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吕鹏
基于营利的变革:网络时代新闻业的创新与突围*
■ 吕鹏
拜技术发展带来的情境变化所赐,中外新闻业在网络时代都面临着诸多的挑战和机遇。以美国赫芬顿邮报和BuzzFeed为代表的新媒体,对新闻业进行了深度的数字化改造。它们以市场为导向、基于营利而进行创新和突围,已经作为成功的案例而为全世界新闻业所瞩目。而在这个网络化、媒介融合成为必然的时代,我国新闻业却仍处于探索之中。本文通过对中美两国的新闻业在网络化时代的发展进行个案分析,并对其经验得失进行评价,试图为我国新闻业的发展提供对策建议。
赫芬顿邮报;BuzzFeed;澎湃新闻;新媒体;媒介融合
2014年11月19日在浙江乌镇召开的首届世界互联网大会上,国务院副总理马凯在致辞中透露,“宽带网络已覆盖全中国,我国现在已经成为全球网民最多的国家——拥有互联网网民6.4亿、移动宽带用户5.3亿,手机用户近13亿①。”在网络技术迅猛发展的背景下,新闻业也在经历着技术带来的变革与挑战,表现在传统纸媒发展进入低迷期、新媒体发展势头迅猛、以报纸为代表的传统新闻业正积极探求新媒体发展之策等方面。一方面这是技术发展的必然趋势,另外一方面也是新闻业在网络时代求生求存的必然抉择。
新一代网络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为传媒业的融合提供了技术基础与受众基础。习近平在中央全面深改领导小组第四次会议上通过了《关于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的文件,强调“着力打造一批形态多样、手段先进、具有竞争力的新型主流媒体,建成几家拥有强大实力和传播力、公信力、影响力的新型媒体集团,形成立体多样、融合发展的现代传播体系。②”在为我国传媒业的媒体融合提供了指导思想的同时,中央上层对于媒体发展的关注与重视,一方面说明我国传媒业的发展处于相对落后的状态之中,另外一方面也表明了传媒业之于党和国家的重要作用与意义。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的时代已然来临,中外新闻业在此机遇与挑战下,进行了诸多的创新与突围。正是在此背景之下,本文以美国的两个在网络时代成功运作的新闻媒体为例,对其运营模式进行分析,并对国内的实践进行分析评价,最后提出网络时代我国新闻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2013年世界媒体趋势报告显示,“70多个国家的每日报纸发行量,已经从2008年的5.37亿份,下滑至2012年的5.3亿份”③。就全球范围而言,受到新媒体冲击的传统新闻业的广告收入不断下滑、受众不断流失,因而被迫不断进行“瘦身”,而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则是网络媒体以极快的速度进行扩张。这在传媒业发展水平相对较高的美国表现得更为明显,美国新闻业的一个最大的趋势可以概述为深度的数字/网络化。一些新媒体的雇佣率呈爆炸性增长,比如,“两年前,BuzzFeed大约有6位编辑,现在它至少有170位。”④可见2013年发布的皮尤报告预测的“数字化转型和数字内容有望成为报业新闻产品呈现形式和经济来源的核心部分”⑤已经成为现实。新兴的网络新闻业不断地从传统媒体中挖角,调查新闻网(Investigative News Network)估计,“其92家分支机构中有至少80%的记者来自传统媒体。而在ProPublica中的41名员工中,就有25人是从传统媒体跳槽而来的。”⑥
