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农业大学,合肥 230036)
论中国猪文化可以水煮历史(上)
张伟力,丁月云
(安徽农业大学,合肥 230036)
中国是一个5 000年历史的文明古国,农耕文化在中国历史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而猪文化则是农耕文化中的基本元素,并对中国历史产生过重大的影响。
话说战国末期,公元前227年,秦国通过商鞅变法富国强兵,虎视六国,气吞中原,大有一统天下之心。赵燕等诸侯危在旦夕,燕太子精心安排了一个十分周密的刺秦阴谋,按其计划由勇士荆轲通过献图接近秦王,并用藏在地图中的匕首刺杀秦王。这个计划的设计和保密工作是天衣无缝的。荆轲乃智勇超群之壮士,故有“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之千古名句。天有不测风云,谁知荆轲在赴秦途中买了一块猪肉要享用刑前大餐。那不是一般的猪肉而是纯种涿州猪的冷鲜肉。猪肉的鲜美甘醇让荆轲心怡神醉,思来想去人生如此美好,猪肉如此香艳,何必去以死报国呢?于是乎半路上偷偷酝酿出一个劫持秦王人质的手段。到了献图的关键时刻,他没有按计划果断地直接行刺秦王,而是与秦王迂回于大柱之间,演变为一场劫持人质未果的历史悲剧。在客观效果上,涿州猪的优良肉质特性导致了刺秦计划的破产,加速了秦王扫六合的速度,成为中国建立第个封建帝国的客观因素之一。
今天我们依然可以看到涿州猪的神韵,含有涿州猪血液的北京黑猪不仅受宠于首都市场成为高档肉的著名品牌而且打出了国门,出口到日本为日本的东京X猪打下基础。
鸿门宴是楚汉相争的焦点和关键。公元前206年,按楚军范增的计谋,在酒席上项庄舞剑可以直刺刘邦。然而刘邦身后有一贴身保镖名曰樊哙,项庄不易得手。于是楚军主帅项羽取彘肩(猪前腿)一条赏与樊哙。樊哙必前去受赏,此举明明是调虎离山,为项庄扫清障碍,使项庄舞剑意在沛公的计划得以实行。然而哪里料到那樊哙接过彘肩于席间当着项羽的面狼吞虎咽,俄顷之间竟将一只彘肩的肉纳入腹中,又迅速回到刘邦身边。此举与理无伤,与职无渎,刘邦安然无恙。问题是樊哙何以能鲸吞一只猪前腿于弹指之间?唯一的科学解释是当时的猪肉已是高度培育的鲜肉型猪种所产,其膘透如水晶,嫩如脆梨,可谓之水晶汉玉冬雪凝,入口爽似冰激凌。其皮鲜嫩酥软,谓之清醇可比白兰地、黏滑有如鳗鱼皮。其瘦肉是古典五花肉之标杆版,细嫩多汁瑰丽多彩,看相秀美诱人食欲,一眼望去便是红尘白雾两茫茫,旭日初照腊月霜。此等极品肉在一个壮士口中是不能逗留长久的。正是:范增伐谋计如神,刘邦入套进鸿门。若非席间彘肩嫩,楚家君王汉家臣。从这个历史典故我们更容易理解秦汉时代中国的肥美肉猪通过海上的丝绸之路远销地中海沿岸的大秦国(古罗马)绝非偶然。那个时代的优质肥猪是高度培育品种和高科技含量的结晶。优质猪的出口是扬汉王之威,显中华之强。
东汉末年从政治军事方面已到群雄割据的局面,但从农业经济实力分析,两汉时代积累下来的农业底气尚有余热,整体农业是一个古典的农牧结合的有机生态的生产方式。史书《三国志》有记,放牧养猪之风盛行:腾父节(人名)的邻居放猪找不回来了,误认为腾家的猪是自己家丢失的猪,带走腾家的猪,腾宽让不争,而后邻居原来放丢的猪又自己跑回来了,其人大惭,又将误领的猪送回腾家,腾笑纳之,言乡里乡亲以和为贵。史书描述了三国时期古典生态放牧养猪与和谐的乡土人文特点。也反映当时养猪具有农牧结合保持生态平衡的重大意义。
