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学校科技成果转化研究缓慢嬗变:2003—2012

2015-12-26 20:49陈俊生朱琦
教育教学论坛 2015年42期
关键词:科技成果转化高等学校

陈俊生+朱琦

摘要:基于大量文献,评述了2003—2012年国内在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方面的研究变化。对比郭晓川、原长弘等人的研究,发现自2003年开始,关于该课题的研究在研究趋势、研究方法、研究内容等多方面发生了缓慢的嬗变。

关键词:高等学校;科技成果转化;研究嬗变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42-0261-04

高等学校(以下简称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是高校实现社会服务职能的主要形式之一,在国家科技创新体系中具有重要地位。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研究一直是学术界广泛关注的热点,学者们对高校科技成果转化这一课题的研究颇多,取得了一批有水准的研究成果。郭晓川[1]、原长弘等人[2]曾对1989—1994年、1994—2002年关于我国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研究的论文进行了统计分析和评述,发现了我国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研究的基本格局和发展方向。该课题研究内容可分为观点陈述、调查研究、理论分析、经验总结和个案剖析等,科技成果转化速度、转化规模与效益等深层次问题较少涉足,研究缺乏系统的、科学的理论体系,尚未形成完整的研究体系。时隔10年,关于这一课题研究有何变化,本文将就此作进一步探究。

一、研究趋势、方法和内容的缓慢嬗变

1.研究趋势的变化。笔者以“高校+科技(科研)成果转化”为关键词,在中国知网(CNKI)上搜索了2003—2012年间以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为研究对象的论文共两千余篇,历年发表的论文数量及走势见图1。从图1可以看出,2006年是发表论文数量的“转折点”:2003—2005年论文发表数量走势呈现“一升一降”,年均论文数低于2006年之后的年均数;2006—2012年论文发表数量快速增长,并随着时序变化呈现波浪式变化,但总体态势趋于平稳。2006年后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研究出现了热潮,这与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了《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密切相关,而《规划纲要》已是我国技术创新领域的新“风向标”,这印证了关于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研究已成为技术创新领域的一个重要分支,同时也说明了国家的政策引导在该研究领域中的重要性。

2.研究方法的变化。按照文献[1]、[2]的研究方法和分类标准,笔者从两千余篇论文中选取了符合研究要求的136篇论文进行了分类统计。结果如下:理论分析型论文占14.29%,观点陈述型论文占26.53%,调查研究型论文占8.67%,经验总结型论文占33.67%,案例剖析型论文占16.84%。与文献[1]、[2]研究比较(见图2),不难看出案例剖析型论文所占比重有较大增幅,理论分析型论文、经验总结型论文、调查研究型论文所占比重微有增幅,观点陈述型论文所占比重降幅近半。

笔者认为,陈述型与经验总结型研究的比重减半,理论分析、调查研究、案例剖析型研究比重不大,表明该领域的研究体系仍不成熟,系统的理论架构尚未形成。另一方面,案例剖析型研究有大幅增加,从侧面说明了我国部分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在实践中取得了一定的经验,涌现出一批转化成效的典型案例。

3.研究内容的变化。按照文献[1]、[2]分类标准,笔者对136篇论文进行了分类统计,结果见图3。将8类研究内容按照百分比高低排序,原长宏等人的研究所得是:对策建议→现状与问题→运行机制→阻碍因素→管理机制→转化模式→作用与优势→概念与理论;而笔者的研究所得是:对策建议→现状与问题→阻碍因素→管理体制→转化模式→概念与理论→运行机制→作用与优势。笔者发现,10年间,(1)研究更加集中于现状与问题及对策建议,同时,研究内容涉及最多的依然是对策建议,并且比例有进一步增加。(2)关于概念与理论、阻碍因素、管理体制的研究有所增长,其中管理体制的增幅最大;而关于作用与优势、运行机制的研究大幅下降,降幅近半,见图4。