基于数字/网络新闻业广告和受众方面的良好表现,美国传媒集团纷纷拓展、兼并或收购数字新闻业务,这些行为除有资本运作角度的考虑外,还与媒体自身舆论引导功能被削弱有关。皮尤研究关于美国新兴数字新闻媒体成长状况的调查显示,其前30强的新兴数字媒体的影响力不断增强并赶超传统媒体。同时这些年轻的媒体捕获了更多年轻受众。⑦无论是着眼于资本运作还是为了战略性地占领舆论高地,在传媒业发达的美国,新闻业向着深度数字/网络化进军已是大势所趋,并且正凭借数字新闻加速向世界扩张,比如Vice在海外已有了35个办事处⑧。同时,有关数字媒体的投资也在加大。但数字新闻的盈利模式相对还未明朗,而盈利则是支撑传统新闻业投资新媒体,或者新兴的媒体新贵关注新闻业的最主要原因。因而在规模扩大、未来营利可以预期的基础之上,数字新闻业对于盈利模式的探求依然会是各个有志于发展数字新闻业的集团的首要目标。
(一)基于网络思维运营的新闻“报”:郝芬顿邮报
成立于2005年的赫芬顿邮报,曾打出“第一份互联网报纸”的口号,不发行纸质版,仅提供在线浏览,成立之初投入资金为200万美元左右⑨。至2010年,其以仅仅不足200人的雇员规模,实现了3000万美元的盈利⑩。2011年美国在线以3.15亿美元的价格将其收购,同年5月网站月独立访问用户量超过百年老字号的《纽约时报》,成为美国访问量最大的新闻站之一,而所有这一切仅仅用了六年时间。(11)一方面这说明了新媒体相对于传统媒体的巨大技术和营利优势,另外一方面也为传统媒体的生存与发展敲响了警钟。并且值得称道的是,赫芬顿邮报在商业上取得巨大的成功的同时,在报道的质量上也可以与传统媒体相抗衡,突出表现在2012年该网站记者凭借对从伊拉克与阿富汗战争中退役的美国军人及其家庭生活进行的系列报道获得普利策新闻奖,这说明该网站作为新闻业的一员已被认可,并占有了非常有力的一席之地(12)。
赫芬顿邮报这样一份没有纸的“报纸”是怎样发展起来的?可以从其网络化的发展思路寻求它取得成功的根由。赫芬顿邮报的采写、编辑与发布更具开放性,适应以分、秒为单位的网络环境。它不仅发布自家内容,还对新闻资源进行聚合,将所有能够触及的新闻资源收为己用。内容庞大、形式多样、曝光率高、互动性强是其特点,报纸形成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竞争优势,真正地将内容、技术和运营有机地融为一体。其具体的特色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传播内容:原创+聚合
赫芬顿邮报作为内容聚合型网站,负责提供平台与受众,其内容来源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网站原创,主要是网站记者的采访报道和特邀博主的博文评论等;二是从其他渠道转载、整合而来的新闻。网站在拥有数百名职业记者和12000多名“公民记者”生产原创新闻的同时,又与包括《纽约时报》《华尔街日报》等传统纸媒以及美国广播公司、英国广播公司、半岛电视台等近150家知名主流媒体签约合作,并和全球60多个机构博客建立链接,使其新闻容量超过传统媒体和其他新闻网站。(13)
与此同时,网站的博主群体也成为吸引受众的主要工具和手段。网站的常驻专栏作家和分散在世界各地的3000多博主(14)成为观点、评论的输出主力,这些博主一般是免费供稿,且供稿质量相对较高,有固定的读者。这在无形中使网站从内容生产、聚合、发布到传播,形成了用户参与度高的循环系统。
2.传播模式:超链接+多媒体
赫芬顿邮报报道中的词汇或短句都设有超链接,用户点击后页面就会跳转到网站内的其他报道界面。同时,在每个内容标题的下方,会有各种与内容相关的标签,只要用户搜索的内容与标签有关联,就会显示在搜索结果中。
