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源的力量

2015-12-27 09:11文郭嘉凯程梦瑶
软件和集成电路 2015年3期
关键词:开源架构软件

文郭嘉凯 程梦瑶

开源的力量

用“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来形容近两年开源技术在国内的发展并不为过。

在经历前些年的平稳发展后,最近两年,开源技术的普及速度明显提升。包括个人开发者、企业用户、IT服务商以及各大IT厂商在内,对于开源技术都表现出了非常高的热情,并积极地将开源技术应用到企业的IT实践中。

据Gartner预测,到2015年将有85%的商业软件会使用开源技术。到2016年至少95%的主流IT企业和组织将会直接或间接地在其关键任务方案中使用开源软件。企业使用和参与开发开源软件的动机仅是促进本身的创新和减少开发成本,更是能够紧密地跟随技术发展趋势,甚至对行业的发展方向产生影响。

可以看到,如今开源技术已经成为很多企业在进行信息化建设时的主要选择。甚至,已经从技术变为企业业务创新和发展的重要驱动力之一。

而未来,随着开源技术的逐步成熟以及企业对开源技术的运用能力逐步提升,开源技术势必会爆发出更大的力量。

开源在中国的崛起

在中国,航空业应该是采用开源技术最深入的行业之一。而在国内航空业中,南方航空公司(以下简称南航)则是与开源技术“结缘”最早企业之一。

早在2008年时,南航就成立了专门的项目组,对开源技术进行研究。当时,南航的信息化建设遇到了一些挑战。

在2008年以前,南航主要做的是面向企业内部的信息化。因为企业内部的员工数量是确定的,因此业务高峰值自然也是可以预见的。所以,南航可以轻而易举地根据这些已知的需求构建一个稳定的IT架构。

但是随着互联网和电子商务的兴起,事件营销变成常态,南航按照传统理念构建的IT系统已不堪重负。

比如,在燃油费上调的前一天晚上,购买机票的人数会大增,这给IT系统造成了非常大的压力。

传统的IT架构无论是在处理性能还是在可扩展性方面都不能满足互联网应用的新需求。

为了保证系统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南航使用了许多高端的设备,比如小型机等。即使如此,在传统的IT架构中,依然难以有效地避免设备的单点故障或处理瓶颈。

而此时,一些知名的互联网企业,比如eBay、淘宝网等,它们大都采用了基于交易的IT架构,并且大量应用了开源技术和产品,将工作负载分散到多台PC服务器上,这不仅可以大大降低系统的整体拥有成本,而且可以快速响应业务需求的变化,同时还能保证系统的可靠性和可扩展性。

因此,从2009年开始,南航开始在IT系统建设中采用开源技术。

例如,2009年,南航在开发客户行为数据库(CBD)系统时,全面采用了开源技术。如果按照传统的方式构建CBD系统,整个项目的投资至少要达到上千万元,但是采用开源架构后,硬件设备的采购成本仅两三百万元。南航还有一个已经使用了近十年的呼叫中心。2011年6月,南航对原有的呼叫中心系统进行改造时就全面采用了开源的架构。

据悉,如今南航在每年50~60个新项目中,从操作系统、负载均衡到开发框架,大多数都会采用开源技术。而在南航CIO胡臣杰看来,从集中走向分散,并用廉价的设备替代原有设备,这并不会影响服务器的计算能力、可靠性和稳定性。提到开源的好处,胡臣杰则坦言:“开源并不是CIO自己给自己加了个套儿,而是奠定了长远发展的技术基础。因为,开源不仅降低了成本,同时也大大增强了IT的灵活度和对业务的响应速度。”

对于开源,过去有人认为其在企业中普及的最大问题是安全。因此,对于如银行、电信等对安全性要求很高的行业而言,开源很难普及。但近两年开源技术在国内的应用现状,却显示事实并非如此。

成立于2006年的农信银资金清算中心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农信银中心,是经中国人民银行批准,由全国30家省级农村信用联社、农村合作银行、农村商业银行及深圳农村商业银行共同发起成立的全国性股份制支付清算服务企业,主要负责成员单位之间的资金清算业务。

2011年,农信银中心为改善农村地区支付服务环境、提升农村合作金融机构业务发展水平,投资建设了一套共享的手机银行系统,利用这套系统,成员单位可以开展手机银行业务,而无需再自己投资开发。

在很多人的传统认识中,如此重要的一套系统,采用开源技术的可能性微乎其微。但农信银中心却大胆地采用了开源技术:选择的虚拟化平台是红帽公司推出的一款开源虚拟化管理解决方案RHEV3.0。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让农信银中心有如此大的勇气来拥抱开源技术呢?