通过研读文献,笔者发现“成因—对策”依然是研究的主要内容,同时,关于现状与问题、对策建议出现了重复研究,部分研究论文有“新瓶装旧酒”之嫌;关于管理体制的研究显然已成为新的研究热点,其中运用相关理论就管理体制中某一环节(点)进行理论剖析或建构、深入挖掘研究已成为了新的研究趋势;关于国外相关研究,依然停留在经验总结阶段,对诸如三螺旋理论、信息论、博弈论等相关基础理论鲜有深入研究或做理论探讨。上述情况说明,一方面我国关于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研究处于疲软与突破两者并存的境地;另一方面,缺乏理论体系仍是阻碍该领域研究深入发展的主要因素。

二、主要研究的缓慢嬗变

1.关于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中存在问题与阻碍因素的研究。10年间,涉及现状与问题、阻碍因素的论文分别占40.44%和23.53%,核心研究点仍是关于阻碍因素的探究。也就是说,阻碍因素仍然是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研究的热点。按照文献[1]、[2]的研究方法,笔者将136篇论文中涉及到的阻碍因素进行归类统计,共计30余个,其主要因素有21个,见表1。

对比文献[1]、[2]的研究,笔者发现,10年间学者们关于阻碍因素的研究又出现了新变化:(1)诸如“资金”、“成果成熟度”、“市场需求”、“企业需求及吸收能力”、“观念”、“评价体系”、“激励机制”、“人才问题”、“中试条件”、“信息流通”、“知识产权的保护”等依旧是阻碍因素,但排名均有所变化;与文献[1]、[2]相比,排在前5名的阻碍因素变化较大,其中“资金投入不足”是排序上升最快的因素,成为新突破的研究点。(2)政府宏观调控作用再次成为学者们的研究点,“法律法规不健全”、“缺少政府有力支持,缺乏整套具体办法”等再次成为阻碍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主要因素之一。(3)出现一些新的阻碍因素:“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不健全”、“科技中介服务机构不健全”、“职称评定不合理”、“缺乏有效的校-企-政合作机制”、“人才流动机制不健全”。(4)关于企业自身的阻碍因素,诸如“企业科技意识有待提高”、“企业短期行为严重”、“企业科技体制不完善”等,笔者将它们归于“企业有效吸收科技成果的能力弱”因素中。上述排序格局的变化至少说明了四点:第一,高校科技成果应符合市场需求,成果转化应按照市场经济的规律进行,但同时学者们对市场调控作用的乐观观点也趋于理智,再次强调了政府在转化过程中的调控作用。第二,高校自身体制与机制因素成为新的研究点,强调了高校在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的独立性与参与性。第三,当前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离不开政府、企业、中介与高校的合作,离不开“两只手”(政府与市场)的合力调控,强调了高校与市场、企业的耦合。第四,人才成为转化的重要因素。关于研发人员的职称评定、薪酬分配、流动机制及专门人才培养等因素的研究,说明了人才在科技成果转化中的重要作用。endprint

2.关于提升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率对策建议的研究。多数学者在探讨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现状与问题、阻碍因素后,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对策建议。按照文献[1]、[2]的研究,笔者将136篇论文中对策建议分类统计,共40余条,主要的有31条,见表2。

