人员和业务骨干,共同编写了《物流配送实训》等校本教材。教材内容紧密联系专业实践,有针对性的将行业新流程、新方法引入专业教材,使课程教材更具实用性和先进性。
5、学生满意度调查结果
为进一步了解实践教育基地运行情况,特面向2014年在广州航空邮件处理中心实习的127名同学分批次进行问卷调查,就实习基地运行多个方面的满意程度进行调研。共发放问卷127份,回收问卷127份,其中有效问卷124份,有效率为97.6%。
表1 物流管理专业学生对校外实践教学基地评价情况一览表(n=124)
由表1可知,学生对于该基地硬件设施、学生权益保障方面满意度较高,均超过80%,这与该基地所属国企性质及资金投入保障有关。有将近40%的学生对实习岗位和时间的安排不满意,基本满意所占的比例也较大。据悉,该基地会按照市场价格为实习学生计算劳动所得薪酬,并安排学生住宿、饮食,学生在实习期间的权益收到保障,多数学生较为满意。
此外,在问及“实习对自己是否有帮助”这一系列问题时,89%的同学认为基地的集中实习对专业学习非常有帮助;有72.5%的被调查者认为实习提高了对专业的认知;62.3%的同学认为实习过程培养了自己的实际操作能力;55.9%的同学认为其沟通与组织能力得到了提升。另有35%的同学表示,实习对自己职业生涯规划有重要的作用。
虽然参与实习学生对工作岗位安排、工作内容、实践、企业导师指导次数等方面满意度较低,但总体来看,实习学生对于基地实习还是比较满意。
经过近5年的建设,广州航空邮件处理中心基地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也存在着一些制约基地进一步深化发展的问题。
健全的校企沟通协调机制是保证校外实践教育基地运行效果的重要前提。按照基地建设的最初的方案设想,华软学院与广州航空邮件处理中心开展多层次、全方位的校企合作,并定期召开校企联席会议,探讨并解决实践教育基地运行中存在的问题。但是,在实际的运行中,由于合作双方的直接负责人均出现频繁更替、校企双方时间安排冲突等原因,校企合作双方未能及时有效的进行沟通交流,尤其是在横向课题开展、校外导师培训内容等方面沟通不畅,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培训效果未能达到预期,横向课题开展受挫,原有规划在落实中出现了偏差。
将合适的人,放在合适的岗位上进行专业实习,是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实习岗位安排应遵循的原则。在基地实习岗位安排上,企业较少能够为学生提供较高层次的岗位进行实践,往往将学生安排在单纯的分拣、扫码等基本性的流程性的岗位上,工作内容较为琐碎、枯燥和单调。虽然也会进行每周轮岗,但基本都属于流程性操作,与关键性岗位无缘。这与学生所期望的实习工作有一定的差距,因此,在调查中有38.7%的学生对实习岗位和时间的安排不满意。
当前,广航基地只是具有校外实习场所的功能,企业为学生提供一定的工作岗位进行一定期限的实习,缺乏系统的将校外实习基地的实习与校内实践教学体系的有效融合。校企协同育人的动力不足。一方面,企业面临着投入一定资金和师资力量建设基地后,学生经过短期实习却难以见有效回报的风险,这种隐形的浪费对于以营利为目的的企业而言是不能容忍的;另一方面,高校教师本身承担着较为沉重的教学和科研任务,对于学生实习基地指导的工作不能及时跟进,多数是有辅导员在保障学生人身安全的情况下持续跟进。
当高校要求进一步共建课题进行专业领域研究、能否提供岗位共教师实践等问题时,企业往往以涉及商业机密等理由婉拒要求,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形式单一,合作关系尚未深化等问题。而这种较为单一的协同育人形式,影响了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功能的发挥。
校外实践基地建设既要满足高校的需求,也要兼顾企业的利益,力求“双赢”方能长久。广州航空邮件处理中心根据其业务服务要求,仅在中秋节及“双11”前后,能提供一定数量的实习岗位,并且需要学生全天候在实习基地,接受正式员工同等的管理模式。但是合作方广州大学华软软件学院实行的是完全学分制,企业用人需求的旺季,往往与专业学生的校内课程教学相冲突,难以持续离校进行实习。所以,企业需求与人才培养时间上的冲突,一方面,使得参与实习学生的受益面因课程教学的原因而缩小;另一方面,因不能充分满足合作单位的需求,致使企业合作积极性下滑。
在校企协同共建实践教育基地过程中,校企双方管理人员均应以党的“十八大”所提出的“推动实现更高质量就业”为纲领,树立协同创新,共同育人的理念,制定多方协同育人模式,创新人才培养工作机制。虽然,协同育人的人才培养模式要求所有育人主体全程参与,但高校在校企合作过程中尤其是在在协同培养目标的制定、课程教学体系、评价制度等方面都应发挥主导作用,同时,高校也应打破传统的相对封闭的教学模式,推行开放式办学模式,将企业作为协同育人的战略基地,积极利用自身优势与企业开展深度合作与交流。企业也要充分意识到校企合作共同育人对于企业反哺社会,利用高校优势科研和人力资源促进自身发展都是有益的,与企业的利益追逐不冲突的,进而主动融入协同创新共同育人平台建设。