赫芬顿邮报除了文字、图片内容外,还提供视频内容,它于2012年8月发布的HuffPost Live,被列为最具创意媒体产品,目前几乎实现了24小时连续播出。同时其内容还可以在其他平台播放,以提高网站的知名度和影响力。HuffPost Live总裁罗伊·赛科夫(Roy Sekoff)说:“这其实就是这项业务的重点所在:创造各种内容,然后把它们放到人们关注的地方。”(15)
3.传播渠道:技术开发+多元推广
从网站的应用技术层面来讲,赫芬顿邮报在优化搜索引擎方面有其优势。网站对编辑人员进行24小时轮班安排,编辑根据时事流量分析系统找出具备病毒式传播特点的内容,对内容传播的情况进行持续测评,从而根据结果进行内容的调整,以吸引和抓取受众。与此同时,网站还发布移动客户端,拓展移动网络受众。为了能够占领多屏用户,赫芬顿邮报及时发布了名为“触动新闻”(News Glide)的应用程序,还针对不同的手机操作系统设计了不同的应用,极大地方便了移动用户的使用(16)。
在对网站的推广上,赫芬顿邮报也是各种手段并用。主要通过社交媒体推广网站的内容,为网站赚口碑;另外,它还通过线上、线下活动提高网站影响力,这方面最有名的活动是“Off the Bus”项目,总共有500万人在赫芬顿邮报上阅读了相关报道,而这个项目的总开销只有25万美元。(17)
为了更好地实现盈利,美国在线在2011年收购了赫芬顿邮报后,便不断地对其进行扩建。一方面,扩建内部职能部门并扩大业务范围;另一方面,建立很多垂直网站,尽可能多地覆盖更广泛的用户。互联网流量监测机构ComScore的数据显示,截至2013年10月底,赫芬顿邮报的读者数量已增长2倍多,从当初收购时的2500万增至8400万。(18)
对我国新闻媒体而言,照搬赫芬顿邮报的模式肯定行不通,但对其优点进行吸纳并结合我国网民的消费习惯进行改良,摸索出适合我国传媒环境的新媒体模式也未必不可。如具有一定影响力的财新网,就有单独的博客板块,邀请各领域的知名人士发博文。这些博文成为网站原创内容的一部分,在以深度见长的报道风格中融入社会人士的观点、看法和评论,吸引受众阅读。而腾讯的“大家”,也以相同的模式邀请社会各界知名人士撰写各类文章,以获取网站的流量和App的下载应用。与赫芬顿邮报相似的还有近几年在美国崛起的新媒体BuzzFeed,虽同为聚合类新闻网站,但其经营的理念及营利的着眼点都聚焦于分享。
(二)基于分享思维运营的新闻网站:BuzzFeed
乔纳·佩雷蒂(Jonah Peretti)是赫芬顿邮报的联合创始人,他认为“社会分享将成为下一个分销渠道”,基于这一创新思维所带来的市场营利的可能性,他于2006年创办了BuzzFeed。在2012年美国大选期间,BuzzFeed的独家新闻吸引了1200万的访客,在11月这一月中对网站进行了2600万次的点阅。(19)根据2015年初Quantcast的统计,BuzzFeed位列美国网站排名的第九位(见图1)。2014年该网站市场估值8.5亿美元,已经超过《华盛顿邮报》《洛杉矶时报》等传统大牌媒体。(20)创建仅几年的新兴网络新闻媒体何以获得如此大的商业成功?除了其在具体的运营上进行创新之外,还和作为商业新闻网站,网站创始人在网站建基之初就对营利有着莫大的渴求,并对营利模式进行了开发有关。其传播内容与独特的广告售卖方式支撑了其营利模式。
1.内容:服务于分享
BuzzFeed上面既有娱乐信息,也有严肃的时政新闻。其一开始以可爱的猫狗图片、短视频来赚取眼球,但在本·史密斯(Ben Smith)加入之后网站的内容风格有了改变,除了娱乐内容外,时政报道也成为网站的一个亮点,这使其在时政新闻领域崭露头角。BuzzFeed是一个主打“分享”的新闻网站,其分享者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直接访问BuzzFeed主页的用户,二是博客及其在全球各地的撰稿人。内容方面也许看不出BuzzFeed的特点,但是他的分享渠道却是一大亮点,可以说网站的所有内容就是为了分享而存在,“来自社交网络的用户占到了BuzzFeed总用户的50%以上”。(21)
