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媛
【摘要】本文通过对社会形势方面的分析,浅谈了残疾大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及其根源,并对其提出了四个方面的帮扶性政策,切实地帮助解决其问题。
【关键词】残疾大学生;心理问题;辅导员;对策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社会对外开放程度的加大和文化、价值取向的多元化,人们生活节奏日益加快,社会竞争越发激烈,观念意识、情感态度也开始复杂嬗变,人们进入了情绪负重年代。在这种形势下,大学生的政治信仰、理想信念、价值取向等开始变得迷茫和模糊,其心理和思想都在发生深刻而剧烈的变化,承受的心理压力远大于以前,心理健康问题也就逐渐凸显出来。
1990年12月中华人民共和国颁布并实施了《残疾人保障法》,规定了残疾人依法享有受教育的权利。2008年7月开始实施《中华民族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该法使我国残疾人的人身权利进一步得到了法律的保障,在政治上、教育上、择业上等,他们都享有与正常人平等的权利。依据国家政策,近年来在招生政策上要求不得歧视残疾考生和高校的不断扩招的形势,使得相当数量的残疾考生进入大学殿堂。而对于这样一个特殊群体,作为与学生接触最为亲密的高校辅导员来说,其心理问题必须认真对待,深入了解残疾大学生的心理特点,探析产生心理问题的原因,寻找减轻或解决问题的对策,真正地关心他们,帮助他们,引导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健康的心理,只有这样,才能够帮助他们提高心理素质、健全人格,增强承受挫折和适应环境的能力,健康快乐地成长。
一、残疾大学生的心理问题
(一)孤独、自卑心理
大学作为大学生步入社会的前奏,是社会的小小缩影,更多地需要依靠自己的能力处理生活、学习和人际等方面的问题。大家不再只是一味地追求成绩优秀,而开始拓展各方面素质的发展。而残疾大学生由于生理或心理上的缺陷,如行动障碍、语言障碍等,致使他们的活动半径很小,许多学校的集体活动也都无法参加,这就造成了与同学脱节,不能愉快地融入大学生活之中的现象。久而久之,他们就会缺乏交流的场所,可以交流的朋友也变得十分有限,从而无形地加深了其内心孤独感和自卑感。
(二)抱怨心理
生理和心理上的缺陷,导致了他们在学习、生活、就业以及恋爱等等方面都会遭遇到比健全人更多的困难。一些残疾生甚至自以为身体残疾,“人人为我”是天经地义的事,各方面理应受到照顾和呵护,养成依赖的习性。当他们所做的事情遇到困难难以解决,不能得到足够的支持和帮助,就会产生抱怨情绪,抱怨自己命运不好,抱怨他人,甚至采取极端行为。
(三)自尊心强
他们渴望受到关注和帮助,害怕被人忽视,但又非常在意自己的缺陷和他人对自己的评价。他人有意或无意地说出一些不恰当的言语,就会引起残疾生的反感和排斥心理,自尊心一旦受到伤害,就会产生愤怒的情绪,甚至会有报复等过激的行为。
(四)情绪不稳定
他们性格一般比较敏感,造成了他们情绪不稳定的主要原因,也致使他们更容易与他人发生冲突。由于考上大学比一般人要付出更多的努力,家里亲人也寄予了厚望,所以他们十分珍惜上学的机会,但往往压力过大,心里的承受能力却十分有限,就会导致他们在一些时期特别容易出现问题,如考试前后、放假前后,重大活动前和季节交替前后等等。
(五)敏感多疑、不信任他人
残疾生自身的残疾状态,致使其内心驻建了一道坚实的心理防线,习惯性地用自己的思维来思考别人对其的看法,高估了别人对其残疾的关注度,很难与他人深入交流。与他人的交往中,心存芥蒂,往往不信任他人。当有人帮助其时,经常会质疑他人的出发点和目的,甚至是接受其帮扶后心理依然对其保持一定的距离。
二、残疾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根源
(一)社会对残疾生的关注度不够,保障的制度不够完善
由于生理残疾的障碍,很多大学生毕业后无法适应社会的激烈竞争。加之社会对残疾人存在歧视和偏见,对其的优惠保障制度也不够完善,使得残疾大学生在生活、学习、婚姻、社交等多方面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这些都会给其带来沉重的心理负担,产生心理问题。