对此,农信银中心运行保障部总经理助理姚春杨表示,方便快捷的部署、合理的成本是当初选择开源技术的一个主要原因,而掌握产品选择的主动权、有效避免供应商锁定也是原因之一。

姚春杨坦言,采用开源产品搭建系统基础运行平台的确承受了一定压力,但他对这套系统有充分的信心,而这份信心则来自于对虚拟化及开源产品的了解、来自事前充分的测试和周全的准备。

在姚春杨看来,人们对开源技术的担心很大一部分来源于不了解,还没有用就认为这个东西不行,从心里就把它否定了。产品好不好、功能够不够用,用过之后才知道。

“值得一提的是,该项目从上线到正式对外发布,有相当长的一段内部试用阶段,这给了项目组检验产品的时间。系统如果真出现问题,我们也有足够的时间来处理。而且手机银行也是我们新上的业务系统,业务量的增长会有一个过程,因此给予我们团队足够的时间来学习和掌握这个虚拟化平台。”姚春杨说。

在我国的三大电信运营商中,中国电信是唯一设立云计算子公司的企业,中国电信“向云转型”的进程在2010年正式开启。

结合自身电信服务提供商的业务角色,中国电信在战略规划初期就明确了私有云和公有云双线并举的企业级云计算战略。而作为一家从传统走向创新的电信服务商,中国电信的公有云建设目标是,面向政企客户、互联网客户提供标准化的云产品和差异化的云解决方案。

要搭建面向公众的公有云服务,中国电信首先需要拥有一个统一公有云IT支撑系统,以实现全网资源的统一调度、快速交付和精细服务。这意味着要搭建一个云计算资源管理的基础平台,它类似于一个对生产资料、供应链进行管理的ERP系统,可以看作是一个“IT ERP”平台。

在“IT ERP”平台(即云管理平台)选型的过程中,中国电信对多个技术与应用维度进行了综合考量。从自身的开发能力,以及服务提供商角色对平台扩展性的要求等角度考虑,中国电信选择使用开源云平台。此后,中国电信又对当时市场中主流的多款开源云平台的资源调度能力、兼容性、设备管理能力、易用性和可靠性进行了综合评估,最终选择基于CloudStack搭建自己的云管理平台。

谈到为什么选择开源技术搭建云平台,中国电信股份有限公司北京研究院云计算产品线总监雷葆华表示,“企业选型的核心关注点应该是云管理平台的适用性。以开源和闭源平台选型为例,闭源管理软件的优点在于功能强大、稳定性好、硬件的兼容性好,但同时它们的组件扩展性有限,安装维护较为复杂,需要专业化的团队做支持服务。”

他建议,如果企业的IT资产较多,系统环境较为复杂,对安全性和稳定性的要求高,且自身的开发能力有限,选择闭源软件就是非常合理的。反之,对于对平台灵活性和扩展性要求高、计划投入资金有限,且具备一定研发和技术维护能力的用户,则可以尝试开源解决方案。

“对于中国电信来说,选择CloudStack更多地是看重它简单易用且学习、部署和维护成本低的优势。而对于企业的云管理平台选型而言,没有最好的产品,只有最适合的产品。企业用户应该从自身的业务需求出发做出选择。”雷葆华分析道。

上述三个案例并非个案。事实上,最近两年,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国内企业开始采用开源技术来进行IT系统的构建。而且,所分布的行业越来越广泛,同时,开源技术也已经从最初的边缘应用逐渐向关键性应用、核心应用渗透。

开源技术进入中国已经有十几年的时间,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开源技术并没有得到国内企业的认可,而且,一些以开源产品为主营业务的IT企业,甚至遭遇了生存困境。

