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瑞西北科学考察团1927年内蒙古考察线路分析

2015-12-27 09:46董明倬崔思朋
中国科技纵横 2015年1期
关键词:鄂博斯文考察团

董明倬崔思朋,2

(1.内蒙古大学历史与旅游文化学院,内蒙古呼和浩特 010070;2.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北京 100732)

中瑞西北科学考察团1927年内蒙古考察线路分析

董明倬1崔思朋1,2

(1.内蒙古大学历史与旅游文化学院,内蒙古呼和浩特 010070;2.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北京 100732)

中瑞西北科学考察团于内蒙古进行了为期数年的考察,本文以其在1927年初次进入内蒙古考察为线索,此次也是取得考察成果最多的一次。探寻其考察路线,至此斯文赫定博士诞辰150周年之际(1865-2015),抒此文章向伟人致敬。

斯文赫定 内蒙古 线路 成就

1 包头到哈那郭罗的旅程

1.1 从包头到五分子村

作别包头后来到贝子布隆,后路过公呼都克,晚上至昆都仑口子。此地有一个喇嘛庙,名为“昆都仑苏木”,又称之为“昆都仑召”。5月21日,从昆都仑口子进入昆都仑干谷,此谷一直穿越了昆都仑山,之后又途径昆都仑河。傍晚抵达五分子村。此时他们正在包头所辖领地内进行,根据包头地方志的讲述,共有11个五分子村。斯文赫定一行人所见到五分子村究竟是哪一个?斯文赫定的日记中的名为《沿昆都仑河行进》一文中,提到了夜晚宿于五分子村,由此可以看出五分子村位于昆都仑河附近。且在文中指出“昆都仑河的山谷越发辽远和空阔起来,道路沿着山左麓向前延伸,小溪渐渐的聚成一个小水潭[1]”。

在《包头市地名志》一书指出“昆都仑河发源于固阳县下湿壕乡村空山,自东南向西北流经固阳县,又折向西南从昆都仑沟而出,自北向南穿越昆都仑区[2]”。可见斯文赫定等人所见闻的五分子村位于固阳县的可能性是比较大的。此外,斯文赫定记述道此地地形较为平坦,是两座大山之间的开阔谷地。根据斯文赫定所行路线,即从包头出发西北行,又遇平原,种植农业,此地又为山地所环绕。加上在斯文赫定的日记中,又写道在离开五分子村之后,经过的是公益明、七分子、六分子等地,而这些地区又都是与固阳县公益明乡临近之地。

表1 考察的北队在内蒙古考察路线及发现汇总表

表2 考察团中队在百灵庙以及附近的考察

因此,断定斯文赫定所经五分子应是包头市固阳县柴敖包村的五分子村。虽然地方志为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所做,其人口和土地变化很大。但是其记述的地形、地理位置却不会变更,相比于今日,更接近当时状况。晚上留宿五分子村,这样一个在遭受了战争灾难之后满目疮痍的小村庄。

表3 考察团中队在离开百灵庙后考察路线

表4 南队考察路线图

1.2 从五分子村到哈那郭罗的旅程

在五分子村短短一夜的留宿,第二天开始新征程。早晨从五分子村出发,沿途又路过了七分子(《内蒙古自治区地名志—包头市分册》632页记载,此地为清朝末年垦务放份地时分)、公益明(《内蒙古自治区地名志—包头市分册》记载,此地为清朝时期,包头商人在此村设立货栈而得名)、二道泥沟、六分子(《内蒙古自治区地名志—包头市分册》634页记载,此地为一百五十年前,此村有6人集股买地而得名)等地区,这些地区都是未被开垦或开垦程度较低的地区,呈现在他们眼前的多是遍地荒草,22日晚留宿于脑包店(徐旭生称“恼包山”,有煤线三条,长期无人经营和管理)。

5月23日清晨,斯文赫定一行路过脑包梁,顺坡而下来到了牛肠弯(此处道路曲折多弯故称牛肠弯)。转路西北行,经乌拉低山后来到察罕旗沟,再过白山梁,转入了一片宽阔的平原,此处存在着一片面积相当的耕地。傍晚时分来到了红娃子公种(《内蒙古自治区地名志—包头市分册》582页记载,此地曾有一个名叫红娃子的人在此居而得名),天色已晚,加上考察团成员奔波赶路早已疲惫不堪,不得不在此地留宿休息。

