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辉
(德惠市人民医院,吉林 德惠 130300)
生长抑素联合肠梗阻导管治疗粘连性肠梗阻的效果分析
王 辉
(德惠市人民医院,吉林 德惠 130300)
目的对生长抑素联合肠梗阻导管治疗粘连性肠梗阻的效果进行研究分析。方法从我院粘连性肠梗阻患者中选取64例进行研究,并按照患者临床治疗方法将其分为治疗组(采用生长抑素联合肠梗阻导管治疗)和对照组(采用鼻胃管治疗),均为32例,对比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总有效率、腹胀痛缓解时间、胃肠减压量和恢复排气时间。结果治疗组患者临床治疗总有效率高达100.00%、腹胀痛缓解时间为(3.81±1.02)d、胃肠减压量为(679.15±86.13)mL/d、恢复排气时间为(4.62±0.81)d,同对照组患者的75.00%、(8.53±2.02)d、(581.32 ±76.15)mL/d和(7.96±2.11)d相比,P<0.05。结论在治疗粘连性肠梗阻疾病临床上生长抑素联合肠梗阻导管具有良好作用。
生长抑素;肠梗阻导管;粘连性肠梗阻;临床效果
在临床上,粘连性肠梗阻属于一种较为常见的消化道疾病,主要因患者腹腔内粘或是机体肠粘连等产生,在一定程度上给患者正常生活带来严重影响[1]。针对该种现象的出现,笔者为进一步了解生长抑素联合肠梗阻导管治疗粘连性肠梗阻的效果,特从我院粘连性肠梗阻患者中选取64例进行研究,报道如下。
1.1 临床资料:选取我院在2012年3月至2014年2月收治的64例粘连性肠梗阻患者,均符合WHO关于粘连性肠梗阻疾病的相关诊断标准。并按照患者临床治疗方法将其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其中,治疗组32例,男19例,女13例;患者年龄为17~70岁,平均年龄(43.52± 1.15)岁;对照组32例,男20例,女12例;患者年龄为18~69岁,平均年龄(43.51±1.05)岁。对64例粘连性肠梗阻患者的基本资料进行对比,P>0.05,具可比性。
1.2 方法:本次研究选取的64例粘连性肠梗阻患者入院后,医护人员均采用禁食,纠正电解质、水、酸碱平衡,抗生素和全胃肠营养支持等对症治疗方法进行治疗。对于出现明显低蛋白血症的患者,应采用血浆和白蛋白支持的方法进行治疗。在此基础上,治疗组患者采用生长抑素联合肠梗阻导管治疗,对照组患者采用鼻胃管治疗,对比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总有效率、腹胀痛缓解时间、胃肠减压量和恢复排气时间。
1.2.1 对照组患者采用鼻胃管治疗,医护人员在患者实施手术治疗前,对其鼻腔通畅程度进行检查,用石蜡油将鼻胃管前端浸滑,通过患者咽喉直至胃部,插入55~65 cm。在患者实施手术治疗过程中,医护人员应适度调节,对其鼻胃管进行妥善固定。在患者临床症状得到缓解和恢复正常排气后,关闭导管,并将其拔出。
1.2.2 治疗组患者采用生长抑素联合肠梗阻导管治疗,每天微泵静脉给以患者0.6 mg生长抑素+100 mL 0.9%氯化钠注射液,持续治疗24 h,直至患者临床症状得到缓解和恢复正常排气后,减少药剂使用量,持续治疗24 h后停用。同时,医护人员采用肠梗阻导管对其进行治疗,不需透X射线,前部为聚乙烯塑料先导子,将其分为两囊三腔,内管主要是向顶端水囊注水,外管主要是吸收胃肠中内容物。通过内镜指导,对患者实施常规置管术,待患者临床症状得到缓解和恢复正常排气后,关闭导管,对于进流食没有出现异常症状的患者,将其管拔出。
1.3 疗效判定[2]。无效:是指患者实施治疗后,临床症状同治疗前相比没有改善;有效:是指患者实施治疗后,临床症状同治疗前相比出现一定改善;显效:是指患者实施治疗后,临床症状消失或是基本消失。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有效患者例数+显效患者例数)/总选取患者例数×100.00%。
1.4 观察指标:观察两组患者腹胀痛缓解时间、胃肠减压量和恢复排气时间。