事实上,在当时,不仅是国内市场,在全球市场,开源技术的发展也都曾面临困境。

2009年,开源阵营的标志性企业SUN公司被甲骨文收购,这就被很多人认为是开源界的悲哀。

恩信科技总裁刘有涛在当时曾表示,Sun作为开源阵营的标志性公司、全球最大的开源软件提供商被甲骨文收购,其实等于就是被灭掉了,这次收购对开源界来说是一个沉重的打击,也是开源界的悲哀。对此他十分担忧,“一是对开源软件未来的担忧,二是对垄断企业肆无忌惮扩张的担忧。”

2007年从美国回国创业,创立恒拓开源(天津)信息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恒拓开源)的马越,对于当时开源技术在中国的发展状况记忆犹新。

“那时,我和用户在讲开源时,用户都以为是在说‘开源节流’,由此可见当时国内对于开源技术的认知还是很模糊的。”

用户对于开源技术认知的模糊,自然使得开源技术在国内的发展并不尽如人意。

不过,开源技术的这种发展困境并未持续太久,到2010年左右,开源技术在国内的发展开始呈现出明显的上升势头,最近两年,更是急速升温,形势一片大好。

“最近两年,用户对于开源的接受程度已经大大提高,有一些CIO在进行IT系统建设时,已经将开源技术作为首选,这确实是一个非常大的变化。”马越说。

在拟定POS销售系统重构方案时,益丰大药房连锁股份有限公司信息副总监孙浩在重新思考如何搭建未来架构时,就将开源列为他们重点考虑的选项。

那么,是什么原因使得开源技术获得了用户的青睐呢?

互联网企业的示范效应

毫无疑问,互联网企业和开源技术之间有着一条天然的联系纽带,甚至可以说:没有开源技术,就没有今天如此繁荣的互联网企业。以全球最大的互联网企业之一Google为例,在其发展的过程中,开源技术一直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

事实上,在企业使用开源和贡献开源方面,Google一直是行业的典范。一直以来,Google都在极力推广和倡导开源,并发布了一系列开源项目。这是因为Google从开源软件中尝到了甜头,如果没有开源软件,Google也难以达到今日的成功。

开源软件也是Google用来对抗“桌面软件霸主”微软的利器。甚至可以说Google就是构建在开源软件上的,其基础设施及大量产品中都使用了大量的开源软件。单单一个Chrome浏览器就使用了100多个开源软件。开源软件具有开放、共享、自由等特性,这是很多企业和开发者选择它的主要原因,Google也不例外。

众多优秀、成熟的开源项目的存在,使得Google根本不需要重新发明或购买昂贵的产品,使用最少的人力、物力就能很快构建出一个高性能的产品或系统来。在Google上百万台服务器中,开源软件可以为其节省一大笔开支,并且在定制修改上更加灵活。而通过社区的力量,开源软件也更加稳定、安全性更高。

同时,Google在开源中尝到了大量的甜头,比如Android,自2007年以开源形式发布以来,其阵营呈现出了爆炸式增长。如今已经成为市场份额第一的移动操作系统。

而在国内互联网企业中,BAT都是开源技术的受益者。其中,阿里巴巴更是因其所掀起的“去IOE运动”而备受业界瞩目。

阿里巴巴首席技术官王坚是“去IOE”的提出者,当时王坚负责集团每年IT预算和规划,随着企业业务的不断发展,对IT系统的需求也越来越强烈,这使得企业在购买硬件设备、软件方面的成本越来越高,这时王坚意识到对于传统IT厂商的依赖使得相关技术及其维护已超过自己的掌控范围。例如,大存储对客户而言基本就是“黑盒子”,客户都不能自行进行重要的维护,主要依赖厂家通过WAN网络或电话拔号连接上进行管理维护。这使淘宝和支付宝的长远发展问题也受到束缚。因此,从那时起,阿里巴巴便开始向开源系统转移。

阿里巴巴最早依赖商业软件,拥有当时亚洲最大20多个节点的Oracle RAC数据库集群,而如今,阿里巴巴成为开发使用开源软件MySQL最好的企业之一,研发自己的关系数据库OceanBase。

