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爱保,任德云,夏瑞雪,李世峰,徐科朋
(1.西北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兰州730070;2.北京师范大学认知神经科学与学习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100875;3.河西学院教师教育学院,张掖734000)
人类很重要的一个功能不仅要区分“我和非我”,也要区分“我的和非我的”(Kim & Johnson,2013)。所有权(Ownership)的概念在人类几千年的历史中是极为重要的,所有物(Possessions)是自我身份不可或缺的一部分(Kim & Johnson,2013)。上世纪末,欧美学者从心理学角度提出了“心理所有权”的概念。Pierce,Rubenfeld 和Morgan(1991)认为,心理所有权是一种个体感觉所有权的目标或其一部分是“我们的”状态。人们对各种物质和非物质形态的物品都会产生心理所有权感(Beggan,1992;Brown,Pierce,& Crossley,2013)。例如,人们对于自己的房子、工作地点、日常用品会产生心理所有权感。心理所有权使自我和客体间建立起一种重要的心理连接(Cunningham,Turk,MacDonald,&Macrae,2011)。相对于具体的实物,人们对精神物品也可以产生所有权感,包括自我的科学想法和艺术创作(如,Bristol,Gascó,Petty,& Horcajo,2013)。人们对低想象度的抽象事物是否也可以产生所有权?为了探索所有权效应的普遍性和稳健性,当前研究选用了无具体形象和物理属性、无生动特点,甚至无具体意义的中性抽象名词作为实验材料,探索中性抽象名词是否能产生所有权效应。
获得一个物品会引发一定范围内的认知与情感的反应(Cunningham et al.,2011;Kim & Johnson,2013),相对于未获得的或他人的物品,人们对自己拥有的物品会增加注意力,引发记忆优势和积极态度(Beggan,1992;Cunningham et al.,2008;Krigolson,Hassall,Balcom,& Turk,2013)。Nuttin(1987)认为这种积极态度是由于所有权情感引起的,所有权感引发的认知和情感的反应(Cunningham et al.,2011;Kim & Johnson,2013)表现在被试对自我拥有的物品比他人拥有的相似的物品评价更高(Beggan,1992),在随后的记忆测试中表现出更高的记忆优势(Cunningham et al.,2008),即使这种所有权的感觉是虚拟的、临时的或实验中界定的,这种现象即“纯粹所有权效应”(Beggan,1992),Beggan 指出当人们对目标物怀有所有权感时,对其会产生更积极的评价。在他的研究中,被试对收到的礼物的评价比没有收到的相似的物品的评价更高,他认为这种结果来自自我提高偏见(Self -enhancing bias)的影响。Huang,Wang 和Shi(2009)采用内隐联想测验的方法发现,被试对自我拥有的物品与积极词汇的连接比他人物品与积极词汇的连接反应时更短,当与消极词汇连接时则相反。这说明这种心理所有权的状态影响了个人对物品的评价。在最小程度的自我参照情况下,Cunningham 等人(2008)采用虚拟购物的实验范式,要求被试根据物品标签颜色和自己篮子的颜色对超市物品(如,食品、服装、电子产品)进行分类,建立起自我与物品之间的所有权关系,结果表明在随后进行的记忆测试中,被试对自我拥有物品记忆的数量明显多于他人条件下拥有物品的记忆,说明所有权关系可以产生很强的记忆痕迹(Hockley & Murdock,1987)。此外,Shi 等人(2011)通过使用物主代词“我的”与“他的”建立起与杯子、面包等名词之间的所有权关系,同样也表明在自我所有权的条件下表现出了显著的记忆和反应优势。
