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普及国学教育

2015-12-26 17:04倪璧芬
师道·教研 2015年11期
关键词:道德修养普及国学

倪璧芬

教育部《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指出:要分学段有序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系统融入课程和教材体系当中。如何在小学普及国学教育,我校做了实践探索,取得了良好效果。

一、提高认识,明确目的

1. 寻根。认同中国传统文化,了解国学内容,明白国学教育的意义。

“知人者明,自知者智”。中国文化博大精深,作为炎黄子孙,学习和继承中华民族的文化遗产是每个中国人义不容辞的责任。国学正是中国民族传统文化的载体。国学中传递的文化内涵,能让我们感受到中华文明不同于其他文明的特质,领略中华文化的瑰丽与儒雅,博大与精致。只有对中国传统文化有更多的了解与认同,才会更爱我们的国家与民族,才有民族自豪感和对中国的依恋和归附;有了根,才能更好地吸纳世界文化的精华,做有中国情怀、世界眼光的人。

2. 厚德。继承传统道德,提升师生道德修养。

“蒙学以正”,“为政以德”。 让师生在国学经典的熏陶下,潜移默化地养成中国传统美德。国学教育抓住传统文化中的精髓展开,当一定量的经典通过朗读记忆在脑海里,融化在血液中之后,在潜移默化中将经典中的圣贤思想、道德规范内化为自我言行的准则,并在学习、生活中自觉运用、约束、规范自己的言行,形成良好的道德修养。

3. 睿智。汲取国学智慧,辩证思维,以史为鉴,古为今用,提高境界。

“观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国学不仅仅是一门普通的知识性学科,更兼含人文的光芒。持久地、大量地诵读经典,不仅可以获取信息和知识,训练思维能力,还可以汲取民族文化的智慧和营养,启发灵性,活跃思维,内化为一个人独特的气质、智慧和良好的道德修养,形成完美的人格,实现生活境界的提升和真正的人生幸福。

4. 健体。重拾传统,遵循规律,顺应自然,身心合一,强身健体,和谐发展。

“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不知礼,无以立也;不知言,无以知人也”。“文武之道,未坠于地,在人。”国学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重和谐的价值理念以及以仁为核心、以德为基础、以礼为规范的思想,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强调顺自然而以人为本;在人与社会的关系上,要求循人伦而以和为本;在人与自我的关系上,重体验而以乐为本。传统文化中的围棋、绘画、书法、音乐、太极拳等,重视心、脑、手合一,可以增进学生个体对人生与生活意义、价值和乐趣的认识,熏陶学生良好的审美情趣,帮助师生养成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和生活方式,培养师生积极、愉快、自觉参与身体锻炼的良好习惯,身心合一,强身健体,促进学校师生身心和谐发展。

二、普及国学教育的方法

1. 开设校本课程,教学相长。

国学经典,内涵丰富。我们从2010年办学始,就把经典国学做为学校的校本课程,利用地方课程(每周一节)进行国学教学:一二年级教学《弟子规》《千字文》;三、四年级教学选编的《古诗》、《声律启蒙》;五、六年级教学精选的《增广贤文》、《论语》。一年级每周一节《围棋》课,二至六年级每周一节软笔书法课;每月一次全校兴趣课,有国学名句、国画、语言艺术、书法、太极拳等中国传统文化班。

2. 加强教师培训,以师为范。

国学普及教育成功与否和教师有很大关系。教师须先行一步。教师既是普及对象又是普及员。只有教师比学生先学一步,多读一点、多背一点,懂鉴赏方法,教学中才能得心应手,左右逢源,也才能给学生正确的引导,更好地对学生家长进行普及。我们采取的方法是教师自学、专家讲座;会前分享,互相启发;走出去,开阔眼界;请进来,指导实践。“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教师在国学知识中品味、咀嚼,让各种知识和合融通,破茧抽丝一般,酝酿成新的知识。有了大面积的“温故”,才有大幅度的“知新”。

责任编辑邱丽

猜你喜欢
道德修养普及国学
“垂”改成“掉”,好不好?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价值与教学改革探索
5G手机打响“普及战”
关于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改革的思考
岭南文化在“思想道德修养”课中的应用
奋斗鸡—我的国学日常
加强医院政工干部道德修养的思考
天文知识普及
引导发展 推广普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