从用Oracle做处理数据,到用业内单个机群节点数最多的Hadoop集群,再到用自己飞天平台上的ODPS,阿里巴巴的IT架构从“商业软件”、“开源软件”最终演变为自主技术和自有云计算技术。

国内另一互联网企业,京东商城云平台开发者服务组高级经理郭理靖则表示,开源软件在京东整体架构转换过程中起了重要的作用,这些开源方案凝聚了无数人的智慧,同时也为京东节省了大量的开发资源和时间。

对此,红帽公司大中华区总裁张先民则表示,在过去的一两年移动互联网在中国起了革命性的作用,推动了各行各业的创新。

以“BAT”为主,这三家公司基本上全部采用了开源技术,在他看来,互联网企业引入开源技术,创新速度得到加快,成本得到降低,也因为互联网企业更多地采用开源技术,也使开源技术越来越受到重视,互联网企业与开源技术是一个互相影响的关系。

因此开源目前在中国处在IT创新的浪潮之巅,而各行各业都开始转向开源。国内的去“IOE”运动,同时也助长了开源。因为“IOE”基本上是传统IT的巨头在做,传统IT的方法慢慢会被取代,开源则逐渐兴起。总结来说,从“BAT”、移动互联网的兴起,到“IOE”的逐步没落,目前开源在中国已经成为IT的主流趋势。

互联网企业的成功应用,使得行业用户看到了开源技术所带来的好处和价值。特别是阿里巴巴所推动的“去IOE运动”,更是让一些大型企业用户,开始尝试采用开源技术来构建自己关键的应用系统。

谈到互联网企业对于开源技术的应用,中国建设银行信息技术管理部副总经理王申科表示,“分布式架构+开源软件”是互联网企业IT架构的基本特征。x86服务器是互联网应用基本计算资源,例如Google、阿里等公司,每个数据中心动辄部署上万台、几十万台和百万台x86服务器,进行动态资源调度。开源操作系统Linux、开源web服务器Apache、开源数据库MySQL、开源脚本语言Php/Perl……这些著名的开源软件支撑了互联网公司发展。开源软件的发展同样离不开互联网发展的支持。

初期的开源软件代码缺陷和设计缺陷很多,正是通过应用发现软件缺陷、不断修补的方式,既支持了互联网公司的发展,又促进了开源软件的发展。从对开源软件的使用和修改开始,互联网公司就逐步积累和掌握了自主研发能力。

“从应对市场的整体效果看,互联网分布式架构明显优于商业银行传统集中式架构,核心差别在于两类不同的应用架构理念,以及两类不同的技术团队管理、支持方式。因此,商业银行应从应用入手,引入分布式架构和开源软件,构建集中式和分布式共存的架构体系。着手调整商业银行传统的技术架构和供应商管理方式,制定商业银行的技术架构设计规范和部署策略,实现架构的科学管理。”

云计算、大数据的推动

云计算、大数据的发展,也是开源技术在国内迅速升温的重要原因之一。特别是云计算,其天然的开放基因与开源技术可以说是完全契合。可以看到,目前在国内最热门的几大开源技术,如Hadoop、OpenStank、CloudStack等,都是伴随着大数据、云计算而快速发展的。

“从技术的潮流来看,无论是云计算还是大数据,其实推动技术发展的主要力量都来自于开源社区。”红帽公司大中华区技术总监刘长春说。

以OpenStack为例,其已成为开放融合云计算领域的重要阵营和力量,随着众多技术极客和云计算大佬的加入,不仅使得OpenStack本身影响力更大,其成长环境也日益成熟,这进一步加快了OpenStack商业进程的加快和商业模式的多样性。

有数据显示,截至目前,已经有来自全球十多个国家的上百家IT相关领导者企业加入OpenStack组织,其中包括IBM、Dell、HP、Intel等巨头。而随着新兴市场的快速成长,OpenStack已经成为IT业事实上的工业标准,基于OpenStack的云计算中心已经成为业界事实上的云计算标准配置和应用基础。

作为国内知名的IT服务商,文思海辉技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文思海辉)在发展云计算业务时,就将OpenStack作为其重要的支撑力之一。谈到开源技术和云计算的关系,文思海辉高级副总裁吴凯表示,开源技术是帮助文思海辉云计算服务在用户中落地的重要工具。