24日一天所行地无山地,经过以下几地“香苏恩喜;向前行又过巴颜脑包;再前来到同兴公;之后经过四诚公;再往下是三角兹格巴,然后为公种塔拉,至此而停止前行,留宿于此[3][8]”。25日继续启程,首先路过了库列跌勒苏(《徐旭生西游日记》中称“库伦德拉苏”,村落颇大,有旧城堡,但已无人居住,成为荒地),前不远是白音布拉克。路过白音布拉克后进入阿布该音郭罗(又名为寡妇河),此处地势开阔适于行进。前行数公里天色渐暗,考察团一行只得在野外露宿。26日继续向北行进,中午抵达阿木赛尔河畔(此时河水不多,为一个小湫,但是在河身内部掘一二尺就可以得到水,由考察团中的西方人掘了一口井作为引用水源),此处已无农地。

李伯冷和哈士仑在取骆驼的时候前往拜会了德王。德王饶有兴致的答应他们拍摄电影,他们抓住这个时机,拍摄了许多生活和娱乐镜头,也为电影档案馆提供了许多的影视资料。在哈那郭罗地区也取得了石器考古发现,并参加了百灵庙盛会。6月23日是瑞典习俗中庆祝夏至节日,9点左右,燃起篝火,由斯文赫定带头进行节日的娱乐庆祝活动。斯文赫定亲自带领大家饮酒、唱歌庆祝节日。

2 全体考察成员的汇合和分路考察的确定

考察团自包头出发时并没有集齐全部团员,其中有被派往当时的归化城购置给养的、也有派往北京等地办理各项事宜的,还有去接收骆驼的。汇合是在哈那郭罗停留时期,在这里考察团停留时间较长。聚齐了所有队员,包括6名瑞典人、1名丹麦人、10名中国人、11名德国人,还有一些采集人员、雇佣的劳力、蒙古族随从等,共50多人。在准备期间购买的骆驼,现在聚齐289峰,本应为291峰,但是其中一峰逃走、一峰死于疾病。考察团领导经过协商,决定将庞大的考察团分三队,从不同路线对内蒙古展开考察。这样的分队考察可以更加方便的行动,以免受制于庞大的考察团队行动缓慢的影响,也可扩展工作面积,实现对内蒙古更全面的考察。

2.1 北队的介绍和在内蒙古考察的线路

北队由那林负责,包括贝格曼、丁道衡、海德、马森伯、哈士仑、靳士贵、还有一厨师、两蒙古族随从,此外还有精通蒙语的生瑞恒跟随,共11人。1927年7月1日在哈那郭罗出发,考察方向是先向西行,然后转向北行。是考察团最先西行支队,因为其主要行进方向是偏北偏西,在三支队伍中,他们在最北部,所以称之为北队。北队的考察活动也有相应的分工协作,“由海德担任向西展开的三角网测量;马森伯填绘河谷和干沟等地形;哈士仑任通译,他能讲蒙语、汉语、英语、德语;那林和丁道衡研究地质;贝格曼及靳世贵负责考古[4]”。

这一支队是在考察活动分组考察后最先取得成绩的队伍。尤其是丁道衡发现白云鄂博铁矿,为我国的地质科学、钢铁工业、内蒙古地区资源的开发利用、经济的发展起到了巨大作用。发现白云鄂博铁矿时,其他分队正在进行分工计划。通过对贝格曼与北队考察人员的相关记述进行整理,将北队在内蒙古地区考察路线大致经过的地区,及一些发现进行整理制成表1。

以上是考察团在哈那郭罗分队后,由那林率领的北队在内蒙古考察经过主要地点以及一些发现的简要介绍,其线路主要是沿着包头向西、向北而行进。

2.2 中队的介绍和在内蒙古考察的线路

中队是由斯文赫定率领的,考察团主体部分所在,掌握考察活动大部分的骆驼、给养,也是人数最多的一支。队长由斯文赫定与徐旭生共同担任,包括拉尔生、赫默尔、郝德、韩普尔、钱默满、米仑威、李伯冷、冯卡考、黄文弼、李宪之、刘衍淮、马叶谦、崔皋九等。