然而,Michael,Terence 和David 等(1997)提出在所有权效应的实验研究中使用的物品都是来自生活的周围(大型超市日用品),这些物品对记忆的影响可能来自它们的曝光率(Zajonc,1968)的影响,并指出了每个被试对不同物品的偏好不同也会影响记忆。总结前人的研究发现,实验材料无论是实物(如,手表、巧克力、花生糖、肥皂、钥匙扣、记号笔,Beggan,1992;汽车、磁带,Nesselroade,Beggan,& Allison,1999;杯子,Constable et al.,2011),还是图片(如,食物、衣服、电子物品,Cunningham et al.,2011),甚至是名词(如,杯子、面包,Shi et al.,2011)都是存在于日常生活中的具体的高想象度物品,被定义为有具体的形状、有特定的物理属性、有鲜明的特点或形象,甚至有特定的意义的物品或词汇。词汇的想象度也即词汇的具体性是指人们对一个词的指代物形成心理表象的难易程度(吉峰,梁宝勇,2005)。具体的物品或词汇具有高的想象度(如苹果)能激活高的心理表象,然而低想象的词(如真理)很难形成心理表象(Rodríguez -Ferreiro,Gennari,Davies,& Cuetos,2011)。高想象的词比低想象的词在任务中能得到更有效的加工并更有效地从长时记忆中激活(Davelaar & Besner,1988)。因此,由于曝光效应和具体材料的加工特点,前人研究中的记忆优势可能受到额外因素的干扰,并不是完成纯粹的所有权效应。同时,实验使用的实物与被试现实生活中是否真实拥有类似物品对记忆会产生干扰。例如,实验中使用自行车,被试会联想到现实中自己的自行车,这样就会建立起实验中使用的物品与被试是否真实拥有的物品之间的对比和意义上的连接;若实验中使用的物品被试现实生活中没有,就不存在这样的对比和意义连接。
总之,当以记忆作为指标时,具体材料可能更容易引发额外因素对记忆的影响。为了考察纯粹的所有权效应对记忆的影响,抽象物品可能是一个更好的选择,它没有具体的物质载体、没有特定物理属性和鲜明的形象特征,甚至没有一个特定的意义。如果这种纯粹的所有权效应是真实存在的,它们在抽象的环境中也应该可以产生。当前的研究中主要选用了中性双字抽象名词作为实验材料,以探索纯粹的所有权效应。
前人关于所有权效应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具体实物或具体词汇上,是否低想象度的抽象名词也能产生所有权效应?相关的研究发现高想象度的具体词和低想象度抽象词的加工是不同的(Weiss & Rappelsberger,1996),在回忆、再认、词汇确认、词命名和句子理解等高级认知任务中具体词比抽象词的加工速度更快和提取的正确率比更高,这一现象称之为具体性效应(Paivio,1991)。具体效应产生的机制存在不同的理论解释,双重编码理论(Paivio,1991)认为,人脑存在着以语言和表象为基础的两个加工系统。高想象度的具体词汇具有言语的、表象的两种代码,而低想象度的抽象词汇只有言语的代码加工更困难。而语境有效性理论(Schwanenflugel,1991)则认为低想象度的抽象词和高想象度具体词在一个加工系统中加工,区别在于加工过程和背景信息不同。较之低想象度的抽象词汇,高想象度的具体词汇能获得更丰富的背景信息和加工资源。词汇语义表征的质量和强度对记忆发挥重要作用,前人研究表明具体材料相对于抽象材料享有稳定的记忆优势(Walker & Hulme,1999)。基于前人对高想象度材料的所有权效应研究的基础上,当前研究主要探索低想象程度的抽象材料的所有权效应。
为避免具体材料对记忆的影响,当前研究采用低想象度的抽象名词作为实验材料,首先通过再认测试方式探索抽象名词的所有权效应。
招募33 名大学生(女生19 名,平均年龄24.3±2.19),视力正常,实验前获得被试的知情同意,实验后给被试赠送小礼品作为实验报酬。
实验材料选自刘源编制的《现代汉语频率辞典》(1986)中选用0.00023 ~0.0153 之间的中等频率的中性双字抽象名词132 个。实验一100 个抽象名词,10 个用于练习字串;“我的”条件下30 个,“他的”条件下30 个。在每个词的上方1cm 处标有一个直径为5mm 的红色或蓝色圆点作为所有权的线索。30 个作为再认测试中的新词。实验过程中所有刺激使用E-Prime 软件呈现,字体为宋体32 号,白底黑字呈现在屏幕的中央。