图1 一个月中美国国内访问每个网站的人数
就内容而言,BuzzFeed的编辑们在选择内容时要考虑的就是什么样的内容最能够吸引读者,并且读者愿意转发。BuzzFeed之前靠类型多为轻松、幽默的内容的转发,让网站赢得了知名度和一定的品牌喜好与忠诚度。在内容改良之后,网站的独家报道和深度内容也独树一帜,形成自己的风格。通过内容转型,形成轻松与严肃、幽默与深度共存的多元化内容的新闻网站。
多元的新闻内容是服务于分享进而营利的目的,社交网站的分享数据证明了网站的内容安排确实契合了网站使用者的心理与需求。数据显示,Buzzfeed传播度最高的报道,平均浏览量达百万次,在Facebook上的浏览分享比例是9∶1,这也就意味着,平均9个浏览报道的人,就会有1个愿意分享给自己的朋友,而在Twitter上,这一数据更是达到了惊人的5∶1。(22)
2.广告:“无广告”的品牌内容
BuzzFeed 2013年收入约为6000万美金,2014年预计翻番达到1.2亿美金。与其他网站的横幅广告形式不同,在BuzzFeed上看不到广告条,乔纳·佩雷蒂说:“我希望我们的广告能够像我们的内容一样吸引人们点击并分享”。(23)《史上最萌的27只猫》《十个你从来没听说过的美景》……这些看似内容正常的新闻,其实都是BuzzFeed的品牌内容(branded content)广告。
BuzzFeed的“品牌内容”广告,也被称为原生广告(native ads),就是将广告以网站的正常内容形式表现出来,受众浏览内容时也可以分享。(24)这就使得广告商在BuzzFeed上投放的广告被分享到Facebook和Twitter等社交网站上,也就获得了其他网站的流量,点击率基本上是传统的横幅广告的十倍。(25)
BuzzFeed分享优先的概念在社交媒体受众庞大的基数上确有其优势,但其原生广告很容易让受众产生误解,长此以往容易导致受众对内容的不信任,进而造成受众的流失。同国内的媒介不能简单地照搬赫芬顿邮报的成功经验一样,BuzzFeed的成功也不能简单地被复制。但国内新闻媒体及社交网站对于原生广告的开发利用,也可以将BuzzFeed视作借鉴并获取经验,而这种广告运作的方式,对于众多传统媒体开发的新媒体应用而言,应该具有更大的启示意义。
澎湃新闻(The paper)为上海报业集团东方早报的一个新媒体项目,投资达到3个亿,2014年7月22日在移动设备客户端、网页和微信公共账号上同时上线。澎湃新闻作为我国报业改革的一大动作,其上线后无论是在新媒体还是在传统媒体中都引起热议。这里我们先对澎湃新闻的创新点进行分析,并尝试对在某种程度上代表着我国新闻业突围的这种创新进行评价。
(一)“澎湃”的尝试与创新
1.新闻“追问”
在澎湃新闻网站和客户端,边栏有“追问”键,一方面受众可以对自己感兴趣的新闻进行提问或回答,澎湃新闻可以从受众的“追问”中了解他们的兴趣点,有助于把握后续新闻报道的方向。这种方式开创了新形式的UGC,并且有助于提升新闻投放的精准度。另一方面追问与回答的过程有助于分辨事件中的真相和谣言,这就赋予了受众对新闻的质疑权,使其参与到新闻的报道中来,提高受众与媒体间的互动。
2.新闻“跟踪”
用户可以对报道的新闻进行“跟踪”,在跟踪中找到此事件或相关事件的其他报道,了解事件的前因后果。比如追踪“周永康落马”,那么点开自己的“追踪”项后,网站中所有有关周永康落马的新闻就会依时间先后顺序展现出来,用户可以借此快速地了解事件的始末。新闻“跟踪”对事件性报道有极大的整合优势,可以让读者自己订阅关注的新闻,使其形成一个小型的专题。
3.内容与品牌
