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继坚
一、课堂活动的原则
面向全体。活动组织要使全体学生都成为活动的主体,这是活动教学的标志。要求教师确立学生在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自主权,尊重他们独特的思维方式和活动方式,尊重和保证活动的独立性与差异性,让学生积极地、自主地、创造性地活动和发展,真正使学生成为自己学习和活动的主人。
创设情景。根据活动内容的特点设计情景化、角色化的活动形式,使学生投入、自然地实践语言活动。
可操作性。活动的设计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知识水平和语言能力,难度适中;合理安排活动时间、任务分配;指令简练、清晰,学生对活动有认同感,积极配合,以保活动的顺利完成。
趣味性。考虑学生的年龄、知识和时代特点,使活动具备趣味性、多样性,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语言交际性。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为目标,将活动和语言实践结合起来,最终实现在活动中学习语言、使用语言的目的。
二、课堂活动存在的问题
1. 活动面向全体,但“易放难收”。活动贯穿“任务”,但操作繁琐。学生在参与过程中,易因为组织不流畅而造成注意力分散。
2. 活动富趣味性,但忽略语言习得。造成此“局面”的原因是活动的设计过于简单,活动内容过分强调了活动的趣味性,而忽略了语言交际性,与教学目标不吻合。从而令学生的注意力只集中在活动趣味,丢掉了活动的原来意图。
3. 活动安排丰富,但不切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兴趣。导致活动缺乏参与的积极性。同样导致学生没有统一的注意力。
三、运用感统训练方法的意义
该训练方法的研究目标主要是指依靠工具及各种有趣味性的活动,调整孩子(年龄段在0―12岁为宜)的注意力,提高记忆力,训练逻辑思维能力。
根据对目前课堂活动问题的分析,培养学生的注意力品质可以提高课堂活动的效能。本实践研究主要是把感统训练方法“移植”到课堂,与课堂教学手段有机结合,在新的活动形式中,达到调整孩子注意力,提高记忆力的目标。从而解决课堂常规教学活动存在的问题。
1. 调整注意力
感统训练研究显示,注意力不集中表现为:上课不能专心听讲,易受环境干扰而分心。频繁地改变注意对象。做作业时不能全神贯注。注意力不集中常分为:视觉注意力障碍和听觉注意力障碍。有视觉注意障碍时,表现为不喜欢看书,阅读时粗心马虎,容易出错。有听觉注意障碍时,上课听课特别不专心,平常别人对他说话他似听非听。因此,这些孩子难以服从指令完成任务,甚至要大人不断的发出语言命令时才开始去执行任务。
把活动任务提前,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在组织活动之前,提前一至两个环节,把任务或者参与人(适当要向注意力较弱的学生“倾斜”)提前公布。使学生学习思路清晰,培养学生带着任务目标学习的习惯。
分配好活动“角色”,让人人有“职责”。活动的组织过程往往不能兼顾所有人。在这种情况下,要把活动的任务“细分”,如一部分人参与游戏、竞赛,一部分人负责纪律,一部分人负责评价,一部分人负责观察学习,准备第二轮比赛。这样就能让所有学生都能各尽其责地参与到活动中去,而不会造成个别学生因为“没事做”而分散精神。
活动设计加强视觉的移动速度、扩大视野,和反复大量的听力训练。真正达到注意力集中。如图示:
把图形换成单词,要求学生边说,边找出相同的单词,这样既能调整学生的注意力,又让学生在参与中大量的“说”。
2. 提高记忆力
人的智力是由观察能力、记忆能力、思维能力、创造能力、想象能力及操作能力等组成的。其中,记忆能力是整个智力结构的基础。特别在幼儿期,记忆能力占据人智力的主要部分。感统训练指出,记忆力训练首先是注意力的训练。记忆的基础是注意。就如同我们在教孩子学习某种知识技能时,他首先必须在能够集中精力于自己手头事情的基础上。也就是说,首先应具备一个良好的注意品质。对孩子记忆的训练应该从如何提高他的注意力开始。要做到这一点,必须要经过两个阶段,即注意力与记忆力协同训练阶段和记忆能力的训练阶段。
注意力与记忆力协同训练阶段:设置语言“关”,使语言“关”成为参与活动的“通行证”。学生在参与活动时经常把注意力放在“玩”,而忽略活动的本意是语言训练。为了防止这种情况的发生,教师可设置语言“关”,要求某些特定的环节只能用英语说,才能参与活动。这就能大大地提高学生在学习、运用语言的兴趣和注意力。强化了学生对语言知识点的记忆力。
责任编辑邱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