据吴凯介绍,早在2011年时,文思海辉就开始了对OpenStack技术的研究,并推出了自己的云计算解决方案HSCould。

当时,文思海辉正在进行企业的业务转型和创新,开始应用大数据、移动应用、云计算等新技术,而OpenStack也就成为了文思海辉在云计算方面的一个“落脚点”。

对于采用OpenStack技术,吴凯表示,包括IT厂商和用户在内,采用开源意味着技术和商业上的更多收益。开源的平台意味着不会被某个特定的厂商绑定和限制,而且模块化的设计能进行开放性的技术集成,从而来满足自身业务需要,为客户节约了大量的成本的同时也保持可系统的灵活可扩展性。同时,OpenStack公共云的兼容性可以使企业在根据其规模和需求将数据和应用迁移到基于安全策略的、经济的和其他关键商业标准的公有云中。OpenStack社区、技术和架构的开放性,为传统数据中心的“云化”和新一代云数据中心的创建提供了广泛、灵活的运用空间。

吴凯坦言,最初文思海辉在进行选型的时候其实考虑过CloudStack,不过因为觉得OpenStack的支持厂家更多,社区更活跃,在中国的OpenStacker人数又比较多,所以选择了OpenStack。“目前看来选择是正确的。现在国内的互联网企业已经在全面转向采用Openstack技术构架建设私有云,以及对外服务的公有云平台。但目前传统企业客户很难获得像互联网企业那样的强大技术研发能力,需要有在Openstack架构之上有过长期积累的服务提供商配合支持,来将Openstack的构架优势及成本优势实现出来。”在吴凯看来,像文思海辉这样的IT服务商,已经在应用Openstack技术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因此,可以帮助企业用户搭建云计算平台。

“文思海辉协助开发的公有云服务已经在国外推行了很久,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现在我们把累计下来的这些经验跟国内的市场实际情况相结合,最终得出一套符合我国公有云、私有云发展的方法论。”吴凯说。

业务创新驱动开源技术发展

随着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业务创新已经成为企业发展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竞争力之一。在业务创新之中,IT技术已成为最重要的驱动力之一。而开源技术由于其所具备的开放、灵活、低成本等基因,成为很多企业用户在业务创新时的重要技术选择。

“南航每年将IT预算的70%用于业务创新。开源技术可以很好地支撑业务创新,不仅可以大大降低开发成本、运维成本,而且开源产品可以替代一些专用的模块,应用十分灵活,而且扩展性好,更能满足企业对敏捷性的要求。”胡臣杰介绍说,“我们鼓励南航的技术人员大胆采用开源技术,并且深入钻研底层技术,成为IT技术高手,这样才能不断提升自主研发的实力,更好地满足企业IT创新的需求。”胡臣杰介绍道。

“传统的软件开发商都在自己的内部创建和开发产品,而开源,则有很大的不同—它并不是从零开始,技术爱好者们是在一个共同的基础之上进行再次创新。开源项目提供了一个软件基础,无需让创新项目再从头开始。”分析师Jon Oltsik表示,进而它可以被定制,并有助于加速开发进程。OpenStack就是一个非常典型的例子,如今,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使用OpenStack来构建与亚马逊EC2类似的云服务。

事实上,随着互联网的普及,有越来越多的传统企业正在向互联网转型,在这一转型中,开源技术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以银行业为例,目前国内银行在进行网络银行、手机银行业务建设时,所采用的基本都是开源技术和架构,而这在几年之前是不可想象的。

之所以出现这样大的变化,是因为国内银行业亟需向互联网金融转型,需要借助开源技术来进行互联网业务的创新。

再比如制造业和零售业,目前都在大谈O2O,并将其视为是企业未来转型的必然方向。

而在O2O的建设过程中,无论是在线平台的建设,还是大数据系统的应用,都离不开开源技术。以大悦城为例,其在搭建大数据分析系统时,采用的就是Hadoop平台。

在中粮置地研策总监张岩看来,开源技术的采用,使得企业可以在大数据分析的基础上,进行更有针对性的业务创新。

警惕陷阱

开源技术的好处和价值已经毋庸置疑。那么,在企业实际应用过程中,是否会存在一些困难呢?