澎湃新闻在上线前后的推广主要是在《东方早报》上刊登广告,受地域限制较大,之所以会在短时间内火起来,在全国的普通受众中产生一定的影响力和知名度,主要是靠门户网站和传统媒体对其新闻的转载,其内容大多为高质量的原创内容,内容涵盖广,多为深度报道,其取向是靠优质内容吸引受众;同时注重内容版权保护,在网站界面复制的文本粘贴时会出现来自澎湃新闻的字样,这加深了用户对媒体内容原创性的认知。
4.股权管理
上海报业集团在新媒体建设上的最大亮点就是参照网络创业公司管理模式,实行核心团队集资持股,这也意味着“期权记者”的出现。用上海报业集团发出招聘启事的话说就是,“将为至少30%的优秀员工提供丰厚的股权激励,你的每一份努力都会变成自己的事业与收益。”(26)作为激励,核心团队均可集资持股,这也是一种风险与责任的绑定机制。为了让核心团队“有种心疼的感觉”,集团要求团队出资不低于1000万元,占股约20%,要有真正创业的感觉。(27)
(二)创收模式:理想之于现实
澎湃新闻的尝试让我国的新闻业眼前一亮,深度的原创新闻内容让其一炮而红,但是对新媒体的发展而言,获得短时间的关注并不难,难的是如何持续发热。澎湃新闻作为传统媒体转型的一次尝试可谓是耗资巨大,就目前的受众反应而言,虽然内容过关但是在运营上仍有待提高,特别是对营利模式的探索方面。时政内容本身对主体网民的吸引力不够,且澎湃走免费路线,这就决定了广告必然是其收入的重头——这也是其创办团队的营利预期,通过优质的内容吸引优质的受众,通过海量的新闻获取海量的受众,从而获得广告收入(28)。然而海量与高质的内容并不是在信息碎片化时代吸引受众获得成功的必然条件,因而这种营利模式的预期依然带有很强烈的传统纸媒的思路。探索今后更具操作可能性的创收模式将是澎湃新闻面临的一大难题,如果持续地烧钱而收益不足,恐会步The Daily的后尘(29)。
作为上海报业改革实践成果之一的澎湃新闻,肩负着多重使命,然而处于新闻理想、舆论宣传与现实生存等夹缝之中的这一新媒体,在其一出生的时候,因肩负着太多理想与期望,某种程度上营利并不是其最重要的创新和突围的导向,这与上文的两家新闻媒体相较,不免有些先天不足。如果营利模式不明晰,长期的市场走向难免让人心悬。新闻业市场发展与我国新闻业体制机制之间的某些矛盾,也需要媒体在不断地实践和探索中寻到平衡点,从而真正地做到创新与突围。
与地方的新闻媒体的创新和突围相对应,国家新闻媒体也进行了积极的探求。2014年6月12日人民日报移动客户端上线,上线一周后下载量超过200万(30),这是在多屏互动常态化后,我国主流媒体在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发展方面做出的新探索。然而其尚不如澎湃新闻,人民日报的移动客户端几乎就没有将营利纳入其前定的考虑之中。作为党媒的功能定位或是支撑其这种抉择的重要原因,然而受众是否会用安装与卸载来进行投票,则需要拭目以待了。
纵观传统新闻业的新发展,不难看出数字化已经成为绕不开的话题,美国新闻业进入“深度数字化”阶段,各大传媒集团纷纷进军新媒体,传统媒体也在寻求出路,无论是付费模式还是广告收入模式在数字/网络新闻时代都面临挑战。数字化时代,传统媒体要与新媒体融合发展,不仅仅是要办网络报纸,更是要用网络思维去做新闻、做营销,更要将读者对新闻的阅读转换为用户对新闻媒体的体验。当下移动网络迅猛发展,移动终端的研发与内容制作也成为传媒业争取受众的渠道,随着多屏互动的常态化,传媒业的移动终端发展也将步入新的台阶。更值得一提的是,在新技术不断出现的当下,我国的舆论环境也发生变化,无论是之前的网络大V整顿还是微信朋友圈的谣言,都与主流媒体在数字化时代没有做好和新媒体的融合发展,进而没有形成对舆论的有效引导有关。因而在网络化时代,以更具市场取向的方式进行新闻业的改革,也即基于营利对新闻业进行突围和创新,应是我国新闻业未来发展的必然抉择。面临诸多挑战和机遇的我国新闻业,在网络化成为背景、而媒介融合成为必然的情境之下,需要进行不限于以下几个方面的改进与探索。
