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慧
自古以来,花木兰的身影出现在众多的诗篇、歌词、戏曲、电视、电影作品中,她的巾帼英雄的形象为后世敬仰。翻阅史料或是前人的著作点评,“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着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六句,四排比两对偶,通过一连串动作,表现她荣归后喜不自禁的心情。
其中,“云鬓”和“花黄”,在以往的相关著作中,出现频率并不高,甚至可以说是一带而过。实际教学时,也被很多老师忽略不计了。私认为如果对这两个词语进行追问,进行细致剖析,会将对人物的理解引入纵深处,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一、强化人物形象,丰富人物性格
细读“云鬓”和“花黄”,让人不禁会问,为什么在众多恢复女儿身的相关细节中,唯独提到了这两个词语呢?前代故事中,多关注木兰的道德品行,强调她的勇、忠、孝等,对其外貌不大关注。试想,除了篇幅的因素,除了外观的因素,还会有其他深意吗?
首先,理解词义,“云鬓”,浓密地像云一样的头发,乌黑亮丽,富有光泽。关于《木兰诗》的研究论述中,诗人多借花歌咏木兰,或直接赞颂木兰,白居易《戏题木兰花》“怪得独饶脂粉态,木兰曾作女郎来”。中唐杜牧《题木兰庙》“弯弓征战作男儿,梦里曾经与画眉。”均未涉及到这两点。
再来看“花黄”。花黄。“花黄”取材星月花鸟等图形,体现了以自然为美的妆饰审美观,令中国古代妇女容颜娇媚,熠熠生辉,散发着浓郁的生活气息,使人感到生动而亲切。
据宋代笔记记载,辽金时期,居住在北方的少数民族地区的妇女,仍喜欢将额部涂成黄色。处在这一风俗之下的木兰,即便作为一位平凡女子,也会有对于美的追求和向往。比起报国孝父,责任胜过美貌,但无法熄灭的是一颗真挚的女儿心。于是一旦回到闺阁,立即打理自己多年被战场烟火熏染的头发,昭告天下女儿身的真相。“云鬓”和“花黄”一下就抓住了众人的眼球,这样,凸显其全面的个性,丰富其人物形象。
二、体现精巧构思,打造戏剧情节
医学上说,一头秀发,是人身体健康的重要指标。木兰凭借一头秀发,奔赴万里之外的北疆,抵御严寒酷热,在战场上一马当先,身先士卒,官至将军,赢得赫赫战功,得到天子觐见。没有钢铁般壮实的体魄,估计“百战死”里会有木兰的血肉之躯。作为一篇传唱经久的民歌,作者照应木兰得以归朝的内容。“云鬓”一词,就是最好佐证。
文章开篇,“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足见木兰是一位勤劳的女子。这和下文的多年征战,体格如何,关系还不是特别紧密。那为何木兰的这一身体因素,要留在多年之后,回家喜见父母时才提及呢?木兰行为大胆,越过重重关山,勇敢地来到羽檄纷飞的前线,这和中国古代女子“大门不出,二门不迈”形成鲜明对比。身经百战,历时十年,终于打败敌人,凯旋而归,直到此时,同伴才发现她女郎的身份。为什么能够做到这些?这些足可见木兰身体硬朗,不觉让我生问,为什么是木兰,而不是姐姐?前文并无任何交待,直到还妆换身之时,“云鬓”、“花黄”便成了最好的答案。
这应该可以说是一个精心的构思。你想,拥有这么一头美丽头发的女子,那么多年,像男人般行军打仗,都没有破坏掉这样的发质,足见木兰有多么爱惜,在男人主宰的世界,像男人一样生存的同时,内心深处在不断提醒着她女儿家的身份。夜深人静之时,木兰会有时间梳一梳它吗?而得见双亲,重见火伴时刻,从前文策马扬鞭、寒光铁衣的十年陡然一转,形成了戏剧性冲突,达到了戏剧化效果。
三、深化文章主题,体现女性意识
木兰作为一位平凡女子,梳发髻,帖花黄,再寻常不过。但是,为了能够以男儿的身份加入战争,待字闺阁的木兰,因“悯其父老,即洗铅粉,脱梳珥,变戎服,贯甲胄”毅然踏上女扮男装、万里赴戎机的迢迢征程。
木兰虽为“女儿身”,在那大漠绝域、流血川原的边塞,在那“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的拼杀疆场,她“搴旗斩将,攻城略地,所向就克捷,莫有当其锋者”。挽起头发,掩盖身份的背后是男尊女卑的道德规范。
男女授受不亲的封建社会,木兰不能在战友面前显露半点女性特征,倘若让主帅得知她是女儿身,在战斗中将无法继续合作抗敌。因此木兰穿一身战袍,将所有的女性特征隐藏其中,从此改头换面做一个男人。
从主体上掩藏自己的性征,不仅是出于保护自己,而且使得扮男行为成为一个女性境遇性地甘愿把自己变成男人,以期获得忠孝核心价值观的承认,是在这一特殊境遇下,合法地进入男权,实现其道德理想的必经之路。
木兰扮男是对男人树立起来的道德的讴歌,这一戏剧性冲突,表面是喜,细细忖度,确是一把辛酸泪,是女人的极大不幸,这只能说明女人被根本排斥在主流价值的构建之外。
恢复女儿身之前,她是十足的战地英雄,揭晓答案,“巾帼”的身份,就是“云鬓”和“花黄”。战争是其易装的首要原因。“策勋十二转”,就在人们已经淡忘了木兰身份的时候,这两笔让我们看到了一个美丽温柔的古代女子,愉快梳妆打扮的轮廓,即便在男人的世界里,借用男人的身份,完成了报国孝父的使命,本质上她还是渴望回归自己女性的身份。所以,才更要重视这两笔对于木兰“女儿身”的描写,重视这两笔所透出的欢乐背后那诉说不尽的苦楚和哀伤。她隐藏身份背后所透露的悲剧性就越深刻。
因此,木兰的故事带有微弱女性意识的痕迹,是男性凝视空间下所建构的女性悲剧性角色。
(作者单位:江苏省扬州市邗江区杨庙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