安全性一度被认为是开源产品的软肋,但近几年发生了变化。

在2014年Black Duck发布的报告中显示,有72%的受访者因为安全而选择了开源产品。一大原因是开源软件允许用户查看代码,发现其中潜在的漏洞。“我非常喜欢开源产品的透明度,”First Financial Bank的信息安全官丹尼尔·波莉表示,“使用开源产品,你可以清晰地看到软件与数据交互过程。”

据悉,该银行一直在使用Snort。如今,商业公司正在越来越多的参考开源产品的做法,不管是在安全性还是在其他方面,波莉补充道。

由此可见,安全已经不再是困扰企业采用开源技术的难题。那么,企业是否就可以高枕无忧呢?

在神州租车信息系统的建设中,用到了不少开源技术,对此神州租车产品与技术中心副总经理张益军认为选用开源软件有四大好处:极大地降低企业成本(费用、时间和人力);代码可自我定制和修复;好的开源软件是一个生态系统;培养人才,可为技术人员提供一条提升能力的途径。不过,对于开源技术,张益军认为企业在选用时也需避开一些“陷阱”。

事实上,在具体的技术选型过程中,张益军做了大量的调研和走访,发现了一些盲目使用开源软件可能带来的陷阱,企业在选择过程中一定要避开这些问题,少走弯路。

比如使用质量不高或小众的软件,使用开源软件定位与自己的需求不匹配;不及时更新开源软件;对开源软件停留在使用阶段,不投入人力分析与研究;缺乏对开源软件的问题定位能力。

对于企业选择开源技术的原则,张益军结合神州租车在考虑开源技术时的一些思考,做了以下归类:

看定位。分析不同开源软件的定位与优势;充分了解自己需求特点;选择与自己需求最匹配的开源方案。

看出身。开源软件背后支持的企业或基金会的实力。

看人气。使用该产品的公司数量;发挥从众心理。

看场景。使用该产品的应用场景;认识该产品的不足。

而想要用好开源软件,张益军认为在正确选型的基础上,企业还要深入研究使用的开源软件,从而具备一定的问题解决能力和代码修复能力。与此同时,企业还需及时跟进社区的最新信息。

人才缺乏和标准缺失

企业采用开源技术的另一大困难在于人才和技术能力的缺乏。目前,绝大多数国内企业用户在开源方面的人才和技术储备都十分有限,而这将严重制约企业采用开源技术的应用效果。“我感觉目前国内开源人才的需求确实远大于供给,中间存在一个断层。”张先民说道。

因此,IT服务商的作用就显得尤为重要。目前,国内已经有一些领先的IT服务商具备了开源系统的建设和服务能力,企业用户如果自身人才和技术能力不足,可以选择和IT服务商合作,来进行开源系统的建设。另外,企业也可以选择公有云运营商来实现与开源技术的拥抱。

王坚就表示,“‘去IOE’不是简单改变软件和硬件本身,用另一种软硬件简单地取代已有的软硬件,而是用新的互联网技术和架构取代传统的IT技术和架构。阿里巴巴本身并不卖软件和硬件,但这种技术能力可以用云服务的方式来提供给第三方使用,让云计算彻底改变传统IT的基础架构。对大多数企业而言,‘去IOE’最好的解决方式是采用云计算,而不是买来一台新的机器替代掉原有机器。”

此外,随着开源技术应用的日渐普及,目前国内开源方面的人才积累也在快速增长。“一年前在香港参加开源大会的时候,有一个消息让我感到非常振奋和高兴,目前全球OpenStack的贡献者北京是最多的,也是全球最多的。目前中国开源人才正在急速增加,因为开源在IT浪潮之巅,很多IT人员慢慢转向开源领域。”张先民介绍说,红帽公司在中国也开了很多开源课程培训班,每年有上万人通过红帽的培训和认证。“今年,我们在培训上会加大力度,希望为中国培训更多的开源人才。”

