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一
上榜理由:她用多半生的时间寻找一座城市的灵魂,追溯其曾经的荣光和梦想;她以东方女性特有的坚韧,在半个多世纪职业生涯中,探索天人合一的精髓;她以无与伦比的“新唐风”设计,赋予西安以独特的魅力,升华了这个城市的创意。她的名字注定将与这座城市和这个民族一起,载入历史。
2015年的十一黄金周,西安接待游客787.4万人次,再创历史新高。钟鼓楼广场、大唐芙蓉园、大明宫是人们必去的旅游景点,它们无一不是这座城市的名片。而砌筑这座城市旅游名片的人则是一位名叫张锦秋的老人。
翻开陕西、西安这本大书,无处不可以读到她。张锦秋留在这块土地上的许多建筑精品,大部分都成为地标性建筑,像黄帝陵祭祀大殿、大唐芙蓉园、大明宫丹凤门、延安革命纪念馆、钟鼓楼广场、陕西历史博物馆、陕西省图书馆等等。她的历史和文化见识,她对当下生活的理解,她的人生坐标和美学追求,乃至她个人的质地、风貌、情感,都通过这些作品镌刻在这里的东西南北。
“张锦秋的建筑构成了西安容貌和陕西风格的重要元素,构成了秦人的生存环境,也影响着他们的气质和性格。”著名文化学者肖云儒如此评价。
2009年,西安入选全国最具幸福感的城市,古城选择了张锦秋,要她代表市民登台领奖。她得过的奖励和荣誉难以胜数,这个荣誉最为意味深长——它让一个人的劳作和一座城的幸福牵上了手。
中国的建筑曾经与欧洲、伊斯兰和印度一道,并列为世界四大建筑体系。在近百年的现代化进程中,探索传统与现代相结合,构建中国建筑的自主创新体系,经过两三代人的努力,已经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哈佛大学设计研究生院院长、著名建筑与城市设计专家彼得·罗先生认为,近年来,在致力于探讨传统设计语言的当代表达的中国建筑师里,张锦秋是代表人物,她是“第三代中国建筑师的领头人”。
张锦秋的代表性在于她创立了“新唐风”建筑体系。两院院士、著名建筑和规划大师吴良镛这样评价:“张锦秋脱颖而出,主持了一系列重大工程,这些被命名为‘新唐风’的创作,得到了中外人士的赞赏。”
张锦秋致力于追求建筑艺术的和谐之美,创建中国建筑美学的当代表达体系。用新时代的生存需求、建筑理念、审美意识和科技成果,承“唐”出新,变“唐”出新,在创造中发展。
从西安大雁塔景区的“三唐工程”、陕西历史博物馆和西安群贤庄小区的“新唐风”创作,到西安钟鼓楼广场、陕西省图书馆和美术馆群体建筑、黄帝陵祭祀大殿及大唐芙蓉园等城市设计,张锦秋的设计中始终包含着一股乡愁。
在张锦秋的塑造下,“乡愁”化身为一种心灵景观,直观地体现在古长安的大街小巷。而对张锦秋本人来说,她的乡愁中最多的,便是对古城西安的缱绻深情。其作品与理念犹如乡土书写或田园言说。她认为,建筑是人居住和活动不可或缺的场所,蕴有丰富的人文内涵。
身为一名建筑师,张锦秋曾这样形容自己的工作:“在建筑创作的天地里,我却近乎于中国古代的工匠,或者更像一个写小说的文人。”
一座城市会因一些房子而温馨,因一些人而温馨。在西安,张锦秋也在用她的建筑,那一个个装满古城故事的月光宝盒,给我们讲述着远去的历史,同时让我们看到正在展开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