本实验采用单因素被试内实验设计,自变量为所有权(我的/他的),因变量为再认测验的正确率。实验采用了Kim 和Johnson(2012)研究中使用的虚拟购物的实验范式。实验包括加工阶段、分心任务和再认测试三个阶段。在加工阶段,被试认真阅读完屏幕上的指导语后按Q 键开始实验。首先呈现一个200 ~300ms 的抖动“+”,然后呈现2000ms 的刺激,伴随刺激同时呈现一个灰色篮子(屏幕左下角属于被试的)和一个黑色篮子(屏幕右下角属于他人的)(见图1),在刺激呈现时要求被试做出反应,要求被试将属于自己的灰色圆点的词按“F”键放到自己灰色的篮子里,将他人黑色圆点的词按“J”键放到他人黑色的篮子里,最后是1000ms 的空屏(见图1)。
图1 实验一的实验程序与具体反应任务及实验一的再认测试的程序
分类任务完成后,被试根据指导语提示进行3分钟的分心任务,要求被试口算简单的数学题并将答案写在纸上。再认测试阶段,将实验中“我的”30个词和“他的”30 个词作为旧词,与30 个新的抽象名词,共90 个字串让被试进行R/K 的再认判断。要求被试判断呈现的词是否在刚才的学习阶段见过,见过按F 键,没见过按J 键;如果被试按了F 键判断为见过,需要进一步判断是否清楚记得这个词,若清楚记得按D 键,若记不清楚就按K 键;若被试按J 键,程序将直接跳到下一个词的判断。
对再认测试的正确率进行配对样本t 检验,结果显示被试对放到自己篮子的抽象名词的记忆数量(M=0.80,SD =0.22)显著多于放到他人篮子的抽象名词的记忆数量(M =0.56,SD =0.22),t(32)=2.12,p <0.05,Cohen’s d =1.09,存在显著性差异(见图2)。这表明被试对自己篮子的抽象名词产生了所有权效应。结果验证了假设,抽象属性的名词在再认的条件下可以产生所有权效应。任何材料与自我相联系时会表现出强烈的自我参照效应(Self reference effect,SRE,Rogers,Kuiper,& Kirker,1977),即使低想象度的抽象名词也产生了随后的记忆优势,表现出所有权效应。是否实验一的结论可以得到重复呢?及在更深层次的记忆源测试上抽象名词是否也能表现出所有权效应呢?实验二将进一步探索这些问题。
自由回忆和再认是外显记忆的两种提取方式,两者在运用编码策略、记忆加工和提取意识方面存在差异,回忆要求有意识的主动提取,需要付出大的意志努力;而再认可凭熟悉感进行判断,需要付出的意志努力相对低(李欢欢,程灶火,王力,王湘,2004)。研究也表明自由回忆和再认依赖两种不同的神经生理机制(屈南,郭春彦,聂爱情,丁锦红,2005)。为验证实验一结果的有效性,同时基于再认测试和自由回忆属于不同记忆深度的测试,实验二采用自由回忆的方式进一步探索低想象度的抽象名词所确定的所有权效应的稳健性。
图2 实验1 再认阶段的正确率
33 名大学生(女生17 名,平均年龄20. 5 ±1.18)参加实验并获得一次平时成绩。被试视力正常。实验二是由32 张印有双字抽象名词的词卡组成,白底黑字,宋体32 号。每个抽象名词印在词卡的中间,并且每个词的正上方1cm 处标有一个直径为5mm 圆点,16 张标有红色圆点,16 张标有蓝色圆点。词卡尺寸为8cm(长)×5cm(宽)。
实验二采用Cunningham 等人(2008)的虚拟购物实验范式,自变量是所有权(我的和他的),因变量是自由回忆的分数。两名被试同时坐在实验桌前,每个被试拥有一个红色或蓝色的购物篮。在加工阶段,当听到“噹”的一声后,主试随机举起一个词卡呈现在两个被试相等距离的位置,被试根据自己篮子和词卡的圆点颜色确定谁移动词卡到自己的篮子。当听到下个“噹”声后,实验者举起另一个词卡,每个词卡的加工时间为5 秒钟。当所有的词卡分类完后,将被试带到两个不同的房间进行3 分钟的分心任务,要求被试写出尽可能多的中国的省与对应的省会(例如,山东-济南)。最后,让被试进行4 分钟的自由回忆,要求被试尽快能多地写出刚才在加工阶段出现的所有的抽象名词。
将被试自由回忆的分数进行配对样本t 检验,结果发现被试对自我拥有的抽象名词(M=4.27,SD=0.98)的记忆多于他人拥有(M = 1. 85,SD =0.87)条件下的记忆,t(32)=12.769,p <0.001,Cohen’s d=2.61(见图3),存在显著性的差异。实验二验证了实验一的结果。尽管当前研究的结果与Cunningham 等人(2008)的结果一致,但当前的结果是从低想象度的抽象名词考察所有权效应。当前的结果扩大了自我所有权效应在抽象维度上的适用范围,说明了自我所有权效应是一种稳健而普遍的效应。