在采访中,企业CIO们对于开源技术的另一个担心是,当代码量超过一百万行的时候,开源代码的质量是否会呈现下降的趋势?而与此相比,商业软件的代码质量基本上保持不变。

对此,刘长春则认为恰恰相反。他们觉得开源的代码质量最高,反而闭源的代码问题很多,“之所以这样讲是因为开源的代码有很多人在看、在维护、在检查。至于说代码超过多少行之后质量会怎么样,我觉得这是一个见仁见智的问题。像红帽公司的研发团队最重要的工作就是把从开源社区拿到的代码,通过工程化的手段,通过质量的检查来保证代码的品质,为客户提供给像闭源公司同样品质的企业级产品。红帽企业级Linux就是一个非常典型的案例,当年红帽开始做Linux的时候,IDC的报告就指出,在x86的平台上,只有10%~20%的平台在使用Linux,剩下70%~80%都是在使用Windows平台,但是现在IDC的数据报告结果已经反过来了,相信这就是对代码品质最好的证明。”

表 开源技术的完整技术路线

此外,标准的统一也是开源技术普及所面临的挑战之一。目前,开源技术并没有统一的标准,因此,企业在选择开源产品或服务商时,往往会面临从何入手的困惑。

打造国内开源生态系统

不可否认,开源技术在中国的发展确实还有一些问题和障碍。而要解决这些问题,单靠一两家企业显然是无法实现的。

因此,如何更好地打造国内的开源生态系统,就成为开源技术能否更好地在企业中落地的关键因素之一。对此,国内一些领先的IT服务商已经有所认识并开始行动。

自创立恒拓开源公司之日起,马越就把建设开源生态系统作为在国内推广开源技术最重要的工作之一。在他看来,社区才是推动开源技术和人才发展的“摇篮”。“所以,我们一直在认真地打造互联网开源社区,目前开源中国社区的注册用户数量已经超过200万。2014年,我们又打造了一个开源的开发云平台,让开发者能够把项目沉淀在互联网平台上。目前,在平台上已经产生4000多个本土的出色的开源项目。”

谈到接下来的规划,马越表示,开源中国在过去只为从业者提供一些信息和资源,未来将会深入为开发者服务。另外,马越还认为,大学生能迅速成为一个掌握开源力量的开发者。因为大学生学习时间充裕,并具有热情和激情,这也是一切创新所需的原动力。这两点能促使大学生拥抱开源,世界上很多伟大的软件都是大学生编写出来的。

在马越看来,在高校普及开源技术是开源中国社区义不容辞的责任,“虽然做校园推广是一个艰巨、辛苦,不会有太大的商业收益的活。但是在责任之下,我们还是希望去做这件事情。我们希望今年能在全国50所大学里,做一些推广开源技术的活动。”马越说。

同样,文思海辉在开源生态系统的建设方面也不遗余力。过去两年,文思海辉先后加入了“中国开源云联盟”、“开源社”,对此,吴凯坦言其目的就是为了更好地促进中国开源生态系统的建设和发展。“利用开源技术使得中国软件服务企业能够快速积累云平台的基础能力,聚焦于提供云平台系统整合、服务定//用户门户和监控管理等高级功能。文思海辉已经采用基于Openstack开源技术为客户定制开发了颇具规模的电信级商业公有云平台,并且将研发经验和中国开源云联盟的会员企业交流分享,共同发展。”

开源的趋势已经无可阻挡,而随着开源技术的普及,它的力量将愈发强大。

对企业而言,是否能掌握并很好地驾驭这股强大的力量,将成为企业竞争和业务创新的重要驱动力之一。因此,国内企业应积极地拥抱开源技术,并将开源技术应用到企业的IT建设和业务实践当中,才有可能掌握开源技术,并为自己所用。

就像一位CIO所言:“刚开始采用开源技术只是想尝试尝试,但一用就上瘾了。当你沉浸在开源的世界里,你才能真正感受开源所带来的巨大力量。”

猜你喜欢
开源架构软件
校园武术“学、练、赛”一体化实践探索
禅宗软件
功能架构在电子电气架构开发中的应用和实践
工业软件 自主创新
传播开源精神 共迎美好未来
基于B/S架构的图书管理系统探究
构建富有活力和效率的社会治理架构
五毛钱能买多少头牛
2019开源杰出贡献奖
VoLTE时代智能网架构演进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