对比文献[1]、[2]研究,发现:(1)对策建议的排序发生了较大的改变。如排名前5位的对策建议中,“改革、完善现有的激励机制”;“(官)产学研联合开发”;“多层次、多渠道、多元化增加高校科技投入”;“培育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完善科技成果评价体系”;“建立风险投资基金”。但“加强中试”的排名由第3名下降至第13名,这并不是因为中试问题已经得到解决或缓和,而是由于学者们发现解决中试问题的关键在于加大资金投入;“多层次、多渠道、多元化增加高校科技投入”、“建立风险投资基金”排序由第9名分别上升至第4、第5名也印证了此点。(2)对策建议的内容也发生了改变。首先,重新提出了多条关于发挥政府宏观调控的建议,如“完善法律法规”、“深化国家科技体制改革”、“转变政府职能,打造服务型政府”;其次,关于企业本身改革的建议减少,而转向关注高校自身及高校—企业双方互动关系;再次,更加关注中介(转化)机构的发展,例如,“培育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兴办大学科技园、工业园、技术转移中心等”、“建立或完善高校科技推广机构”等均是新增建议。通过仔细研读论文,发现学者们虽从不同角度提出上述对策建议,排序上有所变化,但具有共性的建议和主流看法,与原长弘等人研究一致。同时,也出现了重复研究。由科技成果转化阻碍因素分析和对策建议提出不难发现,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是一个较为复杂的系统,高校、政府、企业是该系统中的主体,中介机构是纽带、桥梁,是科技转化的媒介。资金、市场、人才是科技成果顺利转化的条件,三者缺一不可。这既是成果转化的宏观、微观环境变化的要求,也是该研究领域研究视角的发展与进步的表现。

3.关于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研究新亮点。10年来,学者们对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研究受到国家、省市、高校的重视,在对原有研究点深入探讨的基础上,运用新的理论工具,挖掘了新的研究点,并取得了一批有水准的研究成果。(1)关于高校科技成果转化评估的研究。据中国知网,1989—2002年间,关于高校科技成果转化评估研究的文献只有一篇[3]。目前,多位学者对评价方法及指标体系做了深入研究。涂小东利用系统论观点,构建了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与模型;陈腾应用数据包络分析法(DEA)对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效果进行评价,并提出了DEA方法中指标体系确定的一般原则与步骤;阎为民依据高校科技成果构成,选取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了综合模糊评判模型;白利娟则利用模糊综合评判法对陕西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现状进行分析与评价;刘威采用网络层次分析法(ANP)建立评价指标体系,并与层次分析法(AHP)进行比较,使得指标权重更加科学合理;王桂月、孟力分别利用模糊神经网络和模拟退火神经网络构建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指标体系,并通过实证分析证明其适用性。(2)关于高校科技成果权属与转化收益的研究。王晔就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中的权属问题做了深入探讨与界定;范晓波通过对中美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收益分配的比较,得到一些较为有益的启示。(3)关于政府在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中作用的研究。李平在对比地方政府在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中的作用,提出了一些有针对性的建议;王洛忠侧重新阐述了政府在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中的角色与功能定位。(4)关于高校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环节的研究。例如,信息系统、风险识别、项目甄别、知识管理等环节,学者们运用了相关理论工具进行了分析与探究,完善了高校科技成果转化过程的基本框架。

三、研究结论

2003—2012年学者们对高校科技成果转化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究,发表了一批有水准的研究成果,取得了显著成绩。高校科技成果研究仍然是技术创新领域的一个重要分支并在茁壮成长。与前14年相比,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研究在研究内容和方法上发生缓慢嬗变,研究更加趋于理性,方法更加注重实证,同时出现新的研究点。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研究虽取得长足的进步,但还有诸多问题尚未解决,譬如,如何创建完整的理论体系;怎样从市场结构的视角来研究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如何构建高校—政府—企业—中介“四位一体”转化模式,提高转化效率等等。

参考文献:

[1]郭晓川.高等学校科技成果转化研究现状评述[J].研究与发展管理,1996,8(3):25-29.

[2]原长弘,杨鹏,惠龙,陆震宇.高等学校科技成果转化研究新进展:1994~2002[J].研究与发展管理,2003,15(6):94-101.

[3]唐之学,桑赓陶,刘勤明.高校科技成果转化评价方法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1996,(2):1-4.endprint

猜你喜欢
科技成果转化高等学校
大众创新万众创业背景下高校实践教学改革探析
浅谈高校宿舍管理与宿舍文化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