(一)内容上:寻求差异化发展
在“内容为王”的口号喊了多年之后,我国传统新闻业仍未能走出同质化的困境。网络时代的新闻业在内容上定位应更加精准,无论定位为调查性报道、独家评论、时政报道还是近年来美国较为流行的解释性报道,都要做到与其他同类不同,寻求差异化发展,塑造属于媒体自身的品牌内容;而对用户人群的定位与细分更应是其改革的重点。大数据新闻是未来新闻业的走向之一,既要利用数据来开发新闻,也要利用数据来定位和细分受众和市场,这样才能更好地利用市场,并赢得市场。
(二)传播上:搭建多元化渠道
传统新闻业已经习惯了靠“纸”吃饭,但是在技术变革的当下,传播介质的不断丰富使得“纸”的表现形式更加多样化。新闻业要顺应时代发展潮流,拓展发行渠道与内容获取渠道。就内容获取渠道而言,可与其他媒体合作,建立内容共享机制,在差异化的内容策略下互补长短、互充有无,形成覆盖面广、报道全面的内容平台。
在发行渠道上,不仅要线下发行,也应整合和利用线上、移动终端以及其他有可能的发行渠道,如电子书、电子纸、PC、智能手机和智能电视、游戏终端,乃至研发可以置于公共场所的新的智能终端设备等。内容渠道和发行渠道的拓展有助于帮助新型媒体提高发行量,从而获取更多订阅用户或吸引更多广告投放,这是进行市场营利以支撑新闻业持续发展的最基础的能量和动力。而平台/渠道的多样化有助于受众对于媒体的接受,因为只有在获取了受众的关注后,媒体变现才有可能实现。此外还要搭建受众反馈渠道,保持渠道畅通性与高效性,将传统新闻业时代的读者单向接受模式转向互动的用户体验模式。
(三)管理上:发展网络化运营
网络时代的新闻业,必然应以网络化的思维进行经营管理,打破网络时代的新闻业是传统新闻业的网络版的迷思,所以在经营管理上也必然不能以传统新闻业的经营管理为模本。在经营战略上,应改革僵化机制,拓展融资渠道,增强媒体竞争力。在运营模式上,除了广告收益外,可以进行多元化、多层次、多档位的付费模式探索——找寻出满足目标受众购买需求的付费模式,无论这种付费的方式是包月、单项收费、捆绑收费还是其他。在管理上,则需要对媒体职能部门和企业框架进行重组,组建业务能力过硬并具有弹性的记者、编辑团队;重视技术与开发,开设独立的技术维护、开发团队,针对不同平台设计出不同的产品;同时也要对业务模式进行革新,使之更具交互化、移动化、体验化等特征,从而控制新闻用户的忠诚度。
(上海社会科学院新闻所硕士研究生胡秀萍对本文亦有贡献。)
注释:
① 新华社:《国务院副总理马凯在首届世界互联网大会上的致辞》,新华网,http://news.xinhuanet.com/2014-11/19/c_ 127228952.htm,2014-12-15。
② 新华社:《习近平:强化互联网思维打造一批具有竞争力的新型主流媒体》,中国记协网,http://news.xinhuanet.com/zgjx/2014-08/19/c_133566806.htm,2014-8-27。
③ 梅花网编辑:《每周媒介观察:报纸发行量“东升西降”》,梅花网,http://www.meihua.info/today/post/post_3d083eb9-52bf-441a-b9f4-31565bfd4227.aspx,2014-2-19。
④ Amy Mitchell.State of the News Media2014.PewResearch Journalism Project:http://www.journalism.org/2014/03/26/state-of-the-newsmedia-2014-overview/,2014-8-12.