中队的考察本定在7月20日开始,但受到琐事干扰,又遇大雨天气,不得不将考察活动推迟。直到7月22日再一次准备离开哈那郭罗的考察基地。此时,北队、南队已经开始工作数日。但考察团骆驼突感不适,几峰骆驼四下溃散,经过了两天才追回,其中一峰逃跑、一峰死亡。鉴于此次经验,中队又雇佣了几名善于管理骆驼的工人。中队留在原地,对百灵庙附近地区进行考察。现将中队在百灵庙附近地区考察活动路线和成就整理成表2。

以上是中队在百灵庙附近的考察地点路线及成就。1927年7月24日以后,考察团中队离开了百灵庙。表3是根据斯文赫定等中队成员记述汇总而成。

中队是考察团中的主体部分所在,在考察过程中地位显著,作用明显,也是在内蒙古考察期间取得成就较多的。

2.3 南队的介绍和在在蒙古考察线路

南队起初共七人,包括一名临时工,因为他能够讲蒙古语,也能够很好的管理和驯养骆驼(因为所购骆驼大多数没有驯服,也没有过考察的经历,所以需要雇佣一些有管理和驯服骆驼经验的人随行),在西行一个半月后返回包头。南队只剩下袁复礼、詹蕃勋、龚元忠、百万玉、杜厨、察哈尔蒙古族的宾拔和宫济格等。在1927年7月3日,丁道衡发现了举世闻名的白云鄂博大铁矿,中队来信调詹蕃勋去北队,助丁道衡等展开对白云鄂博铁矿的勘探任务。南队仅剩6人,考察团共拨给南队15峰骆驼,一小部分给养。

南队于1927年7月4日正式考察,离开哈那郭罗后,来到阿木赛尔河上游地区,继续前行来到一个名为乌兰鄂博(通常称之为红花鄂博,或者为红官呼都克)。又向西行2里来到伊尔更尼堪,此处是古时长城遗址,此时剩下一些断壁残垣,很难看出其原型。7月4日到14日的南队考察多在野外,发现较少。经过巴陇台,在此处进行了简单的发掘之后,发现了许多动物、植物化石(包括湖产的软体动物贝壳的化石、小型哺乳动物的化石)。

通过对袁复礼等南队队员们著作、日记整理,将南队1927年内蒙古考察经过地区制成表4。

南队虽然在人数和规模上均不占有优势,但是在考察期间却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为考察活动的成功奠定了基础。

3 结语

中瑞西北科学考察团成立于1927年,之后对内蒙古、甘肃、新疆等地区展开了近十年考察活动,在历史、经济、民俗文化等方面产生了深远影响,这次考察也被称为“流动的大学”[8]。考察团1927年于内蒙古西部地区展开考察,并在年底在额济纳河流域汇合进军新疆,在内蒙古考察期间其线路方面的研究和整理较少,本文在拜读斯文赫定等人的考察日记并结合内蒙古地方史志资料整理其在1927年于内蒙古考察期间的线路,不足之处望批评指正。

北队考察期间个别地名和信息的注释:

[1]小庙:无名,位于11号营地附近。因考察经过地多无名称,便以该地建筑代称.

[2]12号营地:于丹海庙正北,察罕鄂博庙旁.

[3]13号营地:距离12号营地、艾肯布鲁克和乌兰鄂博山很近.

[4]杰治克库都克:位于红河鄂博东北.

[5]察罕河:蒙古语意为洁白的河,发现旧城堡废墟及石器时代的遗址.

[6]43号营地:正南方向有一条山脊,一条小河从此经过,此外没有其他水源,草场不佳.

[7]萨拉库鲁斯台:曾有人居住,但现在是罕有生命居住的戈壁,考察团在此地盐沼中发现水鸭.

[8]59号营地:设在泉水旁边,距离包洛索赫烽燧很近.

[9]松杜尔:是贝格曼小组62号营地,也是考察团的大本营.

[10]塔什鄂博:位于奥宾河旁.

中队考察期间在百灵庙地区个别地名和信息的注释:

[1]阿乌格鄂博:位于爱不干河西畔,城墙为土砖所砌,古城摸样仍可见,古城中存有残碑、古庙、经卷残本、壁画、雕塑、石器、陶片等,遗物丰富.