l.家庭教育引导偏差,家庭条件因残致贫
大部分残疾学生因为从小残疾,家人对其百依百顺,致使其对家人存在严重依赖心理的同时,也形成了其对一些事情的看法比较偏执。再加之其成长教育培养的费用相对较高,使得他们的家庭因残致贫。除此之外,家长对于其考上大学抱有很大的期望,这些都让他们比其他学生面临更大的压力和困扰,更加容易引发残疾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
2.学校缺乏正确的帮扶,心理健康教育匮乏
从小学到高中,学校一味地追求优异的成绩,忽视了心理健康教育,出现心理问题时没有及时地扼杀在摇篮中而任其自由发展,使其心理问题生根发芽,一发不可收拾。还有一些残疾学生对自己的未来没有具体的规划,处于迷茫状态,如果学校没有对其进行针对的帮扶,久而久之就会给他们带来严重的心理压力。
三、辅导员对于残疾大学生心理问题的相应对策
(一)建立心理咨询中心,做好残疾生的心理疏导
要克服残疾生的心理问题,必须通过科学的教育方法和辅导方式,所以在高校中建立心理咨询中心,是至关重要的。辅导员老师要在学生管理工作中建立残疾生心理咨询台账,深入学生间沟通交流,了解其思虑忧喜,做到对其心理情况了如指掌,通过系统的心理和生理健康辅导,帮助他们及时解决心理问题。
(二)组织帮扶小组,帮助残疾生建立良好的人际网络
一些残疾大学生生性敏感多疑,很少参加学校的活动,与大家的沟通交流也存在一些问题,时常和外界发生冲突,具有反感和逃避社会的行为倾向。针对这种情况,辅导员老师应该针对性地对每个残疾生配备一个帮扶人员,关注其心理,帮扶其学习,深入其心灵,让其感受到师生的温暖,使残疾生的心理障碍得以缓解和排除,引导他们乐观地融人大学生活中。
(三)加强与家长的沟通交流,及时地掌握残疾生的心理动态
家庭教育是残疾生成长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家庭环境和家庭成员如何对待他会对其自身的成长及性格的塑造带来直接的影響。一些残疾生内心比较封闭,不愿意和老师、学生交流,因此辅导员应该加强与家长的沟通交流,从家长那里及时地了解学生的所思所虑,正确地引导残疾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使其健康快乐地成长。
(四)优化学校制度,丰富校园活动,切实创造条件,为残疾生的就业问题出谋划策
辅导员老师可以通过组织策划多种形式适合于残疾生的集体活动,让其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感受自己的价值,与同学的交往中学会正确地评价自我和战胜自我。学校可以根据残疾生的身体状况,制定符合其特殊性的学籍管理制度和奖助制度,有利于帮助和鼓励其发奋学习。除此之外,可以切实为其创造条件,在完成学业的同时,提供考研和就业的个性化指导,解决其后顾之忧。
周恩来总理说过:“一个人坐在房子里孤陋寡闻,这样不行,应该在千军万马中敢于与人家来往,说服教育人家,向人家学习,团结最广大的人们一道斗争,这样才算有勇气,这种人叫大勇。我们青年很需要养成这种作用。”解决残疾大学生心理问题不能一蹴而就,要循序渐进,并要联合社会、学校、家庭的共同力量。新时期的残疾大学生应当树立新型的残疾人观,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培养其“自信、自强、自立”的品格,加强人际交往的能力,构建健全的心理。
参考文献:
[1]甘开鹏,刘洪.残疾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及其调适[J].湖南第一师范学报,2007.
[2]汪禹.浅谈搞笑残疾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及对策[J].科技信息,2012.
[3]赵聂.试论消除残疾大学生心理障碍的几种渠道[J].教育与职业,2010.
[4]贾玉霞.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成因与对策[J].教育与职业,2007.
[5]蒋雪梅.浅谈搞笑残疾大学生心理问题及解决对策[J].青春岁月,2013.