协同育人共建实践教育基地的目标怎么设置、课程体系该如何有效构建,高校应为企业提供哪些职业培训和相关服务,企业应该提供哪些实习岗位和技术支持等都需要有效协调。
在华软学院与广州航空邮件处理中心共建的校外实践教育基地运行中,可结合物流管理专业特点,以及企业工作需要,可由华软学院教务处和招就处牵头成立“协调指导委员会”,定期召集华软学院管理系负责人,广州航空邮件处理中心的相关负责人等相关人员就物流管理专业校外实践相关事宜进行沟通,并负责协调合作中出现的矛盾,构建常态化有效的协同沟通机制,建立互利共赢的利益驱动机制,以保障“协同育人”良性运转。
华软学院和广州航空邮件处理中心共建的大学生校外实践基地可采取以下合作育人形式,以提高育人实效。
1、成立由企业管理者参加的专业建设顾问委员会
聘请由企业管理者、一线从业人员和校内专家组成的专业指导委员会,定期召开专业指导委员会,加强学校与企业的联系,及时了解与本专业发展相关的信息,将企业未来发展对员工知识技能的需求,反映到人才培养方案中,共建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体系,共建人才培养目标,以指导专业建设。
2、设立“订单班”
结合企业人力资源需求,发挥高校专业优势,与企业联合开设订单班,从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考评机制等方面与企业做到无缝对接,从而将合作内容深化,解决现有实习过程中简单的劳务补充模式。
3、打造“校—企—研—赛”实践教育基地运行链
通过与校企合作实习基地同步进行“产、研、赛”三驱联动建设,紧密结合行业及企业发展需求,推行高校参与企业发展问题及过程优化研究,建立横向课题,联合企业推进学生参加专业竞赛,打造“校—企—研—赛”的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基地运行链。华软学院与广州航空邮件处理中心共建的校外实践基地,可通过在建立校外教师工作站、共建科研课题、将实习过程中所遇问题与毕业论文、及物流技能大赛等专业综合实训项目联系,加强育人实效。
是否拥有一支专兼结合的师资队伍将直接关系到校外实践教育基地的运行质量和人才培养效果。校企双方通过建立相关规章制度、双方互派等方式,逐步建立稳定的具有较强的实践教学能力的优质师资队伍。华软学院与广州航空邮件处理中心所建的实习基地可继续坚持“走出去,请进来”的师资队伍建设理念,聘请企业相关人员担任学生校外实习指导教师,实现学生培养“双导师制”,并根据人才培养计划承担部分专业实训类课程的校内教学;也可通过将校内专业教师派出实习基地锻炼,加深其对一线行业运作的感性认识与理性思考,弥补青年教师因从学校到学校的经历而带来的实践教学能力相对匮乏的现状。
实践基地协同育人效果的评价也需要校企各方协同运行。在评价方法上可将过程评价与结果性评价相结合,校内指导教师与企业导师评价相结合等方式,对学生知识、能力、素质、态度等方面进行客观评价,避免“干多干少一个样”的现象存在,以提高学生实习的兴趣与效果,进一步优化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建设。
协同评价学生实习实践效果的同时,作为实习基地建设委员会也应对校内外实践指导教师的指导工作的过程、结果及态度进行联合评价,可采用指导教师自评、校、企主管部门考核、学生参评的360度考评体系,以激励校内外指导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保证校企实践基地的有效运行。
总之,在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的建设中,高校与合作企业需要实现理念一致、机制联动、资源共享、利益互驱的协同育人体系,方能真正发挥下校外实践基地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
[1]孙鸿.高职物流管理专业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的实践与思考[J].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29):26-28
[2]张颖昆.探索经管类专业校外实践基地建设与管理[J].北京城市学院学报,2013(4):32-34
[3]倪吉同.校外实践基地的建设与管理[J].渤海大学学报,2013(4):156-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