图3 实验2 自由回忆阶段的记忆量
当前研究通过两个实验分别从再认和自由回忆的测试条件下验证了抽象名词的所有权效应。前人关于自我所有权效应的研究多是建立在有高想象物品或实物的基础上,当前研究使用了没有具体形象和物质载体的中性抽象名词,解决了曝光率和偏好以及被试是否真实拥有的情况的对记忆的影响。结果表明中性的抽象名词同样也可以产生纯粹所有权效应。虽然结果与以往研究(Beggan,1992;Cunningham et al.,2008)一致。但是当前的研究通过对材料的改进,在更抽象的层面上验证了所有权效应的存在。
当一个物品从“非我的”变成“我的”时,它将会被认为是“自我概念的一部分”(Belk,1988)。Beggan 的纯粹所有权效应的研究表明当物品一旦成为自我的,就会对物品进行更积极的认知。当前研究采用了中性的抽象名词,除了排除具体材料对记忆的影响,同时也验证了所有权对抽象内容产生积极效应。结果支持了中性抽象名词在自我拥有条件的记忆上显著高于他人拥有条件的记忆上。这说明人们可以对广泛的具体的和抽象的物品产生所有权。从认知水平上来讲,自我是一个发展完善并经常使用的结构(Symons & Johnson,1997),它能够促进信息的精细加工(Brown,Keenan,& Potts,1986)和组织加工(Klein & Kihlstrom,1986)。通过这种认知结构,抽象名词加工阶段参照自我比参照他人更能被精细加工和随后的记忆提取,进一步说明抽象名词所决定的所有权关系会对记忆造成影响。结果支持和扩展了自我所有权效应的范围。
基于具体材料和抽象材料在神经机制上的加工不同(Weiss & Rappelsberger,1996),当前研究为了探索纯粹的所有权效应采用低想象度中性的抽象名词,虽然在自由回忆条件下被试对抽象名词的回忆率较低,但在自我拥有和他人拥有的条件下依然存在显著性的差异,被试对自我拥有的抽象名词的记忆显著高于他人条件下抽象名词的记忆。对低想象度的抽象名词产生所有权感,说明所有权效应是一种广泛而稳健的效应。
所有权效应是对自我及其认知影响的一种稳健而普遍的效应,人们可以对物质或精神上的物品甚至低想象度的抽象内容产生所有权感。根据所有权效应的理论,让更多的员工形成对企业的心理所有权,能提高其对工作的积极性和责任感。个体对社会及其公共物品的心理所有权感能促使个体对社会的促进行为和对公共物品的保护。
李欢欢,程灶火,王力,王湘.(2004).成人回忆,再认和启动效应分离发展模式的研究.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8(3),166 -170.
屈南,郭春彦,聂爱情,丁锦红. (2005). 提取方式对相继记忆效应的影响.心理学报,37(1),26 -33.
Beggan,J.K.(1992).On the social nature of nonsocial perception:The mere ownership effect.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62,229 -237.
Belk,R.W.(1988).Possessions and the extended self. Journal of Consumer Research,15,139 -168.
Briñol,P.,Gascó,M.,Petty,R.E.,& Horcajo,J.(2013).Treating thoughts as material objects can increase or decrease their impact on evaluation. Psychological Science,24(1),41-47.
Brown,G.,Pierce,J.L.,& Crossley,C.(2013).Toward an understanding of the development of ownership feelings.Journal of Organizational Behavior,35(3),318 -338.