[2]老弄苏木:老弄在蒙古语中有大,苏木在汉语里是庙,斯文赫定等认为这是一座古庙,合在一起意思就是“大庙”。有疑为明代或清代的墙基,有唐宋古钱,宋元碎磁,石人石猴等.

[3]伊克诺尔:伊克诺尔是一个骆驼蓬,棚内可供行人吃茶休息,老板姓郭,曾与斯文赫定等相识.

[4]汉稒阳地:疑为汉稒阳城,稒阳为汉代要塞,在九原、云中之间略北,与此处地势颇为相当,但是此城中没有碑文和文献资料可供考究,无法推知其年代,通过研究出土陶片,推究其年代可能汉代.

中队考察期间离开百灵庙后经过地名和信息的注释:

[5]果什根庙:庙墙间夹有枯木,墙体为土砖砌成并仍被保存,其中有许多残经.

[6]额济勒官府:官府东南有一个庙,中有正殿,左右为喇嘛房,与察汗苏布拉格庙相似。这里人服装大体与阿拉善相同,身材不如阿拉善乌兰察布人的高大。乌兰东大贡人和鄂尔多斯人常常迁徙至此。

[7]鄂博沟尔:大队住处,艾金沟儿的上游,经过苏布拉格旁边的鄂博向西流,所以叫鄂博沟儿.

[8]干河沟:这条河是在上游80里穆伦河分支而来的,河道很宽,骆驼要走大约五十步,比当今的穆伦河还要宽,所以怀疑是穆伦河的古河道。此地再向西北四五里,河道连接到了海.

[9]西庙:蒙名霍叶同胡奴鲁,霍叶同意为西,胡奴鲁意为庙,王府庙是东庙,西庙是与之相对新庙,正殿两层,与独伦庙相同,庙南有一座白塔,塔后有瑙包庙,东有一座钟台.

[10]青山头:属于察冈托罗盖山脉,东西绵延十余里,汉名中郎山。[11]郎心山:河东岸有烽墩数个,后又发现瓦片,片上有绳纹,与黑柳图的相同,还发现铜箭.

[12]双城子:这里有一座古城,古城被中间的墙和间隙一分为二,所以称双城,在这里发现大量汉代瓦片.

[13]察果尔得:拉骆驼的人又称这里是爱力斯托,在此共发现七个烽墩,由红土筑城,是古代兵士的住处.

南队考察期间个别地名和信息的注释:

[1]伊尔更尼堪:伊尔更意为梁,尼堪意为长城,此处蒙古人在五代后期与汉人接触,此处长城遗址只留下二尺多的低墙和浅的沟壕,没有建筑年代的标志可提供参考.

[2]河谷平台:在这里遇见几座蒙古包小部落,见闻了一些当地的习俗和生活的状况.

[3]秦大门:意为三环,指这里水不外流的盆地内有三个湖圈,时而干涸,时而有水.

[4]喀拉淖尔湖:大者称“伊克淖尔”(蒙语伊克意为大),小者称“巴戛淖尔”(蒙语巴戛意为小).

[5]格齐克:意为发辫,因为这座火山状貌辫状,发现许多石器,包括石刮刀、尖箭头、石核、石制工具,是一座石器时代制作工场,南队在此进行数日考察.

[6]呼尼察罕朐留郭罗:地貌看起来像羊群,多花岗岩,岩石风化,多硕石群。蒙语里,呼尼意羊,察罕意白,朐留意石,郭罗意河,连起便是“羊白石河”.

[7]喀托克:此地有铁矿,后来被列为白云鄂博的西矿.

[8]铁勒得鄂博:在此处遇到了贝格曼、那林等人,但是紧接着又分开考察.

[9]海图流:此处遇到了中队,当时中队已来到这近4天,袁复礼在日记中记道斯文赫定等的中队是8月5日到达的这里,并在这里等候南队。于8月9日再此相聚,10号两队便分道扬镳,大队继续西去,南队留此考察,加上又遇到了大风大雨天气,南队考察推迟到了14日才继续前行.

[10]崆古尔鄂博:当地人简称为洪官鄂博,是一座断块山,比邻雅玛图山.

