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淑英
【关键词】涿州;陶楼;汉代
【摘要】近年来,涿州陆续出土了20多件汉代陶楼,按使用功能可分为居住仓储合用陶楼、居住用陶楼和仓储用陶楼三类,现均收藏在涿州博物馆。这些陶楼为研究汉代北京周边地区建筑形态、风格特点及建筑技术提供了珍贵的实物标本。
涿州,首都北京的南大门,历史悠久,汉代曾在这里设郡。“涿州,古涿鹿之地……(汉高祖)六年(前201),分燕置涿郡,领县二十九,理此。后汉为涿郡,魏初因之,至黄初七年(226),文帝改为范阳郡。”[1]近年来,这里出土了20多件汉代建筑明器——陶楼,现均收藏在涿州博物馆,是研究汉代北京周边地区建筑形态、风格特点及建筑技术的珍贵实物标本。涿州出土的陶楼,按使用功能可分为居住仓储合用陶楼、居住用陶楼和仓储用陶楼三类。现选取具有代表性的5件予以介绍。
(一)居住仓储合用陶楼
1.东汉圆圈十字纹灰陶楼2004年涿州市北新板厂开发工地出土。通高113.3厘米,面宽54厘米,进深25.5厘米。陶楼共分三层,一層为仓体,二、三层作为楼体。底层无门,正面中上部开一方形通气孔,其上有腰檐。腰檐饰瓦垄,四角有起翘的垂脊。腰檐之上居中开气窗,外贴塑透雕圆圈十字纹的长方形窗扇。一、二层之间建有平座,四周有围栏。栏板正中浮雕走兽图,由上方两只小兽与下方一只大兽组成,均呈奔跑状,两侧栏板浮雕圆圈十字纹。二层正面开一长方形大门,两侧各有一根挑梁,梁上置一斗二升斗拱,承托上面的腰檐。此腰檐装饰与一层腰檐基本相同。三层正面中间开一长方形大门,屋顶为四阿殿式瓦顶。正脊较高,中间平直,两侧各有一弧状凹缺,形成两端的瓦饰起翘。凹缺对应处伸出两条垂脊,脊端亦有瓦饰起翘。正脊、垂脊连接处立有两只瑞鸟。屋檐正中悬垂透雕圆圈十字纹的装饰板,两端各挂一张口露齿的虎头牌(封二)。侧面每层各有一通气孔,背面平整无饰。整座陶楼较为复杂精巧,建有斗拱承托的腰檐和供人凭栏的平座,还有瑞鸟、走兽、圆圈十字纹等装饰。
2.东汉带腰檐灰陶楼2004年出土于涿州市北新板厂开发工地,与上述东汉圆圈十字纹灰陶楼分属不同墓葬。高58厘米,面宽32厘米,进深13.5厘米。陶楼分为两层,底层为仓体,二层为楼体。底层无门,正面两侧各开一长方形通风孔,孔外侧各有一朵斗拱承托腰檐。腰檐平,无瓦垄,两端有瓦饰起翘。二层正面中部开一方形门,顶为悬山式,正脊平直,两端突起。楼身通体为素面,无装饰(图一)。
(二)居住用陶楼
1.东汉彩绘陶楼2004年涿州凌云机械厂工地出土。通高58.2厘米,面宽34厘米,进深23.8厘米。陶楼分两层,无仓体。上下层之间无腰檐,每层正面中部开一长方形大门。悬山式瓦顶,正脊平直。陶楼通体施白衣,正面用朱黑两色绘图案。每层大门两侧各有一幅方形图,绘十字交叉纹和如意纹,以黑彩围边。门上下各有彩绘,均以黑彩围边。最下面一幅以红彩绘波浪纹和三角纹,一、二层之间绘波浪纹,最上面一幅绘两个椭圆形囊袋,囊袋上系红色飘带,随风飘摆。檐头用红色绘出“∽”形纹。陶楼侧面墙体有两个通风孔,并用黑色绘出房屋轮廓和斗拱。此陶楼结构较为简单,但彩绘较为华丽(封三,1)。
2.东汉灰陶楼1993年涿州市开发区张段庄村东出土。通高55厘米,面宽26厘米,进深15厘米。楼体素面,无纹饰,和2004年凌云机械厂工地出土的东汉彩绘陶楼形制相似,只是正脊中段略凸起。这种形制的陶楼在涿州出土的陶楼中占大多数,是平民墓中较常见的随葬品(图二)。
(三)仓储用陶楼
东汉彩绘陶仓2004年与东汉彩绘陶楼同出土于涿州凌云机械厂工地。高62.5厘米,面宽52厘米,进深31厘米。仓体一层,无门,只在正面上部开一方形通风口。仓顶与仓身分制,四阿殿式瓦顶,出檐深广,正面檐下由两朵斗拱承托。楼体通体施白衣,正面有彩绘,部分颜料脱落,可辨识右上部有一环,红色帛带从环中穿绕,线条流畅,灵动自然;下部用黑彩绘锯齿纹。侧面墙体有一通风孔,并用黑色绘出房屋轮廓和斗拱(封三,2)。
汉帝国国势强盛,社会相对稳定,建筑技术有很大发展,出现了楼阁式建筑。汉代楼阁建筑打破了前代依靠夯土高台来增加建筑高度的局限,实现了依靠自身结构的搭接来建造多层建筑[2]。涿州出土的陶楼大多为形制较为简单的灰陶楼,和河南省、陕西省等出土的陶楼有差别较大,说明汉代涿郡周边地区的楼阁建筑更重视实用性,与两京地区相比经济文化相对落后。
[1]乐史.太平寰宇记:第一册[M].北京:中华书局,2007:274.
[2]李敏,王逸玮,王祖成.汉代楼阁建筑形成初探[J].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7,49(4):503—505.
〔责任编辑:李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