Brown,P.,Keenan,J.M.,& Potts,G.R.(1986).The self-reference effect with imagery encoding.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51,897 -906.
Constable,M.D.,Kritikos,A.,& Bayliss,A.P.(2011).Grasping the concept of personal property.Cognition,119(3),430-437.
Cunningham,S. J.,Turk,D. J.,MacDonald,L. M.,& Macrae,C.N.(2008). Yours or mine?Ownership and memory. Consciousness and Cognition,17,312 -318.
Cunningham,S.J.,Van-den-Bos,M.,& Turk,D.J.(2011).Exploring the effects of ownership and choice onself-memory biases.Memory,19(5),449 -461.
Hockley,W.E.,& Murdock,B. B. (1987). A decision -model for accuracy and response latency in recognition memory.Psychological Review,94,341 -358.
Huang,Y.,Wang,L.,& Shi,J. (2009). When do objects become more attractive?The individual and interactive effects of choice and ownership on object evaluation.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Bulletin,35,713 -722.
Kim,K.,& Johnson,M. K. (2013). Extended self:Spontaneous activation of medial prefrontal cortex by objects that are“Mine”. Social Cognitive and Affective Neuroscience. Published online 20 May,2013.
Kim,K.,& Johnson,M. K. (2012). Extended self:Medial prefrontal activity during transient association of self and objects.Social Cognitive and Affective Neuroscience,1 -9.
Klein,S. B.,& Kihlstrom,J. F. (1986). Elaboration,organization,and the self-reference effect in memory.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General,115,26 -38.
Krigolson,O. E.,Hassall,C. D.,Balcom,L.,& Turk,D.(2013).Perceived ownership impacts reward evaluation within medial - frontal cortex. Cognitive,Affective,& Behavioral Neuroscience,1 -8.
Michael,B. J.,Terence,S. A.,& David,S. E. (1997). Mere ownership revisited:A robust effect?Journal of Consumer Psychology,6(3),257 -284.
Nesselroade,K.P.,Beggan,J.K.,& Allison,S.T.(1999).Possession enhancement in an interpersonal context:An extension of the mere ownership effect. Psychology & Marketing,16(1),21 -34.
Nuttin,J. M. (1987). Affective consequences of mere ownership:The name letter effect in twelve European languages.European Journal of Social Psychology,17,381 -402.
Paivio,A. (1991). Dual coding theory:Retrospect and current status.Canadian Journal of Psychology,45,255 -287.
Pierce,J.L.,Rubenfeld,S.A.,& Morgan,S.(1991).Employee Ownership:A conceptual model of process and effects.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16,121 -144.
Rodríguez -Ferreiro,J.,Gennari,S. P.,Davies,R.,& Cuetos,F. (2011). Neural correlates of abstract verb processing.Journal of Cognitive Neuroscience,23(1),106 -118.
Rogers,T.B.,Kuiper,N. A.,& Kirker,W. S. (1977). Self -reference and the encoding of personal information.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35,677 -688.
Schwanenflugel,P.J.(1991).Why are abstract concepts hard to understand.The Psychology of Word Meanings,11,223 -250.
Shi,Z.,Zhou,A.B.,Han,W.,& Liu,P. R. (2011). Effects of ownership expressed by the first-person possessive pronoun.Consciousness and Cognition,20,951 -955.
Turk,D. J.,Bussel,K. V.,Waiter,G. D.,& Macrae,C. N.(2011). Mine and me:Exploring the neural basis of object ownership.Journal of Cognitive Neuroscience,23(11),3657 -3668.
Turk,D.J.,Cunningham,S.J.,& Macrae,C.N.(2008).Self -memory biases in explicit and incidental encoding of trait adjectives.Consciousness and Cognition,17,1040 -1045.
Walker,I.,& Hulme,C. (1999). Concrete words are easier to recall than abstract words:Evidence for a semantic contribution to short-term serial recall.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Learning,Memory,and Cognition,25(5),1256.
Zajonc,R.B.(1968).Attitudinal effects of mere exposure.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Monograph Supplement,9,1 -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