[11]崆、莫尔吉齐克:当地人又称之为汗纳、莫尔吉齐克.

[12]老虎口:当地人又称之为黑沙图,此地有商栈常驻.

[13]达赖郭罗:宽阔盆地,有白垩纪时期红砂岩以及红砂岩之上的玄武岩,岩石自然雕塑形成,甚为美观.

[14]山得庙:此地全称白音山得苏木,东经106度,北纬41度,有商人包房几十家,往来商队留宿点.

[15]扣扣布拉克:此地蒙名,一位山南蒙古人说也叫甘臻(孤)莫多(树)山得(小水),但本地人不知名.

[16]山得:此地是南队的驻地所在,海拔1750米,位于奚尼乌苏之南.

[18]后格阿玛:意思是后山口,地貌多为花岗岩,海拔约为1530米.

[19]科贝勒海子:蒙语叫板申图,意思是房子的地方,因为在此地有民勤县人盖房种地生活.

[20]乌兹尔乌苏:此地是祥泰隆商号往来的商栈驿点,此地的海拔为1128米.

[21]红砂梁:此处已经进入到民勤县境内,海拔约1400米.

[22]昌宁堡:以前被称之为昌宁湖,但是现在已经被开垦成农田土地,湖已经消失了,所以改名为昌宁堡.

[23]双井子:又称上井子,有四户居民,以掘锁阳(草根类植物,形似白芋,可药用,产于沙漠)为生.

[24]新井子:也就是希尼呼都克,此地驻有阿拉善卡兵,海拔约1444米.

[25]巴丹吉林艾勒逊:沙丘地带,意巴丹六十沙丘,艾勒逊意沙丘,巴丹是东蒙人,他是来到这里牧羊,然后对这里的沙丘感兴趣.调查之后,共有260座沙丘,经简化后为60座,蒙语“吉林”.

[26]陶赖图:是一个小盆地,汉名为梧桐海子,此地多矮杨,也有水草,海拔550米.

[27]柴哈达呼都克:当时的引路人又称其为多罗喇密噶鄂赫沁,意思是“九个汉人处死”,据当地的人说,在两年前,有九个汉人在这里迷路,由于精疲力竭无力掀开井盖子,虽看到井,但仍渴死而得名.

[1]斯文赫定(瑞典).亚洲腹地探险八年[M].徐十周等译,新疆人民出版社,1992年8月.

[2]内蒙古自治区地名委员会.内蒙古自治区地名志——包头市分册[M],1985年11月.

[3]徐旭生.徐旭生西游日记[M].宁夏人民出版社,2000年8月.

[4]袁复礼.三十年代中瑞合作的西北科学考察团[J].中国科技史杂志,1984(1).

[5]内蒙古自治区地名委员会.内蒙古自治区地名志——阿拉善盟分册[M],1991年5月.

[6]刘炘.贝格曼黑河大发现[M].中共党史出版社,2011年1月.

[7]黄文弼遗著、黄烈整理.黄文弼蒙新考察日记[M](1927-1930).文物出版社,1990年9月.

[8]陶继波、崔思朋等.斯文·赫定日记里的内蒙古民俗文化——兼论开展民俗文化教育的必要性与途径[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4(7).

董明倬(1994—),女,汉族,内蒙古呼和浩特人,内蒙古大学历史与旅游文化学院文史哲基地专业在校生;崔思朋(1992—),男,黑龙江五常人,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生,主要研究清史、十九世纪观念史、晚清近代史。

猜你喜欢
鄂博斯文考察团
重庆涪陵榨菜产业迎来河南考察团
“斯文”即“斯德”:《论语》“斯文”新诠
鄂靖文:“跑龙套”的姑娘终于熬成了女主角
鄂靖文:不放弃的“跑龙套”姑娘,逆袭成为“新喜剧之王”
“和澳同游,麦向大洋洲”——和麦贺达考察团畅游澳大利亚
“上合”十二国文化商贸考察团专程考察奥飞
当代裕固族鄂博祭祀的复兴与变迁
——以肃南县明花乡“小海子”鄂博为例
网印行业海外拓展之旅——美国SGIA展考察团
鄂博联校制旅游专业中高职衔接合作办学模式探究
斯文哥阿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