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一
上榜理由:她是天才的传媒人,也是理性的思考者。她以坚韧之心,撕开雾霾深锁的穹顶,呼唤中国的蓝天;她以柔弱之躯,担起国事家事天下事,让多少七尺男儿汗颜。黑色的眼睛从不放弃对光明的追求,她的敏锐和坚守,沉静与执著,构成2015中国最美的风景。
2015年2月的最后一天,离职央视之后,柴静以一种强势的姿态复出,其制作的环保纪录片《穹顶之下》开启了一场真正的暴风骤雨。作为母亲,她坦言孩子让她改变了自己;作为一名普通公民,她掀起了全民对雾霾的关注。有人统计:《穹顶之下》48小时视频播放超两亿。在《穹顶之下》发布12个小时后,其点击量已经突破了600万次,评论超过1.2万条,并以每小时新播50万次的播放量迅速增长,创下严肃题材公益类长视频的播出纪录。
提起柴静,很多人会想到央视名牌栏目《东方时空》和《新闻调查》里那位安静机智的女主持人。在非典期间,她本人因《北京“非典”狙击战》等专题节目,成为著名的“非典前线”女记者。
“非典”之后,柴静离开演播室,从主持人成为了一名调查记者。她坚信:除非亲身抵达,亲眼所见,亲耳所闻,努力发掘,否则就不可能认识事实真相。“做新闻要有笨拙的精神,不要不假思索。”她说要对评论有警惕,要对真相有洁癖。
一步一步,柴静实践着自我的超越。她曾在《看见》一书中回顾了自己做记者的十年:从年轻时注重新闻性事件,到十年后注重新闻中的人物本身。用十年的时间,她完成了从急躁与矫揉造作的年轻记者,到沉稳宽厚的新闻人的超越。而在2015,她的视野与良知更是扩散到了更广阔的天地。即使她说,这是一场她与雾霾的私人恩怨。这个山西姑娘从小就对煤矿,雾霾有着深刻的记忆。她的所作所为,仍然超越了个人小我,而促进了社会整体的一次思考。
“社会责任心”——这是柴静身上的标签之一。从非典报道,到《新闻调查》《看见》栏目对一系列重大事件的报道,柴静关注着这个社会的公平正义、底层普通人物。她是一个理想主义者,她用自己的新闻道德和做人良知,给这个社会一些建议与思考。
在知乎网站,有人讲述了这样一件关于柴静的小事:2006年,我去唐山采访抗震30年,一个受访者跟我说的,记者们都是用人脸朝前不用人脸朝后的人,求采访时,一口一个大妈,一口一个阿姨,只要采访完,顿时神情就不一样了,再不联系,想看看采访的稿子打电话都没有人搭理了,甚至有记者拿了我们家的照片说扫描一下,然后就再要不回来了。只有一个人不一样,那就是柴静,她几年前采访过,以后每到唐山就会给我发个短信息或者打个电话,特别感动。你说其他记者忙,能比人家柴静还忙么?
而另一方面,柴静则被多数人认为是“女神”。尽管她经常不修边幅不施粉黛,尽管她总是习惯以朴素的衣着出镜,尽管她总是表情严肃不苟言笑。但她的气质、她内在的美丽,被大多数人、特别是大多数年轻人视为心中“女神”、知性美的代表。她是大多数人的榜样,对她的崇拜甚至驱使一些年轻人撰写《你怎么有脸骂柴静》的文章。美丽,是她足以应得起的字眼。
毫无疑问,“成长”是柴静的生活姿态。她在《看见》中的“就像叶子从痛苦的蜷缩中要用力舒展一样,人也要从不假思索的蒙昧里挣脱,这才是活着”、“把这些人性发展起来,尽量完整,像叶子一样舒展开”——她喜欢用树与叶子来描绘人生,这是属于她的成长姿势。从十几年前那个在寂寞电台中喃喃自语的文艺小女生,到现在以一个母亲、一个公民的责任心来推动社会进步,她像叶子一般去舒展与成长,尽一己之力向一个美好的社会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