1.5 统计学处理:本次医学研究通过SPSS17.0软件对临床治疗过程中收集的相关数据资料加以分析处理。计量资料表示单位为(),不同患者之间数据资料差异以单因素方差分析法进行分析,计数资料统计学处理方法为χ2检验法,如果两组患者之间数据资料P<0.05,说明二者间数据资料对比具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
2.1 对比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治疗组患者临床治疗总有效率高达100.00%,对照组患者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仅为75.00%。对比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治疗组患者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显著优于对照组患者的,P<0.05,见表1。
表1 对比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总有效率
2.2 对比两组患者腹胀痛缓解时间、胃肠减压量和恢复排气时间:治疗组患者腹胀痛缓解时间为(3.81±1.02)d,胃肠减压量为(679.15 ±86.13)mL/d,恢复排气时间为(4.62±0.81)d;对照组患者腹胀痛缓解时间为(8.53±2.02)d,胃肠减压量为(581.32±76.15)mL/d,恢复排气时间为(7.96±2.11)d。对比两组患者腹胀痛缓解时间、胃肠减压量和恢复排气时间,治疗组患者腹胀痛缓解时间、胃肠减压量和恢复排气时间均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的,P<0.05。
粘连性肠梗阻为腹部术后较为常见的并发症,具有较高发病率,为20%~40%,其主要出现在暴饮暴食、肠功能紊乱和突然体位改变状况中。在患者出现该症状时,其胃、肠、肝脏和胰腺等分泌大量消化液,每天吞进的气体和细菌每天酶解产生的气体不能很好通过梗阻肠断,进而使梗阻之上肠管膨胀、变薄和肠内压力增高,严重的影响肠管静脉回流障碍等,导致患者出现恶心和呕吐症状等,影响患者正常生活[3]。针对该种现象的出现,医护人员应依据患者具体病情采用对症治疗方法进行治疗。生长抑素属于一种常见的肽激素,其可有效抑制胃酸分泌,对胃蛋白酶和胃泌素的释放具有一定抑制作用。其还可减少患者内脏血流、降低患者门静脉压力,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提高患者临床治疗效果。肠梗阻导管为一种硅橡胶管,该种导管具有较好柔韧性,可有效减轻患者出现的痛苦。肠梗阻导管经过幽门达到肠梗阻近端后,可有效减轻患者肠内积气、积液,注入生长抑素前将过量的消化道积液清除,可有效缓解患者肠梗阻症状,提高患者临床治疗效果[4]。综上所述,在治疗粘连性肠梗阻疾病临床上生长抑素联合肠梗阻导管具有良好作用,本次研究选取的64例粘连性肠梗阻患者中,治疗组患者临床治疗总有效率、腹胀痛缓解时间、胃肠减压量和恢复排气时间均同对照组患者间存在一定差异性,P<0.05,该研究结果同李若凡、李雪和刘佐军等学者在《生长抑素联合肠梗阻导管治疗粘连性肠梗阻的临床研究》中研究结果基本一致[5]。因此,生长抑素联合肠梗阻导管值得在治疗粘连性肠梗阻疾病临床上推广应用。
[1]陈同,陈华莹,许杨雄,等.肠梗阻导管治疗粘连性肠梗阻的临床研究[J].中国伤残医学,2013,21(7):142-143.
[2]田国伟,张从雨,郑小超,等.甘露醇联合肠梗阻导管治疗粘连性肠梗阻的临床研究[J].安徽医药,2011,15(8):1017-1019.
[3]詹方勇.生长抑素联合肠梗阻导管在粘连性肠梗阻的应用效果评价[J].大家健康,2014,8(5):153-154.
[4]徐稳深,钟连英,黄慧珍.生长抑素在粘连性肠梗阻非手术治疗中的应用[J].海南医学,2010,21(10):37-38.
[5]李若凡,李雪,刘佐军,等.生长抑素联合肠梗阻导管治疗粘连性肠梗阻的临床研究[J].中国医药导报,2013,10(9):71-73.
R574.2
B
1671-8194(2015)07-016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