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关系的转折期

2015-12-25 15:00
时代人物 2015年11期
关键词:城里人城乡土地

近几年出现了一些值得琢磨的现象:国家出台户籍制度改革意见后,并没有出现专家们所预测的农民迁户口入城潮,反倒是一些城里人想把户口迁回农村;许多城市工商资本争相投资农业,不少老板、白领以当职业农民为时尚;城里不少退休老人一年有几个月租住在乡下,上班族一到周末便蜂拥至农家乐。

这不禁让人想起了几十年前的一个情景。农民激励儿女读书的方法很简单:你要不好好念书,就得一辈子修理地球。“村花”们为了跳出农门,即便城里的“残次品”也可能成为优先选项。上高中时,有几位同学的老爹在城里工作,嘿,你没见他们骨子里的那份优越感。

现在,情势在变,已处于城乡关系的转折期。尽管还有一些贫困落后的乡村,但农村的总体进步已是今非昔比,更重要的是大趋势不可阻挡。

可以看一下城乡关系的发展轨迹。新中国建立前,中国一直是传统农业社会,1949年城镇化率只有10%。1950年代始,国家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开始大规模工业化,原始积累的重任便落到农民身上,形成了工农业产品的“剪刀差”。农民羡慕城里人,也不断有农民变为城里人,但城镇化进展缓慢,城乡二元结构一直十分稳固。

“大包干”后,农民对土地有了较大支配权,能吃饱肚子了。之后,进城打工的农民越来越多,打工所挣超过种地收入。但二元结构的藩篱并未被打破,农民为国家生产了大量粮食,但收益并不高;农民工为经济增长和城市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但仍无法融入城市;农村的土地被征收,但农民只得了增值收益的零头;农民在银行的存款,相当一部分贷给了城市。

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援农村、多予少取放活政策的施行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农民不交农业税费了,种地还有补贴。水电路气房建设向农村延伸,教科文保卫服务向农村覆盖,开始了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进程。

我时常想,农村的优势是什么,表面看是优美的环境、新鲜的食物、淳朴的民风,背后却是土地,决定城乡关系天平向农村倾斜的最大砝码是土地。

有两个事将对城乡关系产生长远影响。一个是2014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的:在符合规划和用途管制的前提下,允许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出让、租赁、入股,实行与国有土地同等入市、同权同价。

再一个是对耕地价值的再发现。许多城里人已不满足于吃饱肚子了,农产品消费呈现出高端化、个性化趋势,过去一斤大米卖一块多钱,现在有特色的大米卖到几十块。我在湖北听到,山地有机蔬菜可使每亩多挣4000元,稻鳅共生模式能让每亩增收3900元,这些可不是“盆景”,而是几百万亩的大风景。我还看到,很多地方农民不再是把耕地“流转了之”,代之的是以土地入股成立合作社,或由社会化服务组织托管,以更多地享受耕地的增值收益。

要建立真正平等的城乡关系,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在理念上,城乡居民生而平等,城乡资源要平等交换,城乡居民要机会均等。在制度设计上,要彻底打破那些歧视农村和农民的条条框框。

猜你喜欢
城里人城乡土地
一个人需要多少土地?
城乡一体化需要公平正义的制度变革
国家十项举措推进县域内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改革发展
土地流转信托模式分析
分土地
乡下人与城里人
城里人 乡下人
城乡差别
城乡一体化评估指标体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