此外由于猪产品是军用(火攻)、食用、照明、防寒(猪油涂身)美容之必需,从而使养猪成为重要的经济手段。土豪大户都以猪为资产,是故“豪”的造字是高楼深宅中放入一个豕字,以喻其富有。
刘关张三结义按长幼之理当在刘备家中举行仪式。但是此举(公元184年)却在河北涿州的张飞家的后院。其地址可考,位于今日涿州的大树楼桑,该处尚保留了张飞杀猪卖肉的古迹。涿州的大树楼桑地处拒马河中下游,沙土旱地,最适于枣、杏等耐旱果木和豆科深根作物和牧草,沙土之中昆虫甚多。所以涿州的枣园和杏园中古木参天绿草如茵,其中放养的传统品种就是华北型的涿县猪。
笔者弱冠之年曾在涿州放猪,得知此猪专门采食园中杂草和小动物,一到秋天专吃枣园的落果。涿州猪吃枣是连枣带核一并咬成细渣吞下,到立冬后长成的肥猪像个油葫芦,其肉皮薄如纸板透如蝉翼,其膘厚如西山冬雪,白似皇家汉玉,其肉红如晚霞伴紫辉,赤过火炭映琥珀,论肉质堪称世之极品,张飞就是靠经营涿州猪的养殖卖肉做成一方土豪从而为三结义打下了经济基础。小说中的桃园三结义是文学版,其历史农业版当为枣园三结义。历史关键在于张飞的养猪行业的经济实力成就了蜀国核心政权的萌芽。
曹魏在北方的兴起关键在于官渡之战(公元200年),曹操以少胜多战胜袁绍。曹操以火攻夜袭袁绍部将淳于琼,将袁军粮草辎重化为乌有,袁军大败,从而使曹操为北魏建国打下基础。火攻乌巢的火药是以猪油硫磺炭末为伍。若无猪油,曹军哪里是袁绍的对手?东吴建国和政权的安全取决赤壁之战(公元208年)和彝陵之战(公元221年)。前者是周瑜率孙刘联军(吴蜀联军)于赤壁火烧曹军战船大败曹军从而奠定三分天下局面。后者是东吴陆逊用火攻在彝陵挫败西蜀刘备70万大军的进攻,保住了东吴江山一度春秋。此两场战役皆以火攻取胜。火攻的关键物资是猪油,而且是不饱和脂肪酸含量较高的猪油,可以一点就着。猪油对于三国局面的左右比原子弹对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影响是有过之而无不及。
公元383年,前秦统帅符坚率大军与东晋谢安的将士两军对峙于寿春城北的淝河之滨。谢安以少胜多大败符坚,其原因之一是符坚狂妄轻敌以为将所有马鞭投入淝河都可以填平河水,而后又走到另一极端以为八公山上的草木都是东晋的伏兵,人马更多,于是溃不成军。这个历史记载有一个疑点:一个高级统帅把草木看成伏兵是不合逻辑的,军队和草木在视觉效应上是完全不同的,即使符坚的眼神不好,其下属参军、副将也不可能都是二五眼。那么到底是什么东西可以形成军队的远视效应起到风声鹤唳的烘托作用呢?当时的作战时间是在8—11月。时值深秋、叶落草枯、秋风清彻,一眼望去千顷山峦尽收眼底。笔者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调研淮猪,刻意去寿县出北关向八公山寻去,一来调查淮猪秋冬之季的放山特点,二来想看草木皆兵是个什么风采。仲秋的八公山安然宁静,是一个静物画面。唯有满山放牧的淮猪奔跑起来如千军万马、风尘滚滚,远远望去不就是当年谢安的百万雄师吗?所以草木皆兵是文学版,淮猪皆兵才是历史逻辑板。寿春居淝水、淮河、八公山之阳,历来也是猪粮并茂富庶之乡,更是兵家必争之地。身姿矫健、能跋山涉水的放山淮猪成就了淝水之战东晋王朝的疑兵之计的关键因素。东晋的胜利抵制了北方的侵入,对保护传统汉文化尤其是猪文化和农桑文化做出了历史贡献。
注:本文插图版权非原作者及本刊所有。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