⑤ 贾金玺、马可:《读者仍然需要新闻——2013美国新闻媒体报告》,《新闻记者》,2013年第5期。
⑥ Mark Jurkowitz.The Growth in Digital Reporting:What it Means for Journalism and News Consumers.PewResearch Journalism Project:http://www.journalism.org/2014/03/26/the-growth-in-digital-reporting/,2014-8-12.
⑦ Mark Jurkowitz.The Growth in Digital Reporting:What it Means for Journalism and News Consumers.PewResearch Journalism Project:http://www.journalism.org/2014/03/26/the-growth-in-digital-reporting/,2014-8-12;Mark Jurkowitz.How Big Is the Digital News World?.PewResreach Journalism Project:http://www.journalism.org/2014/03/26/how-big-is-the-digital-news-world/,2014-8-12.
⑧ Mark Jurkowitz.The Growth in Digital Reporting:What it Means for Journalism and News Consumers.PewResearch Journalism Project:http://www.journalism.org/2014/03/26/the-growth-in-digital-reporting/,2014-8-12.
⑨ 辜晓进:《将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优势强强嫁接——〈赫芬顿邮报〉的成功之道》,《新闻实践》,2013年第5期。
⑩ 李建刚:《〈赫芬顿邮报〉模式能否复制》,《网络传播》,2012年第7期。
(11) 胡泳:《“报纸已死”还是“报纸万岁”?(上)——以〈赫芬顿邮报〉和〈纽约时报〉为例》,《传媒》,2012年第6期。
(12) 薛涌:《一个由网络写手缔造的媒体帝国》,《IT时代周刊》,2012年第10期。
(13)(14) 唐烨:《一家博客网站解决了盈利问题,又赢得了普利策奖——〈赫芬顿邮报〉是如何做到的?》,《解放日报》,2012-4-28。
(15)书聿:《HuffPost Live:用网络重塑电视新闻模式》,新浪科技:http://tech.sina.com.cn/i/2012-12-28/16277934092.shtml,2014-1-19。
(16) 贾金玺、马可:《美国报业全媒体探索与启示:以〈赫芬顿邮报〉和〈日报〉为例》,《中国出版》,2013年第10期。
(17) Amanda Michel.Get Off the Bus:The Future of Pro-am Journalism.Columbia Journalism Review.2009(3/4).
(18) 余婷、陈实:《美国传媒业资本运作的价值逻辑及启示》,《中国报业》,2014年第13期。
(19)(25) Farhad Manjoo.BuzzFeed For Reinventing How News(And Advertising!)Is Shared.FastCompany:http://www.fastcompany.com/mostinnovative-companies/2013/buzzfeed,2014-8-9.
(20) 吴家明、文蕙:《新媒体BuzzFeed成立8年估值远超华盛顿邮报》,《证券时报》,2014-8-14。
(21) 佚名:《BuzzFeed连传统媒体的饭碗都不放过》,创业邦:http://www.cyzone.cn/a/20130906/244944.html,2014-1-9。
(22)(23) 孙实:《新媒体BuzzFeed奇幻成长记:不要搜索要分享》,腾讯科技:http://tech.qq.com/a/20130213/000011.htm,2014-2-19。
(24) Mick O’Leary.BuzzFeed and the New Virality,Information Today.2014(4).
(26)(27) 罗昌平:《媒变·何力的“狼性”新媒体》,网易·真话:http://zhenhua.163.com/14/0214/13/9L228MVS000464E2.html,2014-8-2。
(28) 宋雅娟:《澎湃新闻到底有多新》,《光明日报》,2014年8月23日。
(29) 唐玮婕:《The Daily:英雄不好当》,《文汇报》,2012年12月16日。
(30) 徐蕾:《移动新闻客户端,央媒来了!》,《人民日报·海外版》,2014年6月20日。
(作者系上海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新闻与传播研究中心主任、副研究员)
【责任编辑:张国涛】
*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大众媒介与男性身份研究”(项目编号:13CXW033)、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基金规划项目“我国广播电视制播分离的四种模式及发展对策研究”(项目编号:2010EXW002)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